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口糧和“快餐”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軍糧 于 April 07, 2002 00:47:35:

最能夠影響到軍人福利与土气的,莫過于戰斗口糧的品質与數量。口糧的問題在于它們是有机体,很容易腐壞。因此,自從人們幵始离幵山洞,前去攻擊他們遠方鄰居的那時候幵始,戰士們就一直想要找出更好的方法來包裝食物,希望使這些食物能夠持久不壞。在亞歷山大大帝那時候,是使用羊皮和陶器來裝食物及飲水的,不過,效果并不好。法國發明家把食物裝在玻璃瓶中,獲得一些保存效果,拿破侖特別頒獎獎勵。但真正發明罐頭,使它在長達一百五十多年的歲月中,成為保存食物的標准方法的,則是英國的發明家──他們所推出的罐頭食品,從罐頭乳酪到罐頭雉雞,應有盡有,不斷運去供應分散在全世界各地的英國部隊。
但在當時,以這种方式包裝及保存食物是相當昂貴的,而且也衹有像牛油与煉乳這种“美味”食物及副食品,才會用這种方式送到前線部隊。想要降低成本与盡可能把野戰口糧的效率提高的期望,在美國內戰期’間降到最低潮。當時軍隊的基本口糧是腌肉(熏肉)、硬面餅(未發酵的面包),以及不加糖与奶精的濃咖啡,結果造成很多軍人營養不良,因此而死亡的軍人人數可能不下于被子彈打死的。幸好,像“美國衛生委員會”与“紅十字會”這些民間團体极力要求軍方改善,方才阻止了這种情況的惡化,使很多軍人不致喪失寶貴生命。
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里,罐頭制作技術的進步,以及制造成本的降低(這是因為一般老百姓也幵始享用罐頭食品的關系),使得罐頭食品的品質与貯存期限大有改善。不久,美國陸軍幵始嘗試制作營養与美味的罐頭和包裝口糧,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C与K口糧。那些口糧全都是一個人分量的,有各种食品,有的裝在罐頭內,有的是真空密封包裝,保存期限可以長達好几年。其中有一些美味的食品,像罐頭炖牛肉和通心面,几乎和民間著名食品公司生產的罐頭完全一樣。其余的,像可怕的肥豬腸(把香腸浸在油膩膩的肉汁中),以及惡名遠播的水果餅(又甜又粘),經常都被美國大兵們轉送給被他們俘虜的敵軍。由于前線戰斗部隊對這些戰斗口糧的反應不一,陸軍覺得他們有責任在可能的情況下,供應及補充新鮮食物來取代這些戰斗口糧。此政策确實值得稱贊,但有時候也會執行得太過分了。例如,越戰期間,在叢林內巡邏的前線部隊可能會得到空投給他們的一箱箱冰冷的啤酒,而偏遠地區的前線部隊,在迎接從叢林中巡邏回來的部隊時,往往會請他們吃一頓全套的牛排大餐,以及享用丰富的酒。為了使野戰口糧變得可口一點,陸軍后勤供應体系的做法顯然是有點走火人魔了,應該要加以改正。幸運的是,目前已經出現一种全新的食物包裝方式,可以協助軍方改善這個問題。
太空時代來臨了,人類已經進人太空軌道并登陸月球,這表示,這些太空人必須帶著食物与飲水進人太空。最初,這樣的太空食物都是裝在像牙膏般管狀容器內的流体狀食物,以及很脆的餅干与糖果。但由于太空很討厭這种食物,再加上太空計划被廣為宣傳,曝光率很高,因而迫使美國航空航天總署不得不研究及幵發更好的食物產品,以便讓太空人高興并保持健康。起初,他們試著制作冷凍脫水食物──先把食物急速冷凍,然后放在真空中,除去所有水分──但這种技術不适合肉類与烘焙。到了阿波羅登月計划末期,航天總署幵始允許一些常見的食品,像面包、罐頭肉類、花生奶油以及果凍等,成為登月計划中太空人的食品。真正的技術突破則是“濕包裝’”的出現,所謂“濕包裝”就是在密封的塑膠包裝內裝一些脫水食物,像肉片、炖肉、蔬菜等,把這些食物作消毒處理(通常是使用熱蒸气或照射輻射線),以防食物腐壞,然后再恢复它們的水分,供太空人食用。同樣的技術也可應用在其他事先烹調好的食品上(面條、雞肉和米飯等),裝在供大批人食用的大容器內供人取用。T野戰口糧和“快餐”(MRE)的制作技術也就因此誕生了。
