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美國戰爭史----二戰部分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panzer_vor 于 December 16, 2001 13:56:34:

二戰中美國毫無疑問是人類主要的解放者之一。我不同意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參戰的說法。二戰是一場邪惡与正義的戰爭,美國站在了正義一方。与一戰先發戰爭財再在最后階段坐收漁利不同,美國在二戰中傾盡全力并發揮了极大的作用。我曾經試圖謹慎地計算美國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最后的結論是美國或者是第一號功臣,或者与蘇聯并列。

1。戰前准備

我們不能忽略美國在兩次大戰之間進行的軍事努力,這20多年部分決定了至今的世界格局。可以肯定地說,沒有這些努力,二戰中美國是不會參戰的。從威爾遜到羅斯福時代,美國的精兵整備工作從來沒有停止過。在“簡述美國戰爭史1”中提到了美國于1920年頒布了《國防法》,于是美國有了正規軍+國民警衛隊+預備役的動員建軍体制,并且合理划分了組織体系,使美國的擴軍速度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這一体制至今沒有變。美國還建立了戰爭資源署,其權力很大,可以對戰時經濟,勞工征集,資源分配,政府撥款,甚至稅收提出建議,向總統負責。不過和平時期它几乎什么權力也沒有。此后,美國還通過了《航空隊法》,极大地加強了空軍的建設。這里要提到法國出生的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助理司令威廉。米切爾將軍。他是第一個具体化了空權論的人。在他和他的追隨者(這其中包括一些他仕途上的對手)的努力下,美國建立了世界第一支,也是二戰中唯一一支戰略空軍。不過米切爾本人很不走運,由于個性太強和為了推行自己的理論以下犯上,他受到了排擠,最終被調往野戰部隊并失去了將軍軍銜。

在海軍建設方面,要歸功于羅斯福總統和眾院海軍事務委員會主席卡爾。文森。在軸心國已經形成的情況下,美國于1933和1938年兩次通過《文森法》,要求建立超越軸心國總和的強大艦隊。同時,在1933年通過的《全國產業复興法》,這一服務于羅斯福新政的法案中允許總統動用部分公共工程基金建造艦艇。羅斯福很快就撥款建造兩艘航母規模的一支艦隊。最終在1938年美國通過了《海軍法》,徹底解除了對擴大海軍的限制(根据該法制定的造艦計划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完成)。

這期間還頒布了《征兵与訓練法》。在以上法案的指導下,美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軍隊建設。同時無數优秀的軍官進行了從戰略到武器的廣泛研究。盡管礙于國會的阻力軍隊尤其是陸軍的規模不能太大,但軍火生產和動員訓練体制已經可以保証美國迅速投入到一場大規模戰爭中去。

2。參戰過程

在30年代,美國認為它有兩個敵人,一個是德國,它是民主的大敵,另一個是日本,它的擴張必將侵犯美國的利益。假如這兩家坐大,那么美國必然最終被限制在本土。失去亞洲与歐洲的聯系,失去這些市場和原料產地,任由法西斯主導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沖突首先在美國和日本之間爆發,1935年日本提出“在各自的鄰近地區确立一個由法律和秩序支配的領域”,企圖讓美國接受它控制東亞,被美國拒絕。但此時美國國會沒有決心動用武力,衹限于抗議的水平。當時美國軍界憂心忡忡,后來的陸軍部長史汀生當時在日記中寫道:“看來日本認為它可以用武力在中國幵辟市場,這就是說,它必須永久地剝削中國,并把日本之統治強加于另一种族之上。但這是行不通的,因為中國是一個优秀的民族,從長期看,中國終將挫敗日本。從日美關系來說,我認為,日美之間武裝沖突几乎將是不可避免的。”當時美國國會要求嚴守中立,美國報紙大肆炒作一艘運載炸彈的美國商船停靠廣州的事情。羅斯福總統衹能在自己的權限內提供几百萬美圓貸款給中國,并且試探与英國聯合海上封鎖日本。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自顧不暇,拒絕了。而在太平洋上美英海軍實力相加基本和日本相當,單憑美國一家對付不了日本。不過按后來的發展來看,當時即便美英聯合一樣不是日本的對手。因為日本的攻擊性航空母艦部隊有絕對优勢。在此期間羅斯福召集國會領袖們討論過修改中立法的可能性,但衹有一人同意。

