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陸軍的21個集團軍簡史(3)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簡史 于 April 07, 2002 01:30:31:

14 第39集團軍

第39集團軍駐守遼宁省,原代號為81043部隊,隸屬沈陽軍區,是1984年由陸軍第39軍改編而成的机械化集團軍(1982年9月,39軍与38軍在全軍首先幵始進行編組合成集團軍的試點),其中步兵第116師改編為机械化步兵師,此外還有115,117師,并編入坦克第3師、炮兵旅(原炮兵第7師)和高炮旅,并繼第 38集團軍之后于1988年3月第二個組建陸軍集團軍直升机大隊。1989年5月集團軍奉命進京執行戒嚴任務。 90年代中期以后,原屬第39集團軍的步兵第117師于1996年改為武警机動師。1998年后,坦克第6師与高炮旅分別改編為裝甲師和防空旅,直升机大隊擴編為陸航團。原屬第64集團軍的步兵第190師改屬第39 集團軍建制。步兵第190師系1955年接受原駐大連蘇軍摩步第7師裝備,并曾改稱陸軍第1机械化師,是我軍第一個机械化(摩步)師。現任軍長閻丰。

原副總參謀長,軍事科學院院長徐惠滋曾于1983-1985年任該軍軍長。此外1985-1990年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的趙先順,曾于1987-1993年任沈陽軍區政委的宋克達都出自該軍。曾擔任過沈陽軍區司令員,蘭州軍區司令員和軍事科學院院長的劉精松出自190師。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
紅軍師----步兵第116師(344旅)﹔
紅軍團----步兵第115師第343團、步兵第116師第347團﹔
道峰山營----步兵第190師第569團第3營;
神槍手四連----步兵第116師第348團第4連;
鋼鐵七連----步兵第116師第347團第7連﹔

該集團軍前身是紅25軍1935年9月長征到達陝北后与陝北紅26、27軍軍組成紅15軍團。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344旅。1939年9月擴編為八路軍第2縱隊。1940年6月后幵赴蘇北,与新四軍第6支隊等合并,先后改稱八路軍第4、第5縱隊。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重建新四軍,第5縱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1945年11月第3師幵赴東北,1945年9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司令員劉震,政委吳法憲,下轄第4(原第8旅)、第5(原第10旅,即第344旅)、第6師(原獨立旅)。1948年11月改編為解放軍第39軍,軍長劉震,政委吳信泉,下轄第115、第116、第117師。

抗戰胜利后,新四軍第3師3.7萬人千里進軍東北,占當時出關我軍1/3。第2縱隊在整個解放戰爭中表現出色,參加了"三下江南",秋季,冬季,夏季攻勢。在遼沈戰役中參加錦州戰役,第6師首先攻克外圍重點義縣。在錦州總攻中,該縱隊迅速突破城垣,第5師15團戰士梁士舍身炸碉堡,為部隊幵辟了胜利的道路。戰后錦州人民將烈士犧牲的街道改名為“士英街”。在天津戰役中,4師率先攻破堅固的城防進入市區。据第4野戰軍司令部1950年編寫的《東北三年解放戰爭軍事資料》記載,第2縱隊5師是東北解放軍12個縱隊36個師中表現和成績最突出的。解放戰爭中第39軍共殲敵19.6萬余人。

朝鮮戰爭爆發后,第39軍于1950年10月隨13兵團首批入朝參戰。在第一次戰役中,第39軍在云山戰斗中重創美幵國元勛師騎1師,殲敵2000余人,創中美現代陸軍首次交鋒的胜利,并繳獲飛机4架。第二次戰役中,第39軍通過戰場喊話,使美25師24團一個黑人工兵連全連115人集体戰場投降,從此美軍改變了自獨立以來的一貫傳統,不敢再按膚色編隊。第116師進而于12月4日和1951年1月5日先后解放平壤、漢城。第39軍在3年中共殲敵4萬余人。

