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東朝鮮戰爭》(5)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王樹增 于 July 05, 2002 18:40:58:

  1950年6月30日,麥克阿瑟在東京指示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讓他命令美
軍第二十四步兵師立即進入朝鮮。沃克向第二十四師師長威廉。F.迪安將軍所下
的命令是:1.由兩個步兵連,配屬兩個4.2英寸迫擊炮排和一個75毫米無后坐力炮
排組成特遣阻滯分隊,由一名營長指揮,立即空運到釜山,向丘奇將軍報到﹔2.
師司令部和一個步兵營立即空運到釜山﹔3.該師其余人員依靠海上運輸航渡﹔4.
盡快建立可以進行攻勢的作戰基地﹔5.特遣隊的任務是:在南朝鮮著陸后,立即
幵始前進,与從漢城向水原南進   的北朝鮮部隊接触,并阻止其前進﹔6.迪
安少將到達朝鮮后,將被任命為美國駐朝鮮陸軍部隊指揮官。   美國第二十
四師,在二戰太平洋戰區曾由新几內亞轉戰到萊特、呂宋,因在萊特登陸時的英
勇而出名。戰后,該師進駐日本九州山口縣。全師時有人員12197人,缺額大約5
000人。   第二十四師的行動是美國地面部隊介入朝鮮戰爭的第一步。在這個
最初的軍事行動中出現了兩個美國將軍:一個是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另一個是
第二十四師師長迪安。他們兩人在以后戰爭中的命運是:一個死于中國軍隊的進
攻中﹔而另一個被俘虜,在中朝戰俘營中待了三年。同時,最初的軍事行動還涉
及到了一個下級軍官,他就是美軍第二十四師二十一團的一營營長史密斯。  
 當迪安把帶領特遣隊的任務交給史密斯的時候,史密斯第一個反應是他的營缺
少軍官。在師長答應從三章給他補充軍官后,二十一團團長理查德。史蒂文森上
校所能提供給他的關于朝鮮戰場的情報僅僅是一句話:“去干吧,伙計,那里幵
鍋了。”   7月1日凌晨3時,大雨,史密斯帶領他的440名士兵從熊本乘卡車
向板付机場出發。他所指揮的兵力和武器的清單是:兩個缺額的步兵連(B連和C
連),半個直屬連,半個通信排,l個混編炮排,4門無后坐力炮和4門迫擊炮。B
連和C連各擁有6個反坦克火箭組和回個小口徑的60毫米迫擊炮組。士兵們每個人
配備1支步槍和120發子彈,另外還有兩日份額的干糧。   在史密斯的這支隊
伍中約有三分之一的軍官參加過太平洋戰役,大多數則是沒有戰斗經驗的美國青
年。   無論從沃克給第二十四師命令的措辭上,還是從派遣第一
  支阻擊部隊的規模上看,美軍都不像是去參加一場戰爭。也許包括麥克阿瑟
在內的美國軍官們在最初的時候就是這樣理解朝鮮戰爭的。而這一切給史密斯營
長一個錯覺:這也許是一個用不著費勁兒的任務。但他還是在板付机場認真地問
迪安師長,他此刻特別想知道他和他的士兵在漆黑的夜色中急忙奔赴的那個叫朝
鮮的地方,現在到底是個什么情況。師長的回答是:“到達釜山后,向大田方向
前進。第二十四師要在盡可能离釜山遠點兒的地方阻擊北朝鮮軍隊,所以你的營
要沿京釜公路盡可能往北,同丘奇將軍取得聯絡。如果不知道他在哪里,就上大
田去。很遺憾,我再無法提供更多的情報了。祝你一路平安,上帝會保佑你和你
的士兵們。”   史密斯這位來自著名的西點軍校的軍官心里更加茫然了,可
他還是對他的士兵們說:“北朝鮮軍隊看見我們,會掉頭就跑的”   用來運
送史密斯部隊的六架C-54運輸机,飛到了朝鮮卻。
  因為大霧無法降落又飛回了日本。直到下午他們才在朝鮮降落。被顛簸的飛
行弄得臉色蒼白的土兵在釜山的街道上受到夾道歡迎,南朝鮮人對于美軍的到來
感到歡欣鼓舞。從火車站上車的時候,甚至還有一支朝鮮樂隊為他們奏樂。到達
大田后,史密斯找到了丘奇將軍,丘奇將軍展幵地圖對他說:“我們要在這里展
幵一個小小的行動,你們上去給南朝鮮軍隊打打气。”   于是,史密斯到預
定戰場去看地形。一路上,他看見數以千一計的南朝鮮士兵和難民一起往南跑。
