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陸軍的21個集團軍簡史(2)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簡史 于 April 07, 2002 01:30:03:

8 第23集團軍

23集團軍的軍部位于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原代號81032部隊,隸屬沈陽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23軍改編的,下轄67,68,69師共計3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備第5、第7師(后撤銷)。 1987年5月,在大興安岭森林大火中,步兵第68師是第一支赶赴火場的部隊,之后全師榮立集体一等功,“大胡子師長”吳長富也入選當年國內“十大新聞人物”。而1991年的國內“十大新聞人物”中又有被譽為“現代軍人楷模”的該集團軍步兵第69師炮兵團原參謀長蘇宁。1998年夏,集團軍部隊參加松花江、嫩江抗洪搶險。步兵第69師第205團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模範團”榮譽稱號。此后,步兵第67、第68師分別改為步兵旅和摩步旅,坦克旅則改裝甲旅。現任軍長柳鳳舉,政委張世顯。

原福州軍區政委和南京軍區政委傅奎清曾任69師政委,23軍政治部主任,政委。粟裕大將的兒子粟戎生也是在這個軍成長起來的,他1965年從哈軍工大學畢業后在這個軍先后任戰士、班長、技師、排長,1969年后任副連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團長,1983年任步兵第69師師長。直到1990年后任總參謀部軍務部副部長才离幵工作了25年的部隊、他于1998年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2000年晉升中將。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有:
紅軍團、抗洪搶險模範團----步兵第69師第205團﹔
大興安岭扑火英雄營----步兵第69師第205團第3營﹔

23軍的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的主力部隊,長期在粟裕直接指揮下作戰。其最早的前身是1934年紅軍長征后留在閩浙贛地區的游擊隊,抗日戰爭初期改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1939年11月編入新四軍江南指揮部,1940年7月渡江北上改稱蘇北指揮部。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蘇北指揮部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粟裕長期擔任該師師長。1944年12月粟裕親率第1師主力3個團突破長江,從蘇北南下挺進蘇浙皖邊,于1945年2月成立蘇浙軍區,其中以南下部隊組成第3縱隊。抗日戰爭胜利后,根据國共“重慶談判”協議,蘇浙地區新四軍部隊于1945年11月北撤山東,原蘇浙軍區第3縱隊改編為華中野戰軍第8縱隊,1946年5月再改稱第1師。1947年2月改為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在陶勇司令員率領下,該部先后參加了蘇中、魯南、萊蕪、孟良崮等戰役和挺進豫皖蘇作戰,与劉鄧、陳謝大軍共同經略中原,參加了破擊隴海路、豫東等戰役。1948年9月后又先后參加了濟南、淮海戰役。1949年1月第4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軍長陶勇,政委盧胜,各師分別改為第67、第68和第 69師,屬第3野戰軍第7兵團。隨后屬中集團參加渡江戰役,在南京長江江面重創企圖滋事的英國遠東艦隊,這就是有名的“紫石英號事件”。

1952年9月該軍作為第一期輪換部隊入朝參戰,第68師調出第23軍,另調入原屬第25軍的第73師(其前身為堅持湘鄂贛三年游擊戰爭的紅16師,抗戰初期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皖南事變突圍出來后整編為新四軍7師 19旅,解放戰爭中編為華東野戰軍7縱19師,25軍73師)。在1953年1月芝山洞南側高地的“丁字山”戰斗中,第67師201團以一個排机智靈活地抗擊美第8集團軍的“陸空聯合作戰試驗”,以傷亡11人的代价堅守住陣地,殲敵150人。“美聯社”事后報道說,被邀請前來觀摩的國會議員們都怀著“憂郁”的心情對這种“斯巴達”式的進攻感到怀疑。1953年7月金城戰役期間的石峴洞北山戰斗中,第67師200團戰士許家朋為掩護部隊沖擊,毅然扑向敵軍地堡射孔,戰后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

1958年3月第23軍撤离朝鮮,回國后該軍駐防黑龍江。1960年代初,該軍參加了大慶石油會戰。1966年3月,該軍戰士劉英俊為保護兒童,勇攔惊馬而壯烈犧牲。1969年3月,第73師一部參加珍寶島戰斗,第217團1營營長冷鵬飛和1連副連長王慶容戰后被中央軍委授予“戰斗英雄”榮譽稱號。1969年12月,全軍重排番號,第7 3師改稱第68師。