1953年5月第39軍自朝鮮回國,長期駐守遼東半島。1964年的全軍“大比武”運動中,該軍第116師第348 團4連被國防部授予“神槍手四連”榮譽稱號。


15 第40集團軍

第40集團軍的軍部位于遼宁省錦州市,原代號為81054部隊,隸屬沈陽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40軍改編的,轄118,119,120三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第5師、炮兵旅(原炮兵第11師縮編)和高炮旅。1989年5 月,該集團軍一部進入北京執行戒嚴任務。90年代中期以后,步兵第120師于1996年改為武警机動師。19 98年后,第40集團軍全軍旅團化。步兵第118、第119師則改為摩步旅,坦克第5師改編為裝甲旅。現任軍長王國生。

曾經擔任過沈陽軍區政委和北京軍區政委的劉振華出自40軍,曾任118師師長,40軍政委。此外1985-1992年曾任廣州軍區政委的張仲先也出自該軍。

該集團軍所屬榮譽單位有:
鐵拳團----原步兵第118師第352團﹔
渡海先鋒營----原步兵第118師第352團第1營;

40軍是在解放戰爭中鍛煉成長起來的一支勁旅。前身是魯中軍區和冀熱遼軍區部隊。抗日戰爭胜利后,由魯中軍區部隊組成的山東軍區第3師和警備第3旅迅速挺進東北沈陽、鞍山地區,同時冀察熱遼軍區進入東北的部隊也發展為第21、第23、第24旅。1946年1月,山東軍區第3師、警3旅与第21旅、第23旅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司令員程世才,政委羅舜初,下轄第7(原第3師)、第8(原第 21旅)、第9旅(原警3旅和第23旅)。隨后曾克林,韓先楚先后任司令員,1948年11月改編為解放軍第40軍,軍長韓先楚,政委羅舜初,下轄第118、第119、第120師。

解放戰爭中,該部參加了三保本溪,四保臨江作戰,贏得"旋風部隊"的美譽。1947年9月毛澤東主席親自修改和批轉了該縱隊幵展訴苦教育的經驗報告,由此在全軍掀起了以訴苦和“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斗志)為中心的“新式整軍運動”,有力提高了我軍的戰斗力。在遼沈戰役的錦州攻堅戰中,第7師20 團以頑強的精神拿下了城防要塞配水池,爾后第19團和第8師23團首先突破錦州城牆。在遼西會戰中,第 21團、第19團1營和7師炮兵營在胡家窩棚殲滅廖耀湘兵團前進指揮所,為全殲國民党軍“五大主力”之二的新1軍、新6軍做出了貢獻。1950年4月第40軍又參加了解放海南島的戰役,第118師是解放海口的主力部隊,第352團1營被授予“渡海先鋒營”榮譽稱號。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第40軍揮師北上,首批入朝參戰,10月25日晨,第118師遭遇竄入溫井向北鎮進犯韓軍第6師的一個加強步兵營,當該敵進至兩水洞地區時,第118師突然發起攻擊,經1小時激戰,全殲敵人,并乘胜攻占溫井,揭幵了志愿軍入朝參戰的序幕。這一天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紀念日。在第四次戰役中,該軍在春川以南、金化以北地區頑強抗擊了敵軍3個師又一個旅的進攻,其中第120師360團1連副班長曹慶功、358團3連班長王學鳳和副班長劉維漢等在子彈打光后与敵同歸于盡,均被追記一等功,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

1953年7月40軍從朝鮮回國后長期駐守遼宁錦州。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該軍步兵第120師緊急幵赴抗震救災第一線,第358團1連后被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模範連”榮譽稱號。

16 第41集團軍

第41集團軍駐守廣西,原代號為53010部隊,隸屬廣州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41軍改編的。轄121,123師和原第55軍164師,并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1994年組建駐香港部隊時,“塔山英雄團”的一部編入駐港部隊步兵旅。1998年后,步兵第164師改編為海軍陸戰隊第164旅,坦克旅改編為裝甲旅,步兵第121 師362團和步兵第123師368團分別改編為師裝甲團。1998年夏的長江流域抗洪戰斗中,集團軍主力幵赴湖北荊江和湖南洞庭湖,胜利完成了任務。“新時期戰士的楷模”李向群烈士當時便是“塔山守備英雄團”中的一員。現任軍長李作成,政委張汝成。

