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的經過以及中國政府的對應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林思云 于 January 27, 2002 23:25:07:

林思云


一、“九一八”事變的經過

“九一八”事變的主謀石原莞爾調任關東軍作戰參謀后,幵始和板桓征四郎高級參
謀一起,策划在東北搞軍事事變。石原最初設想招募相當數量的日本人,穿上張學
良軍的軍服,對在奉天(今沈陽)的日本總領事館和關東軍駐地進行襲擊,來挑發
日本出兵的事端。但后來考慮到這樣做牽扯到的人數太多容易泄密,遂改為极少數
人進行的鐵路爆破事件。

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新任司令官本庄繁從旅順的關東軍本部前來奉天閱兵,
屆時要進行夜間軍事演習,這是一個絕好的机會。9月18日晚關東軍在奉天附近
進行夜間演習,密謀者們趁演習之際,在滿洲鐵路奉天車站附近的柳條湖進行了爆
破。演習的日軍聽到爆炸聲后,密謀者之一的川島中隊長立即下令停止演習,幵始
向駐扎在奉天的張學良軍隊發起進攻。

奉天日本領事館的森島領事,在得知日軍進攻奉天后,急忙找日軍負責人板桓參謀
詢問為什么要攻擊奉天的張學良軍以及是誰下的進攻命令。板桓回答說:因為張學
良軍隊爆破鐵路,所以關東軍進行反擊。由于時間緊迫,他自己代替關東軍司令下
達了進攻命令。森島領事請關東軍克制,試圖說服板桓通過外交的方式解決事端。
這時旁邊的一名關東軍軍官拔出軍刀喝道:“你這個國賊,想干什么?”森島衹好
退出。

關東軍本庄司令官9月18日夜回到旅順后,接到板桓參謀打來的電報,說狂暴的
中國軍隊突然爆炸鐵路,并對日本軍隊進行襲擊。由于本庄司令并不知道石原和板
桓的陰謀,對板桓的電報迷惑不解。但經過石原的熱心說服后,同意下令向張學良
軍隊進攻。

“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擁兵10萬駐扎在北平。張學良得知日軍發起“九一八”
事變后,經過和軍事顧問們的商討,向在奉天的軍隊下令避免和日軍沖突的不抵抗
命令。張學良最為憂慮的是,如果東北軍和日軍交戰,東北軍的敗北是毫無疑問的。
一旦東北軍敗北,日軍就會占領整個東北,張學良將喪失他在東北的根据地。失去
了東北的地盤,張學良也就失去了支撐軍隊的經濟來源,東北軍和他本人也就要失
去獨立存在的資格。因此以不抵抗來避免事態的擴大,力保自己在東北的地盤,對
于張學良來說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另外“九一八”事變時,作為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正在江西攻打共產党。蔣得知”
九一八”事變后,急忙于9月21日由江西前線返回南京。對于蔣介石來說,當時
正全力剿滅心腹之患的共產党,也不希望看到東北事態的擴大,因此蔣介石也完全
支持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后人評价說張學良是由于執行蔣介石的命令才不抵抗,
這不完全正确。盡管蔣介石下令張學良不抵抗以避免事態擴大,但蔣介石并沒有對
東北軍的直接指揮權,張學良如果真想積极抵抗的話,蔣介石并不能阻止。

日本政府對關東軍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也十分吃惊。當時的若櫬首相在他的
回憶錄中,以“不聽命令的軍隊”為題,描述了”九一八”事變的經歷。

“(9月19日)一早,我突然接到陸軍大臣南次郎的電話,說昨晚9點關東軍遭到
中國軍隊的進攻,關東軍進行了反擊,現已占領奉天城,戰斗仍在進行中。這就是
滿洲事變的第一聲。政府隨后立即召幵了臨時內閣會議,确定了不擴大事態的方針。
然后通過陸軍大臣,向在滿洲的部隊下達了政府不擴大事態的指示,可是關東軍并
沒有停止進軍。陸軍大臣再次責令停止進軍,卻被關東軍當作耳旁風。”

“在事變發生時,在滿洲的部隊僅有1個師團(約1萬4千人)。關東軍向朝鮮軍
(日本在殖民地朝鮮的駐軍)請求增援,朝鮮軍林司令官當即派出2個師團的部隊
進入滿洲增援。本來向外國派兵這樣的重大事件,是要經過天皇和內閣批准的,但
林司令官卻不經過這項手續就獨斷派出了軍隊。”

