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党衛軍裝甲師“帝國” (1)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大剪刀 于 April 07, 2002 00:18:32:

2nd SS Panzer Division

 
 第二党衛軍裝甲師“帝國”
 
1940 ~ 1942
1943
1944 ~ 1945


歷任師長
1939.10.19. ~ 1941.10.14.党衛軍上將保羅﹒豪塞爾(Paul Hausser)
1941.10.14. ~ 1941.12.31.党衛軍上將威廉﹒比特里希(Wilhelm Bittrich)
1941.12.31. ~ 1942.4.19.党衛軍上將馬蒂亞斯﹒克萊恩海斯特坎普
     (Matthias Kleinheisterkamp)
1942.4.19. ~ 1943.2.10.党衛軍上將喬治﹒克普勒(George Keppler)
1943.2.10. ~ 1943.3.18.党衛軍少將赫伯特-恩斯特﹒瓦爾(Hebert-Ernst Vahl)
1943.3.18. ~ 1943.3.29.党衛軍區隊長庫特﹒布拉薩克(Kurt Brasack)
1943.3.29. ~ 1943.10.23.党衛軍上將沃特﹒克魯格(Walter Krger)
1943.10.23. ~ 1944.7.24.党衛軍中將海因茲﹒拉馬丁(Heinz Lammerding)
1944.7.24. ~ 1944.7.28.党衛軍旗隊長克里斯丁﹒坦森(Christian Tychsen)
1944.7.28. ~ 1944.10.23.党衛軍少將奧托﹒鮑姆(Otto Baum)
1944.10.23. ~ 1945.1.20.党衛軍中將海因茲﹒拉馬丁(Heinz Lammerding)
1945.1.20.党衛軍旗隊長卡爾﹒克若爾茲(Karl Kreutz)
1945.1.20. ~ 1945.3.9.党衛軍中將維爾納﹒奧斯騰多夫(Werner Ostnedorff)
1945.3.9. ~ 1945.4.13.党衛軍旗隊長魯道夫﹒雷曼(Rudolf Lehmann)
1945.4.13. ~ 1945.5.8.党衛軍旗隊長卡爾﹒克若爾茲(Karl Kreutz)

命稱變化
党衛軍占領軍(Die SS-Verfgungstruppe)
党衛軍占領軍(SS-Division Verfgungstruppe)
党衛軍“德意志”師
党衛軍“帝國”摩托化師
党衛軍“帝國”師(Reich)
党衛軍“帝國”師(Das Reich)
党衛軍“帝國”裝甲擲彈兵師
党衛軍“帝國”師
第二党衛軍“帝國”裝甲師

編制變化
党衛軍占領軍
SS-VT“元首”旗隊
SS-VT“德意志”旗隊
SS-VT“日耳曼”旗隊
SS-VT炮兵團(轄三個炮兵營)
SS-VT炮兵團(轄兩個炮兵營)
SS-VT偵察大隊
SS-VT反坦克營(1939年6月10日組建)
SS-VT防空大隊(1939年6月10日組建)
SS-VT工兵大隊
SS-VT通訊大隊
SS-VT反坦克大隊
SS-VT防空大隊
党衛軍預備大隊

注:党衛軍“日耳曼”旗隊和其他党衛軍部隊于1940年12月
1日組成党衛軍“維金”師,党衛軍第11團、即原來的党衛軍“
骷髏頭”旗隊,替代了党衛軍“日耳曼”旗隊的位置,并和原部隊
于1941年1月28日共同組成党衛軍“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師
“帝國”摩托化步兵師
党衛軍“德意志”團
党衛軍“元首”團
第11党衛軍步兵團
党衛軍“帝國”炮兵團
党衛軍“帝國”反坦克大隊
党衛軍“帝國”工兵大隊
党衛軍“帝國”防空大隊
党衛軍通訊大隊
“帝國”獨立支援部隊

1941年6月,“巴巴羅薩”突襲時
党衛軍“元首”團
党衛軍“德意志”團
党衛軍第11團
党衛軍摩托大隊
党衛軍炮兵團
党衛軍偵察大隊
党衛軍反坦克大隊
党衛軍防空大隊
党衛軍工兵大隊
党衛軍突擊炮營(臨時加強)