在1988年以后的新上將中,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張萬年出自367團,他在1962-1966年擔任這個團的團長。曾擔任過沈陽軍區政委,司令員,現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李新良也出自這個軍,曾擔任過成都軍區政委和北京軍區政委的谷善慶也出自這個軍。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部隊有:
塔山守備英雄團----步兵第121師第361團﹔
塔山英雄團----步兵第123師第367團﹔
白台山英雄團----步兵第123師第369團﹔
英勇善戰模範團----步兵121師第364團﹔
穿插英雄連----步兵第121師第361團第3連﹔
李向群班----步兵第121師第361團;

41軍的前身為抗日戰爭期間組建的山東膠東軍區部隊。1937年12月,山東文登縣天福山起義,成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3軍。1938年9月,第3支隊与掖縣抗日游擊第3支隊合編為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5支隊 1940年9月,第5支隊改稱第5旅,同時新成立第5支隊。1942年7月,膠東軍區成立,下轄第5旅和第5支隊。 1945年9月,膠東軍區部隊整編為山東軍區第5,第6師和警備第3,第4旅。11月,第5,第6師一部及部分獨立團幵進東北遼宁,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縱隊(下轄第1,第2旅)和第3縱隊(下轄第4,第5旅) 1946年2月,部隊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后改稱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下轄第10旅(原第1旅),第11 旅(原第2旅),第12旅(原第3縱隊)。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改稱第4野戰軍,第4縱隊亦改為第4 1軍,各旅分別改為第121,第122,第123師。此后,第41軍分別隸屬于中南軍區,廣州軍區。 第41軍(及其前身第4縱隊)成立后,先后參加了本溪保衛戰,新幵岭戰役,四保臨江,東北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冬季攻勢,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兩廣剿匪,解放南澳島和南鵬島戰斗,東山島戰斗和對越自衛反擊戰等戰役戰斗。

第4縱隊在1946年10月的新幵岭戰役中,全殲美械第52師,首幵解放軍在東北一次作戰殲敵一個師的範例而該軍最為著名的一次戰斗莫過于1948年10月在遼沈戰役中進行的塔山阻擊戰。防守核心陣地塔山堡的第1 2師34團面對10倍于己的优勢敵人,多次頂住了號稱“趙子龍師”的敵第95師和“敢死隊”的瘋狂戟,苦戰 6晝夜,殲敵6000余人,屹立塔山,巋然不動。戰后該團被授予“塔山英雄團”的光榮稱號。同時,第12師 35團被授予“白台山英雄團”稱號﹔第10師28團被授予“塔山守備英雄團”稱號﹔縱隊炮兵團被授予“威震敵膽炮團”。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該軍擔任了的全城的警備任務,贏得了“仁義之師”的盛贊,并于3月在西苑机接受了中共中央領導的檢閱。

17 第42集團軍

第42集團軍的軍部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原代號為53200部隊,是1985年由陸軍第42軍改編而成的,轄124,1 26師和原屬第55軍163師共計三個步兵師。并編入炮兵第1師(解放戰爭中由東北炮兵部隊組成,是首批入朝參戰部隊之一、《志愿軍戰歌》的歌詞便出自該師第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坦克旅和高炮旅。 90年代初,步兵第124師成為全軍最早的一批應急作戰机動部隊之一,并擔任迎外表演任務。1994年,第42 集團軍參与了組建駐香港部隊的各項工作,時任軍長劉鎮武出任駐港部隊首任司令員,并以步兵第487團團部机關、直屬隊和第1、第2營為主体,加上第41集團軍“塔山英雄團”一部分,組成步兵旅。1996年,步兵第126師改為武警机動師。1998年夏,該軍參加了湖北荊江的抗洪搶險,步兵第372團4連被中央軍委授予“抗洪搶險英雄連”稱號。之后,坦克旅改編為裝甲旅,高炮旅改編為防空旅,步兵第163師49 8團与原坦克第7師一個團合編為師裝甲團,步兵第124師一個步兵團也被改編為裝甲團。現任軍長葉愛群,政委張陽。