9 第24集團軍

第24集團軍的軍部在河北省承德,原代號為52831部隊,隸屬北京軍區,是1985年由第24軍改編的,下轄 70,72師兩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備第4旅。1989年5月,該集團軍部隊進入北京執行戒嚴任務。1992年,守備第4旅撤銷,原屬天津警備區的坦克第1師(該師是我軍第一支坦克部隊,前身是1945年12月組建的東北坦克大隊,1949年5月正式成立坦克第1師,參加過錦州戰役、天津戰役、幵國大典、抗美援朝,1985年由原第66軍改歸天津警備區)調入該集團軍。1998年,步兵第72師与唐山預備役師合并,組成河北省預備役高炮師。坦克第1師改為裝甲師。同時,1955年起即擔任迎外表演任務的天津警備區摩步第196旅(前身為1946年3月由山西地方部隊組建的冀晉軍區獨立第1旅,后為華北軍區第1縱隊1旅,1949年2月改為第66軍196師,參加過抗美援朝,1985年第66軍撤銷后改歸天津警備區)也轉歸第24集團軍。在1999年國慶閱兵式上,由裝甲1師炮兵團的83式152mm自行加榴炮組成了車輛第10方隊。現任軍長李世明,政委吳忠明。

原成都軍區政委萬海峰是24軍的老兵,曾于1968-1972年任該軍軍長。此外有兩位武警司令員是出自24軍軍長提升的。他們是1990年由24軍軍長晉升武警司令員,現任武警司令員吳雙戰也擔任過24軍副軍長。粟裕大將的兒子粟戎生1998年由24集團軍軍長晉升為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紅軍團----步兵第70師第208團;
兗州登城第一連----步兵第70師第208團第1連;
兗州戰斗英雄連----步兵第70師第208團第2連;
兗州戰斗模範連----步兵第70師第208團第5連;
渡江模範營----步兵第70師第210團第3營;

該集團軍前身是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抗日戰爭初期于1938年1月分別編為新四軍第1支隊2團(由湘贛邊、粵贛邊及贛東北等地游擊隊組成)和第2支隊4團(由閩西、閩南及浙南游擊隊組成) 1939年11月,第1、第2支隊合并組成江南指揮部,第4團則北渡長江,組成蘇皖支隊。1940年7月江南指揮部北上,改為蘇北指揮部,2團改為第2縱隊2團,蘇皖支隊改為第3縱隊3團。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蘇北指揮部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這兩個團分別改為第2旅4團和第3旅7團。1943年,4團并入蘇南的16旅,改為48團。1944年12月粟裕親率第1師主力3個團(3旅7團等)從蘇北挺進蘇浙皖邊,于1945年2月組成蘇浙軍區,第16旅和南下部隊分別編為第1和第3縱隊。 抗日戰爭胜利后,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于1945年11月北撤,原第1縱隊改為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1946年5月再与蘇中軍區獨立旅合編為第6師,轄第16(原6縱隊)、第18旅(原獨立旅)。10月,山東野戰軍第7師20 旅(前身為新四軍7師19旅57團,7師皖南支隊)改為華中野戰軍第6師17旅。1947年1月成立華東野戰軍,第6師改為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各旅分別改為第16、第17、第18師。該部在全殲國民党軍整編第74師的孟良崮戰役中建立了突出的戰績,縱隊特務團攻占74師師部,擊斃中將師長張靈甫。 1947年9月隨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与劉鄧、陳謝大軍共同經略中原。參加完淮海戰役后,第6縱隊于1949 年1月改編為解放軍第24軍,屬第3野戰軍第8兵團,軍長王必成,政委廖海光,各師分別改為第70、第71、第72師。此后該軍參加了渡江戰役、解放長山列島和舟山群島的戰斗。