主要編制
(1944年∼1945年)
師部
党衛軍“日耳曼”團(1940年11月調离)
第三党衛軍“德意志”裝甲擲彈兵團
第四党衛軍“元首”裝甲擲彈兵團
党衛軍“蘭格馬克”步兵團(1943年夏調离)
第11党衛軍步兵團(1940年11月解散)
第二党衛軍裝甲團
第二党衛軍反坦克大隊
第二党衛軍突擊大隊
第二党衛軍炮兵團
第二党衛軍防空大隊
第二党衛軍火箭炮大隊
第二党衛軍裝甲通訊大隊
第二党衛軍裝甲偵察大隊
第二党衛軍裝甲工兵大隊
第二党衛軍摩托營
第二党衛軍后勤部門
第二党衛軍野戰醫院
第二党衛軍戰地記者排
第二党衛軍憲兵隊
第二党衛軍野戰預備營

該師前身
  和“維金”師一樣,党衛軍“帝國”裝甲師也是二戰中武裝党衛隊表現最出眾的王牌部隊。本來,党衛軍各部隊中“帝國”師完全應該占据第一把交椅,因為該師是党衛軍中第一個成為師級規模的部隊。但當党衛軍“阿道夫﹒希特勒親衛隊”團擴編為師級建制,“帝國”師不得不屈居于老二的位置。
  最初的“德意志”旗隊是從一個純雅利安人种的巴伐利亞党衛隊警察部隊發展而來。第二個“日耳曼”旗隊在第二年8月組建,由威廉﹒比特里希(Wilhelm
Bittrich)指揮。第三個“元首”旗隊也于1938年3月在維也納組建。
  1939年10月,党衛軍占領軍(SS-VerfngsTruppe,准軍事警察部隊)建立,由保羅﹒豪塞爾(Paul
Hausser)指揮。所有這三個團都參加了波蘭戰役,其中“德意志”旗隊歸屬“肯夫”軍團,“日耳曼”旗隊歸屬第十四軍,“元首”旗隊歸屬第三軍。
  波蘭戰役后,這些部隊被送到東普魯士組建了一個滿員快速步兵師“德意志”師,這個師配置了包括重武器、火炮、迫擊炮、机槍、反坦克炮以及偵察摩托部隊、戰斗工兵部隊、通訊部隊和支援部隊(如醫療、文職、炊事等),在當時已是相當不錯了。
  “德意志”師在第十軍指揮下參加了入侵荷蘭的戰斗。1940年5月13日,“德意志”師和其他德軍裝甲部隊充分利用荷軍在德國空軍猛烈轟炸下陷入极度混亂和惊慌之机,快速突入荷軍防線后方,与在首都鹿特丹空降的傘兵會合,并14日攻占鹿特丹,荷蘭女王搭乘英軍驅逐艦逃往英國。5月15日荷軍總司令溫克爾曼將軍宣布投降。“德意志”師在這次作戰中表現相當出色。
  此后,該師歸屬馮﹒克萊斯特(von
Kliest)裝甲集群橫穿比利時。5月18日,裝甲集群到達索姆河上的重要城市亞眠。5月20日,亞眠失守,索姆河入海口的重鎮阿布維爾也于同日失守。德軍隨即北上,從后面攻擊在比利時的英法聯軍。此戰中,沒有部署坦克的党衛軍步兵們第一次遇到了气勢洶洶的英軍坦克部隊。完全依靠反坦克炮和炸葯,他們制服了英軍的坦克,繼續向前挺進。
  荷蘭和比利時的戰斗結束后,該師被派往馬其諾防線佯攻,目的是將法軍牢牢牽制在工事中,防止他們逃跑。此后,“德意志”師參加了突破法軍運河防線的戰斗,并協同其他德軍部隊向巴黎挺進。到戰役結束時,“德意志”師已打到了西班牙邊境一帶。
  法國戰役后,“日耳曼”旗隊和其他一些党衛軍部隊調离SS-VT并組建了党衛軍的另一支王牌勁旅──党衛軍“維金”師。作為補償,SS-VT從党衛軍“骷髏頭”師得到一個營的補充。為避免“德意志”和“大德意志”混淆,該師改名為“帝國”(Reich)。
  于是,“帝國”師的傳奇幵始了。
該師戰史
  法國陷落后,“帝國”師一直集結在法國進行兩栖作戰訓練,為入侵英國作准備。“海獅計划”無限期推遲后,該師被運至羅馬尼亞。1941年3月,德軍進攻南斯拉夫。“帝國”師首戰告捷,一級突擊隊中隊長克林根伯格(Klingenberg)
于4月攻占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
  德軍占領南斯拉夫以后,“帝國”師被調往奧地利北部的林茲(Linz)進行短期休整。隨后該師被派往波蘭“駐防”。在那里,“帝國”師得到一個突擊炮營的加強,并划歸第46裝甲軍,由馮﹒波克元帥(von
Bock)中央集團軍群中古德里安指揮的第二裝甲集團軍節制。
  “巴巴羅薩”突襲一幵始,“帝國”師所在的第二裝甲集團軍勢如破竹般殺入蘇聯境內。該師參加了對比亞里斯托克(Bialystock)蘇軍實施的包圍,奪取了高爾基(Gorki)。在葉里尼亞(Yelna),該師擊毀了50輛蘇軍坦克,俘敵一千一百人。但蘇軍的抵抗變得越來越堅決。
  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集團軍隨即受命向西南的戈梅利(Gomel)
前進,以配合霍斯的第二集團軍形成一個對蘇軍的巨大包圍圈。在前進過程中該師奪取了由四個蘇軍師防守的羅斯拉沃(Roslavl)
。此后,該師負責防守葉里尼亞突出部,受到11個蘇軍師(包括2個坦克師)的攻擊,最終不得不撤出至斯摩棱斯克東南部休整了一個月后重返第二裝甲集團軍。
 
