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射型巡航導彈的發展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巡航導彈 于 April 07, 2002 01:37:38:

空射型反艦導彈自投入實戰以來,在几次重大戰爭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戰績,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近年來,空射型反艦導彈獲得了很大發展,已成為現代戰爭的一种重要武器。
  戰果不凡
  1982年,在馬島戰爭中,阿根廷從超軍旗戰斗机上發射AM.39飛魚反艦導彈,擊沉英軍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重創其大西洋運送者號集裝箱運輸船,幵創了空射型反艦導彈成功的先例。
  1987年5月,伊拉克的一架飛机發射兩枚飛魚導彈, 攻擊美軍位于波斯灣的一艘斯塔克號護衛艦。兩枚導彈命中后,盡管其中一枚導彈的戰斗部并未起爆,但該艦仍受到重創,造成37人傷亡。
1986年3月24日晚,在第二次蘇爾特灣事件中,美國的A-6E 入侵者飛机發射捕鯨叉導彈,擊沉利比亞一艘納努契卡級護衛艦,重創兩艘。25日上午8時, 美國兩架A-6E飛机用捕鯨叉導彈擊中利比亞一艘護衛艦,該艦瞬間起火,沉入海底。
  在海灣戰爭中,空射型反艦導彈的表現更是登峰造极。多國部隊的飛机和海軍直升机將伊拉克所有的艦船擊沉海底。最成功的攻擊組合當屬美國的SH-60B和英國的海山貓兩种直升机,前者利用自帶雷達和電子支援測量系統鎖定目標,后者用海鷗導彈進行攻擊。沙特阿拉伯的海豚直升机從麥地那號護衛艦上起飛,用AS.15TT導彈也命中了一些目標。

  作戰优勢
  空艦導彈的不凡戰績,特別是在海灣戰爭中的出色表現,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沒有裝備先進防空系統的中小型艦艇,在受到机載空艦導彈的攻擊時,很難有生存的机會。實際上,由于輕型直升机載反艦導彈(如海鷗和AS. 15TT)的問世和成功,使得世界各國對護衛艦的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帶有一定進攻火力但疏于防空的小型護衛艦在市場上最為搶手,而目前已經時過境遷,具有較好防御能力的大型護衛艦備受歡迎。
  要想使護衛艦具有“較好防御能力”,就會遇到許多難題。大多數空射型反艦導彈可在艦載防空系統的防區外發射,載机不必擔心受到中小型艦艇防空系統的攻擊。中小型艦艇必須要對付來襲導彈,根本沒有机會攻擊發射平台。這一點可能就是艦載和机載反艦導彈作戰的不同之處。
  尺寸相近的水面艦艇,其雷達視距遠近相差不大,它對敵艦的威脅与受到敵方導彈攻擊的威脅也差不多。因此,交戰雙方都想搶在對方之前發射導彈,同時利用近戰武器和電子戰系統對來襲導彈進行防御。
  空射型武器則完全改變了這一作戰原則。首先,前面已經講過,在多數情況下,發射平台位于目標的防區之外,能夠對目標進行多次攻擊,直到武器耗盡或敵艦沉沒為止。其次,飛机的速度高,航程和自由度不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可選擇最佳任務剖面圖,同時發射多枚導彈從不同方向接近目標,艦載防空系統很容易飽和(最先進的防空系統除外)。第三,攻擊机的視距要大得多,比艦載雷達能在更遠的距离上探測目標。這也就是為什么性能一般、用來裝備小型巡邏艦艇的輕型導彈在改裝為空艦導彈后可有杰出表現的原因。


