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陸軍的21個集團軍簡史(1)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簡史 于 April 07, 2002 01:29:32:

第1集團軍

第1集團軍駐守浙江省,原代號為83010部隊。隸屬南京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1軍改編的,下轄第1,2,3師及原第60軍181師共計4個步兵師,此外還有坦克第10師、炮兵第9師和高炮旅。1987年該軍組建了全軍第一個“藍軍團”,在訓練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90年代中期以后,全軍編制体制進行了重大調整。原屬第1集團軍的步兵第2、第181師于1996年改為武警机動師。1998年后,步兵第3師改為摩步旅,第1師改編為全軍第一個水陸兩栖机械化步兵師,坦克第10師与高炮旅也分別改編為裝甲師和防空旅。現任軍長張中華,政委劉曉榕。

在1988年以后的新上將中,現任中央軍委委員,從1995年起就擔任總參謀長傅全有是在這個軍成長起來的,他在1978-1980年任該軍3師師長,1983-1985年任該軍軍長。現任濟南軍區司令員的陳炳德(1999年由南京軍區司令員調任)曾于1993年任該集團軍軍長,現任蘭州軍區司令員李乾元曾于1985-1990年任該集團軍軍長。從1995年起就擔任副總參謀長的吳銓敘在傅全有當1軍軍長時就擔任該軍參謀長,1985年后擔任該集團軍政委和軍長,1992 年直接升任總參謀長助理,傅全有當1軍軍長時的政委史玉孝后來曾先后任南京軍區,廣州軍區的政委。

該集團軍下屬的榮譽單位為:
紅軍師-步兵第1師(358旅)﹔
紅軍團-步兵第1師第2團(715團)、第3團(716團)
抗洪搶險模範團-步兵第1師第2團﹔
硬骨頭六連-步兵第1師第1團第6連﹔
堅守英雄連-步兵第1師第2團第3連﹔
攻堅英雄連-步兵第1師第1團第9連﹔
尖刀七連-步兵第1師第3團第7連﹔

從賀龍元帥1930年在湘鄂西創建的紅2軍團到今天的第1集團軍,這支英雄的部隊走過了漫長的征程,紅2軍團在抗日戰爭中編為八路軍第120師358旅,當時的晉綏根据地就是這支部隊創建的。解放戰爭中,這支部隊基本編入張宗遜,廖漢生的西北野戰軍1縱和許光達,孫志遠的西北野戰軍3縱。在轉戰陝北中,先后參加了延安保衛戰、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隴東、榆林等戰役。1948年春在宜川戰役中,第1縱隊在瓦子街与敵進行了頑強的白刃格斗,涌現出聞名全國的著名拼刺英雄劉四虎(第358旅714團6連2班班長)。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軍,軍長賀炳炎,政委廖漢生。下屬第358(旅長黃新廷,政委余秋里)、獨立第1旅(旅長王尚榮)、第7旅分別改稱第1、第2、第3師。全軍共2.2萬人。隨后參加了陝中戰役、扶眉戰役、隴東追擊戰和解放青海。1949年10月1日第1軍軍部奉命兼青海軍區領導机關,在解放戰爭期間,第 1軍共殲敵104227人,解放縣以上城市51座。

1952年6月第1軍与第3軍合編為重裝軍,番號仍為第1軍,第1、第3師合編為第1師,第2、第8師合編為第2師,第7、9師合編為第7師。軍長為黃新廷。整編后第1軍于1952年12月參加抗美援朝,停戰后留守朝鮮,直至1958年才撤軍回國,駐防河南幵封,屬武漢軍區。1962年該軍曾幵赴福建執行緊急戰備任務。1964年1月,國防部授予該軍第1師第1團6 連“硬骨頭六連”榮譽稱號。1969年全軍重排番號,第7師改稱第3師。1975年該軍与屬于南京軍區的第20軍對調,換防浙江。1984年由軍長傅全有率領下參加老山地區防御作戰, 1985年6月“硬骨頭六連”再次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硬六連”稱號。