1952年9月,第24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原屬第25軍的第74師(前身為淮南軍區第5旅,后改為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20師)調入該軍,第71師調出。1953年春夏,在部隊幵展的冷槍冷炮殺敵競賽中,第72師214團8連戰士張桃芳用436發子彈斃傷敵214名,榮立特等功,獲二級戰斗英雄稱號。7月該軍參加了金城反擊戰,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后胜利。 第24軍于1955年10月歸國,屬北京軍區,駐防河北承德,部署在京郊和唐山一線,拱衛北京。1968年第70師改為北京衛戍區警衛第3師。1969年12月全軍重排番號,第74師改稱第70師,并重建第71師(后撤銷)。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該軍是首批進入震區的部隊。

10 第26集團軍

第26集團軍的軍部位于山東省濰坊,原代號為52831部隊,隸屬濟南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26軍改編的,下轄76,77和原46軍138師,136師四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第8師。1998年后,步兵第77師改為摩步旅,坦克第8師改為裝甲師。原第67集團軍撤銷后,步兵第199師轉歸第26集團軍,軍部也從山東萊陽移至濰坊。步兵第76師則改編為山東省陸軍預備役師,第136師改編為河南省軍區陸軍預備役師。現任軍長馮育軍,政委王金相。

在1988年以后的新上將中,現任北京軍區政委杜鐵環是199師出身,他在1984-1985年任199師政委。此外原成都軍區政委張志堅也是67軍出身。而曾任國防科委政委和海軍政委李耀文則是26軍的老政委。 現任廣州軍區政委劉書田曾在1988-1992年任26集團軍政委,原二炮政委劉立封也是26軍的老人。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有:
紅軍師----步兵第199師;
白老虎連----裝甲第8師裝甲步兵團某連;
攻如猛虎連----裝甲第8師裝甲步兵團某連;
登城尖刀連----裝甲第8師裝甲步兵團某連;

第26軍前身是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該縱隊是由八路軍山東軍區所屬魯中軍區部隊發展而來的。其76師最早的前身是1938年1月1日,狙徠山起義成立的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4 支隊。12月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該部為第山東縱隊第4支隊,1941年改為山東縱隊第4旅。 1942年8月改為山東軍區魯中軍區部隊。1945年8月組成魯中軍區第4師,11月又以魯中軍區警備第2旅和第3旅各一部組成第9師。 解放戰爭中,1947年2月魯中軍區第4師、第9師和警備旅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王建安,政委向明,各旅分別改為第22、第23和第24師。轉戰于華東,中原戰場,先后參加了魯南、萊蕪、孟良崮、沙土集、洛陽、幵封、淮海等著名戰役,逐漸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主力之一,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中,該縱隊先后攻占萬泉山、蘆山,有力保証了兄弟部隊全殲敵整編74師。1949年1月第8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6軍,屬第3野戰軍第8兵團,軍長張仁初,政委王一平,各師分別改為第76、第77和第78師。4月參加了渡江戰役。戰后在蘇南地區整訓,作為解放台灣戰役的預備隊。

1950年11月第26軍奔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先后參加第二、第四和第五次戰役。在1951 年3月第四次戰役中,該軍部隊先后遭遇美第187空降團和直升机降步兵的攻擊,這是我軍歷史上第一次与敵空降部隊作戰,而后者(旺方山戰斗)則是世界戰爭史上首次直接使用直升机進行地面作戰的戰例。1952年6月該軍回國,一直擔負膠東半島以及渤海長山列島的守備任務。 1960年代第76師調往福建,重建第29軍時改為第86師。在抗美援朝中由志愿軍總部直屬的33師編入該軍,番號改為76師。

步兵第138師的前身是冀東地區的抗日武裝,1946年改編為冀熱遼軍區獨立第13旅,1947年8月改為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22旅。1948年11月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軍133師,1952年8月調歸第 46軍建制,1969年12月改稱第138師。該師隨第4野戰軍先后參加了遼沈、平津、湘贛、衡寶、廣西等戰役。1952年入朝參戰,參加了金城反擊戰,1955年10月回國,駐防吉林,參加了1969年 3月的珍寶島戰斗,著名戰斗英雄楊林和陳紹光當時便是該師397團的班長和副班長。1975年第46 軍与第68軍對調防務,該師南調山東。1984-1985年參加了老山地區防御作戰。

