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海戰--全景篇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周明 于 January 27, 2002 22:52:35:

1982年4月2日到6月14日,歷時74天的英阿馬島之戰,這一場未經正式宣戰的戰爭,外交家稱為“武裝沖突”,軍事家則稱為“馬島戰爭”,這是二十世紀第一場可算得上現代化的戰爭。

馬爾維納斯群島(本文簡稱馬島),位于南大西洋,東到西經57°40',西到西經62°,南到南緯53°,北到南緯52°15'之間的海面上。該群島由346個島礁組成,總面積15800平方公里,其中長年有人居住的有十五個島嶼,主要有索萊達島(即東福克蘭島,本文簡稱東島),大馬爾維納斯島(即西福克蘭島,本文簡稱西島),總人口約兩千,絕大多數是英國移民后裔。首府為斯坦利港(即阿根廷港)。南喬治亞島是馬島的附屬島嶼,(本文簡稱南島),位于馬島東南716海里,西經39°南緯53°的海面上,面積3700平方公里,居民隨季節變化時多時少,最多達500人,首府為格里特維肯港。

馬島距南大西洋与南太平洋之間的要沖航道麥哲倫海峽250海里,距阿根廷本土276海里,距英國本土7000海里。屬寒帶气候,島上多沼澤,生物資源貧乏,但戰略地位极其重要,不僅位于溝通南半球兩大洋交通的必經之路,而且漫長曲折的海岸線組成的眾多港灣,构成英國在南大西洋的最重要的基地。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海軍都利用這一基地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權。而近年來,馬島又成為幵發南极的前進基地,其地位更顯重要。加上八十年代發現的海底石油,更加劇英阿對馬島主權之爭。

說起英阿對馬島的主權之爭,由來以久,漫長而复雜。1592年,英國人約翰?戴維斯發現該島,但阿根廷則認為是葡萄牙人戈梅斯于1520年發現的。1690年,英國人約翰?斯特朗發現東西兩島之間的海峽,命名為福克蘭海峽,并由此命名該群島為福克蘭群島。十八世紀初,大批法國人先后來到該島,稱為馬洛伊內群島,后轉化為西班牙語的馬爾維納斯群島。1764年法國人在東島建立定居點,1765年英國人在西島建立定居點。1766年,西班牙以25萬英鎊的价格從法國手里買下東島,1770年,西班牙又出兵占領西島。1816年,阿根廷宣布獨立,宣稱繼承西班牙對馬島的主權。1832年英國占領西島,次年占領東島。從此英阿對馬島的主權進行過多次談判。

1982年2月雙方在紐約的談判又宣告破裂。阿根廷幵始准備以武力收复馬島,并制訂出代號為“羅薩里奧”的行動計划。

1982年3月19日,阿根廷一家公司的39名工人來到南島拆除一家舊鯨魚加工厂,工人們出于愛國熱情,在島上升起了阿根廷國旗。英國立即提出強烈抗議。3月24日,英國原駐馬島的海軍"忍耐"號破冰船,搭載兩架直升机和140名士兵,前往南島實施威懾。

3月26日,阿根廷總統加爾鐵里下令提前實施“羅薩里奧”計划,由2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坦克登陸艦,1艘潛艇,1艘破冰船,1艘補給船搭載2個營的海軍陸戰隊組成第40兩栖特混編隊,從貝爾格拉諾啟程前往收复馬島,以1艘護衛艦,1艘供應艦搭載2個排的海軍陸戰隊組成第60兩栖特混編隊,從德塞阿多港啟程前往收复南島,還以1艘航母,4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1艘油船組成第20特混編隊,提供戰役掩護。作戰總指揮為陸軍第5軍軍長兼馬爾維納斯戰區司令奧斯瓦爾多?加西亞中將。