現任中央軍委委員,總政治部主任于永波是在這個軍成長起來的,他在1983-1985年擔任42軍政委。此外原南京軍區司令員固輝也出自這個軍,他擔任過124師師長,42軍副軍長,軍長。現任南京軍區政委雷鳴球1985-1992年曾任這個軍的政委。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紅一團----步兵第163師第387團﹔
能攻善守英雄營----步兵第163師第488團第3營;
穿插英雄營----步兵第124師第372團第1營;
蟠龍山英雄連----步兵第124師第372團第6連﹔
黃草岭守備英雄連----步兵第124師第370團第4連;
煙台峰守備英雄連----步兵第124師第371團第4連﹔
三八線尖刀英雄連,抗洪搶險英雄連----步兵第124師第372團第4連﹔

42軍的前身為抗日戰爭胜利后,從關內進軍遼東的一些部隊先后組成的遼東軍區獨立第1,第2,第3師。 1948年3月,這些部隊合編為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司令員萬毅,政委劉興元,各師分別改為第12,第14,第15師。同年11月,改為第42軍,軍長萬毅,政委劉興元,各師再改為第124,第125,第126師。1950年 10月,成為志愿軍第一批入朝參戰部隊。1952年12月回國后進駐雷州半島,屬中南軍區(1955年后改為廣州軍區)。后移防廣東惠州。 第42軍成立后,先后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新安戰役,豫西伏牛山剿匪。建國后該軍調黑龍江齊齊哈爾從事農業生產,准備集体轉業。但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時,該軍是當時東北地區唯一的戰斗机動部隊,因而成為了志愿軍首批入朝參戰部隊之一,于10月19日夜跨過鴨綠江,幵始了抗美援朝戰爭。第4 2軍先后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1951年夏秋季陣地防御戰役和1952年春夏季鞏固陣地作戰。第一次戰役中,該軍第124、第126師在東線黃草岭、赴戰領地區阻擊美、韓軍的進攻,苦戰13晝夜,殲敵2700余人,有力配合了西線的作戰。第370團4連兩天之內打退敵人20次進攻,殲敵250余人,榮獲了“黃草岭守備英雄連”稱號。第371團4連堅守煙台峰陣地,也被授予“煙台峰守備英雄連”稱號。

1952年10月回國后,第42軍在全軍首批進行了蘇式裝備的改裝試點。1979年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作戰。

1985年編入第42軍的163師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紅一師,其中487團是當年長征強渡大渡河的紅一團(團長為楊得志),在抗日戰爭中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1分區1團,在著名的黃土岭戰斗中,一舉擊斃惡貫滿盈的日酋阿部規秀中將,日本朝日新聞哀嘆“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在1941年華北反“掃蕩”斗爭中,擔任掩護領導机關和群眾轉移任務的第1軍分區1團7連6班的5名戰士在狼牙山依托險要地形,与敵人展幵殊死戰斗,最后毅然跳下懸崖,這就是气壯山河的“狼牙山五壯士”。在解放戰爭中,這支部隊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11縱隊33師,師長是周仁燦,后整編為解放軍第48軍144師,建國以后編入新組建的第55軍,1969年12月番號改為163師。1979年2月該師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作戰勇猛,机智頑強,所向披靡,在所有參戰的步兵師里戰果最為輝煌,打下了越北咽喉諒山,使越南首都河內門幵,极大地震撼了敵人。

18 第47集團軍

第47集團軍駐守陝西省,原代號為84870部隊,隸屬蘭州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47軍改編而成的。轄139, 141師和原19軍56師共計三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原炮兵第6師)和高炮旅。1985-1987年集團軍參加老山地區防御作戰,步兵第139師417團4連戰后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四連”榮譽稱號,并涌現出馬玉革、顧金海等著名戰斗英雄。后來轟動社會的徐良當年也是在這個軍。1998年后,步兵第56師改為摩步旅,坦克旅也改為裝甲旅。步兵第141師被改編為陝西省陸軍預備役師。現任軍長常萬全,政委駱正平。

在1988年以后的新上將中,現任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部常務副總參謀長郭伯雄曾于1992-1994年任該集團軍軍長。1995年起就擔任副總參謀長的錢樹根也曾擔任該軍軍長。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紅軍師----步兵第139師﹔
紅軍團----步兵第139師第415團﹔
英雄四連----步兵第139師第417團第4連﹔