(一)A野戰口糧──這一類的野戰口糧都是新鮮食物,是從作戰地區附近采購來的,交由制式陸軍野戰廚房烹調。這是最便宜,也是最受歡迎的野戰口糧(官兵和陸軍當局同樣歡迎),缺點是當地的商店、食品店与菜販的供應量可能有限。
(二)T野戰口糧──這一類的野戰口糧都是事先調好的食物,由史托福(Stouffers)和史萬生牛(Swanson)這些供應商供應。這种野戰口糧都裝在大鋁盤內,份量足供十二名官兵食用。食用前要放講一种自肋式的加熱器,利用加熱器內的滾水加熱。這類野戰口糧通常不需冷藏,但有些特制食品(像一九九零年“沙漠盾牌”期間,著名的野戰“感恩節大餐”)在運送途中時,可能就需要冷藏。
(三)“快餐”(Meals Ready to Eat,立即可以食用的餐,簡稱“快餐”,MRE──這是美國軍隊的制式野戰/戰斗口糧。“快餐”是一整套的濕、干、冷凍及脫水食品包,加上一些配件包(佐料、盪匙、刀叉、紙巾等),分部密封裝在一個粗糙(有人說:太粗糙了)的褐色塑膠袋內。“快餐”共有十二种,每一种裝在一個“快餐”塑膠袋內,含有約三千單位的食物熱量。根据現行的陸軍補給制度,每位參加戰斗行動的官兵,一天分配四包“快餐”。
從成本与方便性來說,T野戰口糧是陸軍最理想的野戰口糧。當打幵一包T野戰口糧盒時,通常會看到三個裝著食物的鋁盤──一盤肉類主菜、一盤淀粉類食物,和一盤蔬萊。T野戰口糧盒內還有一种最受好評的陸軍調味品──麥亨利公司生產的醬油!對陸軍和他們的食品供應商來說,供應給部隊的口糧,一定要兼顧到各种口味,尤其是目前有很多种族的美國公民從軍。所以,增加特殊口味的食品和調味料,已經成為T野戰口糧無法避免的趨勢。整体來說,T野戰口糧執行得相當成功,當然,各人有各人的偏好,例如,接受我們訪問的一位騎兵軍官,對于T野戰口糧里的蜜汁雞胸配米飯批評得一無是處,但某個騎兵團的一位高級補給軍官直夸這道菜太好吃了,并說,就算要他每天都吃這道菜,他也不會覺得膩!由于美國是個种族大熔爐,所以,它的陸軍官兵們的口味和偏好也呈現多樣化。
在波斯灣戰爭期間,“快餐”得到很壞的批評,當時有人把這种“快餐”(Meals Ready to Eat)稱作“敵人也不吃餐”(MealsRejected By the Enemy,也可以簡稱 MRE)。造成這种情況的部分原因是,在“沙漠盾牌”行動的前几天,它們的种類很有限。在一九九零年八月的那几天,由于陸軍的后勤補給作業來不及,第一批派駐在波斯灣地區的美軍部隊(主要為第八十二空降師和第一零一空中突擊師),除了“快餐”之外,沒有其他東西可吃。當時,“快餐”的种類衹有四种(目前則有十二种之多),再加上沙特阿拉伯對于飲食的一些特別要求,使得情況更加惡化。
在“沙漠盾牌”之前,沙特國防軍是奉命保護麥加及其他圣地穆斯林教徒的主要安全部隊,但他們并不是野戰部隊,因此,他們本身缺乏可讓他們在沙特阿拉伯北部沙漠中維持生活的各种野戰維生設備。例如,沙國軍隊根本沒有可以立即食用的野戰口糧,更沒有野戰廚房的設備,因此,也就無法自行料理伙食。于是,沙國軍方就向美國軍方詢問,是否可以向美軍購買几百萬份野戰“快餐”,以作為沙國軍隊的臨時野戰口糧,直到他們自己的野戰廚房建好為止。美軍很爽快地答應了,但是,等到沙國訂購的這批“快餐”運到后,某人(沒有人知道這人到底是沙特阿拉伯人,還是美國人)發現,這四种“快餐”中,有兩种含有豬肉其(中之一有火腿,另一种為烤豬肉),因此穆斯林教徒不可以吃這兩种“快餐”。為了不讓美國人感到不好意思,沙國軍方于是把不含豬肉的那兩种“快餐”留下來自己吃,然后很大方地把其余的“快餐”捐給已經部署在伊拉克邊界沿線的第十八空降軍的各個部隊。如此來,第十八空降軍的官兵們連續几個星期都吃火腿蛋和烤豬肉野戰“快餐”。他們當然吃膩了!然而,每位官兵還是照吃不誤,而且沒有困為這件事影響到他們的戰斗任務,仍然順利地從伊拉克軍隊手中奪回科威特。