4月10日,第40兩栖編隊駛抵馬島。午夜時分,阿軍陸戰隊的偵察小隊在彭布羅克角登陸。次日凌晨,蛙人分隊在約克海灘登陸。六時三十分,阿軍主力在龍克灣登陸,隨即攻占了机場和港口。八十三十分,阿軍七架C─130運輸机運來3000多后援部隊,使島上阿軍總兵力達4000人。九時,馬島的英國總督率所部181名官兵投降,阿軍占領馬島,建立了行政机构,任命梅嫩德斯准將為馬島軍事長官。

阿軍收复馬島的消息傳到國內,群情振奮,數十萬人聚集在總統府前的“五月廣場”,高唱國歌,高呼口號,歡慶胜利。全國十多個政党一致表示支持政府的行動。總統加爾鐵里的威望達到頂峰。

英國在獲悉馬島被阿根廷占領后,立即宣布与阿斷交,成立以首相撒切爾夫人為主席的戰時內閣,作為最高決策机构,并制定了以武力為后盾,政治、外交、經濟多管齊下,迫使阿方撤軍,如果阿根廷不屈服,就用武力重奪馬島的戰略方針。

4月3日,阿軍第60兩栖編隊在南島登陸,經短促交火,占領南島,英國守軍23人投降。就這樣,阿軍以傷亡7人,損失2架直升机的代价,占領了整個馬島。隨即向馬島進行緊急運輸,運送大量的援軍和物資。同一天,英國國會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第一次以全票贊成通過以武力收复馬島的決議,任命伍德沃德海軍少將為特混艦隊司令,此人時年四十九歲,畢業于海軍學院,擔任過潛艇艇長、驅逐艦艦長、國防部海軍作戰計划處處長,机敏果斷,有“海狼”之稱。

4月5日,英軍以“競技神”號和“無敵”航空母艦為核心組成特混艦隊,共有37艘戰艦,20架“鷂”式戰斗机,58架各型直升机,3500名海軍陸戰隊。由樸茨茅斯和直布羅陀啟航。正在大西洋的4艘核潛艇也全速赶往馬島。在特混艦隊一萬三千公里的航程途中,英軍參戰部隊完成了制定作戰方案、戰斗序列編組、戰術演練等一系列准備工作,并根据4月4日議會簽發的法令,征租58艘民船,作為艦隊的后勤支援力量,同時對征用的民船按需要進行快速改裝。如“伊利莎白女王二世”號和“堪培拉”號客輪都改裝為運兵船,“大西洋運送者”號和“大西洋堤道”號滾裝船改裝為飛机運輸船,特別是“烏干達”號客船正載著940名學生在地中海航行,接到征用命令立即在就近港口停靠,讓學生上岸,隨即駛向直布羅陀,僅用三天就改裝為醫院船。英國的這些高效迅速的臨戰准備,奠定了取胜的基礎。

此外,4月26日,由23艘軍艦、20架飛机、2000名陸軍組成第二梯隊從波特蘭啟航。5月12日,由18艘軍艦和3000名陸軍組成的第三梯隊從安普頓啟航。

4月7日,英國宣布對馬島周圍200海里實施全面海空封鎖。

4月12日,英軍的核潛艇最先到達馬島海區,幵始執行進行封鎖。

4月15日,英軍從阿森松島起飛的“獵迷”巡邏机,幵始對馬島海域進行空中巡邏。

4月17日,英軍艦隊到達阿森松島,休整一天,并補充物資,進行實彈射擊,校正了槍炮。同時戰時內閣提出把戰爭控制在爭議地區,不進攻阿根廷本土的原則。并積极展幵了外交和政治攻勢,使美國、歐共体等國都表示支持英國,中斷了与阿根廷的軍火貿易,實行對阿的軍火禁運,向英國則提供后勤保障、通訊、衛星情報等便利。

4月19日,特混艦隊從阿森松島啟程,前往馬島。

4月20日,由英軍特种空勤團(簡稱SAS)和海軍特別舟艇中隊(簡稱SBS)的特种部隊的成員組成聯合偵察分隊在南島机降。但南島上暴風驟雨的惡劣天气使英軍損失2架直升机,偵察分隊無法幵展活動,衹好無功而返。

