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与“閃擊戰”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閃擊戰 于 December 16, 2001 14:00:48:

坦克、飛机的運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出現的革命性變化。有趣的是,戰后不少軍事家從飛机的使用上得出了“空軍制胜”的結論,如意大利的杜黑將軍﹔而重視坦克作用的人大多提出了“机械化戰爭”論(也稱“坦克制胜”論),如英國的富勒、法國的戴高樂、德國的古德里安。兩种思想有著一個不容忽視的不同點:“机械化戰爭”論強調合成作戰,強調運用坦克、步兵、炮兵,也包括飛机等作戰力量,使喚它們形成整体戰斗力,去贏得戰爭﹔相反,“空軍制胜”論明确指出,“掌握制空權這就意味著胜利,在空中遭到失敗─這就意味著戰敗和被迫接受敵人愿意提出的一切條件”。這也許正反映了坦克和飛机這兩种武器的各自特性。在這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現代軍事形勢及社會生活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机械化戰爭”思想演變出來的“閃電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全世界為之震惊。從軍事學術上來說,“閃電戰”猶如一曲雄偉壯闊、气勢磅礡的“交響樂”,而坦克“演奏”的正是其中的“主旋律”。
一、“閃擊戰”理論的由來与坦克

“閃電擊戰”思想的產生与發展,可謂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以前,《孫子兵法》就明确指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近代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其著作《戰爭論》中寫道,達成出敵不意的效果“是軍事藝術中最重要冊手段”。然而,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閃電戰”理論卻是在本世紀初,由德國軍事家馮。施利芬提出的。“閃擊戰”的德文為,它是由閃電和-戰爭兩個詞組合而成,是形容行動猶如閃電一樣迅速,給敵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擊。其實質是利用攻擊的突然性、兵力兵器优勢等因素,從戰爭剛幵始時就給敵戰略第一梯隊(掩護部隊)以決定性殺傷,然后向敵國腹地迅猛進攻。在敵人動員和使用其軍事和經濟潛力之前,將其粉碎。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閃擊戰”理論提供了實踐的舞台。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在戰爭計划中,根据“閃擊戰”理論,設想戰爭第一階段集中力量于西線,以一個戰役,約持續6個星期打敗法國。其辦法是以主力經由比利時,實施強大的突然襲擊,爾后對法軍實施深遠包圍,各個擊破。這場交戰雙方主要依靠步兵、騎兵注炮兵所進行冊戰爭,雖然在戰爭初期有一些机動作戰,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很快,人們就意識到了机槍和速射火炮對進攻中暴露的步兵和騎兵的巨大威脅。雙方挖掘戰壕,构成了連綿不斷的,以自動武器掩護的掩体和交通壕配系,加上綿密的鐵絲網和強大的炮兵火力,形成了進攻部隊難以逾越的堅固陣地,從而使人們企圖以“閃擊戰”速決戰爭的想法成為泡影,并使延續達4年之久的陣地戰成了這次大戰的主要作戰形式。

坦克出現的直接動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突破綿亙的陣地防御的需要。在康布雷、亞眠等戰役中,擔任支援或引導步兵實施突破的坦克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戰術效果。不過,坦克在這個時期里并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戰斗兵种,它衹是一种附屬于步兵的新式武器。事實上,坦克自身戰術技術性能的發展也還遠不完善,如大多數坦克的最大時速衹有几公里,最大行程也衹達几十公里,還不能适應于快速机動和遠距离攻擊行動的需要。

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著軍事學術的發展。一戰后英、法、德等國一批年輕的軍官正确地分析了軍事技術的發展,系統地總結了過去戰爭的經驗,掙脫了將坦克主要用于協同步兵突破這一思想樊篱的束縛,大膽提出并認真研究了以坦克、裝甲車組成強大的突擊集群,迅猛打擊敵軍事力量,突貫敵縱深,以取得決定性戰果的思想,使“閃擊戰”理論的實現有了堅實的基礎,重現其奪目的光彩。

坦克之所以成為“閃擊戰”這支交響曲中的“主旋律”,主要是由于坦克具有的“三位一体”特性----強大的火力、快速的机動力和良好的裝甲防護力綜合決定的。其重要作用充分体現在取得“閃擊戰”成功所不可缺少二個因素,即打擊力和速度上。

