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三軍導彈裝備一覽表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朱顯龍 于 July 05, 2002 19:57:56:


  朱顯龍

  一、陸軍

  50年代,台灣就從美國購得“大力士”地對空導彈。此后,台灣通過采購,或以与西方國家技術合作方式生產了一定數量的導彈,包括地對空、地對地、地對艦、空對地、空對艦、空對空、艦對艦,以及反導導彈、輻射導彈等。台灣的導彈由陸、海、空三軍歸類使用。陸軍主要裝備地對空、反坦克、岸對艦等導彈,并擁有兩种類型的戰術地對地導彈,它們包括“陶”式反坦克導彈、“地獄火”反裝甲導彈、“標槍”反坦克導彈、“昆吾”式反坦克導彈、“青峰”地對地導彈、“天弓”戰術地對地導彈、“天弓”一型与二型地對空導彈、“鷹”式地對空導彈、“愛國者”二型反導導彈、“天弓”三型反導導彈、“小槲樹”導彈、“雄風”一型与二型岸對導彈等。

  “陶”(TOW)式導彈

  美陸軍發展的第二代反裝甲導彈,管式發射,光學瞄准、紅外線跟蹤、有線制導。台灣從美國購進了“陶”式基本型和“陶”改、“陶”2B等3個型號此類導彈,用于裝備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其使用較為靈活,可車載与机載發射。“陶”2型的射程由原來的3公里增大到3.75公里,靜破甲厚度由原來的600毫米增大到1030毫米,具備了對付披挂反應裝甲目標的能力。但它過于笨重,不便步兵攜帶,能見度不良時嚴重影響射擊效果﹔有線制導的方式使射程受到限制,發射平台易遭台火力打擊。

  “地獄火”反裝甲導彈

  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陸軍直升机專用激光制導導彈,主要用于反登陸作戰,台灣于1999年5月從美國購得240枚,裝備在AH-1W“超級眼鏡蛇”武裝直升机和OH-58D戰搜直升机上。它于1972年幵始研制,1984年隨机裝備部隊。最大射程7000米。全武器系統由導彈、發射裝置和异置的激光指示器組成。彈徑177.8毫米,彈長1779毫米,彈重43公斤,雙錐串聯式戰斗部重9公斤,可配用多种激光指示器。

  “標槍”反坦克導彈

  美國陸軍單兵使用的輕型反坦克導彈,兼有反直升机能力。1989年6月幵始研制,現仍在研制中。采用紅外焦平面陣導引頭,是一种實現全自動導引的新型反坦克導彈,具有晝夜作戰和發射后不管的能力,射程1000米。全武器系統由導彈和發射裝置組成。系統全重22.5公斤,彈徑114毫米,彈長957毫米,彈重11.8公斤,垂直破鋼甲750毫米。

  “昆吾”式反坦克導彈

  台灣70年代仿照前蘇聯AT-3型導彈研制的一种線導反坦克導彈。彈重11公斤,射程500-3000米,彈長86厘米,直徑11.9厘米,穿甲厚度為400毫米。可車載,也可從直升机上發射,机動性能好。但它屬于第一代反坦克導彈,命中精度低,對射手的技能要求高,訓練難度大。

“青峰”地對地導彈

  1976年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設立“青峰計划管制室”,幵始研制“青峰”地對地導彈。依据“青峰計划管制室”的規划目標,“青蜂”導彈的射程預計達300公里,當時7次在屏東九鵬基地試射,并完成“全功能導彈”試射命中目標。但在美國的壓力下,台灣于1982年終止研究計划。不過,据台灣內部透露的消息指出,當時台灣已造出射程達100公里的地對地導彈,衹是最終沒有量產和部署。

  “天弓”戰術地對地導彈

  90年代中期以后,李登輝祕密指使台軍進行中程地對地導彈的研制,并把相關研究計划分散在各個部門,成立“天戟計划”。今年6月10日,台媒体報道台軍已生產和部署戰術地對地導彈,數量在10-50枚之間。据稱,在美國關鍵技術与零件轉移的前提下,台“中科院”研制戰術地對地導彈終獲重大突破。該型導彈以現役“天弓”導彈為架构,使用“天弓”導彈發射架,可以固定和机動發射,其射程不及100公里,台軍方內部仍以“天弓導彈”稱之。目前,台軍正在此型導彈基礎上研制中程地對地導彈和巡航導彈。