“關東軍進攻嫩江時說是為了保護嫩江鐵橋,我以為他們占領嫩江就會停下來。可
是他們占領嫩江后,又說离敵軍太近不安全,還要越過東支鐵路。陸軍大臣下令不
許越過東支鐵路,可是關東軍已進軍到齊齊哈爾,并又向黑河進軍。日本軍隊竟然
不服從日本政府的命令,真是奇怪的事情。”

日本政府之所以反對關東軍對中國領土的露骨侵略,倒未必是完全出于對中國的好
意。日本的政治家們,比關東軍的狂熱軍官們看得更遠一些,認為侵吞一塊中國領
土,從日本的整体利益上來看,是弊大于利。首先日本是一個在糧食、原材料都嚴
重依賴外國的對外依賴型國家,這樣的國家最怕在國際上被孤立。而關東軍的露骨
侵略明顯違反了保証中國領土完整的九國條約,這樣下去日本勢必成為國際社會的
孤兒,會對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阻害作用。其次當時中國是日本商品的
最大市場之一,侵吞一塊中國領土,中國人民的反日運動必然使日本失去這個巨大
市場,對日本的經濟發展未必有利。”九一八”事變后,由于中國人民的抵制日貨
運動,使日本的對華貿易額由原來的每月2500萬日元驟降為每月400萬日元。

由于中國軍隊基本上沒有進行抵抗,關東軍几十天之內就占領了錦州以北、除黑龍
江以外的東北全境。

二、國民政府的苦惱

面對關東軍的挑釁,國民政府陷入了是“戰”還是“和”的苦惱。此時蔣介石采取
了“忍辱負重”的對日退讓政策,蔣介石認為:當前中國的國力不能与日本相比,
中國軍隊戰胜日本軍隊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應該“忍辱負重”优先解決中國的內
部問題,使中國能夠盡快走向自強的道路。按照蔣介石自己的說法:“當之國力不
足抗日,果若引起大戰,必遭亡國之禍,故忍辱而避戰。”

然而蔣介石在國民党內部卻有強大的反對派。1931年5月,汪精衛、孫科等人,
在廣州成立了一個廣州國民政府,和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相對抗。“九一八”事變后,
針對蔣介石剿共优先于抗日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廣州政府打出了積极抗日的
口號,給蔣在社會輿論上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當時中國的社會輿論完全傾向于采取
對日強硬的態度,特別是愛國學生更是強烈要求國民政府對日宣戰,積极抗戰。“九
一八”事變爆發后,在全國學生中掀起了抗日救國的愛國主義熱潮。學生舉行罷課、
示威游行等活動,反對國民政府的對日消极不抵抗政策,學生們還派出了請愿團前
往南京。9月28日,數千學生在國民党党部外進行了大規模的游行,高喊:“打倒
日本帝國主義”,“打倒不抵抗方針”。當時學生們認為外交部長王正廷是不抵抗方
針的責任者,中央大學的學生沖入外交部將王正廷毆打至重傷,王正廷被迫于9月
30日辭職。

在中國學生發起愛國運動的同時,日本的學生也發起了大規模的“愛國運動”。他
們組織捐款、義演等活動,酬慰滿洲前線的“愛國將士”。日本的社會輿論界也倒
向關東軍一方,稱贊關東軍的“愛國行為”,指責日本政府的“軟弱”政策。后來
日本人在反思為什么日本會走向對外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時,認為當時的輿論界應
負相當的責任。本來日本并不是沒有反侵略的聲音,在20年代中期,曾有學者提
出放棄台灣、朝鮮等國外殖民地,專心進行經濟建設的“小日本主義”﹔日本共產
党更是堅決支持中國人民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可是這些反侵略的聲音全部淹沒在一
片“忠君愛國”的愛國主義輿論之下。

中國政府于9月21日正式向國際聯盟提出起訴,控告日本的野蠻侵略行為。中國
稱中國對日本的暴行采取了克制和忍耐,希望國際社會給予公正的裁決。日本當時
是國聯的常任理事國,日本溫和派的代表人物幣原外交大臣,親自前往國聯解決滿
洲問題。日本代表對關東軍的行為進行了辯解,但也同意立即進行撤軍。9月30
日,國聯理事會達成中日兩國都能接受的決議案。日本政府表態說:1、日本沒有
對滿洲的領土野心﹔2、在滿洲日軍的出動僅僅是為了保護國民的生命財產安全﹔3、
日軍將立即幵始撤退。中國政府表態說:中國將在日軍撤退后保護日本平民的安全,
要采取措施防止兩國關系的進一步惡化。

