台灣陸軍新裝備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台灣陸軍 于 July 08, 2000 22:18:12:

M41D輕型坦克

台灣地區地形狹窄破碎,多為河川分割,所以,輕型坦克被認為是最适合戰
場條件的裝備。台灣陸軍現裝備的 M24和 M41輕型坦克均為美國在二戰前后研制
的老式裝備,目前在世界各國軍隊中已极為少見。80年代以來,台灣軍方多次試
探從國外引進先進輕型坦克,一直未能如愿,于是便幵始在現有 M41輕型坦克的
基礎上,進行全面的改造提高,改進后的型號編為 M41D。

M41D輕型坦克重點改進了原車火力和動力系統。年初展示的原型車上裝備了
改進的76毫米火炮,盡管火炮口徑仍然保持原狀,但由于采用了新的炮管,可以
使用高膛壓助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炮彈出口初速達到1400米/秒,可以在2000
米距离上穿透傾斜45度的250毫米鋼板。以此能力, M41D可以有效地擊穿 T─54
/55坦克的正面裝甲,但對付使用复合裝甲的新一代主戰坦克,仍將力不從心。
M41D的火控系統采用了數字式彈道計算机和激光瞄准儀,命中率大幅提高,其夜
視觀瞄系統可以保証在1000米距离上瞄准目標。但由于未采用火炮穩定系統,仍
不具備行進間射擊能力。

M41D的動力系統換用了405馬力的兩沖程柴油發動机,盡管輸出功率較原來
的100馬力汽油机有所下降,但由于采用了新型的懸挂系統,越野机動能力仍有
提高。新型柴油机油耗較低,加上油箱容量由 530升擴至760升,所以M41D的最
大行程由原來的160公里提高到450公里。換裝柴油机后, M41D的安全性和可靠
性也將有所提高。

M41D的公幵展示會上,台軍方人員稱, M41D的單輛改進費用將高達2000萬
新台幣,改進后的 M41D將可以使用10─15年,能夠有效地填補台灣第三代主戰
坦克問世前的空白。長期以來,台灣陸軍一直裝備老式美制坦克,盡管近年來台
灣研制了 M48H“勇虎”式主戰坦克,并購買了部分美制 M60A3坦克,但其陸軍
坦克的裝備水平也衹能達到國際60年代末的水准。台灣第三代主戰坦克將引進國
際先進主戰坦克的設計概念,并以超越大陸90II式坦克為規划目標。不過,從台
灣現有的技術水平來看,獨立研制如此高性能的主戰坦克仍將面臨重重困難。

CM31輪式裝甲輸送車

1997年8月在台北舉行的“國際航太科技及國防工業展”中,由台灣軍方研
制的 CM31六輪裝甲人員輸送車首次曝光。多年來,台灣發展輪式裝甲輸送車時
有所聞,但始終保持神祕色彩。此次展覽終于將該車推向前台。据稱,台灣陸軍
早在1992年和1993年就分別建造了2輛輪式裝甲車,編號為 CM3l,在此期間經過
不斷的測試改良,此次展出的已是接近定型的樣車。

從外形來看,展出的 CM3l具有低矮的流線型車身,類似于國際流行的瑞士
“剪刀魚”裝甲車。車身采用勻質鋼板焊接結构,正面裝甲可以承受14.5毫米穿
甲彈射擊。車內是寬敞的載員艙,可以搭載1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乘員每邊5人
面對面乘坐,步兵艙与駕駛座椅之間還可額外容納3名士兵或 l名攜帶通訊裝備
的人員。据說該車設計時十分強調乘員舒适性,車內每名乘員均有獨立的個人座
椅。但從外形看,每側衹有3個觀察射擊孔。

CM31采用350馬力柴油發動机,配合16吨的戰斗重量,單位重量功率達21.87
馬力/吨,最大公路速度100公里/小時。持續作戰時間長達18個小時。CM31配備
有獨立的6輪懸挂裝置,單輪垂直行程400毫米,可以在惡劣地形上保持平穩行駛。
輪胎胎壓由中央電腦自動控制,即使在車輪中彈的情況下,仍可繼續行駛一段距
离。車尾部配有兩具水上推進螺旋槳,具有兩栖作戰能力。

除了作為設計原型的人員輸送型外, CM31寬敞的內部空間使其擁有良好的改
進潛力,可以加裝多种武器改裝成輕型戰斗車、裝甲救護車、迫擊煙車、反坦克
導彈發射車等多种車型。
雷霆2000火箭炮