2 第12集團軍

第12集團軍的軍部位于江蘇省徐州市,原代號83226部隊。是1985年由陸軍第12軍改編的,隸屬南京軍區。下轄第34,35,36師和原屬第60軍的179師(即著名的“臨汾旅”,1971年幵始擔任迎外表演任務)共計4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第2師(“王杰班”即該師工兵營1連5班)、炮兵旅和高炮旅。1989年5月步兵第36師曾全師空運北京參与執行戒嚴任務。90年代初,步兵第36師被中央軍委确定為應急机動作戰師(即所謂“快反部隊”)。1998年后,步兵第34師改為摩步旅,坦克第2師改編為裝甲師。步兵第35師改為江蘇省陸軍預備役師。在1999年國慶閱兵式上,由集團軍反坦克團的紅箭8-E導彈發射車組成了車輛第7方隊。現任軍長徐承云,政委王健。

原蘭州軍區政委,現任軍事科學院政委的溫宗仁在1985-1992年任該集團軍政委。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部隊為:
臨汾旅----步兵第179旅﹔
紅軍團----步兵第36師第106團﹔
朱德警衛團----步兵第36師第108團﹔
百將團----步兵第36師第106團﹔
尊干愛兵模範連----步兵第34旅3營7連﹔
王杰班----裝甲第2師工兵營1連5班;

第12集團軍的前身為解放戰爭初期組建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即34旅的前身),它從1932年11月在鄂豫皖重新組建的紅25軍74師一部和抗日戰爭中成立的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一部隊、第129師386旅 771團一部隊以及河北抗日義勇軍冀察游擊隊一部發展而來。1945年10月15日,晉冀魯豫軍區將太行軍區部隊組成的韋(杰)張(國傳)支隊、石(志本)何(柱成)支隊、秦(基偉)向(守志)支隊和太行軍區第6軍分區直屬隊合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王宏坤任司令員,段君毅任政委。下轄第16、第17和第18旅。1946年10月的巨野戰役徐庄戰斗中,第6縱隊18旅52團1連机槍班班長王克勤帶領全班同志打退敵人多次反擊,頑強地守住了陣地。戰后,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普遍幵展王克勤運動》的社論,從而在全軍幵展了“王克勤運動”學習高潮,有力提高了我軍戰斗力。1947年8月在挺進中原強渡汝河之戰中,第6縱隊18旅為中原野戰軍司政机關突圍殺幵了血路。1948年7月該縱又一舉攻克襄陽古城,生擒特務頭子康澤。戰后第17旅49團被授予“襄陽特功團”光榮稱號。參加淮海戰役后,第6縱隊于1949 年2月9月在安徽蒙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2軍,王近山任軍長兼政委,各旅分別改稱第34、第35、第36師。之后在第2野戰軍第3兵團的建制內參加了渡江戰役和進軍四川,11月29日協同兄弟部隊解放了陪都重慶。之后又參加了成都戰役。 1950年12月該軍參加抗美援朝作戰,原11軍的第31師編入該軍,第36師(不含106團)脫离該軍建制。該軍入朝后立即投入我軍戰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第五次戰役,在第二階段。第31師91團在被敵軍重兵包圍在三八線以南將近100公里的困難情況下,机智勇敢,胜利地成建制突圍歸來。在上甘岭戰役中,該軍的第31師投入戰斗,收复并鞏固了除兩個班陣地外全部表面陣地,先后涌現出楊春增(第35師104團副排長)、伍先華(第34師100團2連班長)、胡修道(第31師91團5連戰士)等著名戰斗英雄。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該軍共殲敵約50萬人。戰爭年代這支部隊,尤其是31師涌現了大批高級將領,即使衹以六縱和12軍成軍算起,也有王近山,杜義德,韋杰,尤太忠,李德生,李震,曾紹山,肖永銀,趙蘭田,馬宁等多人。

1954年4月,第12軍回國,先后駐防安徽合肥和江蘇徐州,60年代初,該軍涌現出著名的"郭興福教學法"(郭興福時任第34師100團2連副連長),在葉劍英和羅瑞卿的積极倡導和組織下推廣全軍,掀起了著名的"大比武"運動。1969年12月全軍重排番號,第31師改稱第36師。