  “天弓”一型地對空導彈

  台灣于1985年試射此型導彈,1993年正式裝備部隊。彈長5.5米,彈徑約0.4米,翼長0.9米,是一种中、低空防空導彈,射程30-40公里。發射架為机動式四聯裝發射箱兼貯運箱。發射架長9米,寬2.5米,高約4米,由一輛5吨級拖車拖行。該型導彈采用半主動雷達波束制導,導彈速度達3至4馬赫﹔也有紅外制導型,采用近炸与触發雙重引信。其机動性能好,可攔截快速及小型空中目標,能執行要地防空和野戰防空任務。

  “天弓”二型地對空導彈

  在“天弓”一型基礎上于90年代初發展出來的中高空地對空導彈,90年代中期裝備台軍。導彈采用兩級火箭助推器,射程達100公里﹔彈長7.5米,彈徑0.5米,翼展約1米。發射架為固定方位、可變仰角箱式,通常在85度仰角時發射,存貯与發射架合二為一,發射箱可重复使用。此型導彈采用比例引導加末端主動雷達制導。它可攻擊不同性能的中、高目標,具有對付多目標的作戰能力。

  “愛國者”二型反導導彈

  美國研制的第三代全天候、多用途地對空導彈,于1967年幵始研制,1985年裝備美軍,台灣于1996年從美國購得3套約200枚此型導彈,部署在台北地區。導彈系統由1輛相控陣雷達車、指揮控制車、電源車和4-8輛發射車組成。導彈使用固体火箭發動机,全長6.06米,彈徑0.4米,發射重量901公斤,彈頭采用近炸引信高爆炸葯和高速碎片,飛行速度5馬赫,制導方式為命令和導彈跟蹤制導,亦可用人工控制制導。它能在電子干扰環境下攔截高、中、低空來襲的飛航式空襲兵器,包括飛机和巡航導彈,也能攔截地對地戰術導彈。這种導彈首次使用在海灣戰爭中,据美國官方稱命中率為51.2%,但實際上不會超過30%。而且由于攔截距离較近,導彈殘体對目標仍有較大的破壞作用,軟件故障也導致導彈不能發射或誤射。
“天弓”反導導彈(ATBM)

  1998年9月15日,台軍從屏東基地發射反導彈導彈,攔截一枚從台東縣成功鎮發射的靶彈,在蘭嶼和大武外海上空擊中靶彈,台“國防部”發言人室當天証實台軍有此項“天弓系統”反導彈演習。這是台軍第三次進行此類導彈的試射,第一次是1997年,第二次是1998年7月。据悉,此型導彈是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于90年代中期幵始研發的反彈道導彈系統,亦稱ATBM反導彈系統。它以“天弓”Ⅱ型導彈為基礎,規划2000年前完成各种測試,于2001年以后幵始量產,部署在台灣中、南部地區。

  “霍克”地空導彈

  亦稱“鷹”式導彈,美國1954年研制,1964年幵始裝備的全天候中低空防空導彈,台灣先后從美國采購了多批此類型的地對空導彈,台灣陸軍擁有的數字大概在500枚左右,裝備了4個營,每營24-30部發射架。此型導彈可用于攔截中低空飛机和巡航導彈,台軍主要用來攔截速度小于2馬赫的低空飛机。整個系統由導彈、三聯裝發射架、一輛中空目標搜索雷達車、一輛低空目標搜索雷達車組成。彈長5.03米,彈徑360毫米,彈翼1.2米,最大速度2.5馬赫,最大射程40公里,作戰高度18公里,反應時間26-34秒。它采用脈沖搜索雷達,探測距离為70-75公里。

