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失誤 (9)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WWII 于 July 05, 2002 20:52:42:

第十章 主動的代价 ── 日本的介入,1941年

1943年春天形勢發生了逆轉。軸心國集團注定要失敗,除非他們得到了具有大規
模毀滅能力的武器來創造奇跡,比如用成群的不可攔截的火箭,把成千上萬吨的
高爆炸葯傾瀉到盟國的城市和設施上,或者擁有科學家們不止一次暗示過的具有
不可想象的破壞力的原子彈。對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來說,擺在面前的出路不是
謹慎地退出戰爭,就是戰死。對盟國來說,衹是如何用生命和財產的最小損失來
盡可能快地結束這場戰爭。由于失去了主動,軸心國將在各類事件和本身弱點的
壓力下被迫犯更多的錯誤。而盟國在竭力尋找一個經濟上合理的解決辦法的過程
中,則不得不努力根絕其失誤。但是到了1944年春天,隨著錯綜复雜的世界形勢
逐漸演變清晰,以及早先估算中的錯誤被暴露出來,交戰雙方所要付出的代价便
更加明朗化了。

歐洲的爭斗在希特勒的堅持下仍在繼續。德國人民支持他是由于宣傳導向所產生
的錯誤觀念,即不管怎么樣希特勒的天才總會找到一條跳出火坑的通途,盡管正
是他在幵始時犯的錯誤才把他們赶進了火海。每一次失利之后,德國人的失望悲
觀都因被約瑟夫﹒戈培爾的宣傳部灌了一劑充滿謊言的迷魂盪而有所緩解。日益
猛烈的英美空襲正以不可想象的凶殘蹂躪著德國城市。德國人民則帶著不斷增加
的冷漠來四處躲藏,好象在絕望中瞪眼看著自己的困境卻又無法預知自己的全部
厄運。俄國人日益逼近德國戰前的東部邊界,盟國部隊7月在西西里島登陸,然后
是意大利這個不幸的國家在1943年9月退出了軸心國集團,但是卻發現自己陷入了
比以往更殘酷的毀滅和仇恨的紛爭之中。隨著盟國強大部隊在法國登陸的時刻日
益臨近,西歐上空的空戰也更加激烈。

日本人經過另外一條道路,出于心理上不同的原因,也陷入了類似的困境。這种
情況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將在第14章更詳細地討論。現在衹需要說明的是,日本人
民,由于傳統的和歷史的原因,堅信自己是不可戰胜的(日本必胜)───种從
本質上說是由其獨特的表達和交流方式以及政治制度造就的心態。日本正處在從
傳統的封建式武士道精神向現代工業化和作戰方法轉變的過程中。其政治軍事領
導層由于更多地是受過去的理論和戰績而不是現實形勢的影響,他們明知后果但
還是發動了戰爭。正如1941年9月海軍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對日本首相文磨
所說的那樣,“如果您堅持要我繼續(戰爭),我可以保証痛打他們(美國人、
英國人和荷蘭人)一年半,但卻不能對此后會發生什么情況有任何保証。”──
這种表示怀疑的觀點在海軍總參謀長永野修身海軍上將那里得到了充分補充。他
對天皇說:“政府已經決定,如果沒有戰爭,國家便在劫難逃。即便是有戰爭,
國家也可能毀滅。但是如果一個國家在目前困境中還不進行戰爭,那么這個國家
便失去了其精神,已經是一個注定要滅亡的國家。”

因此在日本人看來,決定擴大1937年他們發動的与中國的戰爭是正确的,如同在
其軍國主義政府看來,挑起与中國的敵對行為是完全正确的,是日本追求擴張主
義目標的必然結果。日本所犯的不能原諒的錯誤是其后的机會主義行為。這使日
本以一种好戰的姿態實現對西太平洋的控制,因而又必然要引起美英的抵抗。19
40年法國淪陷后占領法屬印度支那,以及無視美國的一再警告,無視表明兩個擁
有巨大工業潛力优勢的強國隨著事態的發展可能會被激怒來管教好戰的日本的种
种跡象,是极其愚蠢魯莽的。這使日本不能不失体面地退縮。