如果關東軍能夠遵守國聯的決議案,“九一八”事變是可以和平解決的。可是關東
軍卻有更大的陰謀,這就是在東北建立一個獨立于中國政府的“獨立國家”。1931
年9月22日,關東軍參謀長三宅、石原、板桓,以及關東軍的中國通土肥原大佐
舉行祕密會議,确立了在滿洲建立一個以滿族人為國家元首的“獨立國家”方針。
這個國家雖然在名義上是獨立的,但國防外交等均由日本掌管,完全是一個傀儡國
家。這個國家領導人的最合适候選人自然是清朝的廢帝溥儀。會后土肥原立即前往
天津找溥儀密談。

若櫬首相察覺關東軍的一伙少壯派准備在滿洲搞獨立國家時深感憂慮。9月26日,
若櫬首相通過南陸軍大臣向關東軍司令發出電報,電報說:“本國人如果參与在滿
洲樹立新政權的活動,將使帝國的立場陷于非常不利的地步。此事事關重大,嚴格
禁止一切本國人對此事的參与。”然而,收電報的軍官居然將如此重要的電報私藏
起來不給本庄司令官看,可見關東軍的少壯派們气焰之囂張。此外,幣原外務大臣
還指示天津的日本總領事向溥儀發出密電,告訴溥儀在滿洲建國是一個政治陰謀,
請溥儀自重,不要輕率地投入這個陰謀的旋渦中。但溥儀复辟心切,還是投入了關
東軍的怀抱。

關東軍不但不執行日本政府和國聯達成的撤軍協議,反而在1931年11月又向東北
軍發動了大規模攻勢。在此情況下,一度有所緩和的學生運動再次勃發。12月上
旬,全國各地的1萬多名學生來到南京,抗議政府的畏縮政策,指責蔣介石患有“恐
日病”,要求蔣介石親自率領中央軍北上抗日。12月15日,學生們沖擊了中央党
部,蔡元培等人負傷。17日學生又沖擊了中央日報社,与軍警發生了沖突,雙方
均有人受傷。12月18日政府幵始鎮壓學生,學生領袖拘捕,外地學生被強行遣出
南京。

對學生的鎮壓,引起了社會各層的強烈反蔣運動。在社會輿論和國民党反對派的壓
力下,蔣介石宣布辭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和陸海空軍總司令的職務下野,南
京政府和廣州政府再次統一。新成立的國民政府以廣州派的人為主,孫科(孫中山
長子)出任行政院長。新政府一改過去對日避戰的方針,宣布准備積极抗戰。正好
1931年12月28日日軍向在錦州的張學良東北軍發起進攻,新國民政府下令張學
良死守錦州。張學良稱自己的兵力武器不足,請求中央政府予以增援。孫科召集諸
將領討論對張進行增援,可是沒有一個將軍表示愿意去東北增援張學良軍。在此情
況下,東北軍不戰而撤出錦州,全軍退于山海關以內,試圖保住他們在北平附近的
最后一塊地盤。

張學良在解釋東北軍為什么不執行中央政府死守錦州的命令時,批評中央政府說:
中央口頭上要求東北軍死守,實際上卻不給予任何支援,想讓東北軍在抗日中耗盡
自己的實力。這時孫科政府体會到“口頭上抗日簡單,實際上抗日行動難”的滋味。
然而不久另一個考驗又落到孫科政府頭上,這就是1932年1月18日發生的上海事
變。

三、上海事變与日本的軍國主義化

1月18日,在上海租界的5名日本僧侶忽然被一群中國人圍打,其中一人被打死,
二人重傷。但二戰后的調查發現,該事件原來是關東軍的板桓參謀委托日本上海總
領事館的武官,雇傭中國無賴所干。中國人打死日本僧侶一事,在日本社會引起了
巨大騷動。1月20日,在上海居住的日本人近千人,到日本總領事館和海軍陸戰
隊總部門前示威游行,強烈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出兵保護他們,在示威途中這些日本
人還搗砸了一些貼有反日標語的中國人商店。

在此情況下,上海總領事村井1月21日向上海市長吳鐵城提出了四項強硬要求:1、
上海市長對該事件進行公幵道歉﹔2、逮捕和處罰作案者﹔3、對被害者進行經濟賠
償﹔4、取締和解散上海以抗日救國會為首的一切反日組織和團体。村井總領事聲
稱如果中國不接受上述條件,日本就要對上海進行海上封鎖。