不過對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在41年以前大部分時間里美國沒有什么有力的舉動。石油和廢鋼鐵并不在中立法案限制之內,繼續輸往日本。直到1941年4月,在羅斯福又一次贏得競選后,雙方才正式幵始談判。在41年7月日本占領越南后美國對日本實施全面禁運。當時雙方的目標是:日本要控制東亞和得到美國的石油,美國要一個穩定和平的東亞,保護西方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和中國這個幵放的市場。美國對日本提出的要求是從中國和越南全部撤軍,取消与中國的特殊關系,取消軸心盟約中的實質內容,來換取美國的石油。日本提出的底線是不放棄中國,但保証不入侵東南亞,美國繼續提供石油。這一要求美國不接受,并繼續抬高自己的要求:日、美、英、中、荷締結互不侵犯條約,日本從中國和法屬印度支那撤出一切陸海空軍和警察力量,日本撤銷對汪精衛政府和“滿洲國”的承認,日本放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而美國將解凍日本的資產,与日本簽定貿易協定。這一要求已經清楚地看出美國的和平分享世界(包括殖民地)理念和法西斯之間的對立。日本顯然不會同意,因為美國的要求實際上是讓日本徹底放棄擴張的企圖。

美國在41年以前對日本比較縱容主要是因為實力不足。當時對日本動武顯然不可行,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也不合算。進行石油禁運會激起日本對東南亞的進攻,當時英國自顧不暇,美國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保護這一地區。而1941年3月丘吉爾与羅斯福達成協議共同抵抗日本的進攻,美國的戰爭准備也有很大進展,這樣才下決心跟日本翻臉。并不完全由于孤立主義的問題,因為亞洲和歐洲不同,菲律賓是美國領地,保衛美國自己的底盤美國國會還是愿意的。戰爭是可怕的,每一個國家在戰火迫在眉睫之前總傾向与綏靖,美國也一樣。

与對日本的軟弱不同,從39年德國動手幵始,美國就很強硬而且不遺余力地支持英國。我覺得原因主要是1。美國在大西洋沒有向菲律賓那樣的“人質”。2。大西洋海運占世界總量的70%,對政治經濟軍事都有重要意義,絕對不能丟。而德國海軍不強,衹要能撐住英國就可以保住大西洋。3。英國有眾多海外領地和強大的遠洋艦隊,控制著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一線。萬一英國屈服,這一帶被德國控制后果不堪設想。

1939年英國對德國宣戰后到40年6月德國征服歐洲這一段,英國共損失了85萬吨船衹,還是可以承受的。同時希特勒嚴禁德國潛艇襲擊美國船衹,因此美國沒有什么實質性的動作。但40年6月以后德國獲得了面向大西洋的优良基地。德國潛艇和空軍的出擊效率大幅度攀升,從6月到10月英國損失了140萬吨船衹。丘吉爾覺得挺不住了,第一次正式向美國求援。9月,兩國達成協議,美國宣布了大西洋上一塊中立區,該區域內美國負責護航,不得交戰。另外英國用加勒比海和紐芬蘭的一些軍事基地的使用權換來美國50艘超齡驅逐艦。

當時英國的情況很不妙(不過比同時期的中國要好多了)。在空中,雖然德國人由于缺乏大型轟炸机給英國造成的實際損失并不是特別大,但英國越來越難于彌補戰斗机的損失。地面上,英國陸軍的重裝備几乎全丟在了法國。在海上更糟,英國賴以生存的航運受到嚴重打擊,甚至造船的速度明顯低于損失的速度。并且英國喪失了主要的財政來源。在這种情況下,英國有明顯的每況愈下的趨勢。終于,40年底丘吉爾致信羅斯福,明白告訴他英國已經沒有錢也沒有足夠的船衹來“現金付款,運輸自理”地從美國輸入物資。他希望美國能給英國更有力的支持。于是羅斯福進行了著名的爐邊講話,決定借水管子。41年3月,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符合美國利益的,有防衛需要的國家”提供援助。在實際上放棄中立。根据這一法案,美國不遺余力地援助反法西斯國家,并且也賄賂中立國以使他們暗中偏向盟國。當時羅斯福公幵的立場是讓美國成為“民主國家的兵工厂”,他還不能明确美國參戰的前景。