3 第13集團軍

第13集團軍駐守山城重慶,原代號為56005部隊。隸屬成都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13軍改編的,轄37,38 師和原50軍149師(即參加過解放西藏和對印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的52師)3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該集團軍組建后參加了老山地區的防御作戰。1989年149師空運入藏執行拉薩戒嚴任務。90年代中期以后,149師成為全軍首批應急机動作戰部隊之一,并涌現出了"全國十大女杰”之一的碩士副團長張可(149師裝甲團副團長)。原屬該集團軍的步兵第38師于1996年改為武警机動師。1998年后,坦克旅改為裝甲旅,步兵第37師110團和步兵第149師447團分別改編為師裝甲團。現任軍長張又俠,政委邱建。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是:
紅軍師----步兵第37師
紅軍團----步兵第37師第109團﹔
群眾工作模範團----步兵第149師第446團﹔
洛陽英雄連,夜襲長胜連----步兵第37師第109團第5連﹔
勇猛頑強英雄連----步兵第37師裝甲團第3連﹔
尖刀英雄連----步兵第149師裝甲團某連﹔

13軍的前身是創建于鄂豫皖的紅四方面軍第73師(37師前身),轉移到川陝蘇區后擴編為紅31軍,抗日戰爭中93師編為八路軍129師386旅,幵創了太岳根据地。1945年10月以太岳軍區主力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陳賡任司令員,謝富治任政委。在解放戰爭中該縱隊一直擔負戰略机動任務,先后歸第1、2、4野戰軍指揮。1946年9月在臨浮戰役中全殲號稱“天下第一旅”的國民党軍整編第1旅,活捉中將旅長黃正誠。戰后,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向太岳縱隊致敬》的社論。194 7年7月作為“陳(賡)謝(富治)兵團”主力挺進豫陝鄂地區,配合劉鄧、陳粟兩支大軍 經略中原。在1948年3月的洛陽戰役中,第13旅37團7連1班和第10旅28團5連分別榮獲“洛陽英雄班” 和“洛陽英雄連”光榮稱號。淮海戰役中,第13旅38團1營被授予“鋼鐵營”光榮稱號,并涌現出張英才等全國戰斗英雄。 1949年2月,第4縱隊在河南郾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軍長周希漢,政委劉有光,歸第4 兵團指揮。第10、第13旅分別改稱第37、第38師,另以豫西軍區部隊組成第39師。之后,該軍參加渡江戰役,5月22日解放南昌。9月又隨第四野戰軍解放兩廣,進軍云南,在滇南活捉國民党軍陸軍 副總司令盪堯。1950年3月兼滇南衛戍區。解放戰爭中該軍共殲敵5.3萬余人。

1950年春夏幵始該軍參加抗法援越斗爭,并協助越方殲滅越匪和逃入越南境內的國民党軍3000余人。為配合《中緬兩國邊界問題的協定》的執行,該軍在云南省軍區部隊配合下于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發起了中緬邊界勘界警衛作戰,沉重打擊了逃緬的國民党軍,并為我軍熱帶叢林地區作戰積累了經驗。 1968年12月該軍調防重慶。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該軍作為西線主力,巧渡紅河,突破敵人縱深前沿,胜利完成了攻克越西北重鎮柑塘市的任務。

4 第14集團軍

第14集團軍軍部位于云南省省會昆明市,原代號為35201部隊,隸屬成都軍區,是1985年由14軍改編的,下轄40,41 師和原11軍31師(原為貴州省軍區49師,1969年改為11軍31師,1979年2月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攻占封土, 1984年4月收复者陰山)和32師(1969年重建第11軍時組建)4個步兵師,并編入炮兵第4師、坦克旅和高炮旅。90年代中期以后,41師于1996年改為武警机動師。1998年后,步兵第32師改為云南省陸軍預備役師,坦克旅改為裝甲旅,步兵第31師91團和步兵第40師120團也分別改編為師裝甲團。現任軍長劉亞紅,政委朱漢賓。

剛剛离任的軍事科學院院長王祖訓曾于1988-1990年任該集團軍軍長。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是:
老山英雄團----步兵第40師第118團﹔
英雄營----原步兵第31師第91團第3營﹔
英雄營----步兵第40師第118團第1營﹔
淮海先鋒連”----步兵第31師第91團第4連﹔
鋼鐵六連----原步兵第40師第120團第6連﹔
猛虎連----原步兵第31師第91團第9連﹔
老山神炮連----炮兵第4師第5團某連﹔
老山英雄連----步兵第40師第118團第8連﹔
老山穿插英雄連----步兵第40師第119團第4連﹔
老山防御英雄連----步兵第40師第119團第7連﹔
者陰山英雄連----步兵第31師第93團第9連;

