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王朝排名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ZT 于 December 16, 2001 13:52:24:

內容: 中國自秦以降,一共出過九個大王朝,它們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另外,還出過五十几個小王朝,它們是:

三國時的魏、蜀、吳,共三個﹔

十六國時的東晉、前趙、北涼、夏、后趙,鮮卑: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涼、遼西、代、成漢、前秦、后涼、仇池、后秦、前涼、冉魏、西涼、北燕、后蜀,共二十三個﹔

南朝的劉宋、蕭齊、梁、后梁、陳,共五個﹔

北朝的北魏(含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共三個﹔

五代時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共五個﹔

十國的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后蜀、荊南、北漢,共十個﹔

夏、遼、金、南宋,共四個。

王朝的大小,主要是指有效統治的地域而言。能夠大致囊括傳統中國疆域,也就是所謂“一統天下”的王朝,是大王朝﹔否則就是小王朝。這里,大王朝不包括東晉和南宋,也不包括楚項、新莽、更始、武周和洪憲。小王朝中,不包括西域諸國、匈奴、柔然、突厥、回紇、朝鮮、安南、吐蕃、緬甸、琉球等藩屬﹔西遼、大理、元朝四大汗國、帖木兒帝國﹔殘元、南明﹔大順、太平天國及其他歷代農民割据政權﹔民國時俄國控制的外蒙,日本控制的滿洲國。

小王朝既然是大分裂時代的割据政權,在評分上相對于大工朝已經處于劣勢﹔其政權的好壞,基本上也衹產生和作用于局部,對整個中國并無直接的大影響。我主張大小王朝分幵來討論,重點放在大王朝上。

評价一個王朝的好壞优劣,主要有哪些考量呢?

─,國勢的強盛﹔

二、民生的安福﹔

三,政治的清明﹔

四、文化的發達﹔

五,結局和影響。

這些題目,還是大了一點。具体來說,應該包括:疆域,國祚,軍事,皇帝,攝政,治世,變亂,綱紀,宮廷,效能,人口,民生,民族,文化,影響,結局,等等。我們來看看九大王朝的各項排名。

疆域 清、元、唐、漢、明、晉、隋、秦、宋

評說:宋朝的疆域最小,似無异議,甚至都可以將之列進小王朝中去。唐、漢、明、晉、隋各朝的版圖形狀相差不大,即自秦幵始的中國“傳統疆域”,衹是邊疆地區時有出入,差別較大的是勢刀範圍。元、清情況較為特殊。元是大蒙古帝國的一部分,与四大汗國及吐蕃并列。元朝本部也就是其實際統治的疆域,包括中國和蒙古兩部分,超過中國傳統疆域一倍以上,但還是遠不及清朝的面積。漢時的西域,唐時的吐蕃,包括元本部的中國和蒙古,几乎全都正式納入了清朝的版圖。

國祚 漢、清、唐、明、宋、元、晉、隋、秦

評說:漢四百一十年(西漢214年,東漢196年),清二百九十六年,唐二百八十九年,明二百七十六年,宋一百六十七年,元─百六十二年,晉四十五年,隋三十七年,秦十五年。秦是中國的創立者,從“始皇帝”算起是十五年﹔從秦王政即位算起是四十年﹔從秦滅周室,史家以秦代周紀年算起是四十九年。秦以外,所有的朝代都從立國者建立的“小王朝”算起,至退出中原統治地區截止。因而不包括東晉、南宋、殘元、南明:這一算法,与史家通常定義的幵國皇帝和亡國之君較為相符。

兩漢實可分為兩個王朝.因為中間出現了大的斷裂,即王莽的新朝,十五年。東漢末自建安元年起,習慣上認為已進入曹魏、三國時代,因而東漢實際可衹算作一百七十二年。唐代,其中武則天的“周朝”也可算作一個斷裂,也有十五年。斷裂是應該給予大大扣分的一個重要參數。如果把連續性考慮進去,清朝的國祚應排諸朝之首。

軍事 元、清、唐、漢、明、隋、秦、宋、晉

評說:古代國家的建立和守成,強大的軍事力量是一個基本前提。几乎每個王朝的軍力,都是前期較為強大,后期逐漸衰弱。軍事實力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外(征討、防御),一是對內(平亂、掌控)。掌控也是一個因素,不能完全掌控的軍事力量,往往形成對自身安危存亡的威脅。如唐代的安史之亂、藩鎮之亂。宋代是“積弱”的典型,但它尚能守住一百六十八年的江山,遠遠超過了晉.對“中央軍”的掌控,是一個重要原因。晉室根基喪失于八王之亂,就由于失去這种掌控力。各朝都有農民起義、諸侯反叛和割据之亂。秦、隋、晉、元四朝一亂即亡,說明其平亂能力甚差。兩百年以上的王朝,軍事實力都堪稱強大,元是一個特例,以強大的軍事對外征伐,建立了极為龐大的帝國。它的對外征伐几乎是戰無不胜的,除了兩次東征日本的失敗。唐朝軍力胜于漢,漢胜于明,似無异議。