  “樅樹”地空導彈

  也叫“小槲樹”導彈,60年代美國陸軍從“響尾蛇”空空導彈改制而成的MIM-72A基本型防空導彈,分為A、C、E、G、H等型號,主要用于保衛机場等要地。台灣于1973年幵始向美國購買此型導彈裝備在驅逐艦上,90年代初購買C型裝備陸軍獨立裝甲防空炮連,共有500多枚。其發射重量為84公斤,長2.9米,彈徑122毫米,尾翼展0.64米,裝有重4.54公斤的高爆彈頭,最大射程為5公里。這种防空導彈結构簡單,使用方便,采用光學瞄准加被動紅外線尋的制導。但導彈射短、射高小,殺傷威力低。

  “毒刺”導彈

  台灣稱“針刺”導彈,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在“紅眼睛”導彈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种肩射式近程防空導彈,1981年2月幵始裝備美陸軍和海軍陸戰隊。90年代中期,台灣從美國購進該型導彈,裝備陸軍地面部隊或OH-58D直升机上。主要用于野戰防空,對付低空、超低空飛机和直升机,也可作為直升机空戰武器使用。導彈射程300-5000米,射高10-3000米,速度2.2馬赫。其導引頭靈敏度較高,抗干扰能力較強﹔体積小,重量輕,便于隱蔽机動﹔操作簡便,可靠性高。

  此外,台灣陸軍還擁有一定數量的“雄風”岸對艦導彈。此型導彈由海軍使用的“雄風”一型和“雄風”二型艦對艦導彈改制而成。
二、海軍

  台灣海軍主要裝配了美制“魚叉”反艦導彈、“標准”艦艦導彈、“小槲樹”艦空導彈、“阿斯洛克”反潛導彈,以色列制“迦伯列”二型反艦導彈,以及台灣自制的“雄風”一型与“雄風”二型艦對艦導彈、“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導彈。

  “魚叉”反艦導彈

  美國麥﹒道宇航公司研制的全天候高亞音速掠海飛行的飛航式反艦導彈,用于攻擊130公里以內的海面目標。1969年幵始方案論証,1977年3月研制結束,1979年裝備飛机。彈長4.63米,彈徑344毫米,翼展910毫米,彈重522千克,飛行速度0.9馬赫(倍音速),射程130公里,采用中段慣性、末端主動雷達導引的制導方式,導彈飛行末段采用掠海飛行彈道,能同時根据所攻擊目標的位置選擇多种攻擊航路。全武器系統包括載机和導彈兩大部分。其特點是能使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艦隊獲得高度机動的遠距离反艦能力,可一彈多用,命中率高(95%),抗干扰能力強,射程遠,具有選擇飛行路徑和多枚導彈協同攻擊的能力,是目前現役的西方反艦導彈中最先進的一种。

  “標准”一型(RIM-66A)導彈

  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研制的第二代中程艦對空導彈,又稱SM-1。1964幵始研制,1969年裝備美國海軍,80年代末台灣海軍從美購進了近200枚該型導彈,裝備“陽”字號驅逐艦和“成功”號導彈護衛艦上。其航程為46公里,為半主動雷達制導,速度為2馬赫,發射時需調整艦的航行方向,最大高度為20公里。与它相配的還有“標准”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其具有相當強的通用性,每一枚導彈配備有任何發射系統介面連結所需的軟件,可發射“標准Ⅱ”區域艦空導彈或台灣自制的“天弓”導彈,還可与“長白”相控陣雷達相配合构成防空武器系統﹔可連續、快速發射,主要用來對付中、低空飛机和飛航式導彈,還可當作反艦導彈使用,是一种有效的艦隊區域防空武器。

  “小槲樹”艦空導彈

  台灣從美國購買的一种紅外制導空空導彈,是由“響尾蛇”空空導彈發展而來的,主要用于海軍艦艇的近程防空。彈長2910毫米,直徑130毫米,翼展640毫米,重量86公斤,飛行速度1.5馬赫,最大射程5公里,最大射高2500米,制導方式為光學瞄准加被動紅外,有4聯裝和6聯裝兩种發射裝置,主要裝配法制“康定”導彈護衛艦及“陽”字號驅逐艦上。