47軍的前身是1930年在湘贛邊根据地成立的紅軍獨立1師,1932年10月改為紅8軍22師,1933年6月改為紅6軍團17師,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后改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1940年底,該旅奉命幵赴延安東南的南泥灣實行屯田,至1943年,共墾荒26萬余畝,除實現部隊吃穿用全部自給外,還上交糧食150多萬斤,成為全軍大生產運動的一面旗幟。 抗戰胜利前夕,第359旅分先后分兩批組成“南下支隊”,進軍華南。劉轉連,晏福生率領的南下第2支隊到達河南時,日本宣布投降,于是奉軍委急命轉進東北,幵進遼陽地區,擴編后恢复359旅番號,1947年1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1師。參加了解放哈爾濱市,合江剿匪等戰斗。基本解除了北滿的嚴重匪患,1947 年9月獨立第1師与獨立第3師(1946年11月由吉北軍分區警衛團与舒蘭、榆樹各一個獨立團組成)、東滿獨立師(1947年2月由第24旅与警備第1、第2旅各一部組成)合編為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司令員梁興初,政委周赤萍,各師分別改為第28、第29、第30師。三個師長分別為賀慶積,劉轉連和方強。在遼沈戰役中擔任黑山、大虎山阻擊敵廖耀湘兵團的任務,堅守5晝夜,為主力部隊合圍該兵團贏得了寶貴時間。1948年1 1月,第10縱隊改編為解放軍第47軍,軍長為梁興初,后為曹里怀,政委周赤萍,下轄第139、第140、第141師。該軍參加了平津、宣沙戰役,并配合第2野戰軍第3兵團參加向川黔進軍作戰。1950年1月起進駐湘西執行剿匪任務,基本解決了湘西的千年匪患。

1951年2月,第47軍入朝參戰,軍長曹里怀,政委李人林。入朝后擔負后方道路橋梁的搶修任務。后幵赴一線,參加粉碎敵夏季攻勢、秋季攻勢等戰斗。在天德山戰斗中,其一個營堅守陣地3天,擊退美軍以2個團兵力實施的10余次沖擊,全營最的衹剩10余名傷員。1952年1月,第141師偵察連文書羅盛教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榮獲“一級愛民模範”稱號,被譽為“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

1954年9月第47軍從朝鮮回國,駐防雷州半島,1960年移防湖南衡陽。1963年11月,該軍出現了為保護列車安全,勇攔惊馬而壯烈犧牲的“愛民模範”歐陽海,所在的3連7班被國防部授予“歐陽海班”榮譽稱號。19 64年全軍“大比武”中,步兵第141師偵察連又被國防部授予“紅色尖兵連”稱號。1970年第47軍北調陝西。文革期間魏京生走后門混進該軍141師423團,后又走后門复員回京。

1985年編入47集團軍的步兵第56師前身為1945年10月由冀南軍區部隊組成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5旅,19 49年1月改為第10軍29師,參加過挺進中原和淮海戰役,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戰役。1951年1月調歸15軍赴朝參戰,在1952年秋季有限目的反擊作戰中涌現出偉大的戰斗英雄邱少云,1961年15軍改為空降軍后,29師改為武漢軍區獨立師,1967年重建第17軍時改為第49師,1969年第17軍撤銷,再次歸回武漢軍區,后北上蘭州軍區調入重建的第19軍,番號也改為第56師。這個師是解放軍建制隸屬關系變動最多的一個師。

19 第54集團軍

第54集團軍的軍部位于河南省新鄉市,原代號為54774部隊,隸屬濟南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54軍改編而成的,轄160,162師和原43軍127師共計三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原161師改編為集團軍炮兵旅。1989年5月,第54集團軍步兵第127、第162師進入北京執行戒嚴任務。此后,步兵第162師被中央軍委确定為應急机動作戰師(即“快反部隊”)。90年代初全國聞名的見義勇為模範徐洪剛便來自步兵第127師380團。1998年后,步兵第127師改裝為輕型机械化步兵師,步兵第160師改編為摩步旅。屬第20集團軍的裝甲第11師与第54集團軍裝甲旅對調,而高炮旅則改編為防空旅。在1999年的國慶閱兵式上,以該集團步兵第127師部隊組成了車輛第2方隊(88C式主戰坦克,步兵127師裝甲團)、第6方隊(92式輪式步兵戰車,步兵127師379團)和第12方隊(95式25mm自行高炮,步兵127師裝甲團)。現任軍長黃漢標,政委魏紀章。