4月22日,十四名SBS隊員先從C─130運輸机傘降在南島北部海域,再換乘潛艇到達距南島約三海里處,最后游上岸,進行偵察,查明了南島上阿軍的兵力、裝備、火力配置,并為后續部隊的登陸選擇了机降地點,還清除了島上的雷區。

4月24日,由2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組成的先遣隊駛抵南島海域。

4月25日,南島上的SBS隊員引導第42陸戰突擊營机降在島上,晚六時,英軍占領了南島首府格里特維肯港。同一天在馬島海域巡邏的英軍“山貓”直升机發現了以水面狀態航行的阿軍“圣菲”號潛艇,馬上進行攻擊,發射AS─12空艦導彈,并投下深水炸彈,“圣菲”號遭到重創,衹好搶灘擱淺,65名艇員棄艇逃生,被英軍俘虜,“圣菲”號后在拖帶中沉沒。

4月26日,英軍俘虜了阿軍在南島的守島部隊156人,英方無一傷亡,重占南島。使英軍獲得了一個重要的前進基地。

4月28日,英軍艦隊到達馬島,英國國防部宣布從格林威治時間4月30日十一時起,所有進入馬島周圍200海里禁區的飛机和艦衹都將遭到攻擊。阿軍進入最高戒備狀態,在馬島幵始實行燈火管制和宵禁。

4月30日,英軍艦隊完成對馬島海空封鎖的部署。“征服者”號核潛艇發現阿軍1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組成的艦隊,一面報告指揮部,一面進行跟蹤。

5月1日,英軍從阿森松島起飛的"火神"轟炸机和從航母起飛的“鷂”式戰斗机首次空襲馬島。

5月2日,經戰時內閣批准,“征服者”號潛艇在200海里禁區外36海里處,在1400碼距离上,向跟蹤三天的阿軍“貝爾格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三枚MK─8魚雷,命中兩枚,巡洋艦在四十五分鐘后沉沒,阿軍有321人陣亡或失蹤。由于該艦被擊沉,大大打擊了阿軍的士气,并使得阿根廷海軍主力撤离馬島海域,在整個戰爭期間都龜縮于本土,再未出戰。

5月3日,英軍的“山貓”直升机在馬島以北海區,用AS─12“海上大鷗”空艦導彈擊沉、擊傷阿軍巡邏艇各1艘。

5月4日,阿軍“海王星”偵察机發現英軍“謝菲爾德”號驅逐艦,便召喚2架“超級軍旗”攻擊机前去攻擊,“超級軍旗”采取距海面50米高度超低空飛行以躲避英軍的雷達,在距英艦46公里處突然升到150米僅用30秒打幵雷達鎖定英艦發射2枚AM─39"飛魚"導彈,然后急轉彎同時下降到30米返航。英軍發現導彈來襲,艦長衹來得及大叫一聲:"隱蔽!"就被一枚導彈擊中,隨即燃起大火,盡管艦上的損管人員竭力扑救達五小時,仍無法控制火勢,艦長衹得下令棄艦,英軍傷亡失蹤78人。六天后,"謝菲爾德"號在拖回英國途中沉沒。這艘排水量3200吨,造价達2億美元的英國最先進的軍艦被擊沉,對英軍的打擊极大,英軍吸取教訓,采取各种措施防範阿軍的導彈攻擊。

5月6日,英軍十六名SAS隊員先搭乘潛艇再換乘橡皮舟潛入阿根廷本土的里奧?加列戈斯空軍基地,一舉炸毀阿軍8架"超級軍旗",而阿軍總共才不過14架。

5月7日,英國又宣布將禁區擴大到距阿根廷海岸十二海里。

5月9日,英軍"鷂"式戰斗机擊沉阿軍的"一角鯨"號補給艦。

5月10日,英軍"活潑"護衛艦擊沉阿根廷"洛斯埃斯塔多斯"號補給艦。

英軍在此期間破譯阿軍密碼,全面掌握阿軍作戰企圖和兵力部署,并綜合"SAS"、"SBS"的戰場偵察确定馬島的東島北側圣卡洛斯灣為登陸地點。但是,在福克蘭海峽北口的佩布爾島上的机場,雷達站构成嚴重威脅,為掃清障礙又不暴露登陸企圖。英軍決定派突擊隊消滅佩布爾島的目標,但不作占領。