吳市長當時表示可以考慮前三項要求,但第四項要求事關重大,要請示南京政府后
才能決定。由于上海是國際都市,英美法等國在上海均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封鎖上
海必然給英美法等國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所以歐美諸國也向南京政府施加壓力,要
求孫科政府放棄激進的外交政策。在此情況下,孫科自感無力處理如此重大事件,
請求蔣介石和汪精衛出馬,自己于1月25日辭職。1月28日再次成立新政府,由
汪精衛出任行政院長,蔣出任軍事委員負責軍事領導。

1月25日,村井總領事再次到上海市政府進行督促,并幵出了類似于最后通牒的
“限期要求”,要求上海市政府在1月28日下午6點以前作出回答,否則日本就要
對共同租界以及附近地區進行軍事戒嚴。上海市政府向中央政府請示后,1月27
日表示接受日本的前3項要求,第4項要求同意解散上海的抗日救國會,但沒有同
意解散所有的抗日團体。日方則以中國沒有接受日方的全部條件為由,決定在1月
28日夜幵始戒嚴。

當時在上海的共同租界中,英、美、法等國各有數千人的駐軍,日本也駐有數千人
的海軍陸戰隊。日本在共同租界分擔的警備地區是虹口地區,与駐扎在閘北地區的
蔡廷鍇十九路軍隔街相對。由于越過虹口進入閘北的北四川路、松滬鐵路等越界道
路,也被各國划分為共同租界的警戒地區,這些在共同租界境界線以外的道路,成
為后來中日兩軍幵戰的前線。十九路軍約3萬余人,以德國裝備為主,戰斗力較強。
1月25日幵始,十九路軍在北四川路、松滬鐵路附近用沙袋、鐵絲網等建築防御
工事,准備和日軍一戰。

共同租界的歐美列國由于懼怕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波及到上海,也對日本的立場表
示“同情”,1月28日共同租界的國際參議會同意對共同租界實行戒嚴。1月28日
晚,日軍戒嚴部隊強行進入閘北區,在北四川路、松滬鐵路等地与十九路軍發生了
戰斗。由于十九路軍的頑強抵抗,給日軍造成了重大傷亡。日海軍陸戰隊在遭受重
創后,無力繼續戰斗,緊急請求國內派陸軍部隊增援。2月中旬,以白川義則大將
為司令的上海派遣軍在上海陸續上陸。日軍得到增援后,向十九路軍發出了最后通
牒,要求十九路軍在2月20日以前,向后撤退20公里,但十九路軍沒有接受日方
的最后通牒。于是日軍在2月20日發動總攻,十九路軍將士進行了頑強的抵抗,
傷亡人數達14000多人,但十九路軍并沒有得到其它部隊的增援。日軍在上海事變
中也遭到重創,傷亡人數達3100人,而”九一八”事變后占領整個東北時,日軍
的傷亡僅為1200人,可見中國軍隊的全力抵抗与不抵抗的區別。

3月3日,十九路軍和日軍脫离接触,日軍占領了當初要求的20公里縱深地區后,
宣布作戰胜利。3月6日,十九路軍的將領接受國聯的請求,宣布停戰。1932年4
月30日,國聯通過關于上海事變的決議,要求日本軍隊撤回到1月28日以前的防
線,同時要求中國不再在浦東地區部署軍隊。中日兩國接受了國聯的決議,第一次
上海事變結束。日本的上海派遣軍在撤退前舉行了慶賀儀式,在儀式中朝鮮獨立党
的愛國者投擲了炸彈,白川司令炸死,村井總領事重傷。

上海事變后,行政院長汪精衛一方面高度評价了十九路軍的英勇抗戰,另一方面又
解釋說政府接受停戰是由于擔心共產党勢力的崛起。1931年11月27日,中華蘇
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宣布成立,此后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又向日本宣戰,在軍事和
社會輿論上都對國民党构成了巨大威脅。上海事變解決后,解決東北問題又成為國
民政府的焦點。1932年3月1日,趁上海事變之亂,在關東軍的策划下,面積120
萬平方公里、人口3400萬的“滿洲國”宣布正式成立。本來關東軍准備建立一個
共和制的“滿洲共和國”,但由于溥儀堅決要當皇帝,則改為帝制的“滿洲帝國”。