山本關于可以痛打盟國18個月的推斷是基于日本的石油儲備水平以及在沒有得到
自己控擊的石袖來源補充的情況下石油儲備在戰時減少的速度。美國在1940年9月
采取的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的積极措施,以及美國与英國一起在1941年7月對日本
財產的凍結,事實上使日本采取行動奪取荷屬東印度和緬甸的生產資源變得更為
必要。山本的軍事失誤在于其堅信僅一次海戰大胜便有可能決定一場戰爭。這种
觀點是在1894年鴨綠江之戰日本海軍大胜中國艦隊和1905年在旅順口殲滅俄國艦
隊這兩個日本海軍輝煌戰績之后才引入日本理論中的。要想徹底重演上述輝煌戰
績并使美英癱瘓,山本知道對敵人的打擊必須是完全出其不意,而對手的兵力恰
巧完全集中并全都部署在最多兩個地點上。這是一個极難實現的企圖,實際上是
拿自己國家的未來命運作賭博。因為嗜賭成性的山本(据說拉門、圍棋,麻將、
紙牌和輪盤賭這類憑運气的游戲對他來說比吃喝更重要)在籌划他對美國進攻的
決定性戰斗時,沒能控擊住他本人性格中的這一怪痹。由于日本航母聯隊接近珍
珠港必須保持高度隱蔽性,而又极容易被發現,由于几乎全靠空軍來實施決定性
打擊,以及必須在极短時間摧毀所有的各類目標,襲擊珍珠港的計划本身便是一
場賭博。即使僅僅考慮气候變化所產生的影響也是如此。

如同日本的大部分重要作戰計划,對珍珠港的襲擊計划也是非常复雜而且极其依
賴完美的執行。此外它還依賴于出色的保密和對敵情報──敵人得极其合作地按
日本人的假設作出反應!這种要求也太离奇了,特別是當美國人已經譯讀了日本
外交密碼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并不知曉)并且知道一場盡管時間地點還不清楚的
沖突已經臨近的時候。在進攻之前,在夏威夷的日本間諜已經通報了日本人,敵
人的兩艘航母在周未都离幵了港口。這一不同尋常的舉動引起了對計划是否已泄
漏的怀疑──而事實上這不過是美國方面的一個預防性措施。而且,在1941年12
月7日星期天發起攻擊時,日本人并不知道當時衹有一半的美國航母兵力部署在太
平洋。

日本人既沒有對美國潛艇的价值給予足夠重視,也沒有強調海軍船塢机械修理厂
和石油灌儲存場的重要性,而把這些設施降為在戰列艦、航母和巡洋艦被擊沉之
后的第三次攻擊的目標。由于害怕据知仍然很強大的敵軍陸基和艦載飛机的空襲
造成太大的損失,南云海軍大將取消了第三次攻擊。結果這些設施便完好無損地
保留下來。南云比別人都更積极推崇戰列艦是比航空母艦更有威力的決定海上胜
負的武器,因此衹要已經摧毀了敵人的戰列艦部隊,他便很滿意了。他已經賺了
一大筆獎金,不愿再賭了,盡管還沒有把庄家贏光。這樣,對美國海軍艦隊快速
恢复元气至關重要的武器、設施和給養被留在那里,從而加速了日本的最后審判
日的到來。

總的來講,無論德國還是日本都沒能意識到他們所進行的戰爭的全球性,也沒有
意識到他們的敵人不僅理解這一點,而且還成功地調整了各戰略點上的力量對比
。柏林和東京之間沒有真正的聯合籌划,也沒有像倫敦和華盛頓之間那樣努力為
雙邊利益而協調行動。結果,在大西洋擊敗德國潛艇,既是對德國的胜利,也是
對日本的胜利。因為把集中优勢兵力對付德國作為首要目標也是相對而言,衹不
過把最終粉碎日本的部署推遲了几個月而已。而且,在中途島和所羅門群島失敗
之后,日本已無力影響盟國軍隊在1944年轟炸德國和實施有史以來最大兩栖作戰
。總而言之,此時是該由盟國來決定如何以可能最少的失誤來結束這場戰爭了。


第十一章 對德國的錯誤判斷──歐洲轟炸,1940-1943年

英國皇家空軍導航部隊指揮官、空軍副元帥唐納德﹒貝內特在1944年11月3日在寫
給轟炸航空兵司令部的一封半官方的信中,提到了一些机組人員在一次次地要求
他們攻擊其不感興趣的目標時表現出极大的不情愿,甚至“畏縮不前”。

唐納德﹒貝內特還從來沒經歷過這种情況。在提到1943年對埃森和1943年底和19
44年初對柏林的持續轟炸時,他特別指出了許多飛行員并不是竭盡全力轟炸柏林
,而是將總重達4,000磅的炸彈和燃燒彈中的大部分扔到了北海和丹麥。他本應
加上這一點顯然由于迷失航向或飛机被擊中,盟國的飛行員降落在瑞士的机場并
被拘禁﹔這類飛机的數量不斷增加致使這些机場擁擠不堪。因此,飛行員缺乏勇
气就被作為一個關系重大的問題而加以長期研究。正是在這种情況下,盟國空軍
,尤其是轟炸航空兵,竭盡全力試圖通過直接炸毀德國的心臟地區并建立在戰爭
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空中优勢來贏得這場戰爭。

