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3和F/A-18E/F強強相碰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碰上了 于 April 07, 2002 00:40:44:

如果把航母比作海上“霸主”的話,艦載戰斗机就可以說是“霸主”打天下的“拳頭”。艦載戰斗机作為航母空中作戰的主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航母戰斗群的作戰效能。在21世紀初的海上較量中,誰家的“拳頭”最硬呢?美國海軍對F/A-18E/F推崇備至,俄羅斯則對蘇-33情有獨鐘,其專家曾宣稱,美國航母上最新的“超級大黃蜂”(即F/A-18E/F)也不是蘇-33的對手。此言是虛是實,我們不妨來比比看。
  看出身各有淵源

  蘇-33和F/A-18E/F在艦載机行列里之所以引人注目,与它們的“顯赫” 出身不無關系。蘇-33的問世可追溯到30年前。1970年,為了与美國爭霸全球,前蘇聯高層決定研制“庫茲涅佐夫”號大型航母,新型艦載戰斗机的研制工作也隨之展幵。著名的蘇霍伊設計局建議以尚在研制中的蘇-27戰斗机為基礎研制艦載机,提出了代號為蘇-27的設計方案,并于1978年完成初步設計。10年后, 1988年底,蘇-27在“巴庫”號航母飛行甲板上進行了触艦模擬飛行。1989年 11月1日,試飛員普加喬夫成功地將該机降落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飛行甲板上。不久,新飛机被正式命名為蘇-33戰斗机。1993年初,俄海軍最終決定選擇它充當“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的鐵“拳頭”。次年,24架蘇-33正式落戶俄海軍北方艦隊。

  F/A-18E/F也出身名門望族。F/A-18戰斗/攻擊机“家族”已為美軍服務數十年之久,立下了赫赫戰功。作為這一“家族”中最新的成員,F/A-18E/ F備受寵愛似乎也是理所當然之事。F/A-18E/F是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在F/A-18C/D飛机基礎發展的艦載戰斗/攻擊机,E型為單座型,F為雙座型。為滿足海軍替換20世紀60年代A-6的迫切需要以及填補下一代攻擊机A/F-X服役之前的空白,1992年美海軍挑選F/A-18E/F作為過渡机种,并為此撥出630.9 億美元的巨款。1993年6月,F/A-18E/F正式批量生產,并于1995年11月9日首飛成功。在經過了3100架次4600小時的飛行試驗之后,首批7架F/A-18E/F終于在1999年11月7日進入VFA-122“飛鷹”中隊,成為美海軍跨世紀的航母艦載多用途戰斗机。

  論本領各有奇招

  蘇-33和F/A-18E/F在艦載机行列里之所以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因為它們都身怀絕技。作為俄羅斯第一种傳統起降艦載戰斗机,蘇-33具有极佳的性能。其最大飛行馬赫數為2.5,作戰半徑為1200千米。在這方面,F/A-18E/F明顯略遜一籌,它的最大飛行馬赫數為1.8,作戰半徑衹有756千米,執行攻擊任務時也才擴大到882千米。

  為了對蘇-33和F/A-18E/F作一個全面的比較,讓我們從“頭”───飛机座艙說起。F/A-18E/F的座艙設備十分先進。為了提高飛行員對戰場態勢的了解和控制能力,座艙內裝備了一個200度視角的平視顯示器,在它的下面裝有一台多功能触覺感應式顯示器,飛行員衹需在顯示屏上敲擊几下便可完成無線電波段的切換以及導航點的選擇和設定。此外,新“超級大黃蜂”“頭部”還裝有3台多用途陰极顯示器,使飛行員最多可以同時監視4個子系統的工作情況,并專門安裝了一個監視燃料和發動机的顯示器,這在激烈的戰斗和緊張的著陸/著艦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与之相比,蘇-33的座艙內也另有“机關”。它裝備的K-36型彈射座椅,可在零高度以0∼1100千米的時速安全彈射。

  作為航母的“拳頭”,艦載机必須有強大的攻擊力。蘇-33在這方面可不含糊。它共有12個武器挂架,可挂載6吨的武器,打遠目標可用R-27ET和R-27ER遠程空空導彈,打近目標有最新型的R-73M空空導彈和具有超音速突防能力的“白蛉”KH-31/41反艦導彈,打中等距离的目標,則可發射先進的R-77中程空空導彈。再說F/A-18E/F,它的挂架總數達到11個,最多可攜帶14枚導彈。由于新 “超級大黃蜂”可以攜帶更多的外挂,在執行完任務返航時,無需再把多余的彈葯扔進大海。它机頭還裝有一門20毫米M61A1“火神”炮。在對空作戰時,F/A- 18E/F主要使用AIM-9“響尾蛇”、AIM-7“麻雀”和AIM-120型空對空導彈導彈。它同時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攻擊時可使用現有的任何一种机載戰術武器。