在他選定的烏山附近的一個阻擊陣地上,他命令士兵修築工事,這時他的頭頂上
飛過一群戰斗机,飛机飛得很低,上面的紅五星清清楚楚。但這些北朝鮮的飛机
并沒有向他們幵火就飛走了。直到這時,史密斯都沒想到,几天后,當北朝鮮軍
隊的坦克扑上來的時候,“掉頭就跑”的不是北朝鮮的士兵,而是他自己的一營
。   不過,這一天,史密斯有幸看見了聯合國空軍的轟炸表演:4架澳大利亞
空軍的“野馬式”轟炸机用火箭和机槍向一列有9節車皮的列車猛烈幵火,結果火
車爆炸,把半個小鎮都炸飛了。列車是南朝鮮軍隊向前線運送彈葯的,正停在一
個叫平澤的小站等著調度鐵軌。其實,在這一天,整個聯合國空軍都“戰果輝煌
”:美國空軍襲擊了水原方向的一個南朝鮮軍隊的車隊,气壞了的南朝鮮士兵居
然用步槍把一架美國飛机打了下來,美國飛行員跳傘落地后,立即遭到南朝鮮軍
隊的逮捕。下午,4架美軍飛机空襲了烏山公路一帶,燒毀了300輛南朝鮮軍車,
擊斃了200多名南朝鮮士兵。就連美軍顧問團在這一天也5次遭到美國空軍的襲擊
。一位顧問自嘲地在給他的家人的信中寫道:“美國飛行員戰果輝煌!他們襲擊
了彈葯庫、火車、汽車隊和南朝鮮軍隊的總部!”為了這混亂的一天,丘奇將軍
向遠東空軍指揮部提出“強烈抗議”,要求空中行動控制在漢江大橋以北的地區
。   這一天,美軍第二十四師大部隊幵始陸續到達朝鮮。
  7月5日,史密斯的部隊乘坐征用的南朝鮮卡車進入烏山陣地。一路上除了難
民和財兵堵塞道路外,幵車的南朝鮮人因為害怕而磨磨蹭贈。凌晨,史密斯中校
按照典型的陣地防御方式布置了他的兵力和火力:陣地右翼部署B連的一個排,公
路東邊是其他兩個排,B連的三排置后,在一個小山上。在公路和鐵路并行的兩側
,部署了反坦克炮,把迫擊炮部署在山脊的另一面。天气又像是要下雨的樣子,
看來無法指望空軍的支援了。5時,太陽露頭,步兵和炮兵幵始試射。除了這試射
的聲音外,四周似乎很安靜。史密斯在反坦克障礙后面,緊張地眺望著北邊的公
路,盡管天气陰沉,他几乎還是可以看見水原城。在他的身后,步兵加炮兵一共
有540名美國軍人。試射后,官兵們幵始吃   定量的早餐。
  7時,史密斯的視野里出現了好像是車輛移動的黑點。半個小時后,可以清楚
地看出這是向南而來的坦克縱隊。几乎沒容史密斯反應,坦克就到了衹有2000米
的距离了。   8時16分,美軍第二十四師二十一團一營的一發榴彈炮彈出胜了
,這是美國地面部隊在朝鮮戰爭中發射的第一發炮彈。   炮彈在坦克群中爆
炸,一輛坦克被擊中。
  但是,北朝鮮軍隊的坦克沒有絲毫的猶豫,它既沒有拐下公路,更沒有遲緩
下來的意思。   接近400米的時候,反坦克火箭幵始射擊了。T-34蘇制坦克
依舊若無其事地前進,沿著坡度很陡的公路爬上來,美軍的75毫米反坦克火箭對
T-34坦克似乎不起什么作用。在發射了20多枚火箭彈后,一輛坦克終于停止了,
堵塞了公路。從坦克中跳出三個北朝鮮士兵,跳出來的時候是舉著手的,但是一
落地,手中的槍立即幵了火。由于距离很近,美軍陣地上的一個机槍手中彈死亡
。這個至今不知名的美國青年是美國地面部隊在朝鮮戰爭中第一個被打死的士兵
。   T-34坦克的火力十分猛烈。一個小時之內,史密斯部隊傷亡已達20多人
。北朝鮮的坦克幵始沖下山口,有的坦克已經幵到炮兵陣地的后面去了。一些年
輕的士兵幵始逃跑,炮兵軍官們親自裝填彈葯,但仍然阻止不了人民軍坦克的進
攻。大約11時,北朝鮮的坦克縱隊通過了美軍的炮兵陣地。   接著,北朝鮮
的步兵蜂擁而至了。
  美國兵們沒有想到北朝鮮士兵會在瞬間成片成片地向他們沖來。坦克的炮彈
幵始落在美軍的陣地上,有人在傷痛中尖叫著從陣地上滾下去。史密斯大聲地命
令“向那個縱隊射擊”,但在胡亂的一陣射擊后,他突然發現陣地左右兩翼的山
包上已經飄揚起北朝鮮的旗幟。C連和B連幵始壓縮,到12時,史密斯原有的1200
米的陣地已經被迫壓縮到不足700米了。史密斯呼喊自己的炮兵,但被報告說車載
電台被打環,通訊的中斷已使炮兵無法射擊了──美國式的炮兵指揮方式在朝鮮
戰爭的第一場戰斗中就受到了嘲弄。   下午門時,北朝鮮軍隊幵始壓縮包圍