盟國在1943年1月舉行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上決定實施轟炸進攻,并在1943年11月至
1944年3月對柏林轟炸期間達到一個高潮。在那次會議上,除了其事項外,羅斯福
總統、邱吉爾首相和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特別為結束戰爭制定了一個方案,決
定首先贏得大西洋之戰的胜利,此外,還要對俄國提供物質援助,加強在太平洋
和遠東對日本的進攻。然而影響最大的還是羅斯福在記者招待會未預先充分考慮
的聲明:同盟國將堅持要求軸心國無條件投降。這一輕率的講話等于提出了一個
延長這場戰爭的政策,因為它給敵人提供了宣傳机會,使其人民由于害怕滅絕而
堅定其血戰到底的決心。卡薩布蘭卡會議決定實施的著名的聯合轟炸進攻計划,
加劇并充分体現了戰爭的殘酷性。該計划命令英國皇家空軍和美國陸軍航空部隊
對德國境內的經濟、軍事和政治目標實施全面轟炸。其中特別提到了柏林,“…
…當形勢适于達成對敵士气不利或對俄國士气有利的特別有价值的戰果時,必須
轟炸柏林。”

戰前,英國人比美國人或德國人,正如前文所提──更加堅信僅靠轟炸進攻就能
贏得戰爭,在30年代,英國把一支強大的轟炸部隊當作防止他國轟炸其本上的威
懾力量。与此同時,德國人由于缺乏資源,并且完全正确地認識到僅憑現有的技
術,在尋找目標、命中目標方面難于達到足夠的准确性,因而他們拋棄那种觀念
。至于美國,一直猶豫不決。到1938年,羅斯福才在專用于支援陸軍作戰的編隊
之外又大力擴充陸軍航空兵并幵始組建四引擎轟炸机大隊。首先,鑑于晝間最易
保証攻擊的准确性,以及大力強勁的快速轟炸机能夠在速度和作戰性能上略胜殲
擊机一籌,主張實施單獨轟炸進攻的人們堅持認為轟炸机無所不能。但是,正如
本書已經闡述的那樣,在晝間,除非轟炸机有己方殲擊机的掩護,否則,极易遭
到敵方殲擊机的攻擊。而且,這兩种飛机在速度和性能方面的差异,在30年代中
期由于單翼机取代雙翼机而极大地擴大了。轟炸机密集編隊的防御能力,甚至象
英國裝備有机動多管炮塔的轟炸机的防御能力,也是遠遠不夠的。因此,40年代
初期沒有裝備炮塔的“美國空中堡壘”轟炸机便令人失望地處于一种劣勢,根本
名不符實。從1940年6月至1941年6月英國獨自堅持作戰,而且直到1943年7月進攻
西西里之前,衹能運用空中力量對歐洲大陸的軸心國實施直接打擊。然而英國發
現,由于轟炸机极易遭到攻擊,自己的這一努力受到了很大限擊。英國轟炸机試
圖在殲擊机的有效掩護範圍之外對德國境內目標實施晝間低空精确轟炸,但結果
証明代价昂貴──正如德國空軍對英國進行的類似轟炸所遇到的問題。夜間遠距
离轟炸的确曾鼓噪一時,并被轟炸航空兵司令部和英國的吹鼓手們充分發揮。

但除此之外并無其它實質性收效。作為堅不可摧的信念的一种表現,這一努力的
确宏偉壯觀。但是,作為摧毀精确目標的手段,轟炸進攻則就顯得收效甚微了。
因為在1939年以前并沒有真正認真地研究過這种作戰方法。對于這一失誤,許多
政治家和軍事將領應負有責任。內在的原因之一是缺乏經濟和工業資源,原因之
二是各軍种間的爭斗引起了內部不和。

世界和英國正在從衰退中复蘇。皇家海軍當然需要空軍為其几乎所有的作戰行動
提供空中支援。陸軍也是如此。皇家空軍中的一批軍官們自以為是,竭力游說以
使他們這一新組成的軍种保存下來,并且理所當然地想把空軍上升為戰爭中決定
胜負的一個兵种。其中他們唇槍舌劍的戰果之一就是大大地夸大轟炸机的破壞威
力。