  市場現狀
  目前市場上的空射型反艦導彈根据其性能和特點的不同,可分為如下几類:
  第一類為价格相對便宜的輕型導彈,如英國的海鷗和法國的AS.15TT。 巴西、英國和韓國的山貓、德國的海王和土耳其的AB-212等直升机都裝備了海鷗導彈。沙特阿拉伯和巴林的海豚直升机則裝備了AS.15TT。 這兩种導彈特別适合于艦載和陸上中型直升机使用。它們的戰斗部重25公斤,射程為15公里,可以從低速飛行的海上巡邏机上發射,并可作為艦艦導彈使用,如科威特就選擇了海鷗導彈裝備其PB-37BRL巡邏艇。
  海鷗和AS.15TT都采用雷達制導。海鷗采用的是半主動雷達尋的,AS.15TT采用的是指令線瞄准制導,用雷達進行跟蹤。 選擇哪一种導彈主要是考慮將制導“智能”裝在發射平台上還是導彈上。值得指出的是,如果采用這兩种制導方式,那么在整個作戰過程中,直升机必須要將雷達瞄准線完全對准目標,同時用机載雷達照射目標,這樣就為目標的電子支援測量系統提供了很強的信標。顯然直升机很容易受到攻擊,這就意味著這些武器衹能在防區外進行作戰。對于能在海鷗或AS.15TT的最大射程上進行作戰的直升机, 海軍艦艇必須用響尾蛇NG和海麻雀一類的中程防空導彈來對付。
  激光制導型AGM-114海爾法最初是設計成一种反坦克導彈,但目前已改成一种反艦導彈。美國陸軍特种行動航空兵的直升机,在兩次海灣戰爭中,從艦艇上起飛,用海爾法導彈多次擊中小型艦船,其中有的是夜間擊中的。由于海爾法在實戰中的成功應用,美國海軍也在HH-60H海鷹直升机上裝備了這种導彈,以支持特种行動。土耳其海軍本來打算購買企鵝導彈裝備其新型的S-70B直升机,現已改變主意,轉而采購海爾法導彈。
  第二類為較大型的反艦導彈(約300公斤),射程較遠,戰斗部較重,如意大利海王直升机裝備的火星2,美國SH-60B、希腊海軍的S-70B、澳大利亞海軍的SH-2G(可能包括S-70B)和新西蘭海軍的S-2G等直升机裝備的7型企鵝2(射程約30公里),以及挪威空軍的F-16戰斗机裝備的企鵝3(射程在50公里以上)。最近試驗合格的美制AGM-65F幼畜也屬這一類,不過幼畜的使用範圍很廣,并不局限于反艦作戰。
  像大多數面面反艦導彈一樣,火星2也采用了主動雷達尋的制導,而企鵝采用的卻是被動紅外導引頭。企鵝導彈的制導方式一幵始是根据挪威海岸的作戰條件設計的,因為在挪威海岸作戰時,產生的雷達回波信號极易受到自然雜波的干扰,但采用這种制導方式為雷達完全靜止時對艦攻擊提供了很大的潛力。AGM-65F幼畜也同樣具備這些优點。
  第三類則屬于“全尺寸”型反艦導彈,它們通常是由艦艦導彈發展而來的空射型。這類導彈中有法國宇航公司的AM.39飛魚、 麥道公司(現為波音公司)的AGM-84捕鯨叉(D型和G型)和瑞典的RBS-15F。英國的P3T海鷹雖屬艦載導彈,但也可用于空射。德國的鸕則是一种“純”空艦導彈。將艦艦導彈改成空艦導彈改動量一般來講應限制到最小,除非載机對導彈的最大重量有限制。艦艦導彈零速發射所需的助推裝置,在高性能的飛机上需要去掉,而對于直升机和海上空中巡邏机則仍可保留。
  上述導彈中除了鸕導彈比較特別外,其余各彈在技術特性、作戰性能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些特性包括遠程或超遠程、高亞音速、能擊沉或重創一艘中型艦船的大型戰斗部以及主動雷達尋的制導等。
  這類空射型反艦導彈除了具備標准艦艦導彈的全部作戰能力外,還具備空射型導彈的獨特优點。特別是挂載在高性能作戰飛机上時,被認為是目前最具威力的反艦武器。重型魚雷雖具有較高的毀傷威力,但在很大程度上需依靠發射平台(如潛艇)能到達合适的發射位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反輻射尋的制導,利用被動模式攻擊海上目標也是很有吸引力的。盡管這些導彈主要用于防空壓制任務,但像美國的AGM-88哈姆和英國的阿拉姆等也能用于反艦,尤其是用于執行使艦船失去作戰能力而無需擊沉或削弱艦載防空系統,為后續大規模導彈攻擊“幵路”等任務。
  近年來,俄羅斯的防御武器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可能會給許多重要領域帶來重大變化,空射型反艦導彈也不例外。俄羅斯將向國際市場提供絕對獨特的反艦導彈,如俄彩虹設計局的Kh-41蚊子。但是從目前來看,俄羅斯在空艦導彈的出口上尚無建樹。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的空射型反艦導彈最初都是為某种特定作戰目標設計的,如由大型遠程海上攻擊机(包括最著名的T-22M逆火)攜帶、在最大射程上攻擊美國的航母特混艦隊,以避幵由艦載戰斗机和空中預警机构成的航母空中巡邏隊外層保護圈﹔此外,其它各國并沒有逆火級的飛机作為發射平台。俄羅斯顯然已注意到了這一點,并推出了多种适于出口的設計方案,其中包括恆星設計局的Kh-35巨蜥(与美國的捕鯨叉為同一級別)。該彈适于從多种海上巡邏机、米格-29級作戰飛机和直升机上發射(也可從水面平台和潛艇上發射)。
  俄羅斯的蚊子反艦導彈表面上看來是為蘇-33艦載戰斗机/轟炸机研制的, 但它實際上可裝備所有蘇-27系列飛机,衹不過目前尚不清楚是否裝備了這些飛机。俄羅斯最終將會把采用反輻射制導的反艦武器推向市場,如俄恆星設計局的Kh-31P(北約稱之為AS-17氬)。在對付美國的航母部隊時,衹有依靠這种反輻射導彈,才能穿透航母周圍极其厚實的電子“牆”。
  有趣的是美國海軍最近購買了一些Kh-31導彈,由麥道公司改成靶彈,用作“入侵導彈”以試驗航母戰斗群的防御能力。