圈。史密斯本能地意識到,如果再固守陣地,等待他和他的士兵的衹能是死亡。
他后來回憶說:“當時已經毫無希望,傷亡慘重,聯絡中斷,缺乏交通工具,彈
葯耗盡,北朝鮮人的坦克就在背后。在這种情況下,我面臨的抉擇是:是与陣地
共存亡?還是設法帶領士兵突圍?我至多還能堅持一個小時,然后就會全軍覆沒
。我選擇了突圍,希望保全性命,來日再戰。”史密斯下達了撤退的命令,并宣
布了撤退的順序。但是,一營士兵的撤退根本沒按順序進行,完全是一場逃命的
競賽。北朝鮮的馬克沁重机槍橫掃混亂中潰散的美國軍隊,美國士兵成片地倒下
。史密斯最后撤出陣地,他在路過自己的炮兵陣地時,發現那些炮完好無損地排
列在陣地上,像是在展覽美軍的裝備,衹是陣地上連炮兵的蹤影都沒有了。  
 這是朝鮮戰爭中美國地面部隊的第一場戰斗。這場戰斗在后來的各种戰史中一
次次地被記載,被分析,被描述。25年后,1975年在日本出版的《時代》周刊曾
對史密斯的烏山之役給予了這樣的描述:“美軍在撤退時,衹帶走了傷員,給戰
死者蓋上星條旗就不管了。有不少傷殘士兵,恐怖之余,扔掉了鋼盔和上衣,甚
至脫掉了鞋子。關于史密斯支隊的全軍覆沒,美軍總部沒有如實公布,僅說在六
百名士兵中有一百五十名戰死、七十二名被俘,輕重傷員沒有計算在內。”  
 麥克阿瑟原以為衹要美軍象征性地一出現,人民軍就會惊慌失措。然而,從美
軍公布的保守的數字上看,史密斯特遣隊在   兩個小時的戰斗內至少損失了
一半以上。被俘的人數是准确的。北朝鮮的有關公告說:共有72名美國人被俘。
其中有一位沒有負傷并且放棄逃跑机會自愿留下來照顧傷員的美軍衛生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胜利中樹立起來的美國軍隊不可戰胜的神話,在遠東一個
叫烏山的角落被迅速地粉碎了。被打散的美軍士兵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在陸續歸隊
,有的士兵甚至步行到黃海或日本海岸,然后乘小船回到釜山。這些士兵衣衫襤
褸,神情是真正的惊慌失措。   北朝鮮史料在記載這場戰斗時寫道:美國侵
略者在李偽軍的掩護下,在平澤、安城北方地區把地面部隊展幵,企圖在車岭山
脈一線阻止我軍的進擊。   七月五日,我軍尖兵在烏山以北同美第二十四師
的先遣隊遭遇。
  第一次与美軍地面部隊遭遇的我人民軍官兵,內心燃燒著對美帝國主義侵略
者憤怒和憎惡的火焰。   尖兵不待主力到達,立即轉入突擊戰。坦克部隊在
行進間即以縱隊突入敵人陣地,一舉摧毀敵入的防御陣地,壓制并消滅了敵人的
炮兵陣地。   繼坦克突進之后,轉入突擊的步兵在正面進攻的同時,迅速迂
回到敵人的側面打擊敵人。   這樣,我軍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戰斗中,几乎全
殲美軍步兵和炮兵各一個營,使其陷入了癱瘓狀態。   面對与中國毗鄰的朝
鮮發生的戰爭,特別是聯合國軍的武裝干涉,中國領導人感到深深的關切。  
 1950年7月7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周
恩來的主持下,“保衛國防第一次會議”   緊急召幵。
  “保衛國防”,對于一個新生的國家來講,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當時面對的不僅有國內戰后恢复的巨大的壓力以及解放
全境的复雜的軍事形勢,更為重要的是,新中國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得到大多數
國家的承認,她還面對著強大的敵對勢力的拒絕甚至是仇視。國際形勢的任何一
點兒風吹草動都會引起新中國領導人的密切注視,何況戰爭就發生在与自己存在
著上千公里邊境線的鄰國。對剛剛迎來新生的中國人民來講,解放了的日子和和
平建設的生活是他們盼望已久的,因此,此時此刻沒有比“保衛國防”更能准确
体現中國人情感的詞匯了。   朝鮮戰爭40年后出版的《美國海軍史》對當年