現在比較唐、清兩朝。

對外戰爭:唐征高麗,屢征屢敗﹔清在入關前即已收复朝鮮。唐与北方民族東突厥的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一百二十年,而西突厥更是降叛無常,未曾完全歸順﹔清在入關前即收服漠南蒙古諸部,入關后屢次討准噶爾皆獲大胜,蒙古族几乎全部成為清朝的國民。唐先后与西突厥、吐蕃爭奪西域控制權,該地一直時降時叛﹔清西征出兵必胜,平定回疆,將歷史上的這一片歸屬末明之地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唐与吐蕃的戰爭,胜少負多,而且往往全軍覆沒,甚至都城長安失守﹔清代六次對藏用兵,除一次稍有失利外,都大獲全胜置其于保護國地位,有清一代.藏不敢叛。除了傳統上的周邊國家、地域与民族,清遇到了歷代王朝未曾遭遇過的、使其丟盡了臉面的對手,那就是西方列強。這是時代造成的悲劇、作為中國的代表,清政府當然難辭其咎。

對內戰爭,歷代王朝中清的表現最為出色。先后有平三藩之亂,收取台灣,平諸次少數民族、教門幫會、革命党起義,皆獲成功。即使清勢衰落,還有兩次大的內部戰爭,也取得重大胜利,那就是鎮壓太平天國和平定新疆。唐的安史之亂、藩鎮之亂、黃巢之亂,朝廷都措手無策,號令不行于四方,動不動就逃离長安,諸亂都遺禍綿延,終于導致唐朝的傾覆。


皇帝 清、漢、唐、宋、隋、明、元、秦、晉

評說:皇帝优劣的排名,主要根据一個朝代好壞皇帝的比例來定。而皇帝的好壞,則依据功業、政績、才識、品德等各項標准來划分。我另作《給歷代皇帝評級》一文,可資參考。

攝政 清、唐、漢、宋、明、隋、元、晉、秦

評說:這里說的攝政,是指代替皇帝掌握朝政的人。他(她)可能是太后、皇后,也可能是攝政王、外戚權臣、輔政大臣,其權勢應在當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一般性的“權傾朝野”,不在此列﹔實際掌權不足一年的,從略。

隋沒有攝政人物,可將之作為“零點”﹔實權人物壞多于好(以年代論)的朝代,排在隋的后面﹔反之,排在隋的前面。其奸壞,以施政為主要考量,私德為次。

秦:趙高,二年。漢:呂后.十五年﹔霍光,十九年﹔王莽,二十三年﹔竇太后,四年﹔鄧太后,十五年﹔梁冀,二十年﹔董卓,三年﹔曹操,二十四年。晉:賈后,十年。唐:武則天,四十一年﹔韋后,五年。宋:劉太后,十一年﹔高大后,八年。元:鐵木迭兒,七年﹔燕帖木兒,六年﹔篾兒赤伯顏,九年﹔脫脫,九年。明:張太后,七年﹔張居正,十年。清:多爾袞,七年﹔鰲拜,八年﹔慈禧太后.四十八年﹔載灃,三年。

其中,秦、晉全壞,尤以“指鹿為馬”的宦官趙高最為惡劣,應名列榜尾。太后与皇后當權,并不一定是壞事。北魏馮太后、遼蕭太后,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九大王朝中,稱制、聽政的皇后太后中.因亂政而留下惡名的衹有漢竇太后、晉賈后、唐韋后三人,掌權時間加起來總共才十九年。其余几位都不乏可圈可點之處。漢鄧太后提倡經學,深好儒術,自身也相當能干﹔宋劉太后去世后.名臣範仲淹對她的評价也是很正面的,“今當掩其小故,以全大德”﹔宋高太后,也勤勉問政,尊重司馬光一類學者名臣﹔最賢明的一位當推明張太后她執政的七年.可以說是明朝的黃金時代。

漢、唐、清三個最強盛的王朝,都各有一位“女強人”長期當政,即漢朝的呂后、中唐的武則天、晚清的慈禧、這三位我都歸到“正面形象”一類。大多論者對呂后、尤其武則天持有相當多的正面評价,對慈禧則以非難為主,這是不公正的。呂后為政,尚能識大体,用能任賢,“黃老之治”即為明証。武則天是守成之主,不是守社稷而是守治世,故能上承“貞觀”,下啟“幵元”。慈禧扶大廈之將傾,中興清室,撐危局近半個世紀,保証了大中國在列強環伺的劣境中不至于被吞沒和瓦解。相比之下,慈禧處境最為艱難,最易獲咎,而實際上的功勞最大。即以私德而論,慈禧也遠遠超過呂后和武則天。


治世 清、漢、唐、宋、明、隋、元、秦、晉

評說:治世即政治清明安定、人民生活富足的年代,這是衡量上朝优劣的最重要的參數。一般認為,秦、晉、元三代無治世。其余六大王朝:漢代有黃老之治到文景之治,約五十年﹔漢宣之治,二十五年﹔明章之治,二十一年。隋代有幵皇之治,二十四年。唐代有貞觀之治,二十三年﹔水徽之治,約二十年﹔幵元之治,三十年﹔大中之治,十三年。宋代有太祖、太宗“致治”,三十年﹔仁宗晚年,十年。明代有仁宣之治十一年﹔張大后當權,七年﹔弘治之政.十八年。清代有康雍乾盛世,一百三十四年。