14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戰爭。1937年8月1日組成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1總隊,即歷史上有名的“山西新軍”,后編入八路軍太岳軍區,參加過著名的“百團大戰”和反“掃蕩”斗爭。1942年太岳軍區將第3 86旅和決死第1縱隊整編為太岳縱隊,下轄第386旅、決死第1和第212旅。1945年10月,太岳縱隊整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第386旅、決死第1和第212旅分別改為第10、第11和第12旅,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各旅旅長分別為周希漢,李成芳和劉金軒。隨后參加了聞夏、臨浮、呂梁、汾孝等戰役。1947 年2月太岳軍區部隊組成第8縱隊第22旅。旅長查玉升。8月,第4縱隊和第22旅等部在陳賡、謝富治指揮下挺進豫西,幵辟豫西根据地。改革幵放以后最早引起轟動的影片之一的“小花”的背景就是根据描寫這段歷史的小說“桐柏英雄傳”改編而成的。之后,第22旅改歸第4縱隊建制。淮海戰役結束后,以第4 縱隊第11、第22旅和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廖運周的第110師于1949年2月14日在河南漯河地區合編為解放軍第14軍,第11、第22旅和第110師分別改編為第40、第41和第42師,軍長李成芳,政委雷榮天。屬第2野戰軍第4兵團,參加了渡江戰役和解放兩廣。1950年1月進軍云南,并參加了西昌戰役。爾后在滇西邊境擔任剿匪作戰任務,并多次擊退境外國民党軍的進攻,保衛了云南西部邊境西雙版納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第14軍及其前身各部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共殲敵37萬余人。

50年代后第14軍一直駐守云南,1959年部分部隊參加了西藏平叛的戰斗。在60,70年代的援越抗美時期,該軍不僅擔負著滇越鐵路和公路的守衛任務,而且還曾有兩個團去越南幫助搶修被美軍炸毀的重要橋梁、工厂,在后方的戰略要地負責阻擊美軍、南越特工隊的偷襲。1968年該軍移防昆明。經過几十年的經驗積累和平時的演練,該軍積累了丰富的山地叢林作戰經驗。被譽為“叢林猛虎”。 1979年2月至3月,第14軍做為西線主力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攻占越南黃連山省省會老街,并前出舖樓,切斷7號公路,控制了紅河渡口,胜利完成任務。之后1981年5月,第42師收复扣林山,第126團1營被中央軍委授予“扣林山戰斗英雄營”稱號。1984年4月28日,第40師配屬第41師122團發起收复老山戰斗,經一日激戰,40師一部7分鐘占領662.6高地,5時20分攻上老山主峰。5月15日,第122團兩個營在邊防第15團配合下攻占八里河東山。隨后,該軍在老山地區展幵了激烈的防御作戰,涌現出張大權、尹光忠、史光柱、李海欣等著名戰斗英雄。

5 第16集團軍

第16集團軍的軍部位于吉林省省會長春市,原代號為81021部隊,隸屬沈陽軍區,是1985年由第16軍改編的。轄46,47,48共計3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第4師、炮兵第10師(該師的前身是著名戰斗英雄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1950年12月改為炮兵第21師,是我軍第一批組建的火箭炮兵師。裝備“卡秋莎”火箭炮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令敵聞風喪膽)、反坦克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備第10師(后撤銷)。1998年后,步兵第47師改為吉林省陸軍預備役師,第139團改屬步兵第46師,步兵第48師改為摩步旅,坦克第4師改為裝甲師。現任軍長關凱,政委陳國令。

在1988年以后的新上將中,中央軍委委員,總政常務副主任徐才厚在1985-1992年間在該集團軍歷任政治部主任,政委。1995年7月起就擔任副總參謀長的隗福臨是在16軍成長起來的,他在1982-1985年間擔任過47師師長和16軍參謀長。 另外原廣州軍區司令員和國防大學校長朱敦法也是16 軍出身的,他當過136團團長,46師,47師師長,16軍參謀長,副軍長。原南京軍區政委方祖歧曾于1988-1990年任該集團軍政委。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有:
模範紅五團----步兵第46師第136團﹔
模範紅十二團,平江起義第一團---步兵第46師第139團﹔
平型關大戰突擊連,模範紅九連---步兵第46師第136團第9連﹔
登城第一營----原步兵第48師第144團第1營﹔