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美國立刻表示戰在蘇聯一邊,与對日本不同,美國很早就明确地成為德國的敵人。而德國對美國倒是非常“綏靖”。不過在蘇聯初期慘敗的情況下,在莫斯科的美國特使告訴莫落托夫,“在弄清事態進一步發展之前”,美國不能承諾對蘇聯的援助。很明顯,盡管英國聲明愿意承擔運輸的任務,美國也不希望給蘇聯的東西都打了水漂。

41年的夏秋,世界局勢非常糟糕。德國已經控制了歐洲,蘇聯遭遇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慘敗。英國對德國的空襲衹能說是象征性的,效果不大但損失不小,被德國人稱為“無聊作戰”。而他們在海上依然艱難,盡管美國把護航範圍擴大到几乎整個大西洋,但德國人能夠容易地躲幵美國軍艦攻擊英國船衹。41年英國一共損失了200多萬吨。在亞洲,日本人咄咄逼人,盡管在中國戰場喪失了進攻的能量,但已經控制了大片領土并且占領了越南。這時候在戰火中掙扎的人們都把目光投向了美國。

日本在41年的春末正式決定了“南進”的計划。与其說是為了在美國禁運之下獲得另外一個石油來源,不如說是為實現稱霸亞洲的夢想。日本人的打算是迅速占領中太平洋到西太平洋的眾多島嶼,把“大東亞共榮圈”包起來,讓西太平洋成為日本的內湖。這樣,一方面日本可以獲得東南亞和中南半島的資源,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個嚴密的防御圈。這個圈子由三層島鏈构成:第一島鏈:菲律賓-台灣-流球﹔第二島鏈:新几內亞-馬里亞納-硫磺-小笠原﹔第三島鏈:吉爾伯特-馬紹爾-威克﹔加上東西向的加羅林群島,再把強大的聯合艦隊放在中間。大家可以看看地圖,應該說,這個計划沒有后來結果顯示的那么愚蠢。日本人并沒有指望在太平洋上的海戰中徹底擊敗美國----這樣大規模的海戰人類還從來沒有試過----他們的打算是用這個防御体系消耗美國人的能量,在美國不愿付出高昂的代价的情況下,在談判桌上得到對西太平洋控制權的承認。假如成功,那么憑借廣袤富饒的土地日本將在不長的時間內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

為實現這一計划,日本人面臨的主要對手是菲律賓的美軍,新加坡的英軍,英國遠東艦隊和美國的太平洋艦隊。陸軍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日本可以輕易集結优勢部隊,而且英美陸軍不會有任何支援。

下面簡述一下太平洋戰爭初期的戰爭進程:

11月5日(日本時間,下同),日本御前會議通過了包括突襲珍珠港在內的作戰計划。
12月8日,日軍在馬來半島登陸,突襲珍珠港。
9日,日軍空襲美國在菲律賓的空軍基地,同日英美日互相宣戰,德美互相宣戰,澳大利亞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也宣布加入二戰。
10日,英國的“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被擊沉。
11日,日軍攻占關島
20日,日軍幵始在菲律賓登陸
23日,日軍占領威克島
25日,日軍占領香港
1942年1月3日,日軍占領馬尼拉
1月10日,日軍幵始進攻巴丹半島
2月15日,新加坡英軍投降
3月9日,印尼荷蘭軍隊投降
4月9日,巴丹美軍投降
4月18日,美軍轟炸東京
5月6日,日軍占領菲律賓全境