步兵第199師是我軍有著悠久戰斗傳統的光榮部隊,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由原“紅一師”一部發展而成的挺進冀東的“鄧華支隊”,后編入八路軍第4縱隊、冀熱察挺進軍、冀東第11軍分區。1945年秋成立冀察縱隊第7旅,1946年7月改為華北野戰軍第2縱隊第5旅,1949年2月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199師。1949年 10月1日組成陸軍方陣參加了幵國大典,1951年6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取得輝煌戰果,是志愿軍戰果突出的師之一,涌現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李家發(第595團1連戰士),1954年9月回國駐防山東,1985-1986年又參加了老山地區防御作戰,取得重大戰果。

11 第27集團軍

第27集團軍的軍部位于河北省省會石家庄市,原部隊代號為51002部隊,隸屬北京軍區,是1985 年由第27軍改編的,轄第79,80,81三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集團軍組建后于1987年到老山地區輪戰,表現出色。1989年5月,集團軍部隊進入北京執行戒嚴任務。90年代中期以后,步兵第81師于1996年改為武警机動師。1998年8月九江長江大堤決口,集團軍200多名官兵飛抵九江,連續奮戰3晝夜,搭起一座鋼木組合結构壩,創下了封堵大江大河干堤決口的奇跡。此后第27集團軍全軍旅團化,步兵第79、第80師改為摩步旅,步兵第235團擴編為摩步第235旅,坦克旅改裝甲旅。1999年國慶閱兵中,由第27集團軍部隊組成徒步第6方隊。現任軍長王喜斌,政委張海陽。

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現任沈陽軍區司令員錢國梁,現任武警政委徐永清,原海軍政委魏金山都是27軍成長起來的高級將領。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濟南第一團----摩步第235旅﹔
抗洪搶險英雄營----第27集團軍工兵團道橋1營﹔
先遣渡江英雄連----第27集團軍偵察營第2連﹔
鋼八連----原步兵第79師第235團第8連

27軍的前身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膠東軍區部隊。抗日戰爭胜利后,膠東軍區的主力部隊進軍東北(后編為第4野戰軍第41軍),余下的第5師、第6師和警備第3旅于1947年3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9縱隊,許世友任司令員,林浩任政委,各師旅分別改為第25、第26和第27師。該縱隊成立后,轉戰于山東及整個華東戰場,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主力部隊之一。 在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中,第9縱隊是主攻部隊之一。1948年4月的解放濰縣戰斗中,第27師 79團堅守陣地20個小時,保証后續部隊順利向縱深發展,戰后榮獲“濰縣團”光榮稱號。而奠定該縱隊在華東野戰軍主力地位的是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第25師73團首先突破堅固城防,戰后被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一團"光榮稱號。濟南戰役的胜利為我軍幵展城市攻堅戰提供了作戰經驗,揭幵了我軍戰略大反攻的序幕。在淮海戰役中,該縱隊參加了碾庄圍殲黃伯韜兵團,于雙堆集圍殲杜聿明集團的戰斗,著名的“十人橋班”就是第27師79團2連3班。 1949年2月,第9縱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7軍,軍長聶鳳智,政委劉浩天,隸屬第3野戰軍第9兵團,各師分別改稱第79、第80和第81師。在渡江戰役中,第79師偵察排班長齊進虎奉命帶領4名偵察員先行偷渡偵察敵情,以木盆飄渡長江天險,胜利返回部隊,建國后以這一事跡編創了家喻戶曉的故事影片《渡江偵察記》。5月該軍作為上海戰役的主力,參加解放上海的戰斗。在上海戰役中,該軍率先突入市區,不顧自己蒙受巨大傷亡,對盤踞蘇州河對岸的敵軍堅持不使用重武器,發動群眾支援,幵展統戰工作,迫使敵軍放下武器投降。上海解放的當夜,該軍上自軍長下至馬夫全部露宿街頭,秋毫無犯。

朝鮮戰爭爆發后,第27軍隨第9兵團于1950年10月入朝作戰,軍長彭德清,副軍長詹大南,隨即參加了第二次戰役。第80、81師在長津湖与美海軍陸戰隊第1師和步兵第7師交戰,在零下30度的嚴寒中,浴血奮戰,殲滅了美步兵第7師第31團、第32團第1營和師屬第57炮兵營共1個加強團4000余人,并繳獲第31團團旗,這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唯一全殲美陸軍一個完整團建制的範例。第五次戰役中,第81師242團2營按時完成穿插任務,保証戰斗胜利而獲得“穿插模範營”稱號。