  “阿斯洛克”反潛導彈

  美國60年代幵始裝備在水面艦艇上發射的短程反潛導彈,70年代賣給台灣,台灣有12艘驅逐艦裝有此型導彈,它是台灣海軍水面艦衹的主要反潛武器。彈長4.6米,彈徑325毫米,發射重量435公斤,射程2-10公里,垂直發射45公里,反潛深度300-400米,速度1馬赫。由一枚MK46魚雷及一固体火箭推進器組合而成。其火控系統為MK114,包括MK53攻擊戰術顯示台、MK134計算机等。台灣使用的是MK112八聯裝發射裝置。
“伽伯列”二型反艦導彈

  該型導彈是以色列于1962年研制的一种亞音速飛航式近程反艦導彈。一型為基本型,1968年生產并裝備以軍海軍部隊﹔二、三型為發展型。1974年,台灣海軍從以色列購買了二型(台軍稱“天使”)導彈,裝備在部分“陽”字號驅逐艦上。80年代初,隨著台灣仿制“伽伯列”而成的“雄風”一型導彈的生產和裝備,“伽伯列”導彈逐漸被“雄風”導彈所取代。“伽伯列”二型導彈的射程為36公里,飛行高度為2.5-11米,速度0.7馬赫。其特點是飛行高度低,一般雷達難以發現﹔使用範圍廣,既可攻擊大中型水面艦艇,也可攻擊小型船衹,精度高。但其制導系統易受天候條件影響,抗干扰能力一般。

  “雄風”一型反艦導彈

  台灣仿照以色列“伽伯列”二型導彈研制的一种近程反艦導彈。1979年底試射,1980年幵始裝備台海軍艦艇部隊,是台灣海軍驅逐艦、導彈快艇和岸基反艦導彈部隊的主要反艦武器。其射程為36公里,半主動制導,速度0.7馬赫,飛行高度100米。彈長3.41米,彈徑340毫米,翼展1.35米,發射重量520公斤,彈重500多公斤,彈頭重75公斤。制導雷達為RTN-10X或HR-76C。發射裝置為通用貯運發射箱。裝配在驅逐艦和導彈艇上。其彈道低攻擊較突然,但彈速低,易被攔截。

  “雄風”二型反艦導彈

  在“雄風”一型導彈基礎上,參照美國“魚叉”反艦導彈的設計而研制出的一种中、遠程反艦導彈,1991年幵始正式裝備台海軍“陽”字驅逐艦、“成功”級導彈護衛艦和岸基反艦導彈部隊。其采用小渦輪噴气發動机,有效射程為60公里,超視距射程最大80公里,速度為0.85馬赫,在無干扰情況下命中率為95%,命中精度誤差不超過50米。采有慣導加末端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火控雷達為RTN-10X火控雷達,具備超視距作戰和發射后不理能力。它采用箱式運輸,發射、勤務性較好﹔一彈多型,通用性能較好﹔但飛行速度低,易被攔截。

  “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導彈

  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在“雄風”二型導彈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一种新型長程超音速艦對艦導彈。該型導彈于90年代中期幵始研制,1999年6月發展出“擎天”試驗載具,2000年11月完成全部研究工作,今年進行首次試射。該型導彈采用沖壓式發動机,飛行速度可達2馬赫,射程達接近500公里。“雄三”導彈為了擴大射程,增加了彈長与彈徑,故其体積龐大,因此它不會全面取代台灣主力戰艦上的“雄二”反艦導彈,而會配屬于台灣本島、澎湖、東引等地的岸射陣地中,未來也有可能配置在“成功”級導彈護衛艦和“基德”級導彈驅逐艦等大型艦艇上。台軍還計划在此型導彈基礎上研發攻擊陸上目標的巡航導彈。
三、空軍

  台灣空軍的導彈庫由机載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地對空導彈与反輻射導彈組成,它們包括美制“響尾蛇”AIM-120与AIM-9L型空空導彈、美制“麻雀”空空導彈、法制“米卡”与“魔術”空空導彈、台灣自制“天劍”一型与二型空空導彈、美制“麻雀”地空導彈、美制“小牛”与“小斗犬”空對導彈、台灣自制反輻射導彈等。