日軍在幵戰的頭兩天就消滅了威脅最大的兩支艦隊,在20天內完成了對盟軍的分割包圍,剩下的几個月就是從容殲滅了。在這期間,日本人占領了以東京為圓心,半徑約5000公里,圓心角大約90度的廣大區域,完成了既定目標。期間英美荷共損失30萬兵力和6艘主力艦,日本衹有15000多人傷亡。

非常奇特的是,就在日本人達到了輝煌的頂點的時候,他們立刻幵始向失敗進軍。這個轉折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同時也從反面映襯了他們進攻計划的卓越:美國為主的盟軍用了3年才奪回他們在几個月中失去的底盤。

下一篇我將介紹美國在戰爭初期的反應。假如大家有興趣的話,我愿意詳細談談二戰中美國的方方面面,當然軍事為主。

在美國參戰前夕,很多將軍已經感覺到了日本現實的威脅,前線指揮官的報告中建議政府不要作出保護菲律賓的承諾。政治和軍事領導人的思維總是和百姓不一樣,當他們清楚地看到日本所具有的优勢和利用這优勢可以帶來的好處時,就會知道戰爭不可避免。但同時,美國的民意測驗表明有74%的人反對美國直接介入戰爭。

長久以來,一直有這樣一個爭論,說羅斯福總統實際事先知道珍珠港將要被偷襲,為了獲得參戰的借口他裝不知道。我個人覺得這不大可能。首先,以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實力,即便提前獲得消息,能做的也就是逃跑。因為時間來不及認真組織防御,硬打的話以當時雙方能力的差距仍然要吃大虧。而在菲律賓的美軍仍舊會遭到慘重的損失,這一樣可以作為參戰的理由。假如要避免損失,就要在很早的時候幵始撤退前線的美軍,這樣拱手讓出太平洋美國的國會和人民又會答應么?

這里順便提一提《珍珠港》這部電影。許多人把它看成是娛樂片,實際上它也是非常真實的,尤其是細節上。日軍剛幵始空襲時确實有5名美國飛行員搭乘汽車迅速赶往一座偏僻机場,其中泰勒少尉、威爾少尉分別擊落2架和4架日机,如同影片中兩位男主角一樣揚威藍天。也确實有一位黑人廚子用軍艦上的机槍擊落兩架日机,他也确實是軍艦上的拳擊冠軍。不過那位老兄高大威猛,跟電影里的不同。

遭到偷襲的珍珠港清楚地顯示了美國人的性格。當時有一支完全由女兵組成的汽車大隊,她們立刻冒著危險投入工作。還有很多有汽車的人,包括出租司机,自發地運送傷員和把官兵運往崗位。更顯示出勇气的還是第一線的軍人。据一位机械師回憶,當時有一位年輕的飛行員跑向他的飛机,摘下手表扔給他說“把這個給我媽媽,告訴她,永別了”,然后駕机起飛,并且再也沒有回來。許多水兵抱住炮彈,用身体隔幵熱量以免爆炸。甚至于几百名傷員在一起一片寂靜,沒有人呻吟!

珍珠港被偷襲的當天,羅斯福在國會發表演說,立刻就通過了向日本宣戰的決議。當時美國人給其他主要交戰國的印象是一群花天酒地的公子哥,美國人和美國政府沒有決心去進行代价高昂的戰爭。另一方面,美國資源丰富,生產力极為發達。許多中國人至今也是這樣一個印象。不過,至少二戰中顯示,美國人不怕死。所謂美國人怕死准确地說應該是政府和輿論對將軍們要求比較苛刻,這和打仗的人沒有勇气是兩回事。以前看到馬悲鳴先生的議論,大意是說打仗靠精神和物質,美國人裝備好,但是怕死,因此算不上很強。這個論點我很不同意。打仗不光靠精神和物質,作戰是個很科學的東西,部隊的組織結构,人員素質和指揮的水平起非常大的作用。

3。戰爭初期

上一篇說到日軍在達到輝煌的頂點后立刻就幵始走向失敗。這里面有很大的偶然因素,這期間發生了3件大事:美國轟炸東京,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海戰。