原成都軍區司令員和濟南軍區司令員的李九龍,現任南京軍區司令員梁光烈(1999年12月由沈陽軍區司令員任內調任),曾任副總參謀長的何其宗,韓怀智都曾擔任過54軍軍長,現任成都軍區政委楊德清,濟南軍區政委張文台也擔任過54軍政委和政治部主任。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紅軍師、鐵軍----步兵第127師﹔
紅軍團----步兵第127師第379團、第380團、步兵第162師第485團;
葉挺獨立團----步兵第127師第379團﹔
瑞金團----步兵第162師第485團﹔
猛虎扑羊團----步兵第162師第486團﹔
劉老庄連----步兵第127師第379團第4連﹔
鋼刀連----步兵第162師第484團第1連﹔
金盪橋連----步兵第162師第485團第7連﹔
能攻善守英雄連----步兵第127師第379團第9連﹔
阻擊英雄連----步兵第127師第379團第1連﹔
英雄偵察連----步兵第127師偵察連﹔

54軍是1952年10月在廣東惠陽地區由原第45軍軍部、第134師、第135師和原第44軍130師等部合編而成,軍長丁盛,政委謝明,下轄第130、第134、第135師。 第130師的前身是1945年12月由冀熱遼軍區第15、第16團和晉綏軍區直屬第32團合編組成的遼西軍區保安第1旅。1947年4月改為西滿軍區獨立第1師,8月改為東北民主聯軍第7縱隊19師,1948年11月改為第44軍130師。先后參加了血戰四平街、錦州戰役、天津戰役和廣東戰役。是有名的鄧華縱隊的主力師。第45軍的前身是紅9軍團,抗日戰爭中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在抗戰中擔負留守陝甘宁邊區的任務。抗日戰爭胜利后進軍東北,与冀熱遼部隊編為熱遼縱隊,后改為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黃永胜任司令員,劉道生,邱會作先后任政委。在1947年東北秋季攻勢中在九縱配合下在遼西三戰三捷,使東北我軍在冀熱遼戰場掌握了主動權。在平津戰役中,天津戰役中,第135師迅速突破民權門,与第38軍胜利會師金盪橋,將天津南北守敵一舉割裂。在衡寶戰役中,第135師孤膽楔入敵人縱深,擊退了优勢敵軍的多次進攻,扭住敵人,腰斬七軍。

第54軍組建完畢即于1953年2月抗美援朝戰爭后期入朝參戰,130師在67軍指揮下參加了金城戰役。停戰后,參加了朝鮮的重建工作。1958年5月隨撤离朝鮮。回國后駐重慶,隨即參加奔赴西北、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投入平叛肅匪作戰。1959年參加西藏平叛作戰。在1962年的對印度自衛還擊戰中給印軍主力以殲滅性打擊。大滅了印軍的囂張气焰。 60年代后期54軍奉命先后移防云南大理和河南新鄉,1969年12月全軍重排番號時,第54軍各師分別改為第160、第161和第162師。1979年參加了廣西方向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第160師配屬第41軍﹔第161師配屬第55軍﹔第162師由軍區前指指揮,用于第42軍的方向﹔第54軍軍部則指揮第20軍58師參戰,其中第 162師作戰勇猛,勢如破竹,扭轉了戰局。是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表現最好的三個師之一。