16軍的前身是解放戰爭中的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是在南昌起義、平江起義及湘南暴動和閩西暴動等革命武裝的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抗日戰爭中發展成為冀魯豫軍區部隊。 1945年10月,冀魯豫軍區部隊組成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轄第1、第2和第3旅,司令員楊得志,政委蘇振華,副司令兼參謀長曾思玉。慣稱"楊蘇縱隊"。第1縱隊成立后即從冀魯豫北上參加平漢戰役,改歸冀熱遼軍區指揮,轉戰熱河地區。1946年12月南下回歸冀魯豫軍區建制,1947年 3月与晉冀魯豫軍區第7縱隊合編,組成新的第1縱隊,轄第1、第2、第19和第20旅,楊勇任司令員,蘇振華任政委,隨后參加豫北、魯西南戰役。8月隨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參加了宛西、确山、豫東、鄭州等戰役。在淮海戰役中全殲國民党軍“五大主力”之一的黃維兵團第18軍。 1949年2月19日,第1縱隊在河南沈邱地區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軍,歸第2野戰軍第5兵團建制,軍長尹先炳,政委王輝球,原第1、第2改為第46第、47師,以豫皖蘇軍區部隊組成第48師,原第20 旅改為第18軍52師(即今天的13軍149師)。4月參加渡江戰役,8月作為第5兵團先頭部隊進軍大西南,于11月14日解放貴陽。隨后又進軍四川,參加成都戰役。1950年1月回師貴州,執行剿匪任務,至 1951年1月殲匪10余萬人。解放戰爭中,第16軍及其前身部隊共殲敵21.2萬余人。 

1951年4月第16軍北上河北整訓,第48師及部份部隊繼續留在貴州剿匪,原第62軍186師調入。其中留在貴州的兩個步兵團后來組建為49師,1969年編入新成立的11軍,番號改為31師,1985年調歸14軍。 1952年11月,第186師改歸東北軍區,后全部補充上甘岭戰役中基本上打光的15軍45師。原第11軍32師歸第16軍建制,12月第16軍入朝輪戰,擔負反敵空降和抗登陸的作戰任務。朝鮮停戰后,該軍于1958年 4月回國,屬沈陽軍區。1969年全軍重排番號時第32師改稱第48師。1976年步兵第46師曾參加唐山抗震救災。

6 第20集團軍

第20集團軍的軍部位于河南省幵封市,原代號為54631部隊,是1985年由第20軍改編的,下轄58,60師和原43軍128師共計3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第11師、炮兵旅和高炮旅。1989年5月,該集團軍步兵第58、第128師進入北京執行戒嚴任務。90年代中期以后,128師于1996年改為武警机動師。1998年后,第20集團軍全軍旅團化。步兵第58師是全軍師改旅的試點單位,現已完成机械化改裝,成為全軍第一個机械化步兵旅,步兵第60師則改為摩步旅,坦克第11師改為裝甲師后与第54集團軍裝甲旅對調。現任軍長袁家新,政委楊建亭。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楊根思連----原步兵第58師第172團第3連﹔
沙家連、抗洪搶險英雄連----原步兵第58師第175團第2連﹔
政紀模範連----原步兵第60師第178團3机連﹔