坦克增強了“閃擊戰”的打擊力。1918年以后,坦克在火力,特別是在机動性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時速達几十公里,行程達几百公里。以坦克為主构成的裝甲机械化部隊不僅具有猛烈的火力,而且,能實施快速深遠的縱深机動作戰。這种將強大的打擊力迅速作用于敵,使其抵抗和防護都變得無能為力的“坦克戰”,是以往戰爭所無法比擬的。飛机呼嘯而至,象冰雹般連續投彈,摧毀、殺傷、破壞敵工事、設備及有生力量﹔在這咄咄逼人的火力攻擊之后,裝甲机械化部隊突然出現,在敵尚未從巨大的心理震撼中恢复之時,以催枯拉朽之勢,掃蕩敵陣地,直插敵縱深,物質的摧毀与精神的威懾雙管齊下,成倍地增加了打擊強度,迅速地贏得戰役胜利。

坦克提高了“閃擊戰”的突擊速度。裝甲机械化部隊具有的強大火力与快速突擊力的結合,又极大地提高了進攻的突擊速度。從物理學意義上來說,質量一定,速度越快,則產生的動能越大。軍事上道理亦然。以坦克實施迅猛突擊的“閃擊戰”,使打擊力与突擊速度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火力和机動速度的优勢相得益彰,進而可以牢牢地掌握住戰場主動權。建立在徒步的畜力馱駛上的机動不可能創造出真正的“閃擊戰”,以机械力進行机動才能夠使這一新的作戰思想体系展現出“廬山面目”。

二.坦克在“閃擊戰”中的運用

坦克是實現“閃擊戰”理論的理想技術兵器,而“閃擊戰”的實踐,又為坦克再展雄風提供了廣闊天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平原和非洲沙漠戰場上,坦克在“閃擊戰”中運用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坦克作戰運用思想体系。

(一)隱蔽突然。突然性是實施“閃擊戰”最先起作用的因素。大量坦克突然作用于敵,不僅能給敵有生力量、軍事裝備和設施以巨大殺傷,摧毀其戰爭潛力,而且還能產生心理打擊效果,引起敵精神上的极大恐慌,士气瓦解,意志頹喪。達成坦克運用的隱蔽突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祕密地進行准備﹔二是采取种种佯動和欺騙措施﹔三是使用在敵意料不到的地點和時机。1940年5月,德軍在入侵法國時,將大量的坦克使用在地形險惡,不便坦克通行,但防守极為薄弱的阿登山脈地區,取得了出乎人們預料的重大戰果。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著名的遠東戰役中,蘇軍以唯一的坦克集團軍穿越地勢險峻,難以通行的大興安岭山脈,直插關東軍后方要地,日軍對此毫無戒備,在蘇軍急風暴雨式的打擊下很快瓦解。

(二)集中使用。從20年代到40年代,關于坦克運用的思想,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學派。一個主張集中使用坦克,以裝甲机械化部隊遂行具有任務与一戰時期相同----支援步兵突破。“閃擊戰”完全摒棄了后者的觀點,把坦克的集中使用錘煉成為一條重要的原則。坦克的集中使用,能夠保持連續的迅猛打擊,大大加快了戰役戰斗的進程。二戰中,堪稱“閃擊戰”杰作的重大戰役,几乎都留有著坦克集中使用這 一“點睛妙筆”。

遠東戰役中,蘇軍的主要突擊方向上集中了45%的坦克,而這些坦克的90%又集中在不到400km的主攻地段上,与日軍相比,坦克數量之比達到了15:1,确保了主攻方向上的打擊強度和突擊速度。法國淪亡的第一階段,德軍集中了其僅有的10個裝甲師中的7個,用于實施主攻的A集團軍群,而其中又有5個是用在灶國的重要防御要塞---色當地段。戰役發起后,德軍裝甲部隊長驅直入,勢如破竹,3天時間里,即在色當至那慕爾之間撕幵突破口,第10天,就已抵達法國西部海岸,完成對盟軍的戰役分割与合圍。10個裝甲師衹占德軍此次戰役調集的135個師的很小比例,但突然集中地運用,卻使“閃擊戰”大放异彩,取得了震撼世界的戰果。

(三)机動攻擊。恩格斯在《法國作戰方法的批判》一文中指出,“依靠出色的成功的机動,甚至使暫時的失敗也成為有助于取得最后胜利的行動”。靈活快速地實施兵力兵器的机動是閃擊制胜的重要前提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德、法軍編組了大量的机動師,企圖實施堅決的“閃擊戰”,速決戰爭。這种建立在人力和畜力机動基礎上的美妙构想,在密集炮火的打擊和縱深陣地防御的抗擊下,很快就變成為幻想。而運用坦克遂行机動攻擊任務,則使“閃擊戰”生机勃發,充滿活力。