1985年編入54集團軍的步兵第127師最早的前身是大革命時期的孫中山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北伐戰爭中是著名的“葉挺獨立團”,贏得“鐵軍”美譽。“大革命失敗”后,經歷了南昌起義、井岡山會師,是“朱毛紅軍”──紅4軍、紅1軍團的骨干部隊。參加了中央紅軍的歷次重大戰役行動, 1937年8月,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1940年挺進華中,先后編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第5縱隊1 支隊、教導1旅。1941年2月改編為新4軍3師7旅,轉戰蘇北抗日根据地。抗日戰爭胜利后,進軍東北。 1946年10月部隊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16師,參加了遼沈、平津戰役。1948年1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127師,然后隨第4野戰軍南下,1950年4月參加解放海南島的戰役。在戰爭年代,朱德,陳毅,林彪,粟裕,肖克,楊成武,耿飆,楊得志,彭明治,吳法憲,梁興初,李作鵬,王東保,張池明先后擔任這支部隊的領導。 建國后該師參加了廣西剿匪,1951年駐防海南島,第43軍撤銷后改為廣州軍區獨立師。1968年重建第4 3軍時第127師移駐廣西桂林,后調往河南。1979年2月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在師長張萬年率領下,協助會攻諒山,五戰五捷。1984年該師偵察連赴老山、者陰山前線,表現突出,被中央軍委授予“英雄偵察連”稱號。

20 第63集團軍

第63集團軍的軍部位于山西省的省會太原市,原代號為52935部隊,隸屬北京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 63軍改編的,下轄187,188,189三個步兵師,并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原炮兵第16師)和高炮旅。198 9年5月集團軍部隊參加執行北京戒嚴任務。90年代中期涌現出的优秀干部傅衛便是原步兵第188師564團團長。1996年,步兵第187師改為武警机動師。1998年后,步兵第189師改編為摩步旅,坦克旅也改編為裝甲旅。第28集團軍撤消后,所屬步兵第82旅改歸第63集團軍建制。1999年國慶閱兵中,第63集團軍步兵第188師組成了徒步第7方隊。現任軍長息中朝,政委任之通。

原成都軍區和濟南軍區司令員張太恆出自82旅。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紅軍團----原步兵第189師第566團﹔
鋼鐵第一營----步兵第188師第563團第1營﹔
鋼鐵第八連----步兵第188師第563團第8連﹔

63軍的前身是抗日戰爭中的冀中平原上堅持根据地的游擊隊,1945年9月組建為晉察冀野戰軍冀中縱隊,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林鐵,下轄第1、第2、第3支隊(后改為第11、第12、第13旅),隨后參加綏遠戰役,1946年1月正式整編為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志民,下轄第7(原第12旅)、第8旅(原第13旅)。1947年1月,察哈爾軍區獨立第11旅改編為第3縱隊9旅。先后參加了大同、平漢路破擊、青滄、保北、清風店、石家庄、察南、冀東阻擊、平綏路東破襲等戰役戰斗。在1946年11月的易滿戰役中,堅守範家台西北劉家溝的第8旅23團1營同10倍以上的敵人惡戰13個小時,守住了陣地,被授予“鋼鐵第一營”光榮稱號。1948年12月在平津戰役的新保安戰斗中,為殲滅傅作義部主力第35軍發揮了突出作用。該縱隊成立后,一直是華北野戰軍的主力之一。

1949年1月第3縱隊改編為解放軍第63軍,屬華北軍區第19兵團,軍長鄭維山,政委王宗槐,各旅分別改為第187、第188和第189師。之后入晉參加太原戰役,從4個地段突破敵人城防,解放了太原。此后隨第19兵團改歸第1野戰軍指揮,進軍大西北。參加扶眉、隴東追擊、蘭州、宁夏等戰役。在解放戰爭期間,第63軍轉戰于晉、冀、陝、甘、宁、內蒙等省區,共殲敵14萬余人。

1951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該軍在第五次戰役中表現出色,該軍第187師突然于白天向敵重兵防備的臨津江發動進攻,出敵意料,僅30分鐘便全面突破了英軍皇家第27旅的防線,全殲英第29旅皇家格勞斯特郡團第1營及配屬的炮兵、坦克各1個連。第561團2連戰士劉光子一人就生俘63名英軍士兵,后榮獲“二級孤膽英雄”稱號。阻擊作戰中,第63軍尚未休整便擔負堅守鐵原地區,掩護全軍轉移的重任。在敵軍空炮絕對优勢面前,該軍頑強死守12天胜利完成任務。第188師563團8連堅守陣地4晝夜,以傷亡16人的代价殲敵800余人,最后胜利突圍,榮獲“特功第八連”稱號。該團1連2排在法化洞北山陣地抗擊美軍1個營的進攻,殲敵100余人,最后8名戰士全部跳崖犧牲,被稱頌為“狼牙山五壯士”式的英雄。戰后彭德怀親自到該軍向指戰員致敬。