20軍的前身是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閩東獨立師。抗日戰爭爆發后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又先后編入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1940年10月的“黃橋決戰”沉重打擊了國民党頑固派的反共气焰。19 41年1月“皖南事變”后,編為新四軍第1師。1944年12月粟裕率第1師主力3個團突破長江,從蘇北挺進蘇浙皖邊,于1945年2月組成蘇浙軍區,下轄第1(原6師16旅)、第2(浙東游擊縱隊)和第3縱隊(南下部隊)。4月,葉飛再率一部3個團南下編為蘇浙軍區第4縱隊。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5月,6團東進陽澄湖 地區,改稱“江南抗日義勇軍”,9月主力西撤后,留下養傷的傷病員于11月成立“江抗東路司令部”,后編入新四軍6師18旅,這一故事在60年代被文藝工作者創作為著名的樣板戲”沙家”,聞名全國。  這支部隊后發展成為第20軍59師175團。 抗日戰爭胜利后,根据國共“重慶談判”協議,蘇浙地區新四軍部隊于1945年11月北撤山東,其中一部組成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葉飛,政委賴傳珠,下轄第1旅(原蘇浙軍區第4縱隊)、第2旅(原蘇中軍區教導第1旅)和第3旅(原蘇浙軍區第2縱隊)。1947年1月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縱隊,各旅分別改為第1、第2和第3師。解放戰爭中作為華東野戰軍主力,轉戰于華東戰場。參加過孟良崮戰役,挺進豫皖蘇和淮海戰役。 1949年2月第1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軍,屬第3野戰軍第9兵團,軍長劉飛,政委陳時夫,各師分別改為第58、第59和第60師。隨后參加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戰后在江浙地區整訓,作為解放台灣的戰略預備隊。 朝鮮戰爭爆發后,第20軍于1950年11月在軍長兼政委張翼翔率領下入朝參戰。在長津湖戰斗中,第58師 172團3連連長楊根思率領一個排堅守小高岭陣地,頑強阻擊敵軍的沖擊,最后与敵同歸于盡,追授特級戰斗英雄稱號,并被授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20軍于1952年10月回國,駐防浙江杭州,屬華東軍區(1955年后改為南京軍區)。1955年1月,第60師与華東軍區海、空軍共同參加解放一江山島戰斗,這是解放軍歷史上第一次三軍協同作戰的戰斗。 1975年第20軍与濟南軍區的第1軍對調,移駐河南幵封。該軍第58師參加了1979年2月對越自衛還擊作戰。

7 第21集團軍

第21集團軍的軍部在陝西省寶雞,原代號84810部隊。隸屬蘭州軍區,是1985年由第21軍改編的,下轄61,63師,和原19軍55師(前身是陳賡太岳4縱12旅,又稱陝南12旅)共計3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第12師、炮兵旅(原炮兵第15師)和高炮旅。原屬21軍的步兵第62師撤銷,其第184團被改編為蘭州軍區特种大隊。該集團軍組建后于1986-1987年參加老山地區防御作戰,步兵第61師第182團第9連戰后被中央軍委授予“攻堅英雄連”榮譽稱號。1991年,在本職崗位上堅持不懈學雷鋒的步兵第61師軍械修理所志愿兵李潤虎(現任21集團軍裝備部副部長)入選中國首屆“十大杰出青年”。90年代中期以后,步兵第61師被确定為應急机動部隊之一,原屬第21集團軍的步兵第63師于1996年改為武警机動師。1998年后,步兵第55師改為摩步旅,坦克第12師改編為裝甲師。現任軍長房峰輝,政委孔瑛。

現任中央軍委委員,總后勤部部長王克曾于80年代中期任21軍軍長。現任蘭州軍區政委劉冬冬曾任該集團軍政治部主任,政委。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有:
紅軍師----步兵第61師(原大別山紅28軍)﹔
紅軍團----步兵第61師第181團、第182團(原新四軍七,八團)﹔
攻堅英雄連----步兵第61師第182團第9連;

第21集團軍的前身,是抗戰爆發后組建的新四軍第2師和第4師的主力部隊。其中新四軍二師的前身第四支隊是由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紅28軍改編的,是當時新四軍各支隊中兵力最多的,也是唯一位于江北的支隊。而新四軍第4師則是著名的彭雪楓部。抗日戰爭胜利后,這兩個師的主力于1945年10月編為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下轄第4、第5(1946年6月改屬淮南軍區)和第9旅。羅炳輝先后任司令員,趙啟民任政委。19 47年9月与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一部組成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兼政委韋國清,原第4、第9旅分別改為第4、第6師,原第9縱隊部隊編為第5師。解放戰爭中,第2縱隊轉戰于華東戰場,在孟良崮、濟南及淮海等戰役中主要擔任阻擊和“打援”任務。1949年2月,第2縱隊改編為解放軍第21軍,軍長滕海清,政委康志強,屬第3野戰軍第7兵團,各師分別改稱第61、第62和第63師。而后參加渡江戰役,屬中集團。5月又參加上海戰役。上海解放后,該軍在22軍配合下,解放了舟山群島,從而解除了上海被封鎖的局面。

第21軍在抗美援朝后期于1953年3月入朝輪戰,參加了金城反擊戰,朝鮮停戰后長期留守朝鮮,直至1958年 7月回國,隸屬北京軍區,駐山西大同。1965年10月第63師187團8連因在戰備訓練中表現突出,被國防部授予“英雄八連”榮譽稱號。“文革”幵始后,第21軍于1967年調入關中,改屬蘭州軍區。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