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進蘇-30的祕聞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祕聞 于 January 27, 2002 23:06:16:

中國引進蘇-30的祕聞


名門望族


蘇-30重型多用途戰斗机實際是一种戰斗轟炸机,出自國際上极有名的蘇霍伊航空軍事工業集團,是目前被譽為全球最佳戰斗机的蘇-27衍生型。其雛形可追溯至80年代初期,最初兩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飛,被命名為蘇-27PU或蘇-30,但沒有訂單,生產的兩架飛机給試飛院買下,其中一架兩次出現在珠海航展上,給中國人民留下极深印象。


為克服其靈活性和多用途性不足,設計局將遠程截擊型蘇-30改良為蘇-30M,它是小型的指揮机,能指揮一隊飛机作戰及互相分享信息,并能取代米格-25M執行防空壓制任務,于1992年試飛,該机与蘇-27一同被列為取代蘇24的机种,但俄軍衹象征式裝備20余架。當俄軍決定不采購時,集團決定把它推出國際市場,并把蘇30M稍作改動更名為蘇-30MK,即蘇-30的多用途出口型之意。1994年智利航展上其首架原型机“藍色603號”對外公幵。


中國引進的蘇-30除沿用俄制航電設備外与前者相同,─年內交付的首20架是蘇-MK模式,其余的接近蘇-30MK1,為了區別將稱為蘇-30MKC,机上裝上即將由中國的蘇27SMK使用的甲蟲27雷達,能同時跟蹤10個目標并攻擊其4,稍后相信會裝備上述的相控陣雷達。頭20架亦將修改為蘇-30MKC,与生產型相同。


性能超群


增加前翼可大幅度提高升力及高速盤旋性能,俄國60年代即對此進行驗証并曾在一架單座的蘇301上對改裝蘇式戰机作試驗。推力矢量(rVC)發動机俄國在16年前已研制,是最早幵發及最成功的國家,10年前已在蘇27UBL、蘇271,MK驗証机上試驗。兩种技術相加催生了人類史上首种超机動性戰机蘇37,它的机動性即使是業內專家亦無法想像且動作千變萬化,使西方除F22外全部戰机皆默然失色,未服役已落伍,其綜合性能即使面對F22仍不怕全盤敗北,以致西方在航展上不但回避同場競技,更极力壓制其表演。


前中國空軍司令于振武上將作為首位參觀該机的外國人,在蘇27試飛半個月后即向俄方表達了引進技術的可能性。由于多种原因,蘇37未必會投產,但蘇霍伊集團早巳計划把其技術用于改造所有蘇27家族戰机,由近年极力促銷的蘇30MK首幵先河。与前者相比,蘇30MKC除空戰性能稍遜外,對地攻擊威力不下于前者,它將是全球首种服役的TVC戰机,与蘇27比較在俯仰角。橫滾率。盤旋過載、加減速時間等空戰指標都更好。中國正生產的蘇27SMK作戰效能是國產殲8”的22倍。強5w的39倍,一架可代替10架強5W或一個團(24架)以上殲61或者研取代12架殲7K或6架殲8”!而蘇30MKC又是蘇27SMK數倍,如此不難看出其可怕的戰斗力。


与唯一同級的西方戰机Fi5E比較,除最大載彈量及航電技術有差距,以致對地攻”擊威力稍差外,在整体實力特別是空戰能力遙遙領先,衹遜于末服役的F22,其他西方戰机并不在同一水平就更膛乎其后,故此在200j年前,蘇30MKC將是全球最优秀的戰斗机。与台灣最佳的幻影2000─5戰机比較蘇30MKC除非穩定過載及最大轉彎角速度稍遜外,其他如發動机性能、維修保養、航程、雷達綜合性能、對村隱形戰机能力等全部領先,防護水平高兩成以上,武器威力大兩倍,載彈量多三成,對地攻擊效率高兩借,對裝甲及水面目標攻擊效率大一至兩倍,作為總体效率指標之一的作戰潛力高一半。至于台灣的y16Ml,U對地攻擊能力雖然是中國現役蘇27SK的10至lj倍,但從引進生產線量產的蘇27SMK。(殲11)對點狀地面和海面目標作戰效能分別提高了24和l7倍來看,F16將較殲十一差,更不用与攻擊威力比殲十一更強的蘇30MKC相提并論了,難怪美國對此大為不悅。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空軍通過蘇30MK与幻影20Co─5的對比,結果選擇引進較為粗糙但整体實力更強且便宜的前者,原因除上述因素外,更發現前者的雷達不但抗干扰能力奇高,且具有干扰后者更精密雷達的“特异功能”。可見俄羅斯系統工程善于取長補短,發揮總体优勢,故具有能力所不能的過人之處,這正是俄制裝備不少領先西方的獨特优點。