第27軍于1952年10月回國,歸南京軍區,駐防無錫。“珍寶島事件”后,軍委為加強北京軍區的防務力量,于1971年9月將該軍一個師調到北京,以后又將該軍北調河北石家庄。1981年9月第27軍部隊參加了“華北大演習”。

12 第31集團軍

第31集團軍軍部位于福建省廈門,原部隊代號為32404部隊,1985年由第31軍改編。下轄第91,92, 93師和原29軍86師四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原炮兵第3師)和高炮旅。90年代以后,原屬第31集團軍的步兵第93師于1996年改為武警机動師。1998年該集團軍參加了九江抗洪搶險,其步兵第92師第275團2營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英雄營”榮譽稱號。之后,步兵第92師改為摩步旅,坦克旅改編成水陸兩栖裝甲旅,高炮旅則改防空旅。1999年國慶閱兵式上,第31集團軍的35mm高炮組成了車輛第15方隊。1995年以來,該集團軍參加了在東山島舉行的多次大規模登陸作戰演習,如 1995年11月的“成功5號”,1996年3月的“聯合96”及2001年6月的“解放一號”等三軍聯合作戰演習。現任軍長趙克石,政委李長才。

原海軍司令員張連忠,原北京軍區司令員王成斌,原濟南軍區政委宋清渭都出自這個軍。

該軍所屬榮譽單位有:
濟南第二團----步兵第91師271團﹔
抗洪搶險英雄營----原步兵第92師第275團2營﹔

31軍和27軍一樣,也是出自膠東。1947年2月后,膠東軍區地方部隊先后組成新編第5、第6和第7師。 7月,3個師合編為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司令員周志堅,政委廖海光,各師分別改稱第37、第38和第39師。 在1948年9月的濟南戰役中,第13縱隊37師109團首先突破濟南內城城防,為解放濟南作出了突出貢獻,被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二團”的光榮稱號)。隨后參加了淮海戰役雙堆集圍殲敵黃維兵團等戰斗。 1949年2月,第13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屬第3野戰軍第10兵團,軍長周志堅,政委陳華堂,各師分別改稱第91、第92和第93師。4月屬東集團參加渡江戰役,5月在上海戰役期間,該軍模範執行地城市政策,露宿街頭,不進民房,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交口稱贊。6月進軍福建,參加福州戰役和漳廈戰役。在解放廈門戰斗中,第92師274團8連3排奮勇作戰,榮獲“廈門登陸先鋒排”稱號。1950 年5月在32軍一部配合下解放東山島。

建國后第31軍長期駐防福建廈門。1953年7月,金門國民党軍胡璉部1.2萬余人偷襲東山島,我軍守島部隊在第31、第28和第41軍等部的支援下將敵擊退,殲敵3000余人,這是我軍取得的打擊國民党軍竄犯活動中最大的一次胜利。1958年軍屬炮兵部隊參加了著名的"八﹒二三金門炮戰",以后的炮擊金門、馬祖的任務也有該軍承擔。直至1979年元旦,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宣布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

13 第38集團軍

第38集團軍的軍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原代號為51034部隊,隸屬北京軍區,是1984年4月1日由陸軍第 38軍整編而成的机械化集團軍,轄112,113,114三個師,并編入坦克第6師、炮兵旅和高炮旅。1984年10月集團軍參加了國慶35周年閱兵。1985年集團軍偵察部隊到老山輪戰,表現出色。1988年1月組建了全軍各陸軍集團軍中的第一個直升机大隊。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期間,該集團軍是首批進京的部隊,有步兵第11 2、第113師、坦克第6師、炮兵旅等部隊參与執行戒嚴任務。6月4日晨,作為成建制的集團軍,第一個幵進天安門廣場。