今年6月舉行的台灣軍隊“漢光 l3”演習,正值香港回歸祖國前夕,出于某
种政治動机,台灣軍隊在演習中展示了大批最新研制的武器裝備。其中最為引人
注目的,同時也是第一次公幵的大型裝備.當屬雷霆2000型多管火箭發射系統。

雷霆2000多管火箭發射系統由台灣中科院研制,据稱在90年代初期即完成了
樣車研制。它采用 M977輪式載重車裝載,全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可裝填3种彈
箱,發射 MKl5、 MK30及 MK45共3种不同口徑的火箭彈。雷霆2000系統類似于美
國在1993年發展的高机動性炮兵火箭系統,重量比美軍現裝備的 M270火箭炮輕,
造价也相對較低,但同 M270一樣使用模塊化設計的一次性彈箱,再次裝填速度很
快。

在雷霆2000使用的3种火箭彈中,MKl5最小。彈徑117毫米,長2.2米,重
42.6公斤,改良自現裝備的工蜂六型火箭,但原來的碰炸引信改為定時或空炸引
信,彈頭也改為鋼珠高爆彈,最大射程l5公里。 MKl5的發射箱為20聯裝,每輛
發射車可帶3個彈箱,共60枚火箭彈。 MK30型火箭的彈徑比 MK15大,射程增至
30公里,引信与 MKl5相同,但除鋼珠彈外,還配備了雙用途殺傷彈頭,既可用于
殺傷人員,位能用來打擊輕裝甲目標。 MK30的發射箱為9聯裝,每車可載3具,共
27枚火箭彈。最大的 MK45型火箭彈,射程達45公里,引信也与MK15相同,但配有
更大的彈頭。 MK45的發射箱為6聯裝,每車可載2具,共12枚火箭彈。

雷霆2000型火箭發射系統可左、右旋轉 l20度,發射車裝有高精度定位/定
向系統、數据/語音無線電通信裝備和火控計算机,可進行全天候射擊指揮、控
制,并配備電動發射架微調裝置,能自動調整發射架方位,使設計圓概率命中誤
差達到 l%。該火箭系統同時還擁有自主進行補給和檢查維修能力。

雷霆2000多管火箭發射系統,應該說是近年來台灣自行研制裝備中性能較高
的一型大型裝備,但至今尚未批量生產并裝備部隊。台灣早期研制的工蜂六型火
箭,在當時也具備一定的先進水平, 但据說在實彈射擊中多次發生引信和火箭發
動机工藝質量問題,這些問題在雷霆2000的批量生產中能否得到解決,尚不得而
知。
新型 l55毫米榴炮

在“漢光13”演習中首次公幵亮相的還有台灣軍隊聯勤總部研制的2門新型
155毫米榴彈炮的原型炮,編號分別為XT86和 XT86Al。

l55毫米榴炮是台灣炮兵的火力骨干,台軍現裝備主要是美制 M109型 l55毫
米自行火炮和編號為65式的 l55毫米牽引榴炮。 XT86就是65式的改進型,將炮
管長度由原來的23倍口徑換為6米長的39倍口徑,并加大了發射葯室容量,可容
納更多的發射葯以增大射程。XT86型 l55毫米榴炮全長10米,火炮全重7300公
斤,發射普通榴彈時最大射程18.1公里,使用增程彈時最大射程30公里。僅從射
程來看,尚未達到頂級水平。 XT86榴炮的另一項改進是縮短了反應時間,火炮
尾架上加裝了液壓助力裝置和輔助輪,火炮放列時間減為3分鐘,炮班人數也由
11人減為7人。

另一門 XT86Al型155毫米榴炮,則是 XT86的改進型。火炮加裝了國際流行
的液壓輔助動力系統,使火炮可作360度旋轉,炮班人數也減為4人。火炮長度則
減為7米,全重10400公斤,最大射程与 XT86相同。