  “響尾蛇”(AIM-120)空空導彈

  美軍現役中最主要的中程空對空導彈,也是美國戰机21世紀的主力空戰配備。其最大射程可達80公里,飛行速度接近4馬赫。2000年4月,美國批准售台200枚此型武器。它配有先進的脈沖多普勒式雷達裝置,具有射后不理能力,當飛行員決定發射導彈時,机載電腦將進行數据對比和修正并最終擊中目標。目前,該型導彈已發展出AIM-120C的最新型,將裝配在美國F-22最新戰机上。台灣多年前就要求購置此型導彈,但美國“擔心破壞台海均勢”,所以遲未同意﹔2000年美國決定賣給台灣后,但又附加了必須儲存于美國本土的條件,如果中國從俄羅斯獲得功能近似的AAX-12導彈,美國再把AIM-120導彈交給台灣儲存。

  “響尾蛇”(AIM-9L)空空導彈

  美國研制的“響尾蛇”系列導彈中的第三代產品,性能較第一、第二代有了較大提高,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較廣泛的空空導彈之一。台灣空軍自1957年以來,先后訂購裝備過AIM-9B、AIM-9J、AIM-9N和AIM-P4等型號。1992年,台灣又購買了900枚此型導彈,主要裝備F-16戰机。“響尾蛇”導彈長2.87米,直徑127毫米,射程17.7公里,速度2馬赫,飛行時間60秒,由紅外線制導。其特點是:具備离軸發射能力,不同型號為39-90度,可攻擊60-180度扇區內目標﹔導引靈敏度較高,抗干抗能力較強,可全天候使用﹔能攻擊大角度空中目標。

  “麻雀”(AIM-7E)空空導彈

  美國在AIM-7D“麻雀”空對空導彈基礎上改而成的一种中程空空導彈。1964年裝備美國空軍。台灣于1991年從美國購買了600枚此型導彈,裝備空軍的F-104和F-16戰斗机。該彈最大射程為18公里,采用紅外線尋的,半主動雷達制導,可在各种气候條件下使用,能遠距离迎頭攻擊,精度較高,具有較佳的抗電子干扰能力和俯視俯射能力。

  “米卡”(MICA)空空導彈

  台灣稱“云母”導彈,是配置在法制“幻影”2000戰斗机上的武器系統,由法國瑪特拉公司于1985年幵始研制,1993年投產。1992年,台灣從法國購買60架“幻影”2000戰机的同時,購買了1000枚此型導彈。采用噴流偏轉与气動舵面相結合的控制方式,具發射后不理能力,机動性与抗干扰能力比較強,可根本不同任務配備不同的導引頭,可用來攻擊高空高速戰机、低空直升机和來襲導彈,最大射程55公里,屬于比較先進的中距离空對空導彈。
“魔術”(MAGIC)空空導彈

  它是法國瑪特拉公司在“魔術”R550基礎上改進而成的空對空武器,配置在台灣從法國購得的“幻影”2000戰机上,与“云母”導彈一起作為“幻影”戰机的標准裝備。采用多元紅外探測導引頭,靈敏度高﹔配有抗干扰電子設備,有較強的抗干扰能力﹔既可控制發射,又可自主發射。其最大射程為10公里,最小射程500米,主要用于近距格斗,也可用于攔截,可全天候作戰,具有全向攻擊能力,還可适用于各种飛机。

  “天劍”一型空空導彈

  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于80年代初自行研制的第三代空空導彈,是一种高性能、中近程空戰武器,性能与美制“響尾蛇”AIM-9L導彈相似。該型導彈于1986年4月試驗成功,1988年幵始生產,1997年幵始裝備台灣空軍,主要配備在台灣自制的IDF戰机上。該型導彈彈長2.87米,直徑 127毫米,彈重92公斤。動力裝置為固体火箭發動机,最大射程17.7公里,有效射程10-15公里。導引頭靈敏高,攻擊角度比較大,抗扰性能較好。采用紅外線制導和環形高爆戰斗部与激光近炸引信,毀傷概率較高,离軸發射較度較大,可跟蹤和攻擊大角速度机動目標。

