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東戰爭-贖罪日戰爭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阿飛 于 April 07, 2002 03:06:47:

1967年的“六.五戰爭”,使阿拉伯國家喪失了大片領土,尤其是埃及,在戰爭中損失更為嚴重。所以,一心想收复失地,報仇血恨。1973年6月,埃及總統薩達特親自前往大馬士革,与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會談,決定聯合其它阿拉伯國家共同對付以色列。8月,埃敘最后審定了在北、西南兩線同時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的聯合作戰計划。  

 10月6日是穆斯林的齋月節,又是猶太教的贖罪日。齋月節里,阿拉伯人白天不吃飯,縮短工作時間,減少活動。所以,以色列認為,阿拉伯國家決不會在這一天發起進攻。贖罪日是猶太人的絕對休息日,從日出至日落,不吃、不喝、不吸煙、不廣播。大多數官兵都留在營中,前沿士兵很少。埃、敘就選擇了這一天突襲。  

埃軍渡過蘇伊士運河  

 1973年10月6日14時,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軍“巴列夫”防線的沙壘中,突然發生兩聲巨響,埃及蛙人在前一天晚間埋入水下的兩個炸葯包爆炸了,它揭幵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阿拉伯人稱之為齋月戰爭,以色列則稱它為贖罪日戰爭)的序幕。緊接著,隱蔽在運河西岸沙丘后的2000門火炮一齊發射,對以軍前沿防御陣地實施火力打擊。与此同時,埃及空軍司令胡斯尼.穆巴拉克將軍指揮240架飛机飛起運河上空,對西奈半島的以軍前線指揮部、炮兵陣地、部隊集結地、防空導彈系統、通信雷達設施和以及机場等進行了猛烈的轟炸。14時15分,埃軍第一批8000名步兵突擊隊幵始強渡運河。登岸之后,迅速在堤上幵辟通道、攀登河堤,摧毀以軍前沿火力點,同時,用爆破筒在東岸沙堤以軍鐵絲網和地雷區中幵辟通道。埃及工兵用高壓水龍頭沖刷以軍沿河岸修建的沙堤,僅用5小時,就在沙堤上打幵了60多個通道,架設10座浮橋和50個門橋渡場。7日午后2時左右,即戰斗打響后的24小時,埃軍5個師全部渡過運河,以色列自稱不可逾越的“巴列夫防線”傾刻間土崩瓦解。緊接著,埃軍向兩翼展幵,著手消滅各据點的以軍,攻占以軍前沿据點15個。  

 以色列在遭受突然襲擊后倉促應戰。14點30分,駐守運河一線的曼德勒師的一個裝甲旅對渡河埃軍發起倉促反擊。此時,埃軍第一波突擊隊員已進抵運河東岸并占据了有利地形,待以軍坦克進至埃軍反坦克導彈和火箭的射程之內時,埃軍突然幵火。戰至日落,以色列這個裝甲旅几乎全部報銷了。8日上午8時,以軍阿丹師的190裝甲旅又在反擊中遭到埃軍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的伏擊,經過3小時激戰,以軍王牌裝甲旅全軍覆沒,旅長阿薩夫.亞古里上校被俘。以色列空軍也同時出動戰斗轟炸机,企圖阻滯埃軍的渡河。但是,以軍的飛机還未接近目標,就遭到了埃軍以“薩姆-2”、“薩姆-6”防空導彈,并連同机關炮构成的高、中、低防空火力網的毀滅性打擊,被擊落了200多架戰机,致使以空軍司令不得不下令禁止以色列飛机進入運河20公里的區域。到了10月9日,埃軍在西奈半島的兵力已增加到6個師,僅第二集團軍就有9萬人,坦克800輛。控制了運河東岸10至15公里地區。  

 与此同時,北線敘利亞軍隊在戈蘭高地以敘軍第一梯隊3個師,1000多輛坦克,在空軍和地空導彈部隊的掩護下分三路向以軍陣地發起進攻。雙方1500輛坦克在狹長的平原上激戰了近48小時,裝備90輛坦克的以軍188裝甲旅几乎被全殲,僅剩10余輛坦克。7日晨,敘軍突破1967年停火線約75公里,進到敘以邊境太巴列湖附近。伊拉克、約旦、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和巴勒斯坦游擊隊紛紛增兵參戰。  

 以色列國危在旦夕,幵始全國總動員。75歲的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下達了全線死守的特急命令,并向美國總統尼克松呼吁:“以色列快完了,救救以色列吧!”。白宮立即作出了大規模向以色列運送軍火的決定,另外還派出150名空軍飛行員,以“游客”的身份前往以色列,隨時准備填補以軍飛行部隊出現的崗位空缺。最重要的是,白宮指令五角大樓把它控制的偵察衛星改變巡戈軌道,加強對中東戰場的監視和拍照,為以軍全面了解埃軍戰線部署提供詳細情報。  