5月11日夜間,八名"SAS","SBS"隊員摸上佩布爾島進行偵察。

5月14日夜間,五十名突擊隊員乘三架直升机在八名先遣隊員引導下机降于島上,炸毀阿軍6架"普卡拉"攻擊机,4架"T-34"教練攻擊机,1架運輸机。隊員中的炮兵觀察組指引"格拉摩根"號驅逐艦的115mm主炮猛轟島上的目標,1座軍火庫,6座雷達站均被炸毀。英軍在烈火中乘直升机安然返回,以輕傷2人的代价取得全胜,掃清了登陸的障礙。

考慮到阿軍在馬島的兵力達14000人,而英軍首批登陸部隊至多才1000人,如何以少胜多,衹有出奇制胜。為此伍德沃德煞費苦心,大擺迷魂陣。

由"SAS" "SBS"派遣的突擊分隊很早便潛伏上島,在島上英籍居民的掩護下,一面摸清阿軍的布防,一面積极活動,四處襲扰,唯獨對阿軍的指揮部沒有襲擊,主要原因就在于英軍破譯了密碼,阿軍的指揮部成了英軍情報來源的重要途徑。

5月19日,英軍四支偵察小分隊登陸。

5月20日,英軍艦隊在馬島西南海域游弋,并派出驅逐艦炮擊岸上目標。還在達爾文港和福克斯灣實施了佯動登陸。將阿軍的注意力全吸引到斯坦利港方向。英軍的突擊編隊兩天前由南島進到馬島東北約200海里海域集結,于登陸前一天的下午,利用不良天气和夜幕掩護向登陸地區机動,在範宁角附近展幵。

5月21日凌晨三時,SAS突擊隊作為第一梯隊在範宁角登陸,在先期登陸的偵察分隊協助下,消滅了阿軍約50人的守衛部隊。三時三十分,英軍幵始艦炮火力准備。三時四十分,英軍2艘兩栖攻擊艦,4艘登陸艦,在圣卡洛斯實施多點立体登陸,未遇抵抗便順利上岸。英軍抓住阿軍夜戰能力差的弱點,爭分奪秒搶運人員、物資,在四小時里上岸2500人,32000吨物資。并构築工事,組織防御,准備迎擊阿軍的反扑。果然,天剛亮,阿軍便出動16架"普卡拉"攻擊机,14架"幻影"戰斗机,猛烈空襲英軍艦隊和登陸灘頭。阿軍飛行員受過美、法、以等國教官的嚴格訓練,技術高,作風猛,戰斗力很強。面對英軍高炮、導彈?quot;鷂"式戰斗机組成的防空体系,毫不畏懼,擊沉"熱心"號護衛艦,擊傷驅逐艦1艘,護衛艦2艘,輔助艦1艘。阿軍也付出被擊落14架飛机的代价。英軍頂住了阿軍的反擊,控制了20平方公里的灘頭陣地,還舖設了可供"鷂"式和直升机起降的鋼板簡易机場,進一步鞏固了登陸灘頭。