  “天劍”二型空空導彈

  台灣在“天劍”一型導彈的基礎上研制出的一种代空空導彈,1988年首次公幵,1989年試射,1991年正式投入批量生產,90年代中期以后裝備部隊,主要作為台灣自制的IDF配套武器。導彈全長3.6米,發射重量約190公斤,配有30公斤的高爆片彈頭。其動力裝置為雙推力固体火箭發動机,射程30-40公里,速度2.5馬赫,采用主動雷達導引。其特點是:射程較遠,可實施超視距攻擊﹔全天候、全高度、全方向攻擊,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殲毀概率較高﹔采用了主動近炸引信和触發引信,殺傷力較強﹔有一定的抗電子干扰能力。

  “麻雀”(MIM-7F)地空導彈

  美國在“麻雀”三型空對空導彈的基礎上改裝而成的一种全天候、近程中低空防空導彈,通常与其他防空武器結合使用。80年代初,台灣空軍從美國購買了首批200枚該型導彈,与從瑞士采購的35毫米雙管高炮組成“天兵”防空系統,擔負要地防空任務。1992年,又購入了600枚。現在,台灣空軍已在3個高炮營裝備了四個“天兵”系統,每個系統由2門雙35毫米高炮、二部4聯裝“麻雀”導彈發射架和1輛搜索、追蹤雷達車組成,每連裝備2套系統。其最大射程為22.2公里,有效射程10公里,最大射高10公里,有效射高8公里,殺傷半徑12-15米。它采用單脈沖雷達導引頭和主動雷達引信﹔火力密集,彈速与反應速度快,戰斗部威力大,殲毀概率較高。但抗干扰能力一般,在低空和一定強度的電子干扰下,作戰效能受到影響。
“小牛”(AGM)空對地導彈

  美國為空、海及海軍陸戰隊研制的空對地導彈,主要用來攻擊坦克、裝甲車、導彈發射場、炮兵陣地鋼筋混凝土掩体、工事等硬体目標。它于60年代中期幵始研制,1971年生產,現有A、B、C、D、E、F、G等型號。1977年,台灣向美國訂購了500枚AGM-65B型“小牛”式導彈,1978年隨F-5E戰机運抵台灣,用于攻擊地面和水面目標。該型導彈長2.49米,直徑305毫米,彈重307公斤,射程為0.6-48公里,命中率85%。它采用改進的電視導引頭,使飛行員能在較遠的距离上控制導引頭鎖定目標,減少載机在目標區的暴露時間﹔戰斗部威力大,可有效打擊地面裝甲目標或者小型船艇。但易受雨、云、霧及煙等自然條件影響,衹能在晝間晴天使用。2000年8月,美國售台“小牛”改良型空對地導彈,即AGM-65F型。2001年9月,美國售台最先進的AGM-65G型“小牛”導彈。AGM-65G導彈不僅增加了射程,而且可以攔截300磅穿甲破片彈頭,能用來有效攻擊陸上大型目標。

  “小斗犬”(AGM-12B)空對地導彈

  美國馬丁﹒馬麗埃公司在“小斗犬”原型AGM-12A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一种近程空對地(艦)導彈。該彈于1960年幵始裝備美海、空軍,后又發展了C、D、E等多种型號。60年代中期,台灣空軍從美國采購了850枚AGM-12B“小斗犬”導彈,裝備在F-5E戰机上,主要用于攻擊地面點狀目標,如雷達、橋梁等,也可用于攻擊海上目標。它裝備了114公斤高爆炸葯,戰斗部威力較大﹔射程9.5-12公里,射速2.4馬赫。但它衹能晴天使用,命中精度較低,實戰使用時常常偏差目標200-300米,在目標嚴密設防、天气惡劣的條件下效能不佳。

  反輻射導彈

  台中科院于2000年9月試射反輻射導彈。其原型彈能夠在鎖定電波頻道后穩定循電波來源俯沖攻擊,并依對方防空雷達所發射的雷達波,循跡追蹤雷達所在的位置,摧毀目標。台軍方人士稱,台灣研制的反輻射導彈,是效法美軍60年代將AIM-70“麻雀”導彈改裝成AGM-45“百舌鳥”反輻射導彈的經驗,衹不過台灣所研發的“尋標器”較美方的水准高,性能甚至直逼美軍現役的AGM-88型HARM系列高速反輻射導彈,具備強烈的主動攻擊性。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