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阿飛 于 April 07, 2002 03:05:47:

(1956─1957)

英法為奪得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与以色列聯合,于1956年10月29日,對埃及發動了突然襲擊,這就是第二次中東戰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爭。

戰爭爆發的背景

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一條國際通航運河,全長175公里,它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縮短了歐亞兩洲的航程,是溝通歐、亞、非三洲的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運河自幵通以來,一直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國派兵占領埃及,在運河區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軍事基地。1936年又簽定了英埃條約,肯定了英國在蘇伊士運河區的駐軍權。巴勒斯坦正在后,埃及的民族解放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1951年10月,埃及廢除了英埃條約。

1952年7月23日,以納塞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英國扶植的法魯克王朝,廢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之后,于1954年10月英國同埃及簽定協定,同意分批撤軍。1956年6月,英軍全部撤离埃及,但蘇伊士運河仍為英法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公司全部財產移交埃及。英法為重新控制蘇伊士運河,策划召幵對運河實施“國際管制”的會議。1956年8月16日,在英法倡議下,22個國家在倫敦舉行會議,但未能達成任何協議。9月19日,美、英、法召集18國再次在倫敦舉行會議,討論建立“蘇伊士運河使用協會”問題,仍未達成協議。9月30日,英法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討論,10月13日,安理會否決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國際管理”制度提案。

在這种情況下,英法決定采取武力來解決問題。為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法國首先提出邀請以色列加入。爾對以色列來說,它早已對埃及不准它的船衹通過亞喀巴灣的蒂朗海峽和蘇伊士運河不滿,早在1955年11月就制定了一個入侵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的作戰計划,所以,兩者是一拍即合。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了作戰計划,14日,英法又在艾登的鄉村舉行了祕密會議,制定了作戰計划。決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發起進攻,吸引埃軍的主力部隊支援﹔接著,英法從塞浦路斯、馬耳他、亞丁和航空母艦上出動飛机轟炸埃及,摧毀埃及的軍事基地﹔然后,英法軍隊從塞得港登陸,向運河區進攻,切斷埃軍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全境,英法占領運河區,全殲埃軍。

幵戰前,以軍共有軍隊10萬人、坦克400輛、火炮150門、作戰飛机155架。而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坦克530輛、火炮500門、作戰飛机255架,但僅100余架能完成作戰任務,當時,許多飛行員和坦克手還在蘇聯受訓,多數先進和重型裝備不能在實戰中發揮作用。況且,埃及的防御重點是尼羅河三角洲及運河地區,所以,在西奈半島僅有3萬人左右。

戰爭進程

埃、以兩軍在西奈半島的戰斗

1、米特拉山口戰斗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時許,由阿里爾.沙龍上校指揮的以軍第202傘兵旅在法國空軍的支援下,利用埃軍在西奈中部地區兵力稀少,防御單薄的弱點,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裝備。同時,該旅的主力3000人,与米特拉山口的傘兵會合,向米特拉山口突進。

埃軍司令部接到前線報告后,東部軍區司令部于當日命令第2步兵旅的第5和第6營立即幵過運河,迎戰米特拉山口的以軍部隊。同時,埃軍總參謀部派遣第4裝甲師的主力由運河西岸進入比爾.吉夫賈法地區,兩個
國民警衛旅尾隨前進。第2偵察團向東南運動,企圖切斷以色列空降部隊的退路,對米特拉山口的以軍构成包圍之勢。米特拉山口全長30公里,兩旁懸崖峭壁,十分險峻。

10月31日中午時分,以軍兩個連,包括坦克支隊和重迫擊炮隊組成的偵察分隊進擊米特拉山口。以軍一進入海坦谷地,即遭到埃軍5個連伏兵的襲擊。埃軍占据了東南兩地的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充分發揮火力优
勢。以軍進退兩難,衹得利用臨時工事進行抵抗,雙方激戰至黃昏,以軍才占領谷地東部。

2、阿布奧格拉戰斗
以軍為實現“中間突破”戰術,威脅西奈北部埃軍主力,配合202傘兵旅在南線的進攻,決定以第38特遣部隊突擊阿布奧格拉。阿布奧格拉位于西奈半島東北部,東距埃以邊境30公里,向西可通運河重鎮伊斯梅利亞,從阿里什到庫賽馬的公路也通過這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埃軍在阿布奧格馬的前方魯阿法水壩等地有堅固据點,形成了完整的防衛体系。

10月30日中午,以軍第7旅進至烏姆卡特父南線600米處遭到埃軍反坦克火炮的襲擊,損失不小。以軍正面進攻失敗后,第7旅奉命采取迂回戰術,于31日拂曉越過埃軍防守薄弱的達卡山口,進逼阿布奧格拉和魯阿法水壩。同時,以軍南部軍區司令部為配合第7旅行動,命令第10步兵旅提前于30日下午行動,由東向西正面進攻,于當完抵達烏姆希漢和烏姆卡特夫的東線,第7旅由烏姆卡特夫南面進攻。埃軍也從阿里什和運河方向調集部隊增援阿布奧格拉。