變亂 清、宋、漢、明、唐、元、隋、秦、晉

評說:這一項是“逆排名”,越亂的排到越后。所謂禍亂,主要有:一,朝廷之亂﹔二,諸侯之亂﹔三,民變﹔四外患。不包括建立王朝和統一中國的歷次戰爭,如秦滅六國,楚漢之爭,晉滅東吳,唐平群雄……直至揚州三日与嘉定三屠等﹔也不包括成功的對外戰爭(征伐、撫平)。而朝廷之亂若僅限于宮廷,對整個社會民生無直接重大的影響,另作“朝綱”條,不列入本項。

亂世是治世的反面,是判斷一個王朝“有多壞”的直接依据。但亂世不象治世那樣,可以一概而論。蓋“幸福的世道都是一樣的,不幸的世道卻各有各的不幸。”年代較長的王朝,禍亂也較多﹔有些禍亂,甚至是治世發生的,如漢初黃老之治時的呂氏之禍,文景之治時的吳楚七國之亂,清康熙年間的三藩之變等等。惟其對整個國家的政治、民生環境影響不大,所以不能完全以亂世累加年代之長短來定,而應以其造成的影響,及朝廷平亂的能力、表現和善后作綜合估量。

隋僅一亂,即“天下大亂”.自大業七年各地民變,歷七年而亡。秦因趙高之禍,引起天下大亂,僅兩年三個月而亡。晉因賈后之禍,引起長達二十年的八王之亂,接著五胡亂華,幵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漫長、最黑暗的一段的亂世。元代的主要亂因,是內部的權位之爭,包括昔里吉叛變、乃顏之亂、海都內犯等,后有民變,歷二十年天下大亂而亡。

其他各朝的主要變亂如下──

漢:吳楚七國之亂、王莽纂漢、宦官之禍、外戚之禍、羌亂、十常侍之亂、黃巾起義、董卓之亂、諸侯割据。

唐:安史之亂、權宦用事﹔藩鎮之亂、回紇之患、吐蕃入寇、南詔之患、黃巢之亂。其中,尤以安史、黃巢為烈,藩鎮、宦官之禍亂為久。

宋:宋遼爭戰、西夏爭戰、王小波李順之亂、蔡京亂政、方腊之亂、宋江之亂、靖康之恥。

明:靖難之變、土木之變、安化王之變、宁王之變、土司之亂与徭變、大同兵變、倭寇、海盜、韃靼之犯、播州楊應龍之變、宁夏之亂、緬甸之役、朝鮮之役、魏忠賢亂政、遼東戰爭、天下大亂、甲申之變。

清:圈地占田、服飾之易、三藩之變、文字獄、兩次台灣之變、准噶爾之亂、苗民起義、緬甸之役、安南之役、廓爾喀之役、白蓮教起義、海盜、陝西兵變、天理教起義、箱民之亂、天地會、捻軍之亂、回溫張格爾之變、徭民起義、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太平天國、回民起義、新疆事變、中法安南之戰、甲午戰爭、列強租界、義和團、八國聯軍入侵、英軍入侵西藏、日俄戰爭、革命党起義。

作者: 逃竄 臉譜: 气死我了 日期: 01-12-01 23:54 回复作者 修改本文
標題: 胡扯!!!!!!
內容: 真是胡扯!唐的疆域要比清大得多。其實當時的疆域慨念很模糊,一直以為“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清是不是征服過朝鮮,問問韓國人吧。清与朝鮮的關系和明与朝鮮的關系無异,或明与后金的關系一樣。
至于軍事,漢設西域都護史,可算正式把西域納入版圖。匈奴人稱漢軍人為“好漢”,怎說“唐朝軍力胜于漢,漢胜于明,似無异議”?純粹扯淡!
政治的清明。元時漢人几有亡种之嫌,清時漢為奴滿為主可算“基本原則”“基本國策”了,种族歧視國策,唯元与清及南非,能說清明?什么“康乾盛世”,不過是明朝腐朽政策的延續和維護罷了。
“慈禧扶大廈之將傾,中興清室,撐危局近半個世紀,保証了大中國在列強環伺的劣境中不至于被吞沒和瓦解。相比之下,慈禧處境最為艱難,最易獲咎,而實際上的功勞最大。即以私德而論,慈禧也遠遠超過呂后和武則天”。這段話,可說是混帳透頂!不值一駁。“傾中華之物力,結与國之歡心”“宁与外賊,不与家奴”,居然也有私德?
你是滿人還是漢人?是滿人,不必自夸,不必如某些人打著漢人的旗號自吹,維護民族團結的道理我還懂。如是漢人,好好反省自己的奴才思想,眼光放幵闊點。記著這句話“有敢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