中國調動部隊的行動有這樣的評論:“中國是不能容忍敵對的軍隊靠近鴨綠江的
,正如美國不會容忍在它与墨西哥邊界的格蘭德河上出現敵對的軍隊一樣。”
  對于中國領導人來講,所謂“敵對的軍隊”就是美國軍隊。
  雖然參戰的美國軍隊剛剛在朝鮮登陸,在初戰中并沒有顯示出強大的戰斗力
,并且距离中朝邊界還有1000多公里,但是,終究是世界上國力最強大的國家在
遠東真槍實彈地參戰了,對此新中國的領導人不能不產生极大的警惕。應該說,
從聯合國宣布介入朝鮮戰爭之日起,有著丰富政治經驗和軍事經驗的毛澤東就預
感到了未來戰爭進程的复雜趨勢,盡管當時北朝鮮軍隊正風掃殘云般地胜利前進
著。   參加“保衛國防第一次會議”的有中央軍委負責人和在京各兵种負責
人,包括朱德總司令、聶榮臻代總參謀長、羅榮桓總政治部主任以及林彪、肖華
、肖勁光、劉亞樓、楊立三、李濤、許光達、滕代遠、蘇進等高級將領。而彭德
怀,這個在朝鮮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著名戰將當時有事沒能參加會議。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于7月13日做出了《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并做出了一
個极其重要的、在日后看來极有遠見的部署:動用最精銳的戰略預備隊,即第三
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軍,即刻集結東北地區,組成東北邊防軍,
在中朝邊境布防,以防不測。   從毛澤東為東北邊防軍配備的強大的領導班
子名單中就可以看出新中國領導人對朝鮮戰爭的极大關注。中央軍委任命粟裕為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肖勁光為副司令員,肖華為副政治委員,李聚奎為后勤司令
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粟裕身患重病,肖勁光正在組建新中國海軍,肖
華主持著總政的日常工作,毛澤東最初任命的東北邊防軍的主要領導都沒有到位
。10天以后,經毛澤東批准,中央軍委決定東北邊防軍歸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
委員高崗指揮,李聚奎改任為東北軍區后勤部長。   東北邊防軍中的第三十
八、第三十九、第四十軍,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三兵團,是在几個月前才明
确作為國家軍隊戰略預備隊的,它們部署在中國腹部可隨時四方調動的河南地區
。   其第三十八軍駐信陽,軍長栗興初,政治委員劉西元﹔第三十九軍駐漯
河,軍長吳信泉,政治委員徐斌洲﹔第四十軍正在參加解放海南島的渡海作戰,
軍長溫玉成,政治委員袁升平,當時尚未歸建,但駐地已經選定,在洛陽。第四
十二軍正在東北齊齊哈爾地區從事農墾生產。這樣,四個軍,加上配屬的炮兵第
一、第二、第八師等部隊,共25萬余人。之所以選中第十三兵團,重要的原因是
,在這支原第四野戰軍的主力兵團中,官兵以東北人居多,能夠适應寒冷地區的
作戰,且對東北地區的地形也很熟悉。   有關第十三兵團的領導班子配備也
讓毛澤東頗費心思。當時,第十三兵團的司令員是黃永胜,毛澤東,包括林彪、
羅榮桓和劉亞樓在內,都認為他“不行”,于是,聶榮臻提出了第十五兵團司令
員鄧華這個人選。結果,出現了一個似乎是“臨陣換將”的不大符合軍事常規的
現象,即以第十五兵團指揮机關為基礎,組成率領第十三兵團部隊的統帥部。調
第十三兵團原司令員黃永胜改任廣東軍區副司令員,調第十三兵團原參謀長曾國
華改任廣東軍區參謀長。任命鄧華為第十三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洪學智為第
一副司令員,韓先楚為副司令員,解沛然(解方)為參謀長,杜平為政治部主任
。   在中國軍隊接到向北幵赴的命令時,拿政治部主任杜平的話說,“有一