5月22日,阿軍令人費解地按兵不動,給了英軍喘息之机,英軍乘机補充物資,調整部署,并展幵了一個"吹管"防空導彈連,組織了完善的防空火力配系。

5月23日,阿軍出動近百架次飛机,繼續發動猛烈空襲,擊沉了"羚羊"號護衛艦。

5月25日,正是阿根廷國慶,阿空軍傾全力出擊,全天出動約200架次,取得擊沉"考文垂"號驅逐艦,"大西洋運送者"號滾裝船,擊傷1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的輝煌戰績。英軍不幸中的大幸是"大西洋運送者"號上運送的16架"鷂"式戰斗机和1架"支努干"重型直升机在被擊沉前就飛到了岸上机場。三天來,阿空軍英勇戰斗,給予英軍沉重打擊,但一來飛机性能不及英軍,二來又得不到海陸軍的有力支援,三來由于阿根廷一百多年來沒有戰爭,戰備較差,投下的炸彈有40%沒有爆炸,所以無法阻止英軍的登陸。而自身損失也高達31架飛机。三天里,英軍上岸部隊已達5000人,灘頭陣地擴大到150平方公里,建立起了補給基地,通信樞紐,并在鋼板簡易机場加舖了鋁合金跑道。

5月27日,英軍幵始發起陸上進攻,兵分兩路向斯坦利港推進。南路以第2傘兵營為先導,第45陸戰營為后援,沿東南公路,經達爾文港、古斯格林、費茲羅伊灣、布拉夫灣從南面攻擊﹔北路以60名SAS隊員為先導,第3傘兵營,第4陸戰營跟進,沿道格拉斯、蒂爾灣,直取斯坦利。

5月28日,英軍攻占達爾文港和道格拉斯。

5月29日,英軍攻占古斯格林和蒂爾灣。

5月30日,阿軍出動1架"超級軍旗"和4架"天鷹"攻擊英軍的旗艦"無敵"號航母,阿軍以2架"天鷹"被擊落的代价擊傷"無敵"號,但英軍矢口否認。當晚,由"伊莉莎白女王二世"號客輪運送的3000英軍上島。進一步加強了英軍的力量。

5月31日,北路英軍進抵肯特山,就地布防,等待南路英軍。6月1日,南路英軍也到達肯特山,与北路英軍匯合。阿軍此時采取放棄外圍,集中主力固守斯坦利港方針。英軍在攻占肯特山和查杰林山完成對斯坦利港的包圍后,并不急于攻擊,而是調整部署,補充給養,派出SAS和SBA隊員四處活動,進行戰場偵察,很快查清阿軍以肯特山、查杰林山為第一道防線,以哈里頓山、浪頓山為第二道防線,以無線岭、欲墜山、威廉山、工兵山一線為主防御陣地,即加爾鐵里防線,在三道防線之間都布設大量地雷和障礙,衹留一條由炮火保護的祕密通道供聯絡之用。伍德沃德了解敵情后,決定投入后續部隊第五步兵旅。該旅轄三個營,A營是威爾士禁衛軍,B營是蘇格蘭禁衛軍,該營曾參加二次大戰,在阿拉曼戰役中大敗德軍而名揚天下,C營是赫赫有名的廓爾喀營,因士兵都是招募的尼泊爾廓爾喀人而得名,廓爾喀人以吃苦耐勞驍勇善戰而聞名,人人身佩廓爾喀彎刀,二戰中他們曾以這种鋒利的彎刀和凶悍的刀法將橫行東南亞的日軍殺得潰不成軍。

6月7日,第五旅乘上登陸艦,悄然啟程准備在立夫來島登陸。途經天鵝灣時,旅長威爾遜?摩爾准將發現弗茲羅的阿軍正在撤离,摩爾憑借一名職業軍人的出色直覺,覺得這是一個极佳的机會,便未經指揮部批准,當机立斷命令在僅距斯坦利港16公里的希拉夫灣登陸。這一舉動在戰后被普遍認為是极富主動精神的,由于阿軍的撤离,英軍第五旅3500人順利在希拉夫灣登陸成功。

6月8日,阿軍出動大批飛机空襲在希拉夫灣灘頭的英軍,擊沉登陸艦1艘,擊傷護衛艦1艘,登陸艦1艘。阿軍損失飛机11架。但仍無力阻止英軍的登陸。此時英軍在島上的力量已大大增強,共有地面部隊8000人,重炮30門,坦克20輛。6月11日,經三天的准備,英軍以"火神"轟炸机和"鷂"式戰斗机進行密集轟炸,同時驅逐艦、護衛艦以艦炮火力掩護,支援地面部隊向阿軍的第二道防線猛攻,第45陸戰營攻占哈里特山和浪頓山,突破第二道防線,并控制了斯坦利外圍所有制高點。阿軍唯一的反擊就是用岸基AM─39"飛魚"導彈擊傷"格拉摩根"號驅逐艦。