  艦載机要發揮“拳頭”的威力,必須有敏銳的“眼睛”。在這方面,蘇-33 和F/A-18E/F可以說是各有千秋。蘇-33飛行員使用的頭盔瞄准具,可引導R- 73M空空導彈及精确制導武器對地面或海面目標進行攻擊。蘇-33上還裝有先進的光學電子探測儀,一旦發現可疑的電波照射,可及時提醒飛行員利用電子干扰艙對敵机進行主動式電子干扰。“超級大黃蜂”也備有“頭盔顯示瞄准系統”,在攻擊空中或地面目標時,能夠掌握目標情況或對執行任務非常重要的情報。不過,雷達依然是艦載机主要的“視覺器官”。蘇-33裝備有脈沖多普勒雷達,可同時探測100千米範圍內10個空中或地面/海面目標,并可引導机載武器攻擊其中4 個。蘇-33机尾的大型尾錐內裝的后視雷達,則可探測距离30∼50千米雷達反射截面積為3平方米的目標,可在敵机逼近時自動向飛行員報警。未來,蘇-33還將換裝更新型的ZHUK-PH電子掃描相位陣雷達,使其能探測到距离120∼140千米雷達反射截面積為3平方米的目標及110∼150千米範圍內的地面/海面目標,并同時追蹤15個空中目標。F/A-18E/F也不示弱,它裝備的多功能雷達,最大探測距离達148千米,在搜索模式下能對所有的雷達顯示目標進行准确的測距,并能在6 3千米的範圍內,在非常密集的編隊中分辨出個別目標。該雷達最多可以跟蹤10個目標,并顯示其中最具威脅性的8個目標的方位、高度和速度。它既可以使用地面目標追蹤模式,跟蹤地面的固定或移動目標,也可以使用海上模式,自動消除海面雜波,捕捉和追蹤艦艇及低空飛行物。

  蘇-33和F/A-18E/F不僅是“合格”的艦載戰斗机,在“客串”其他机种時也有不俗的表現。蘇-33机內裝有伸縮式空中受油管,可由另一架帶有吊挂油箱的蘇-33完成空中加油,大大提高其航程和續航能力。F/A-18E/F更是“多才多藝”,攜帶空中加油吊艙時,它可以用作空中加油机;還可被用作偵察机,實施從中空到高空偵察;裝備廣譜接受器電子艙、電子干扰吊艙和AGM-88“哈姆 ”導彈后,它還可用作電子戰飛机。假如有一架“電子大黃蜂”伴隨其他攻擊机執行對地攻擊任務的話,在對敵方雷達和防空系統進行電子壓制的同時,它能指揮和引導攻擊机群對地面目標實施攻擊,如果它本身攜帶有常規彈葯,還可直接對目標實施硬打擊。除了擁有突出的优勢以外,“超級大黃蜂”的弱點也十分明顯。雖然其雷達探測距离達到148千米,但其空對空導彈最大射程衹有80千米。這就是說,假如對方具備与之相等的超視距空戰能力的話,結果很有可能是在擊中對方的同時,自己也被對方的導彈擊落。

  說未來命運不同

  蘇-33和F/A-18E/F在艦載机行列里雖然都頗引人注目,但前景命運卻各不相同。盡管俄羅斯海軍堅持認為,需要有8艘航母才能保障國家安全,然而由于財力緊張,目前衹有“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在海上孤獨地游弋。而蘇-33縱使“ 才貌俱佳”,也衹能伴著這惟一的航母走天涯,成為孤獨的“新娘”。沒有跡象表明,俄海軍會“迎娶”更多的蘇-33。因為專家們認為,2005年前俄羅斯海軍添置新航母的可能性不大。不過,据最新消息透露,俄羅斯正考慮把蘇-33作為 “戈爾什科夫”號航母的“陪嫁”出售給印度,為此,印度將向俄支付兩億美元的“彩禮”,可謂身价不菲。

  与孤獨“新娘”的落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F/A-18E/F志得意滿,正成為美國海軍的寵將。為了盡快接替F-14,美國海軍在加速購買“超級大黃蜂”。根据一項截至2013年的采辦計划,美國海軍打算購買548架价廉物美的F/A-18E/F。雖然美國海軍也在投資“聯合攻擊戰斗机”(JSF),但目前它衹是一項補充性計划,并不能与F/A-18E/F競爭。由此也可看出,美軍對F/A-18“家族”十分信賴。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