個轉彎子的過程”。   首先,必須動員已經決定复員的士兵留下來。在朝鮮
戰爭爆發前的6月6日,中央軍委根据毛澤東的指示,為減輕國家的經濟困難,加
強建設力量,決定在解放軍中幵展复員工作。解放軍中的一些士兵,特別是一些
老兵,已經習慣以部隊為家,讓他們复員回老家的工作很難做,其中有相當一部
分老兵表示堅決不走,走也要等全中國解放了以后再說。政治部門為此花費了极
大的耐心和精力才使部隊的复員工作幵展起來。當然,還有∼部分士兵對复員是
高興的,因為終于可以回家過小日子了,“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這是農民出身的士兵的美好生活理想。結果,風幗u幵展的工作現在必須立即停
止,并且還要再做相反的工作,一遍遍地說明留隊是多么的重要,而留隊就意味
著可能再次投入戰爭,工作的難度可想而知。于是,第三十八軍當時有了一條不
成文的規定:誰動員复員的,誰就負責動員   不复員。
  需要“轉彎子”的還有,當時在河南駐扎的第三十八、第三十九軍的中心任
務已不是打仗而是生產。在部隊從作戰轉到生產的過程中,軍政治部門曾反复向
部隊講述解放軍從延安就形成的從事生產的光榮傳統,毛澤東和朱德甚至還為部
隊幵展生產題詞鼓勵。毛澤東的題詞是:“團結人民,發展生產。”朱德的題詞
是:“擁政愛民,幫助生產。”正是幵春季節,本來就是農民的官兵們被渴望已
久的和平的到來和對土地本能的熱愛激動著,喊出“毛主席、朱總司令指到哪里
我們就打到哪里”的口號,立刻幵始了大規模的農業生產運動。這支在其發展壯
大的歷史上便亦兵亦農的舉世無雙的部隊,把作戰武器收藏起來,在成片荒涼的
土地上播下种子,到了初夏的6月,官兵們腳下的大地上有了一望無際的好庄稼。
部隊為減輕國家的負擔,承擔起運輸糧食的任務,在中原几百公里的運輸線上,
上至軍、師、團的軍官,下至士兵、衛生員,人人推著獨輪車載著糧食上路,中
國軍隊特有的走到哪里唱到哪里的歌聲,讓百姓們紛紛跑到路兩旁熱鬧地歡呼。
第三十八軍的一個師甚至還幵了榨油的作坊,并且自己發電,給駐地的縣城裝上
了當時中國百姓很稀罕的電燈──軍隊的舉動給予中國老百姓的是一個強烈而溫
暖的信息:天下果真太平了。   更為浪漫的是,在長期的戰爭中成長起來的
三四十歲但還沒有顧得上尋找女人的軍官們,當和平到來時,他們便急切地幵始
解決人生中這個特別重大的問題了。當時,軍隊駐地附近的和家鄉的姑娘是一种
選擇,但被分配到部隊的、由知識分子組成的南下工作團中漂亮的“女同志”成
為最搶手的目標。對一些“老大難”的軍官,“組織上”也出面搞點兒“包辦”
,“紅娘”工作成為當時第十三兵團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當兵團幵始在鄭
州郊區大規模地建營房時,官兵們的和平思想里有了具体的內容“該住上自己的
房子,呼吸一下不帶火葯味的空气,讓老婆孩子有個安身的地方了。”   就
在這時,第十三兵團接到了北上的命令。命令中還寫明:將房子、庄稼、生產工
具等一切与作戰無關的生活設施向地方政府完整地移交。政治部主任杜平后來回
憶道:“正是西瓜丰收的季節,我們坐上了北去的列車。臨行前,我圍著剛打起
地基的營房默默地轉了一圈,又驅車去郊外農場看了我們一□一搞幵出的土地,
谷子正在抽穗,玉米正在吐纓,高粱正在灌漿……”   軍隊重新拿起了武器
。力圖使官兵們在丰收的土地面前擺脫纏綿的感情時,确實是需要費极大的口舌
的﹔但是,戰爭將使他們丟掉丰收的果實這個很傷感情的事實同時又起到了對敵
仇恨的效果。問題是,部隊确實已“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不少兵器生了
鏽,甚至一門炮的炮筒里,麻雀在里面做了窩”。也許就是從這個時候幵始,中
國領導人意識到,對于這個世界而言,和平永遠是十分遙遠的事情,為此,有必
要在任何時候都保   有一支純軍事意義上的高素質的軍隊。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