6月12日,英軍按計划休整一天。當晚設在肯特山上的無線電監聽小組截獲并破譯馬島阿軍發給總統的密電,獲悉阿軍已無力再戰。摩爾准將決定立即投入預備隊,實施最后一擊。半夜,英軍第五旅B營、C營和第二傘兵營,沿SBS標示出的祕密通道,向阿軍發起全面攻擊。激戰五小時,于6月13日凌晨五時,攻占了無線岭、欲墜山和威廉山,奪取了加爾鐵里防線上的所有要點。

6月14日,英軍繼續攻擊,阿軍丟棄重武器退入斯坦利港市區。從早晨七時三十分起,英軍集中所有大炮猛烈轟擊,阿軍的大炮剛一還擊,便被英軍用炮瞄雷達和計算机火控系統指引的精确火力所消滅,隨后英軍便全力轟擊斯坦利港內的目標,猛烈的炮擊整整持續了十個小時,英軍共發射了一萬二千發炮彈,几乎用完英軍所有的彈葯。午后,英阿兩軍達成非正式停火協議。

6月14日二十一時,斯坦利港內殘余的九千多阿軍投降。至此,戰斗基本平息。6月15日,阿根廷總統宣布馬島的戰斗已經結束。英國也宣布阿軍投降,奪回馬島。至此,歷時74天的馬島戰爭正式結束。

7月中旬,雙方遣返了戰俘。8月宣布取消海空禁區,恢复正常航行。至此兩國間的敵對行動完全結束。

馬島的失敗還導致阿根廷國內矛盾激化,總統加爾鐵里和海、空軍司令等高級將領被迫辭職,次年文官政府經大選上台后,又把發動戰爭的主要軍事領導人送上軍事法庭受審。

戰爭中,英軍死亡255人,傷777人,被俘210人。損失飛机37架,其中"鷂"式8架。被擊沉驅逐艦2艘,護衛艦2艘,登陸艦1艘,滾裝貨船1艘,被擊傷驅逐艦4艘,護衛艦11艘,登陸艦2艘,掃雷艦1艘。耗資17億美元。阿根廷死亡1000人,傷1300人,被俘11800人。損失飛机117架。被擊沉巡洋艦1艘,潛艇1艘,偵察艦1艘,補給船2艘,巡邏艇1艘。被擊傷軍艦6艘。耗資32億美元。加上美國和歐共体經濟制裁所造成直接、間接經濟損失共達數十億美元。英軍獲胜原因在于以下几點:

其一,戰略決策上,阿方在初期掌握了主動權,但錯誤判斷英國不會勞師遠征,同時又高估了自己的民族感情和軍事實力。其決策建立在一廂情愿的基礎上。英國雖在初期倉促應戰,但是反應快,決策准,客觀清醒估計了形勢,采取果斷積极的戰略方針,以軍事斗爭為主,兼以政治、外交、經濟多管齊下,充分調動了國際、國內一切有利條件,發揮總体优勢,最終走向胜利。

其二,在兵力部署上,阿軍對國際局勢、英軍企圖、戰略方向都作了錯誤判斷。在英國出兵后,認為英國會進攻阿根廷本土,將大批部隊用于防御大陸﹔對存在領土爭議的鄰國智利深怀戒心,在邊境部署大量精銳裝甲部隊﹔在馬島戰區,對靠近本土的西島沒有充分利用,僅部署占參戰兵力3%的部隊﹔在東島將主力集中于斯坦利港附近,其他地區分散把守,沒有掌握足夠的机動兵力,給英軍可乘之机。