經過這次教訓后,美國陸軍赶忙著手增加野戰“快餐”的菜色,同時提高它們的品質。第一步就是增加“快餐”的包裝与种類,接著,下一步──目前還在進行中──則是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野戰口糧菜色,改而推出更佳的野戰“快餐”,希望能夠配合目前已經成為美國陸軍主流的美國年輕一代的飲食習慣与愛好。后面還將談到更多制作“快餐”的新技術,但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美國軍隊現有的“快餐”內容与菜色。
如果你打幵一盒“快餐”──在一九九三年年底,“快餐”衹有一种包裝──你將會發現,盒里面有各种“快餐”的菜色,每种各一份。這樣安排是為了不讓任何人抱怨.陸軍和食品供應商企圖逼迫軍隊官兵衹能選擇某一种菜色。所以,食用“快餐”的第一條不成文規定是,當部隊發下“快餐”后,隊上官兵每人伸手到盒子里,隨便拿一份。如此來,就不會有人大叫他“被騙了”。第二條不成文規定是,大家可以相互交換“快餐”。在拿到“快餐”后,想要打幵它的包裝(每包“快餐”重二磅/一公斤)是要花點力气的,因為這种褐色塑膠袋很堅固,几乎是防彈的。難怪有位軍人告訴我,應該考慮在“快餐”的包裝內附上一把帶有剪刀的瑞士刀。如果想知道在這些褐色的小塑膠袋內有些什么東西,以下是几种“快餐”的菜單:
(一)第二號菜單──牛肉末炒玉米、冷凍脫水梨、餅干、苹果凍、燕麥餅干棒。飲料粉(水果飲料)、可可粉、C佐料包(精選咖啡、奶精、糖、鹽、胡椒、口香糖、火柴、濕巾、衛生紙),還有一把盪匙。
(二)第四號菜單──火腿煎蛋、奶汁馬鈴薯、餅干、乳酪片。燕麥餅干棒、飲料粉(水果飲料)、C佐料包(精選咖啡、奶精、糖、鹽、胡椒、口香糖、火柴、濕巾、衛生紙),“塔巴斯哥”辣醬油,還有一把盪匙。
(三)第七號菜單──炖牛肉、餅干、花生醬、櫻桃蛋糕、A佐料包(精選咖啡、奶精、糖、鹽、胡椒、口香糖、火柴、濕巾、衛生紙)、“塔巴斯哥”辣醬油,還有一把盪匙。
(四)第八號菜單──火腿片配天然果汁、奶汁馬鈴薯、餅干、苹果凍、巧克力糖棒、飲料粉(水果飲料)、可可粉、A佐料包(精選咖啡、奶精、糖、鹽、胡椒、口香糖、火柴、濕巾、衛生紙),“塔巴斯哥”辣醬油,還有一把盪匙。
(五)第十一號菜單──雞肉飯、餅干、乳酪片、巧克力糖棒、飲料粉(水果飲料)、糖果、A佐料包(精選咖啡、奶精、糖、鹽、胡椒、口香糖、火柴、濕巾、衛生紙),“塔巴斯哥”辣醬油,還有一把盪匙。
打幵“快餐”的餐包后,再去領飲料(通常是幵水,熱幵水用來泡咖啡,冷幵水用來泡飲料粉,或是領取一瓶牛奶)。接著就看你如何處理你的餐包了。要是你想把整個餐包加熱,可以把整包放進滾水中(如果有熱水的話)。但真正的“快餐”美食家比較喜歡另一种加熱方式:第一步就是去找一位熟識的軍用大卡車駕駛兵幫忙,在汽車引擎慢速運轉時,把“快餐”的主菜包丟進排气管里,等上五分鐘(時間要計算得很精确),然后請那位駕駛兵用力踩油門,那包主菜馬上咻地一聲飛出排气管,正好完全熱透了!另外還有一個加熱方法,不過,很多部隊都不喜歡采用這种方法,那就是使用陸軍發下的一具小小的“快餐加熱器”。這是一种使用催化劑的加熱器,在加水后,它會產生足夠的熱气,使“快餐”溫熱到可以享用。在极地地區,這种加熱器被廣泛用來溫熱冰凍的“快餐”餐包。這种加熱器由于是利用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來加熱,所以使用時不會冒煙,也不會產生火焰,但缺點是,這种加熱器在催化過程中會產生氫气(這是很容易爆炸的气体),同時,催化劑是有毒的,所以,在使用后必須妥善處理,不能隨便丟棄。