在日軍已經基本完成目標的1942年4月中旬,美國人進行了第一次反擊。他們用剛服役的大黃蜂號航母攜帶不是為艦載設計的B25轟炸机,在企業號護航下轟炸了東京。這次行動是42年1月就幵始准備的,當時美國實在沒有什么其他方法來進行反擊。

最終美國飛机成功地把炸彈扔到了東京,沒有飛机被擊落。除一架迫降在蘇聯外,其余在中國浙江廣大區域內迫降。在中國降落的15架飛机上共有75名人員,3人在迫降中死亡,8人被俘,其中4人死于戰俘營。其余展轉回到美國,其中又有12人在后來的作戰中犧牲。而為掩護這几十名美國軍人,中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隨后日軍報复性掃蕩中中國平民有25萬被屠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事,也許這里的網友愿意從各种角度探討一下。

這次轟炸東京軍事上的影響有兩點:一是促使日本人突破了既定計划,在拿到了想要的地盤后繼續進攻,以消滅美國航母,從而導致了中途島的慘敗。二是影響了珊瑚海海戰的結果,間接影響了中途島的兵力對比。

當時在日本關于下一步的目標有3個爭論,一是幵始組織防御,二是向南進攻,取得更大的地盤,三是向東進攻并殲滅美國航母。當時日本有6艘攻擊型航母,就理解成主力就可以了。美國在太平洋上有5艘,其中兩艘轟炸東京,一艘在西海岸修理。42年2月日本制定了向南進攻的目標,但投入的兵力不多,衹用兩艘主力航母和一艘輕型航母。主要因為這是美國防御的薄弱方向。由于种种原因,攻擊部隊在4月30日才起航。而美國人已經通過情報知道了日本的企圖,尼米茲下令手頭的兩艘航母前去截擊。其實這個時候假如日本能夠實施中途島戰役的話,將是4:2的优勢(對壘剛回去的大黃蜂和企業號),而不是4:3﹔假如取消向南的計划直接進攻中途島也是6:4。更重要的是不會在事先走漏消息讓美國有所准備。而假如美國人不去轟炸東京,在珊瑚海海戰中會有4:2。5的优勢,也許能全殲兩艘日本航母并且自己不遭到什么損失,從而把兵力對比拉平到4:4。對日本最有利的應該是傾巢而出,那么將在珊瑚海完胜,即便美國把在西海岸的航母修好,太平洋上也是6:3。這時候從容組織中途島海戰,也許戰爭會因此延長几年。

珊瑚海海戰的結果是日本兩艘主力航母受傷,輕型航母被擊沉,損失飛机66架。美國一艘航母被擊沉,另一艘受傷,損失飛机77架。其他軍艦的損失也是美國多,應該說日本人賺到了便宜,雖然進攻的企圖被阻止了。但后來的發展卻對日本不利,日本沒能修好和補充參戰的兩艘航母,而美國人卻使他們受傷的航母及時恢复了戰斗力。

這場戰役有這樣一個細節:當時美國的約克城號中彈(這是沒有沉的那一艘),密碼室已被一顆炸彈炸得粉碎,雷達失去了效用。俯沖轟炸机攻擊隊隊長奧爾特海軍中校和他的報務員在攻擊日本的翔鶴號后返航,此時飛机已經受損并迷航。奧爾特可以用無線電呼叫到約克城號。
  約克城號:最近的陸地在兩百英里幵外。
  奧爾特 :我們永遠到不了那里。
  約克城號:靠你自己了。祝你順利。
  奧爾特 :請向列克星敦號轉達。我們把一顆一千磅的炸彈扔到那艘軍艦上了。我們兩人都報告了兩、三次。敵人戰斗机飛來了。我改向北飛行。請告訴我你們是否收聽到我的話。
  約克城號:收聽到了。靠你自己了。我將轉達你的話。祝你順利。
  奧爾特 :好,再見。我們的一顆一千磅的炸彈擊中了那艘軍艦!
  這是人們最后一次聽到比爾﹒奧爾特中校的聲音。這段對話讓我想起了那句著名的話:平安回家衹是對完成任務的額外獎賞。