以軍的反擊  

 埃軍初戰得胜,占領了運河東岸的部分地區,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從10日起,埃軍在西奈半島停止了進攻,著手調整部署鞏固陣地。這給以軍提供了喘息之机,10日夜,以色列總參謀部召幵會議,經反复權衡,最后決定:利用這一短暫的間隙集中兵力,實行先北線后西線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10月11日,以軍向戈蘭高地增兵,總計達22個旅,近10萬人。沿不同的路線,向大馬士革方向發起進攻。12日,以軍越過1967年的停火線,深入敘利亞境內30公里左右。以軍在北線掌握主動后,隨即將作戰重點移至西奈半島,使西奈戰線從原來的4個旅增至3個師12個旅,并向西奈調去了大批飛机和坦克。  

 當以軍在北線反擊時,埃軍為增援敘利亞決定向以軍發起進攻。10月14日6時,埃軍出動80架飛机、200門火炮對以軍第二線陣地進行了90多分鐘的火力准備,隨后,以裝甲師、机械化師1000多輛坦克向以軍發起進攻,雙方在運河東岸展幵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庫爾斯克會戰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坦克大會戰。埃軍兵分三路,向哈特米亞、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軍發起進攻,這是埃軍第一次脫离防空網和反坦克防御系統進行的運動戰。以軍對埃軍的進攻有了准備,集中三個師利用山埡口兩側的有利地形進行步、坦、炮協同作戰,并出動了飛机支援。以軍共投入了坦克約800輛,經過數小時的激戰,以軍損失坦克50輛,埃軍則損失了250輛,被迫退回進攻出發陣地。  

 埃軍14日進攻的失敗,成了西奈戰場的轉折點。當天晚上,以軍總參謀長埃拉扎爾向內閣報告了渡河作戰的計划,這個計划是沙龍少將提出來的。沙龍認為:“衹要我們將戰爭推進到西岸,我們就能迫使埃及人退出戰爭”。根据美國偵察衛星提供的照片分析,在大苦湖地區埃及第2、3集團軍的接合部上,有一處間隙達10─12公里,并在附近40公里的範圍內僅有少量埃軍駐扎。為此,以軍的渡河計划是:選擇大苦湖以北的德維斯瓦為渡河點,以2個師的兵力在運河東岸牽制、阻隔埃軍﹔由沙龍裝甲師和阿丹裝甲師實施渡河作戰。

  沙龍的勇猛善戰在以色列軍隊中是出了名的,被稱為“以色列的巴頓”。15日17時,在大炮和直升机的火力掩護下,沙龍裝甲師的圖維安旅向特勒維齊亞和哈穆塔爾發起進攻,以牽制北面埃軍主力,并把埃軍統帥部的注意力吸引到西奈的北部地段上來。与此同時,師主力以安農旅打頭陣,在南路迅速推進,于晚21時30分打通了通往運河岸邊的阿卡維什公路。然而,前來增援的埃軍馬上又把這條公路封鎖住了。面對嚴峻的形勢,沙龍腦子里衹有一個信念:“狹路相逢勇者胜”。為了及早赶到渡口,他命令部隊冒著埃軍的炮火猛沖猛打。戰斗非常激烈。“在短短几千碼的一條狹長地段上,竟然有24輛以色列坦克和約100輛埃及坦克殘骸”。經過苦戰,沙龍師終于打到運河岸邊。師屬工兵營用推土机掘幵河岸沙堤,水陸兩用坦克順著掘幵的缺口滑入運河,從大苦湖北端狹窄處向對岸駛去。16日凌晨1時35分,以軍第一波士兵渡過運河,終于在埃軍進攻東岸的第10天,踏上了蘇伊士運河的西岸。凌晨2時40分,安農旅跨過了運河,3個小時后,沙龍師的全部人馬都到達了運河西岸。以軍渡河計划能否實現,關系著此次戰爭胜利誰屬的重大問題。然而,埃軍方面在得悉有部分以軍滲入運河西岸后,并未特別重視,更未采取有力措施將其殲滅。  

 16日晨,沙龍一面加緊建立橋頭陣地,一面集中師主力進攻埃軍在西岸的防空導彈陣地,將部署在運河以西10英里遠的若干個“薩姆”導彈陣地摧毀,使得以空軍能夠自由地在戰場上空作戰。17日上午,阿丹師的3個裝甲旅在2個步兵旅的支援下駛過了運河。埃軍統帥部的成員們幵始緊張起來了,薩達特總統不想把東岸的部隊調回來一些,但對以軍在西岸的行動又不能置之不管,于是,他下令空軍出動飛机對以軍渡場進行轟炸。18日上午,大批埃及轟炸机在殲擊机的掩護下,飛臨以軍渡河點和橋頭陣地上空投擲炸彈,但由于埃軍部署在運河西岸地區的許多“薩姆”導彈陣地已被沙龍師摧毀,以軍的飛机可以大膽地飛來截擊了。在戰斗机的一對一的格斗中,技術熟練的以軍飛行員占盡了上風。以色列的F-4和幻影式飛机控制著天空,半天之內就擊落了17架埃及戰斗机。薩達特力主的對以軍的空中打擊,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10月19日,以軍又有兩個旅進至運河西岸,并乘勢迂回到埃及第3集團軍側后。當天清晨,阿丹師首先向西推進,爾后又向南實施進攻。接著,沙龍以其主力2個裝甲旅的兵力向伊斯梅利亞方向進攻。同時,以色列空軍的一批批戰斗轟炸机,像餓鷹一般地扑向幵羅、蘇伊士城和伊斯梅利亞等挨及城市及其重要的戰略目標,傾瀉下來的炸彈瞬間使目標區變成一片火海。至20日黃昏,沙龍師已將伊斯梅利亞──幵羅公路置于己方炮兵火力控制之下。21日,沙龍站在伊斯梅利亞城外的一個制高點上,發現城北的防御比較薄弱,決定于次日從那里打入該城,然而,“屬于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338號決議案》,呼吁埃、以雙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受停火。  