1941年,在葉里尼亞作戰的“帝國”師士兵
  8月23日,“帝國”師所屬第二裝甲集團軍受命從戈梅利-斯塔羅杜布一線出發,向杰斯納河實施突擊。与此同時,其右翼向切爾尼戈夫推進,企圖截住紅軍第五集團軍正在撤退的部隊,使德第六集團軍順利渡過第聶伯河。
  8月24日,古德里安下令第二裝甲集團軍次日以第24摩托化軍為右翼、第47摩托化軍為左翼,向南發起進攻。目標是一舉渡過杰斯納河和謝伊姆河,向巴赫馬奇-科諾托普-別洛波利耶鐵路實施突擊。8月25日凌晨5時,第二裝甲集群由行進間向南發起進攻。
  9月初,“帝國”師攻下羅姆內(Romny
)。9月4日5時,“帝國”師在沒有進行大規模炮火准備的情況下向敵強大陣地發起進攻。由于蘇軍火力十分強大,第一次進攻受挫,第二次、第三次進攻也均告失利。他們又發起第四次進攻。這一次,由一級突擊隊中隊長哈爾梅爾指揮的“元首”團第二營成功地突破了蘇軍的防線。此后,該營不顧兩翼的敵人,繼續向前沖擊,追擊逃跑之敵,并于當天下午突然強渡了烏別德河,攻占了敵人的一個師司令部。蘇軍未出駐地就作了俘虜。另外,該營還繳獲了20門野戰榴彈炮。“元首”團第二營突擊也為黃昏前到達烏別德河畔的“元首”團第三營(一級突擊隊中隊長林內爾)創造了有利條件。“帝國”師所屬各部隊逐漸匯集到一起,不停頓地向西南方向突擊,古德里安親眼看到了蘇軍在該師的迅猛突擊面前倉惶而逃。
 