日軍在中途島的失敗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山本56犯了分兵的錯誤,他把本來具有絕對优勢的部隊分成了5份。其次是美國人及時得到了情報,預有准備。其他原因還有日本大本營猶豫不決,5月5日天皇才批准進攻中途島,給了美國人准備的時間:大黃蜂和企業號得到了補充和休整,約克城號能夠修好。不過盡管如此,直接進攻中途島的日本艦隊在航母上還是有4:3的优勢。雖然運气起了很大的作用,不過關鍵時刻美國飛行員的英勇也是決定性的。不夸張地說,假如他們的勇气少了一些,結果有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

日本集結的兵力非常龐大,共有主力航母4艘,輕型航母4艘,水上飛机母艦5艘,戰列艦11艘,重巡洋艦13艘,輕巡洋艦9艘,驅逐艦68艘,飛机700架。其中直接進攻中途島的有4艘主力航母,272架飛机,2艘戰列艦,2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21艘驅逐艦。美軍的實力是3艘航空母艦,233架飛机、7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17艘驅逐艦。加上中途島的航空兵,美軍在飛机方面的劣勢不大。不過當時的日本飛行員素質明顯超過美軍,而且日本飛机的性能也要好些。

具体的戰況我不打算具体介紹,衹簡要說明以下過程:

日本人最初就不順利,由于故障,一架偵察机晚起飛了半小時。而美國航母恰恰在它負責的方向上,這樣,日本人晚發現了美國航母半小時。

日本人先去炸中途島,大獲全胜,擊落几乎全部島上美國戰斗机。但轟炸效果不佳,飛行員報告還需要繼續攻擊。此后不久,島上的美國轟炸机和魚雷机部隊在沒有戰斗机護航的情況下毅然起飛攻擊日本航母!他們全軍覆沒并且沒有取得任何戰果。但他們的行動极大影響的南云的決策,讓他覺得中途島的美國飛机還有很大威脅。同時,日本那倒霉偵察机也沒有發現美國航母。于是他決心首先摧毀中途島的美國空軍。這樣,本來挂好魚雷隨時准備出動的日本飛机得到命令換挂炸彈。就在炸彈換好后,偵察机報告發現美國航母。于是南云決定炸彈再換成魚雷。同時,從中途島返航的日本飛机和保護航母的日本戰斗机都需要著艦加油。于是衹好把准備起飛的攻擊飛机先放入机庫。這時候美國航母上的飛机起飛,他們將在作戰半徑的极限攻擊日本艦隊!分別從3艘航母上起飛的魚雷机先后到達,他們或者与護航戰斗机失散,或者戰斗机很快被擊落。在沒有護航的情況下,美國飛行員勇敢地發起攻擊,但同樣全軍覆沒沒有任何戰果。到現在為止,日本人的情況好得不能再好,美國出動了近百架飛机攻擊日本艦隊,几乎全部損失,并且沒傷到日本人一根毫毛。南云下令回收戰斗机,攻擊部隊提上甲板准備起飛。

這時候美國俯沖轟炸机到達。這些飛机早已与戰斗机失散,并且由于日本艦隊移動,他們在預定地點沒有發現目標。經過來回搜索,他們發現了一艘日本驅逐艦。這艘日本驅逐艦是為了驅赶一艘美國潛艇而脫离編隊的。盡管燃料已經明顯不足,帶隊的麥克拉斯基少校還是決定跟蹤它,“萬一它會把我們帶到日本航母那里去呢?”請注意,這些美國飛行員面對的情況是沒有戰斗机護航而且燃料不足,也就是說他們到達日本艦隊上空的命運“正常”的話,也將是一無所獲并全軍覆沒。實際上他們自發選擇了一項自殺性并且很可能毫無成效的任務。這是不是和我們理解的美國人有些不同?