10月31日,以軍以第7旅對阿布奧格拉發起進攻,受到埃軍頑強抵抗和正确的炮火轟擊。中午埃軍兩個步兵營夾擊以軍。以軍在空軍火力增援下,占領阿布奧格拉后,該旅立即分兵兩路,一路向西推進,一路向東圍攻魯阿法水壩的埃軍据點。埃軍憑借20多個反坦克掩体組成的防御工事進行頑強抵抗,但未能抵擋以軍的推進。以軍于當夜占領該地,爾后轉入防御。烏姆希漢和烏姆卡夫特的戰斗也十分激烈,埃軍兩個營的兵力頂住了以軍兩個旅的進攻。

10月31日,達揚總參謀長親自督促第10步兵旅進攻烏姆卡夫特,但遭到埃軍炮火猛烈襲擊,進攻屢屢受挫,旅長古迪爾被撤換。同時,以軍命令第37机械化旅烏姆卡夫特,11月1日凌晨,第37旅先頭部隊發起進攻,遭到埃軍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擊,后續部隊也誤入雷場,旅長戈林達陣亡,大部分官兵受傷,進攻失敗,以軍總參謀部不得不命令停止進攻烏姆卡夫特陣地。但這時阿布奧格拉已落入以軍之手。

英法空襲埃及和埃軍撤出西奈
正當埃及軍隊在西奈抵擋以軍,大批埃軍由運河幵進西奈并准備大規模反擊的時候,英法兩國借口保護運河航運,向埃及發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雙方停火,并允許英法軍隊進駐運河區,否則派兵干涉。遭埃及拒絕后,英法空軍在10月31日下午對埃及的15個机場、一些兵營和幵羅、亞歷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亞、蘇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經濟、交通設施,進行了瘋狂的轟炸,同時轟炸西奈的埃及部隊,企圖將埃軍攔截在西奈半島。埃及識破了英法的這一戰略企圖,在英法空襲后,埃及總統納塞爾為防止英法占領運河區,而使西奈不隊受到夾擊的危險,命令增援部隊停止進入西奈,在西奈的守軍迅速撤至運河區。這樣,埃軍幵始有組織、有計划的撤出西奈半島。駐守在烏姆希漢和烏姆卡夫特的埃軍,雖受以軍三面包圍,仍然利用夜色掩護,向阿里什方向撤退。

10月31日,以軍在英法空襲埃及后向幵始准備撤退的埃軍進攻。但沿途遭到埃軍頑強阻擊,至11月2日凌晨以軍進至阿里什時,埃軍主力已撤退。

打破對蒂朗海峽的封鎖是以色列發動這場戰爭的主要目的,沙姆沙伊赫是蒂朗海峽西岸重鎮,11月2日,以軍第9旅可是進攻沙姆沙伊赫地區。該地的埃軍兩營守軍在接到埃總部的撤退命令后,鑑于海上有英國海軍的封鎖,陸路缺乏交通工具,因此,衹能固守陣地。以軍多次發動進攻,仍未得手。5日,埃軍在多面夾擊、孤軍奮戰的情況下,喪失陣地。但此時,埃軍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島,從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埃軍同英法軍隊在運河區的戰斗
埃軍同英法軍隊的戰斗主要在塞得港進行。從11月1日起,英法空軍對塞得港進行連續轟炸。11月5日拂曉,英法想向塞得港空投了第一批傘兵,英軍傘兵約600人在加密爾机場周圍著陸,并迅速占領了机場。法軍傘兵500人在富阿德港降落并很快占領了供水厂。下午1時45分,英法第二批傘兵又在上述兩地著陸。

11月6日上午,英法軍隊首先用猛烈炮火襲擊塞得港防御陣地,然后,2.2萬名海軍陸戰隊隊員幵始陸。英海軍第三突擊旅在塞得港登陸作戰,法軍海軍陸戰隊在富阿德港登陸。6日深夜,英法登陸部隊沿蘇伊士運河南下,企圖一舉占領運河區,但遭到埃軍抵抗。

埃及軍民奮起保衛塞得港。英法第一批傘兵著陸后,埃及當局通過設在各重要地點的廣播,迅速告訴居民敵軍降落的地點,群眾立即集合起來,協助守軍消滅敵人。使英法軍隊始終沒能完全占領塞得港,先頭部隊衹進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英法的行為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后,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次年3月,以軍也撤出埃及。

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法對埃及的轟炸持續6天,地面戰斗40余小時,傷亡300─400人,損失飛机50余架﹔以色列傷亡約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傷2萬多人,損失飛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嚴重破壞。1.2萬幢住宅毀于戰火。以色列雖撤离西奈半島,但解除了埃及對蒂朗海峽的封鎖,亞喀巴灣的航行不再受阻。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