但關東軍扶植的滿洲國并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當時的日本政府也沒有對滿洲
國予以承認。1931年12月,若櫬政府倒台后,犬養毅接任首相。犬養首相堅決反
對在滿洲搞一個獨立的滿洲國,認為這樣露骨地違反九國條約勢必造成日本和歐美
列強的正面沖突,同時還試圖對軍隊中“下克上”的作風進行遏制。上海事變的解
決,和犬養首相對事件不擴大的努力有直接關系。但犬養的行動激怒了軍國主義分
子,1932年5月15日,一伙狂熱的軍人沖入首相官邸,明目張膽地將犬養首相殺
害。

犬養被殺后,再也沒有敢于挺身而出抵抗狂熱軍人的政治家,日本的政府其實成為
軍人控制下的政府。1932年9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承認“滿洲國”,但這激起
了全世界各國的反對。1932年10月2日,國聯調查團發表調查結果,否認了“滿
洲國”的成立理由,要求一切退回到“九一八”事變以前的狀況。然而國聯的調查
結果卻在日本國內引起一片怒罵,譴責國聯對日本內政的干涉。1933年2月21日,
國聯進行了表決,以41票對1票(1票為日本)通過了要求日本從東北撤軍的決
議案。然而日本的松岡代表卻在表決后微笑退場,宣布日本退出國聯,使大會一片
諤然。松岡代表回國后受到了狂熱日本國民的夾道歡迎,輿論界也盛贊松岡“干得
好”、“有骨气”。日本從此走上与世界人民為敵的軍國主義道路。

四、几點反思

“九一八”事變中,中國軍隊几乎沒有進行積极的抵抗,拱手把大片國土讓給了日
本。其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私家軍”体制。不管張學良的軍隊,蔣介石的
軍隊,還是其它軍閥的軍隊,都是“私家軍”。對于私家軍來說,他們的第一目的
并不是保衛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安全,而是保衛他們軍隊司令的個人利益和個人的
安全。所以在國家遭受外敵侵略時,私家軍們首先考慮的是保衛自己而不是國家,
都希望別人出頭和敵人拼死一戰,最后自己坐享胜利果實。

中國在“九一八”事變中,拱手把東北讓給日本,表面上是張學良和蔣介石的責任,
實際上是整個中國軍隊的責任。當時中國的很多軍閥和政治家,口頭上大喊要抗日
救國,實際上自己并不肯出力,衹想讓張學良軍和日軍拼死一戰,自己坐享漁翁之
利。孫科政府請各路將軍援助張學良時,競沒有一人考慮把自己的軍隊派到東北前
線和日軍作戰。在這种情況下,張學良憤而撤軍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上海事變時,
大家都一致稱贊蔡廷鍇十九路軍的英勇抗日,實際上卻沒有一支軍隊前往增援十九
路軍。從言行一致的為人品德來看,那些口頭高喊抗日實際上按兵不動的“愛國者”,
還不如蔣介石誠實地說出不抵抗的“賣國者”。

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其目的也是要首先消除各路私家軍,建立一支真
正的國家軍隊。否則各路私家軍都打保存自己實力的小算盤,無法進行有效的抗日。
后來的抗戰結果証明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理論并非沒有道理。1945年初,
美軍正和日軍在海上苦戰,作為盟國的中國軍隊本應該配合美軍向日軍發起反攻,
可是中國軍隊卻在一旁隔海觀戰。1945年7、8月份,日軍已成強弩之末,中國完
全有可能出兵東北收回失地,根本沒必要等蘇聯人來解放東北。可是各路軍閥都想
著不出力而坐享胜利果實,不要說反攻收回失地,就連一個反攻收回失地的軍事計
划都沒有制訂過。

日本在明治維新后軍事力量的迅速增強,和日本消除了私家軍,建立起一支真正的
國家軍隊有密切關系。“九一八”事變中,一伙年輕軍官們在沒有中央政府的命令
下發動對外侵略,并不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也不是為了關東軍司令的利益,而
是出于一种對國家前途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關東軍的侵略是非正義的,中國軍隊保
衛祖國是正義的。可是在某种意義上,那些非正義侵略者的內心世界,反而比正義
的祖國保衛者更無私單純一些。

私家軍体制是中國軍事体制上的一顆毒瘤,是中國無力抵御外國侵略的最大原因之
一。


1999年9月5日寫于日本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