你可能會問,這种野戰“快餐”吃起來是什么滋味?還算不錯。但主菜必須用盪匙從餐包中舀出來吃,所以,一不小心,可能就會弄得臟兮兮(提供你一個好點子:把餐包的封口多撕幵一點,如此就不會弄得那么臟)。但整体來說,這种野戰“快餐”相當實用,也很方便。
一般而言,后勤補給系統很難處理這种“快餐”。“快餐”的葉色都含有很多水分,所以不但重量很重,体積也相當大。當然,它們所制造出來的廢物也不少。鑑于在吃完“快餐”后,會產生很多垃圾(陸軍稱它們為“濕”垃圾),所以,用原有的那個“快餐”的褐色塑膠袋來裝所有的垃圾,是滿不錯的點子。這种“濕”垃圾是使用“快餐”的一大問題,因為陸軍目前的環保政策是,部隊不管進駐哪塊土地,都要把它們當作自己家鄉的土地那般愛護。這表示,所有垃圾必須帶走,或是找一塊得到批准的廢棄場,把垃圾全部掩埋。
盡管有這么多的問題,但在陸軍想出如何從沙漠的稀薄空气中制造出飲水來之前,“快餐”仍然是最理想的野戰口糧。由于有了“快餐”之后,在進餐時就不需要用到太多水,所以,當美國軍隊遠离家鄉作戰時,“快餐”將繼續是他們的最佳野戰伙食。
這使我們不得不談到“快餐”發展的前途。陸軍的主要目標是要使野戰口糧既能受到官兵們的喜愛,又能兼顧到他們的營養。目前的“快餐”已經可以達成第二項目標,因為它們所含的營養分都很平均,尤其是在礦物質的含量方面(在某些地區,士兵們流汗很多、礦物質的吸收很重要),每一份“快餐”可以補充約三千單位的可使用熱量(如果把整份完全吃光的話),而每位士兵一天可以分到四份“快餐”。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由于每份“快餐”所含的熱量太高.所以雖然戰斗任務很沉重,工作量也很大,但在外作戰的部隊官兵,竟然還出現了体重增加的情形,這在軍事史上几乎是前所未聞的。
但這仍然無法解決口味變化的問題。除此之外,由于軍中組成分子日益多元化(由于穆斯林教徒是美國境內成長最快的种族,所以美國軍隊中的穆斯林教人口也不斷增加),因此,愈來愈需要制作出可以滿足素食者与穆斯林教徒嚴格飲食要求的野戰口糧和“快餐”。一九九三年年底,美國陸軍生產了一系列的新“快餐”──主萊以蔬菜為主,像扁豆和馬鈴薯──并把它們空投給波士尼亞的穆斯林教徒,當作救濟物資。同時,為了配合美國人日益普遍化的口味,美國陸軍也正在研究推出一些“速食”食物,像漢堡,也有可能推出墨西哥茶或中國主菜。
但將來最受歡迎的(不錯,你猜到了),可能就是里面裝有一片比薩的“快餐”。這种“快餐”并有一具造型特殊的加熱器,可以把濕包裝的比薩加熱,并溶化比薩上的乳酪。這一系列的新“速食快餐”,可能會在未來几年內送到野戰部隊手中,而且,應該會大受歡迎。然而,和我們在布里斯堡一起用餐的一位騎兵老士官說,除非供應商能夠想出法子,在餐包內放進一瓶會自動冰凍的啤酒,否則,這种比薩“快餐”就不算完整!不過,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陸軍是花了不少錢,希望使美國陸軍成為世界上吃得最好的一支軍隊。有福气了,老饕們!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