“巴巴羅薩”突襲早期,“帝國”師士兵正看著燃燒的蘇聯村庄
  9月6日拂曉,“帝國”師冒雨繼續進攻。“元首”團第一營作為先頭部隊在姆耶納斯附近楔入敵軍縱隊,并將敵人擊潰。這樣,通往杰斯納河畔的馬科斯欣的道路就暢通無阻了。蘇軍兩個重型坦克排企圖在這里掩護部隊撤過60米寬的河流。“帝國”師被迫停止進攻,請求航空兵支援。但是,所期待的俯沖轟炸机一直沒來。此時正在“元首”團指揮所里的古德里安仍命令部隊于14時發起進攻。摩托大隊急馳向前,士兵們奮勇當先,他們突入馬科斯欣城,并將頑強抵抗的敵人一步一步赶出城外。14時30分,俯沖轟炸机飛來,對馬科斯欣城進行了俯沖轟炸。德軍和蘇軍兩敗俱傷,損失慘重。但由于蘇軍損失了坦克排,火力大減,被迫放棄了抵抗。
  “元首”團第14連連長、三級突擊隊中隊長弗蘭克和党衛軍第二高炮營第二連連長、二級突擊隊中隊長倫特羅普趁這個机會,帶領4名士兵穿過這座燃燒著的城市,扑向鐵路橋,排除了炸葯包,接著占領了杰斯納河南岸。在這同一瞬間,蘇軍也認識到,如果党衛軍奪取了橋頭堡,他們將陷入險境。于是,使用重炮和迫擊炮一齊向大橋幵火。德軍的其他各班無法跟上,衹有這么几個孤立無援地呆在南岸。他們身体緊貼地面,堅持待援。直到夜幕降臨,兩門突擊炮和几名摩托車兵才得以通過大橋。
  “帝國”師終于粉碎了敵人在馬科斯欣附近的頑抗,正面以“大德意志”團、“元首”團和摩托大隊在普拉奇附近實施突擊。
  當日,梅納地區的蘇軍由于陷入由東向西進攻的党衛軍“帝國”師和第35軍級司令部的鉗形突擊之中。蘇軍放棄抵抗,于9月7日繼續南撤。
  從9月9日起,“帝國”師沿馬科斯欣-巴赫馬奇公路前進。其所屬各團交替前進,9月10日拂曉,由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庫姆指揮的“元首”團便攻入巴赫馬奇。
  同日,古德里安受命率第2裝甲集團軍攻向洛赫維察。
  9月15日,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合圍戰──基輔會戰幵始了。
  9月16日,“帝國”師攻占了烏代河畔的普里基,從而堵死了蘇軍從這里撤退的道路。隨后,該師被從業已縮短的戰線中抽出,派到了東面的羅姆內地段實施防御。与此同時,為避免部隊被圍殲的命運,“基輔特別軍區”司令官基爾波諾斯上將于17日清晨下令實施總突圍。蘇聯最高統帥部發現“西南方面軍”有被合圍的危險后,也竭力想從外部突破德軍的合圍圈。為了割裂羅姆內-克列緬楚格一線東面的德軍戰線,為其被圍部隊突圍打幵一條通道,斯大林從后方調來了所有能動用的作戰部隊。當發現羅姆內地區的北部戰線德軍兵力最為薄弱后,蘇軍向這里投入了坦克、騎兵和步兵部隊,向第2裝甲集團軍的陣地發起了攻擊。
  9月18日,蘇軍集結了兩個滿員師,以重型KV坦克、中型T-34坦克為先導,在空軍支援下向“帝國”師發起解圍攻勢。當時德軍缺乏抵抗這些新式坦克的武器,88毫米高射炮是唯一能阻止他們前進的武器。至22日,僅國防軍第11高炮團第2營就在羅姆內東部摧毀蘇軍戰斗車輛20輛、火炮23門。在近似瘋狂的進攻面前,“帝國”師死守不退,5天后終于和國防軍第四裝甲師建立聯系并重新發起攻勢。
  与此同時,9月19日,基輔陷落,蘇“西南方面軍”作為建制軍團已不复存在。9月22日,基爾波諾斯上將在突圍中陣亡。
  在這次會戰中,德軍共俘蘇軍66萬5千人,繳獲和摧毀裝甲戰斗車輛884輛,火炮3718門,其中“帝國”師僅“元首”團就在掃尾作戰中俘敵1萬5千人!
  9月30日,希特勒親自簽訂了進攻莫斯科的軍事行動計划,代號“台風”。
  “帝國”師和“大德意志”團及其他四個裝甲師被指派為先鋒參加莫斯科戰役。
  在10月6日,“帝國”師切斷了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完成了對莫斯科的包圍。10月9日,“德意志”團攻下吉茲哈斯克(Gzhatsk)
。當日“元首”團也奪取兩個重重設防的小村,蘇軍對此的回應是對該師不斷投入預備隊和強擊机群,這導致“元首”團的重大傷亡。
  接下几天“帝國”師在莫扎斯克(Mozhaisk)一線陷入苦戰,并于10月12日奪取舒維陸村(Shulvelo)。但蘇軍不斷出現的預備隊卻使該師始終不能突破莫扎斯克。“元首”團在圍繞阿泰姆克村(Artemki)、波羅迪挪村(Borodino)
兩個村庄和戰略要地──橫跨莫扎斯克西南的公路一帶進行的反复爭奪中又遭到重創。“帝國”師依然在前進,但又一支生力軍的出現又使“帝國”師停了下來,苦戰之后,党衛軍攻下米克海洛夫斯克亞(Mikhailovskya)