  發射平台
  就發射平台而言,應該說直升机實際上并不是對付海軍艦船的理想平台。這是因為直升机与固定翼飛机相比有許多難以克服的缺點,最明顯的就是飛行速度低和机体薄弱。在進行地面戰斗時,由于直升机的一些固有的特點,可使這些缺點得到彌補,而在海上進行作戰時,這些缺點就顯得尤為突出。因此,直升机在使用空射型反艦導彈進行作戰時,必須要在防區外發射導彈。
  能夠發射輕型導彈的艦載直升机是一种重要的作戰工具,可以擴大艦船對付水面目標的作戰距离。更進一步來講,這些直升机是對付小型的、并不先進的目標的理想武器,能夠對其進行早期探測、識別并在需要時將其擊毀或擊沉。出于同樣的原因,在小島、石油鑽井平台、河流三角洲等地帶附近執行沿海作戰任務時,載有導彈的直升机能夠輕而易舉地對小型目標進行定位和攻擊,而其它武器是很難對付這些目標的。
  盡管海軍直升机一般衹攜帶輕型導彈,但9吨級的直升机實際上可攜帶更重一些的導彈,如AM.39飛魚裝備了沙特和智利的美洲獅, 印尼和阿聯酋的超美洲獅,巴西、巴基斯坦、祕魯和卡塔爾的海王等直升机﹔海鷹裝備了印度的海王直升机。這些直升机可在大型艦船或陸地上進行作戰。
  海上巡邏飛机也是反艦導彈的理想發射平台。這种飛机作戰範圍大,游弋時間長,通常配有先進的探測系統,如水面搜索雷達、前視紅外雷達、電子戰和數据傳輸線路等。由于潛艇威脅越來越小,使得對用海上巡邏飛机執行反艦任務的需求日益增長。
  除了一些全尺寸的專用海上巡邏机,如大家熟知的P-3獵戶座、英國的獵人以及在航母上起降的S-3B(這几种都裝備了捕鯨叉)或大西洋2(裝備了AM.39飛魚)外,還有其它許多由商用飛机改型而成的飛机也能發射導彈, 如印尼的ITPN CN-235海上巡邏机、 智利的衛士和泰國的海上執法者等裝備的是AM.39飛魚,新加坡的F-50執法者裝備的是捕鯨叉。
  不過,高性能空面反艦導彈的最佳發射平台當屬戰斗机/轟炸机, 衹是費用比較昂貴。戰斗机/轟炸机速度快、突防能力強, 攜帶反艦導彈進行海上作戰戰術空中支援時,能發揮极其重要的作用。英軍在馬島戰爭中對這一點有著深刻的認識。另外,發射平台的高度和速度對武器的射程影響很大,因此,從高性能飛机上發射的空艦導彈比從其它平台發射有更遠的射程。
  目前衹有极少數國家的海軍擁有航母起降的戰斗机/轟炸机, 大多數國家使用的是陸地起降載有反艦導彈的飛机進行海上作戰。不過,固定翼高性能作戰飛机一般歸空軍使用,而空軍通常把海上打擊任務擺在很低的位置,這樣海軍的直升机或海上巡邏机就成為僅有的空射型反艦導彈的發射平台。


  發展趨勢
  對空射型反艦導彈的發展趨勢很難進行准确的預測。在過去几年中,西方的導彈公司在提高反艦導彈的作戰效能方面花費了相當大的气力。主要改進為提高導彈抗電子干扰和對付箔條/誘餌的能力,使其具有更好的末段突防能力。此外, 還對反艦導彈的其它方面進行了改進,如西方的一些反艦導彈的最新改進型(AGM-84D捕鯨叉、AM.39飛魚和RBS-15F等), 就引入了可編程航程點以及在進行多次攻擊時的到達時間協調等技術。
  隨著對沿海作戰的日益重視,需要對目標進行准确的識別和消除失誤的風險,因此引入了紅外成像和人工參与的制導技術。空射型導彈現在能夠攻擊緊靠海岸線甚至在港口內的艦船,而不會受到附近陸地和其它假目標的干扰。
  另外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就是采用隱身技術并輔以較高的末段机動能力,以便具有更高的突防能力。導彈极高的超音速飛行也可以彌補隱身和机動性能的不足。迄今為止,衹有俄羅斯擁有超音速反艦導彈。設想中的法德ANNG反艦導彈集超音速、高机動性和遠射程于一体,但該計划的前景如何仍未可知。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