在“漢光 l3”演習展示的裝備中,另一項与155毫米榴炮相關的裝備是“銅
在“漢光 l3”演習展示的裝備中,另一項与155毫米榴炮相關的裝備是“銅
斑蛇”激光制導炮彈。該彈是美國在8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激光半主動制導炮彈,
主要用于打擊運動或靜止的坦克和其它點狀硬目標。台灣于1994年少量引進,此
次是首度公幵實彈射擊。實彈射擊由 M109自行榴炮實施,共發射4發,其中2發
由地面前進觀察員使用激光照射器制導,另2發由 OH─58D偵察直升机制導,4彈
准确命中,但均為靜止目標。由于“銅斑蛇”炮彈的制導部分較為“嬌气", 無
法承受全裝葯發射的巨大加速度,因此其最大射程衹有16公里。此次台軍發射距
离為9公里。為了避免戰場煙霧對激光制導產生不利影響, "銅斑蛇”炮彈的 發射
是在地面炮火准備之前進行的。
野戰防空系統

80年代以前,台灣陸軍野戰防空裝備一直以雙管40毫米高炮為主,近年來,
台灣自行研制了“天兵”防空系統并從美國購買了“复仇者”車載“毒刺”防空
導彈,實現了彈炮結合的野戰防空体系。在“漢光 l3”演習中,除了展出了原
有的“天兵”防空系統外,還推出了其它几型新的野戰防空裝備。

此次展出的“天兵”系統包括雙管35毫米高炮,4聯裝“麻雀”地空導彈發
射裝置及“天兵”火控雷達車等全套系統。和“天兵”雷達几乎完全相同的是台
灣中科院研制的 MPQ78型火控雷達,它与“天兵”雷達一樣,由搜索雷達、跟蹤
雷達及光電跟蹤系統組成,可搜索、跟蹤中/低空飛机,距离精度為10米,具有
多种抗干扰能力,能夠結合35毫米或40毫米高炮及“天劍” I型導彈形成野戰防
空系統。該系統實際上早在1991年即已問世,一直苦苦等待台灣軍方的訂貨。

首次亮相的新型野戰防空系統是“精兵”系統,包括1輛箱式操縱車和雷達
拖車。其中的警戒雷達采用了大功率的三坐標相控陣雷達,此外還配備了射擊管
理系統、敵我識別系統、通信數据鏈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整套系統具有中/低
空理索、多目標跟蹤以及預警和火力分配等功能,具備了一定的先進性能。

另一套首次曝光的裝備是由“天劍”I型空空導彈發展而來的防空導彈系統。
整套4聯裝導彈發射裝置裝在美制“悍馬”越野車上,長5.8米,寬2.2米,高3.2
米,重4600公斤,外形与美國的小懈樹導彈系統類似,但發射塔上沒有射手位置,
估計是采用遙控方式發射。該系統是以雷達、熱成像儀及光學瞄准等方式進行制
導,具有抗電子和紅外干扰的能力。但据台灣媒体報道,由于已經引進了“复仇
者”系統,台灣陸軍不太可能采購這型裝備,倒是台灣空軍對這套系統頗感興趣。

我們目前可以看到的台灣野戰防空系統的一大缺陷是:所有的系統均不具備
行進間進行伴隨掩護的能力。

步兵輕武器作為陸軍最基本的火力單元,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因此,當台灣
陸軍新一代的步兵武器剛一亮相,就立刻引起了有關人士的注意。其中瑞典制造
的 AT--4型反坦克火箭是首次公幵,這种84毫米口徑的肩射反坦克武器是由瑞典
FFV公司8O年代初研制的一次性單兵反坦克武器,戰斗全重6.7公斤,有效射程
300米,破甲厚度可達400毫米。1985年美國陸軍通過西方几种火箭筒的對比試驗
后,決定選擇 AT─4為其步兵制式反坦克武器,表明了 AT--4在綜合性能方面具
有─定的优勢。台灣陸軍在使用66火箭彈多年后,引進了這种單兵反坦克武器,
將使其步兵反裝甲能力有所提高。而在“漢光 l3”演習中另一個首度露面的輕武
器是美制 MK19型自動榴彈發射器,台灣軍隊于1996年引進,重35.2公斤,射速達
325--375發/秒,有效射程1600米,目前配備台灣陸軍及海軍陸戰隊,并配備在
M113裝甲車和“悍馬”車上,同時引進的還有40毫米榴彈彈葯生產線。

新近推出的另一型輕武器是研制時間長達5年,其間4次更改方案的 T86式突
擊步槍。該槍主要配備空降兵、陸戰隊、机械化步兵和炮兵作為隨身武器,采用
5.56毫米彈葯,并可配備T85式40毫米榴彈發射器。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