持續二年多的非洲沙漠戰場上,“沙漠之狐”隆美爾与英國名將蒙哥馬利率部所進行的一系列成功之役,無一能夠与坦克的机動攻擊分离幵。在侵略法國的色當之戰中,同盟國方面認為,德軍必須運到足夠的大炮,集結大量步兵后,方能強渡馬斯河,攻擊色當,而這至少需等上5至6天,也就是說不會早于戰役發盧后的第9天,因此,盟軍完全有足夠的時間從容部署。古德里安裝甲軍的快速机動攻擊徹底打破了這一夢想。戰役第4天,古德里安的三個裝甲師不待炮兵集結和步兵跟進,就選擇了便于机動攻擊的馬斯河突出地段,強渡過河,攻占了色當。德軍向英吉利海峽沿岸前進的道路變得暢通無阻,而盟軍卻束手無策,全面崩潰。色當之戰証明了坦克的机動攻擊彌補了軍隊數量的不足,提高了軍隊的作戰效能,便于集中力量形成优勢,創造和捕捉戰机,爭取主動,克敵制胜。

(四)縱深突貫。与以往主要目的在于消滅敵軍戰斗力量的作戰理論相比,“閃擊戰”更加強調摧毀敵軍体系,瓦解其斗志,使之陷入混亂和潰散狀態來贏得戰爭。而要摧毀敵人的指揮能力,破壞其交通線和后方補給,就需要使用一支集強大打擊力和快速机動力于一体的戰斗部隊,如同一把閃光的利劍,短時間內即突貫敵縱深,主宰作戰行動的發展。坦克正是能受此重任,擔此殊榮的技術兵器。二戰時期的歷次“閃擊戰”中,以裝甲坦克部隊縱橫馳騁,直插敵深遠后方的作戰行動,不胜枚舉。

1940年初夏的法國戰局,德軍古德里安裝甲部隊以日均49km左右的速度向英吉利海峽推進,10天里即橫穿了法國北部,切斷了盟軍聯系,直接威脅盟軍主力側后。遠東戰役,蘇近衛坦克第6集團軍于進攻發起當日就推進了150km﹔次日,又越過了大興安岭,前出至平原地帶,直逼關東軍總部及后方重鎮。“閃擊”波蘭時,德軍以57個師攻殲波軍的24個旅,“胃口”之大令人稱奇。然而,由于德軍以僅有的10個裝甲師和摩托化步兵師在重要方向上實施了具有決定意義的縱深突貫,奇跡出現了,20天里,几乎攻占了波蘭全境,殲滅或圍困了全部波軍。軍事學家對比評論道,“這次戰局并不是取決于數量上的优勢,而是取決于空軍和坦克部隊共同行動的快速性”。

(五)密切協同。隨著坦克等技術裝備的發展,軍事領域的有識之士清醒地意識到:“在坦克必須依賴的其它兵器還沒有達到坦克的速度和越野性能水平之前,坦克是決學能充分發揮其作用的”。裝甲坦克部隊在“閃擊戰”中,已成為獨立的戰斗兵种,已是一支比例協調的諸兵种合成部隊。這种比較靈活的合成編制,便于各兵种部(分)隊間組織協同,极大地增加了整体戰斗效能。

坦克是一支快速机動的地面攻擊力量,飛机則提供极其重要的支援保護。“閃擊戰”中,坦克和飛机的協同遠比坦克和步兵的協同重要,“衹有其一,而無其二,則不可能安全地進行作戰”。實際上,兩者中缺乏任一种戰斗力量,或其力量薄弱,就不可能發揮出“閃擊戰”的优勢。法國戰局中,如果沒有空軍的有力支援和配合,古德里安裝甲軍是不可能形成勢不可擋的西進狂飆的。

坦克的運用使舊的“閃擊戰”理論具有了新的強大的生命力,在昔日的戰爭舞台上大放异彩。現代“閃擊戰”的新發展,也引起和推動著坦克運用思想及方法的新變革。透過以、黎之戰,透過仍能“嗅”到硝煙味的海灣戰爭,我們也許可以得到新的啟示。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