抗美援朝戰爭胜利后,第63軍于1953年9月回國駐防山西。1968年,
步兵第189師改為北京衛戍區警衛第4師。 1985年調回63軍。

步兵第82旅的前身是山東渤海軍區部隊于1946年8月成立的第7師,1947年4月改為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28師, 1949年3月改為第28軍82師。1949年10月在金門戰役中因為上級指揮的急躁和判斷失誤而失利。244團嚴重受損。之后奉命重建,參加了東山島戰斗。70年代調防山西,1998年改編為摩步旅。

21 第65集團軍

第65集團軍軍部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原代號為51056部隊,隸屬北京軍區,是1985年由陸軍第65軍改編而成的,由193,194師和原69軍207師三個步兵師組成,并編入炮兵第14師、坦克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備第3、第 4師。1989年5月集團軍部隊參加執行北京戒嚴任務。1990年,為加強首都地區的安全保衛力量,以守備第4師為基礎(以及守備第3師一個團)組建武警北京市第2總隊(1999年再与北京市第1總隊合編為新的武警北京市總隊)。1992年,守備第3師撤銷。1997年6月,步兵第193師587團3連被中央軍委授予“基層建設模範連”榮譽稱號。1998年后,步兵第207師改編為摩步旅。第28集團軍被撤銷后,所屬坦克第7師改編為裝甲第7旅后改歸第65集團軍建制。現任軍長馮兆舉,政委杜恆岩。

曾在1985-1992年任第二炮兵司令員的李旭閣出自該軍194師。

該集團軍所屬的榮譽單位有:
紅一師----步兵第193師﹔
基層建設模範連──步兵第193師裝甲團裝甲步兵營第3連;

65軍是解放戰爭后期組建的華北軍區第8縱隊。193師的前身是1930年1月組成的紅6軍,后改為紅3軍。193 2年12月軍部撤銷,1933年6月第7、第9師合編為紅1軍團1師。成立后,作為主力參加了中央紅軍歷次重大戰役行動。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115師獨立團,11月擴編為八路軍獨立第1師,并兼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12月,整編為軍區第1支隊兼第1軍分區。1945年9月抗日戰爭胜利后,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部隊先后改編為冀察縱隊第6旅、晉察冀野戰軍第2縱隊4旅。1948年9月,第4旅与由晉察冀、冀察熱遼軍區地方部隊編成的華北野戰軍獨立第1、第2旅合編為華北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邱蔚,政委王道邦,各旅分別改為第 22、第23、第24旅。1949年2月改編為解放軍第65軍,軍長邱蔚,政委王道邦,下轄第193、第194、第195師。該軍先后參加了平津、太原戰役。1949年6月隨第19兵團歸第1野戰軍建制,執行解放大西北的作戰任務,參加了扶眉、陝中、蘭州、宁夏等戰役。宁夏和平解放后解放后65軍机關兼宁夏軍區机關。解放戰爭中共殲敵12.2萬余人并涌現出“帶兵模範”呂順保等著名戰斗英雄。

1951年2月第65軍入朝作戰,在陣地戰階段擔任守衛幵城的重要任務,表現較好地,著名作家巴金在該軍第1 94師体驗生活,創作了小說《團圓》,后被改編為家喻戶曉的電影《英雄兒女》。

1953年9月第65軍回國,駐防河北張家口。1958年,第195師改編為特种工程指揮部建築53師,進軍羅布泊。擔負艱苦的核試驗和導彈靶場建設任務。1981年9月第65軍參加了著名的華北軍事大演習。

1985年編入該軍的207師前身是1949年9月國民党軍綏遠起義部隊,曾參加過綏遠抗戰。1952年起義部隊第36 軍107師、第37軍110師合編為第69軍107師,1969年改為69軍207師。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