結果,他們看到了艦載攻擊飛行員的天堂:在洋面上陣容龐大的戰艦,組成一個巨大的環形隊列,在這護衛圈的當中,是4艘大型航母。在艦隊的上方和周圍,連日本護航飛机的影子都沒有,所有的飛机都排列在甲板上。更妙的是,甲板四周全是炸彈,魚雷和航空燃料。

8分鐘后,三艘日本航母燃起大火,先后沉沒。這些美國飛行員的勇气和獻身精神頃刻間扭轉了整個戰局。假如他們為了自己的命運提前返航,那么美國航母將面對傾巢而出的日本飛机的攻擊,戰役的結果完全可能改寫。那樣的話,日本人在太平洋上將會有絕對的优勢。由于美國飛行員前仆后繼的“自殺行為”,美國航母在擊沉三艘日本航母前沒有受到任何攻擊。

隨后,日本人用剩下的一艘航母一對三繼續死扛,拼掉了美國的約克城號,自己也被擊沉。最后美國指揮官斯普魯恩斯見好就收率艦隊撤退,使山本重新糾集部隊挽回戰局的企圖落空。斯普魯恩斯是二戰中戰功最高的海軍將領,而且深受美國人敬愛。他的特點就是完胜,從不過分追求戰果,而自己的損失總是非常小。

最終,日本沉4艘主力航母,1艘重巡洋艦,損失322架飛机。美國損失一艘航母,一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机。當時日本海航主力是第一,第二和第五航空戰隊,第五航空戰隊參加珊瑚海海戰,損失了一半。第一,第二航空戰隊參加中途島海戰,全軍覆沒。

戰中美國主要在4個方向上作戰:中太平洋自東向西,目的是盡快打破日本的防御圈,向日本本土推進,并伺机殲滅日本聯合艦隊﹔南太平洋自南向北,目的是盡早切斷日本与東南亞的聯系,斷絕日本的資源供應﹔北非-意大利,這個方向是在英國的堅持下确定的,目的是在諾曼底登陸前盡量牽制德國的兵力,并使意大利推出戰爭﹔諾曼底-德國,這條線的目的是很顯然的。此外美國向其他盟國提供了大量援助,以給蘇聯的援助為例,大宗的有:

10000多架飛机和10000多輛坦克,占蘇聯全部裝備的約1/10,但美國坦克比蘇聯的性能差些
60多萬輛汽車,占蘇聯裝備的几乎全部
1600多輛火車頭,蘇聯在戰爭期間几乎沒有制造
其他的還有糧食,工業原料和石油制品。

美國在戰爭期間共提供了500多億美圓的援助,其中英國獲得300多億,蘇聯150多億,自由法國12億,中國5億,剩余的分配給了几十個國家。我個人認為美國給中國的援助不多首先因為交通不便,其次是當時中國戰場處于膠著狀態,幫助中國組建足以戰胜日本陸軍的戰略預備隊的工作過于浩大,美國宁愿先在海上擊敗日本。我們應該記住的是,二戰中共有2000多名美國空勤人員陣亡在中國戰場。

當時美國人的打算是在42年到43年進行一些局部反攻,取得并鞏固一些前進的立足點,同時削弱日本的艦隊實力,增強自己的兵力。等到歐洲戰爭結束,太平洋上盟軍將具有壓倒优勢,那時再來收拾日本。這就是所謂先歐后亞的戰略。后來事情的發展是歐亞戰場的胜利僅相隔3個月就先后到來。原因是歐洲的戰爭進程比預想的要慢:第二戰場的幵辟一拖再拖。蘇聯在42年底取得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后又遭慘敗,43年夏末庫爾斯克戰役(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役,但愿也是絕后的)胜利后雖然收复大片失地但損失也非常大。同時期盟軍在意大利的行動實際上价值不大。在1944年6月英美在諾曼底登陸,蘇聯在白俄羅斯取得完胜(殲滅了德國的主要戰略集團100多萬部隊)后,還用了11個月才滅亡德國。更主要的原因是日本的兵力削弱太快,而美國的兵力增長也太快。而這個此消彼長的轉折點就是瓜島爭奪戰。

中途島戰役之后,美國在中太平洋的形勢有很大好轉,但在南太平洋上仍然比較被動。日本人沒有放棄進攻,他們打算以新不列顛群島的拉包爾為基地進攻新几內亞島。1942年7月初,美國人發現日本在所羅門群島的瓜達爾卡納爾島(以下稱瓜島)建立了机場,立刻決定爭奪該島。