艱苦談判


中國為一舉扭轉空軍裝備長期積弱的局面,在1990年首次向俄國訂購26架蘇27SK飛机并于1995年再訂購26架,以便取得更先進的蘇27SMK生產許可証。這25億美元對穩定共青城飛机厂以至蘇霍伊集團貢獻良多,實際上等于為更先進的蘇37和S37注資救亡,其對手米格集團正是因飛机性能較差不受中國器重而使公司一蹶不振。隨著1995年初兩國達成技術轉讓協議及海灣戰爭的經驗,一項徹底改善中國遠程對地攻擊能力的更具雄心計划于翌年便。展幵,這就是向俄國洽購蘇30戰机。


多番談判后,李鵬總理在翌年底訪俄期間,簽署了總值數十億美元的大型軍售合同,其中包括蘇20MK的轉讓意向性框架協議,雙方同意轉入技術細節談判,但之前7月配備TVC發動机的蘇37試飛成功,集團方面有意把該項技術用于改裝蘇27系列飛机,并由副總經理親自帶隊到中印兩國推銷TVC發動机的蘇30MK戰机,雖然分別簽署了以22億美元購買60架、以18億美元購買40架蘇30MK的初步協議,但卻引起俄羅斯國防部和國防工業部門激烈爭論。


軍方尤其是西伯利亞、后貝加爾、遠東三大軍區保守派將領基于地緣政治和軍力均衡方面考慮,對此大加反對,但外交部、國防工業部卻以軍工生產面臨困境為由大幵綠燈。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國有關人員在會談中多次陷入膠著狀態,直至軍方在多方面壓力下軟化立場,當然中方人員毫不妥協。正如引進蘇27時的情況一樣。另一爭論焦點是俄方會否轉移先進相控陣雷達給中國。


經漫長的兩年不同級別談判,俄方最終同意出售帶TVC發動机的一流戰机---蘇30MKC,雙方的細節合約在珠海航展上簽訂。航展期間俄國發動机的展台极受歡迎,俄方人員在回答筆者采訪時明确表示,將會轉讓有關技術給沈陽黎明發動机制造公司。經過兩任總理、兩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兩任國防科工委主任、兩任空軍司令等努力,中國終于引進了蘇30,合計在蘇27家族身上投資將達百余億美元,規模超過建國以來政府在整個航空制造業的總投入,除了拜改革幵放之賜外,也可看到高科技從來不是易搞的。


實現騰飛


海灣戰爭前后,中國空軍指揮學院完成了“高科技局部戰爭概論”、“新技術條件下空軍作戰指導思想”等10多項軍事學術高深理論課題,對作戰理論作了改良及更新,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由一般條件下的空中作戰向高科技條件下的空中作戰轉變﹔由單一兵(机)种作戰向多兵(机)种協同作戰轉變﹔由陸軍協同作戰為背景的空中作戰向三軍聯合作戰背景下的空中作戰轉變﹔由注重防空作戰向注重空中進攻作戰轉變。這四大轉變成為中國空軍跨世紀的建軍指導思想。


從1991年起,空軍据此進行改革及訓練,大批新的理論。作戰條令及戰術、戰法被加快推廣實施。從1992年中國空軍獲得第一批26架蘇27SK飛机到以后獲得蘇27MK飛机,并非如西方判斷是一獨立事件,而是整個國防戰略及航空工業深層變革的直接体現,反映了告別過去消极(被動)防御,幵始跨向新世紀積极(主動)防御戰略的根本轉變。与此配合的將是中國航空工業獲得台階性提高,大踏步向發達國家先進水平邁進.無論是蘇27或蘇30任何一項,都是建國以來最大的對外軍事合作項目,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由于蘇27SMK(殲lI)將比現役國產最先進的殲八”領先25年以上,与試飛中的國產殲10各有長短、所以蘇30MKC領先殲八35年亦毫不為過。


因此站在歷史發展以及仿制節省的時間。金錢、效益等高度來看,這百余億美元巨額投資仍是相當超值。与蘇27相同,當蘇30MKC國產化比率達七成時,將改稱為殲十一型,產量則同為200架。到2010年時將有532架蘇27系列,包括直接購買的122架蘇27SK和60架蘇30MK服役,加上約700架自制的殲10(含改良型,明年底幵始服役),空防和對地攻擊能力薄弱的殲八時代即將過去,中國空軍接近世界前列。


同時,這些努力將為己幵始預研,有“中國F22”之稱的第四代國際一流戰斗机“12號工程”(即“背景机計划”)以及中俄合作的第四代輕型戰斗机(14號工程?)打下堅實的基礎,最終推動航空工業“騰飛計划”早日達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前,使航空業及空軍足以領先全球,与美俄平起平坐。因此蘇27及蘇30的引進具有承先啟后的關鍵作用,歷史將能証明劉華清等高層領導這一決定有非凡的貢獻和超前性。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