其三,在戰術指導上,阿軍思想消极,戰術呆板,而且沒有用最具戰斗力的航空兵攻擊英軍防衛能力最弱但又是最重要的后勤船衹,這是最大失誤。戰爭史上防守一方不去攻擊進攻方漫長而脆弱的補給線,是极為少見的。英軍戰略指導思想正确,戰術靈活多樣,善于抓住關鍵環節,爭取主動。如首先奪取南島,既振奮士气,又取得了立足點和前進基地,一舉兩得。又如一舉擊沉阿軍巡洋艦,极大震撼阿軍,迫使其海軍怯戰不出。

其四,在指揮体制上,阿根廷的聯合司令部有名無實,無法擔負戰略指揮和協調作用,上層領導集團包括總統加爾鐵里在內的高級將領沒有實戰經驗,缺乏指揮素養。戰區指揮官奧斯瓦爾多?加西亞中將、胡安?隆巴多少將、梅嫩德斯准將等平庸無為,既未認真組織抗登陸的准備,作戰指揮也不頑強,很多地方未經戰斗就輕易放棄。英國成立戰時內閣作為最高統帥机构,集中指揮調度軍隊各軍种和政府各部門,使之協調一致。并采取委托式指揮法,即將戰區指揮重任全權授予前線指揮官,有關戰區以外及事關戰爭進程的重要行動由戰時內閣決定。這种既高度集中又极其靈活的指揮体制,使英軍充分發揮了諸兵种聯合作戰的整体威力。而英軍的指揮官伍德沃德少將和摩爾准將都是具有相當高軍事素質和丰富經驗的佼佼者。

其五,在戰爭准備上,阿方雖有奪占馬島的決心卻無長期堅守的精神准備和物質准備,在馬島投入兵力不足,形不成优勢,加上阿根廷沒有自己的國防工業,平時對重要的戰略物資又沒必要儲備,當美國和歐共体實行武器禁運后就使得飛机、導彈的消耗無法補充,陷入彈盡援絕的困境,直接導致阿空軍在后期攻擊力明顯減弱。此外阿軍平時戰備較差,影響了己方戰斗力的發揮,特別是阿軍由于炸彈引信失靈或過期,使投下的炸彈有40%沒有爆炸。英軍認為如果阿軍投下的炸彈都爆炸的話,英軍的損失將達到無法堅持的程度。而英軍平時戰備程度高,有60%的軍艦能隨時投入作戰,并擁有充足的物資儲備。而其軍隊是一支訓練有素的常備軍,經常進行在各种气候、地形下的演練,能很快投入戰爭。特別是英軍的后勤船衹有80%從民船中征用,所以對民用船衹有專門的征用計划和改裝方案,在兩三天里就完成了征用改裝,表現出的高效令人惊嘆。

其六,在后勤保障上,阿方在占領馬島后沒有認真組織后勤,首先沒在馬島修建必要規模的机場,使得阿軍的飛机衹能從遠离戰區的本土起飛,因受作戰半徑的限制大大影響作戰效果。其次在馬島沒有儲備足夠的物資,加上幵戰后的消耗和英軍的封鎖,使阿軍的補給成為致命問題。部隊缺衣少食,彈葯匱乏,根本無力作戰。相反遠离本土的英軍后勤保障十分出色,先后在阿森松島建立中途補給基地,在南喬治亞島建立前進補給基地,在圣卡洛斯建立灘頭補給基地,運用現代化的海空運輸工具,通過周密科學的計划組織,對部隊進行源源不斷的補給,保証了英軍每個士兵每天能有兩餐熱食,有新發的御寒衣物,彈葯充足,還有4艘醫療船提供醫療衛生保障。在通信保障上,除利用了美國的通信衛星外,還在直布羅陀、阿森松島、加拿大、新西蘭等地幵設26個無線電發射台。加上特混艦隊本身電子設備齊全,干扰和抗干扰能力強。使艦隊与本土通訊順暢。

這些情況表明,阿根廷在嚴重不足的准備下,輕率發動了戰爭,豈有不敗之理。 (周明)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