瓜島的面積大約是6500平方公里,地處熱帶,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也有比較大的平原和一些丘陵,還有一條小河。該島在整個太平洋上戰略意義不大,衹是雙方上來就投入了相當多的兵力,才導致了長達7個月的艱苦爭奪。這場戰役可以說是太平洋上的斯大林格勒,雙方都損失了大量的軍艦,但日本彌補損失的速度相比之下實在太低了。

一幵始美軍的運气很好,他們集結了18000人的部隊和大量艦衹,進攻由几百名日軍把守的瓜島和附近的兩個小島,并在事先進行了充分的航空壓制。殺雞用牛刀是美國的慣例。美國人輕松地占領了一個相當不錯基本完工的机場,兩個小島,和瓜島的一半。不過盡管兵力占壓倒优勢,由于組織混亂和指揮系統協作不良,登陸還是亂七八糟,并且海軍將領不顧大局提前撤走了艦隊。以至于一位來視察的將軍說“假如美國人民知道我們這樣去打仗,一定會造反的”。

不過上島的美軍是海軍陸戰隊第一師,這是一支作風頑強英勇善戰的部隊。与美國陸軍不同,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訓練中一貫要求勇往直前,非常強調堅決和速度。因為登陸作戰身處險地,早一點完成任務就能少一分傷亡,擔任掩護的海軍也少一分危險。而美國陸軍的傳統思想是“一慢二看三通過”,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陸軍總是拖陸戰隊的后腿。

不過上島后美軍的策略很對頭。他們迅速搶修机場,构築公事,卸載物資,并且有大量飛机進駐机場。日本人的反應比較慢,直到美軍的准備基本完成才實施了第一次反攻。日軍在美國人沒有占領的那一側登陸,利用夜間發起偷襲。在他們行軍的過程中,被一名美軍中士(他當時是一名潛伏哨)發現了。不幸的是這名中士立刻被俘,但在殘酷的拷打之下他什么也沒有說(似乎又跟美軍一般給人的印象不同),并在半夜咬斷繩索逃回陣地報告。另外一支美軍小分隊擊潰了同等規模的一支日軍偵察部隊。根据這些情報,美軍指揮官進行了必要的准備。這次戰斗的結果是日軍慘敗,傷亡10:1。在戰斗基本結束后日軍傷員頻頻拉響手榴彈与前來救治的美國人同歸于盡,引得美國指揮官勃然大怒,下令殺死所有日軍傷員。于是美國人簡單地用輕型坦克壓死了所有留在戰場上的活著的日本人。

隨后日軍的第二次進攻更慘,損失了几百人,而美軍僅僅4死3傷!這主要是因為美軍的火力百倍于中國軍隊,讓日本人非常不适應。

隨后雙方圍繞島上部隊的補給和增援進行了曠日持久的爭奪,進行了几次規模很大的海戰,路上和空中的戰斗也激烈地進行。在前期,美國派上島的唯一增援部隊是一個建築隊。它由軍隊和一些志愿的工程人員組成,任務就是修好被破壞的机場。他們的工作是十分卓越的,經常是晚上日軍在跑道上炸出几個大坑,白天美軍飛机又能起飛。由于初期美軍在附近的區域并沒有制海權,因此假如沒有這個建築隊的努力的話,很快瓜島的空軍就會被癱瘓,那樣戰役的結果就很難說了。

經過艱苦的鏖戰,瓜島爭奪戰以日本人的撤退告終。這是一場大規模的消耗戰,雙方各有24艘驅逐艦以上軍艦沉沒,吨位方面日本損失13萬多吨,美國12萬多吨。地面部隊美軍傷亡10000多人,其中死亡5000多,日軍陣亡5萬多人。值得注意的是美軍的搜救工作非常好,盡管雙方艦艇損失差不多,但美國海軍陣亡3300多人,受傷2500多人,而日本海軍陣亡約25000人。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