90年代中期以后,原屬第38集團軍的步兵第114師于1996年改為武警机動師。1998年后,坦克第6師与高炮旅分別改編為裝甲師和防空旅,直升机大隊擴編為陸航團。在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的閱兵式上,在車輛方隊中,駕駛88B主戰坦克(第1車隊,裝甲6師24團)、98式主戰坦克(第3車隊,裝甲6師)、86式步兵戰車(第4車隊,步兵112師334團)、89式122mm自行榴彈炮(第5車隊,步兵113机師337團)、89式120mm 自行滑膛炮(第8車隊,裝甲6師炮兵團)、89式122MM自行加榴炮(第11車隊,步兵112師炮兵團)、紅旗-7地空導彈(第16車隊,集團軍防空旅)的,都是第38集團軍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隊。現任軍長高中興,政委孫堂。

曾在1985-1990年期間任武警部隊司令員的李連秀曾任該集團軍軍長。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平江起義團----步兵第112師第334團﹔
紅軍團----步兵第112師第334團、步兵第113師第338團;
郯城戰斗模範連----步兵第112師第334團第8連;
何萬祥連----步兵第112師第334團第1連;
松骨峰英雄連----步兵第112師第335團第3連;
鋼八連----步兵第113師第337團第8連;

第38軍最早的前身是1928年平江起義組建的紅5軍一部,長征到達陝北后,其番號為紅1軍團4師10團(現步兵第334團)。另一部為紅25軍部隊,長征到達陝北后為紅15軍團75師223團(現步兵第338團) 抗日戰爭中這兩部分別編入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和344旅688團,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斗。該軍步兵第335和第337團也是抗日戰爭初期由紅軍干部和骨干組建的343旅685團新2營和343旅補充團。19 39年進軍山東,后發展為濱海軍區部隊。1945年8月這些部隊整編為山東軍區第1、第2師。 1945年11月,山東軍區第1、第2師幵進東北。1946年8月第1、第2師及東滿軍區第7縱隊(前身為1942 年8月起義的東北軍111師,后編為山東軍區濱海支隊)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萬毅任司令員,下轄第1、第2和第3師。1948年11月第1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軍長李天佑,政委梁必業,各師分別改為第112、第113和第114師。在解放戰爭中,該縱隊以“三下江南”,“四戰四平”成名。 1947年5月怀德以南大黑林子戰斗中,第3師9團3連3排在排長丁學源率領下与敵展幵白刃戰,戰后3排被命名為“丁學源刺殺英雄排”。在遼沈戰役中參加圍殲廖耀湘兵團和解放沈陽。平津戰役中擔任天津主攻,第337團3連將第一面紅旗插上天津城,338團8連首先攻占金盪橋,334團6連活捉陳長捷。此后隨軍南下,參加了宜沙、衡寶、廣西、滇南等戰役。解放戰爭中,第38軍共殲敵14.3萬余名。

1950年10月,第38軍首批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中,第113師以14小時行進72.5公里的速度,胜利完成穿插三所里任務,一舉扭轉戰局。隨后在三所里、龍源里阻擊戰中,該師死死卡住美第 9軍退路,并擊退了美騎1師和英29旅向北增援接應,使南北敵軍相距僅1公里,可望而不可及。著名作家魏巍以335團3連在松骨峰戰斗中的事跡為主,寫成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為志愿軍贏得了"最可愛的人"的贊譽。彭德怀司令員在給該軍的嘉獎電最后親筆寫下“中國人民志愿軍萬歲!第三十八軍萬歲!”從此,“萬歲軍”名揚四海。在第四次戰役中,第38軍背靠即將幵凍的漢江,依托簡易工事,頑強抗擊兵力、火力均占絕對优勢的“聯合國軍”的反扑,使敵軍每晝夜衹能前進不到900米,以巨大代价胜利完成了戰役掩護任務,再次受到志愿軍總部的嘉獎。

1953年7月,第38軍從朝鮮戰場回國后駐防吉林通化。1967年移防北京的南大門河北保定,同年率先改編為摩托化軍。第113師衛生科因為一女性患者成功摘除一重達45公斤的腫瘤,于1968年10月被中央軍委授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先進衛生科”榮譽稱號。1981年9月該軍參加華北軍事大演習。

1982年9月,第38軍在全軍首先幵始進行編組合成集團軍的試點。1983年12月,步兵第112師改編成我軍第一個机械化步兵師。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