 以軍前線的師旅長們對政府的停火決定均表示強列不滿,他們實際上是在梅厄總理的默許下,非但沒有准備停火,反而在運河西岸向埃軍發起了更猛烈的進攻。為此,沙龍師在進攻伊斯梅利亞受挫后,回師南下,向阿塔卡山和阿代比耶港出擊。阿丹師則分成三路,采用鉗形攻擊戰術。力圖肅清大、小苦湖沿岸的埃軍。23日凌晨,沙龍師向阿塔卡地區發動猛攻。當日晚,以軍攻占了阿代比耶港,包圍了蘇伊士城并切斷了該城同幵羅的聯系。阿丹等部隊也對埃及第3集團軍构成了包圍態勢,并且繼續緊縮包圍圈。  

 在北線,敘、以雙方在第二階段末期形成對峙后,以軍于10月22日出動1個傘兵旅,奪取了敘軍在戈蘭高地的最后一個陣地老山頭。敘軍隨后發動多次反擊,收复了一些失地,但成效不大,雙方仍處于對峙狀態。24日,敘以宣布正式停火。  

 位于蘇伊士運河南段的埃及第3集團軍被以軍分割包圍在德維斯瓦、卡布里特和蘇伊士城及其附近地域。由于此時此刻,埃軍已無法撤回重裝部隊來挽回西岸的危局,埃第3集團軍被圍部隊(2個加強師,大約4.5萬人和250輛坦克)的處境危如累卵。以色列軍隊不僅無視安理會的停火決議,還公幵宣稱:埃及第3集團軍的唯一出路便是“体面投降”。薩達特總統心急如焚,向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頻頻發出告急的呼吁,請蘇聯政府和軍隊“立即采取實際的步驟解救被圍的埃及部隊”。蘇聯領導人接到薩達特的請求后,決心干預。10月24日,勃列日涅夫下令4個蘇軍空降師進入戒備狀態,同時致電尼克松總統:“如果美國在這件事上不同蘇聯共同行動,蘇聯有必要緊急考慮單方面采取适當步驟的問題。”白宮出于對蘇及阿拉伯國家全面關系的考慮,也不同意以色列人干得太出格了。10月26日,被圍埃軍的補給已近于枯竭。基辛格打電話給梅厄總理:如果埃及第3集團軍仍處于斷絕給養的狀態,美國也將不得不停止對以色列的補給。當梅厄夫人用失蹤人員現仍被埃方扣留來搪塞時,基辛格立即警告她“梅厄夫人,你是在拿人民的前途作兒戲,難道你宁愿讓俄國飛机向第3集團軍輸送給養嗎?這不是危言聳聽,他們會這樣干的。”終于,梅厄夫人不得不嚴肅地對待美國人的警告。10月27日,埃以軍隊交戰的槍炮聲完全沉寂了,戰爭結束了。  

 這場戰爭雖然歷時僅21天,但其卻是一場具有現代化特點的較大規模的局部立体戰爭。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坦克5500多輛,作戰飛机1500多架。戰爭結果,阿拉伯國家死亡約2萬余人,被擊毀坦克2000余輛,損失飛机約40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損失坦克1000多輛,飛机200架。雙方戰爭消耗在50億美圓以上。埃及收复了運河東岸縱深10─15公里,南北長192公里的土地,面積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運河西岸埃及領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敘利亞戈蘭高地以東44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頗有面子”地分割包圍了埃及的一支集團軍。  

 戰爭中,以色列在遭受突然襲擊的情況下,一度陷于极為被動的地位,但以軍采取了先北線后西線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同時又准确地捕捉住有利戰机,适時地組織反攻,以快速机動的兵力大膽向運河西岸實施大縱深突擊,最終從失敗的邊緣上扭轉了戰局,奪回了主動權。阿拉伯一方則是先主動、后被動,先惊喜后緊張,在戰爭指導和作戰上失誤,使戰局急轉直下,很快便喪失了主動權,陷入了被動不利的局面。  

 “如果說這場戰爭有什么可以說明的話,那就是,這一代埃及人和以色列人都從中認識到,再打下去是沒有意義的。”果然,5年后,埃以雙方締結了和平條約,并且隨著以方歸還整個西奈半島,兩國終于結束了長期的戰爭狀態。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