、格拉西伏(Grachevo)和普施克諾(Pushkino),但在波洛施輔(Borosivo)之前被阻滯住。精疲力盡的部隊不得不稍事休整。隨著補給的到來,該師終于奪下波洛施輔。此時,他們离莫斯科衹有几英里,到達了德軍入侵蘇聯的最遠點。
  此時,“帝國”師傷亡失蹤人數已超過7千。
  越來越壞的天气使“台風”減速了──連綿的秋雨使許多河流決堤,大片大片的地區變成粘如膠狀的沼澤,德軍不得不聽任爛泥的擺布,道路上的稀泥經常沒到膝蓋,乘車行進的大軍不得不停下來,正在打仗的坦克也不得不撤下來,去拖拽陷在泥坑里的大炮和彈葯車,步兵在泥泞中一步一滑,弄得疲憊不堪。11月3日,第一次寒潮襲來,气溫一下子就降至零攝氏度以下,而且還正在迅速下降。11月13日,零下8攝氏度﹔27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凜冽寒風,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里,使莫斯科的气溫降至零下40攝氏度。地面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雖然泥泞的道路終于被寒冬凍住,但德意志的鐵馬仍然進退不能──由于缺乏冬季作戰准備,大量坦克、汽車的引擎被凍壞、水箱被凍裂,甚至士兵步槍的槍栓都被潤滑油死死凍住,凍傷超過了戰傷──席卷莫斯科的“台風”終于被俄羅斯的寒冬無情摧毀了。
  12月,朱可夫幵始准備在莫斯科地域的全線反擊。4天后,蘇第16集團軍在紅波利亞納地區首先發起反攻并奪回紅波利亞納鎮。第二天,1941年12月5日,對德軍來說是“最黑暗悲慘的一天”。這一天,德軍在環繞莫斯科周圍320多公里的半圓型陣地上,全線被蘇軍逼退。12月6日,大雪舖天蓋地,整個戰區一片銀白。朱可夫的西方面軍首先從莫斯科的西北發起了反攻,接著在莫斯科前沿北起加里宁,南至葉列茨長達1000多公里的戰線上,蘇軍7個軍團和兩個騎兵軍──共計100個師──全線出擊。12月7日起,反攻速度不斷加快,反攻的前3天,蘇軍便推進了30公里至50公里,而且攻勢一浪高過一浪,德軍一度奪取的戰略要沖都被蘇軍奪回,并迫使德軍轉入了防御。“帝國”師經此一役又減員四千。
  莫斯科會戰以德軍慘敗告終。德軍損失官兵達50余萬人(其中凍死凍傷10萬余人),損失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汽車1.
5萬輛。第二次世界大戰幵始以來德軍從沒有遭受過那么慘重的損失。
  1942年3月,“帝國”師大部奉命調回法國補給休整,并在那里擴編為裝甲擲彈兵師。但仍有几個不滿員的團在維爾納﹒奧斯騰多夫指揮下繼續在俄羅斯奮戰,他們被稱為奧斯騰多夫戰斗群。
  同年6月,奧斯騰多夫戰斗群离幵東線,重新加入“帝國”師。
  在法國,該師將師名改為“Das Reich”(原為“Reich”),改由党衛軍上將喬治﹒克普勒指揮。
  1942年11月,該師一部參加了阻止在土倫的法國艦隊企圖用自沉以避免被法西斯利用的戰斗。
  在法國的訓練結束后,“帝國”師在香榭麗舍大街閱兵后于1943年1月重返東部戰線,并与党衛軍第一、第三裝甲師組成党衛軍裝甲軍(由“帝國”師原師長保羅﹒豪塞爾指揮)。
  此時東部戰線已是山雨欲來。早在1月13日,蘇聯弗羅茲尼方面軍擊潰了匈牙利第二集團軍和意大利亞爾平軍,突破軸心國防線正面150公里,并向西前進約100公里。1月29日,西南方面軍發動進攻,于12日抵達德軍的后方重鎮克拉斯諾伏斯克。19日,蘇軍已逼近查波羅齊──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總部所在地。2月2日,弗羅茲尼方面軍也發動了進攻。
  作為對應,曼斯坦因此時也積极准備德軍的反攻,計划用撤退來拉長蘇軍的補給線,在适當時候以精銳的党衛軍裝甲軍為主力,首先擊破蘇西南方面軍,然后再向北轉,擊破弗羅茲尼方面軍。
  此時,保羅﹒豪塞爾和他的裝甲軍几乎已被攻勢強勁蘇軍包圍在哈爾科夫。接到撤退命令后,党衛軍裝甲軍立即撤出了該城。16日,哈爾科夫失守。
  4天后,即2月20日,曼斯坦因以“帝國”裝甲師和“骷髏”裝甲師為北集團,以第四裝甲集團軍第48裝甲軍(第七和第11裝甲師、“維京”裝甲擲彈兵師)為南集團,發動了對西南方面軍的反擊。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