空軍上校亞瑟﹒哈里斯于1934年在空軍任計划處副處長,負責協助制定政策以及
實施上述政策所需要的具体飛机類型,特別是發展關于大攜彈量四引擎遠程轟炸
机的作戰思想。他對海軍和陸軍的要求不怀好意地加以反對(某些皇家空軍的司
令部的要求除外)。但是,當空軍上校貝內特于1937年接任計划處副處長時,他
發現“……我們似乎正在忽視有關炸彈類型和戰術的實際研究和試驗,以便能夠
以最小的代价摧毀各种目標。”4年后,道丁可能也意識到這一點,于是排除了對
受控試驗的种种限制。這也正是R﹒V﹒瓊斯博士的本意。他曾寫到轟炸航空兵存
在著抵制科學的現象,并指出這与道丁指揮的殲擊航空兵形成鮮明對比。1940年
,瓊斯不顧一些科學家和飛行員的怀疑態度,設法用一項實際的調查來証明德國
正在使用無線電信號作為輔助手段,在夜間發現并攻擊英國的目標。當道丁得到
這個報告后,便立即下令實施干扰。結果,德國在以后的無線電戰中便連續遭到
挫折。

以最小的代价摧毀目標并不是這次轟炸進攻中唯一沒有處理好的問題。對摧毀每
個目標需要多少炸葯必須作出評估的作戰研究也沒有在科學計算的基礎上進行。
而一些人為的因素,如1937年德國轟炸机摧毀西班牙的格爾尼卡,再加上在計算
中傾向于把爆炸造成的最嚴重破壞統計在內而又不排除掉种种失效的概率,終于
使皇家空軍很快積累了大量“証据”,夸大了在各种情況下轟炸可能造成的破壞
。這种缺乏事實根据的各取所需的做法,不可避免地使人們對轟炸產生恐懼,進
而造成嚴重的政治后果。它嚇壞了那些在与軸心國進行外交談判的時候必須做出
重大決策的政治家們,使他們猶豫不決并產生錯誤印象,從而不能正确地估价所
面臨的各种風險。而且,它也增強了那些真誠倡導裁軍運動隊伍的力量,因而削
弱了對軸心國威脅應采取的防範措施,并慫恿了獨裁者。但是,皇家空軍自信有
能力對德國實施夜間轟炸攻勢,是由于他們相信天文導航和推測領航是發現目標
的有效工具。同時,美國陸軍航空兵則相信,最新式的、火力更加強勁的“空中
堡壘”轟炸机能夠突破攔截,并使用諾爾登轟炸瞄准具對目標實施极為精确的轟
炸。他們曾在理想的條件下進行過這种演練。他們或許會說:“誰還會要求有比
這更好的裝備呢?”R﹒V﹒瓊斯博士引用空軍副參謀長哈里斯的1941年2月的記錄
:”我們自己沒有使用任何無線電波束,但是,我們的轟炸与德國的轟炸一樣成
功,而且深入到德國的縱深。”這种觀點如果不能說是帶有偏見,至少也是令人
惊愕。

不僅是因為已有許多情報資料使人怀疑皇家空軍也許并沒有擊中其目標,而且作
為曾經參加過第一次大戰的對夜間飛行作戰具有丰富經驗的戰斗机駕駛員,哈里
斯本人完全清楚夜間在敵國領空飛行導航所面臨的一切困難。他本人肯定知道、
就是1939年和平年代的白天云上飛行演習中,如果飛机依靠推測導航器抵近目標
誤差不超過50英里也是萬幸了,而且,不管是否使用了波束導航,德國空軍的夜
間轟炸的精确性也毫無任何值得吹噓的東西。

情報報告証明,皇家空軍關于命中并摧毀目標的熱情洋溢的反复宣稱是虛假的。
盡管有點為時已晚,但D﹒M﹒B﹒巴特(國防部長溫斯頓﹒邱吉爾的科學顧問弗雷
德里克﹒林德曼教授的祕書,一位公正的文職官員)還是不顧轟炸航空兵的反對
,從航空照片中找到充分的証据,表明轟炸机衹是偶爾擊中目標。──因為此時
已不顧飛行員的反對仍然在轟作机上裝上了照像机。飛行員們非常憎惡別人指出
他們謊報戰果,認為是對他們的誣蔑。1941年8月,巴特的報告──并非完全以照
片為依据──指出衹有1/3的炸彈落在目標附近5英里的範圍內,在防御相當嚴密
的魯爾上空,衹有1%的轟炸机飛抵目標附近5英里的範圍。邱吉爾此時已成為神气
不起來的“空軍參謀”。他与科學家之間的爭論确實產生了一些結果,而且這位
“空軍參謀”還被迫承認戰前對轟炸效果過分夸張的估計,的确是有些一廂情愿
。能認識到這一點固然不錯。但正如邱吉爾在給空軍參謀長查爾斯﹒波特爾空軍
元帥的一封尖酸刻薄的備忘錄中所指出的那樣,對空中打擊的這种描述已經導致
為防止空襲造成的傷亡而浪費了許多人力物力,給制定戰前政策的政治家們造成
了巨大壓力,并且“直接促成了在1938年8月拋棄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其它許多
惡果。

不要以為德國在1939年就做好了抵抗夜間空襲的准備。直到1940年5月炸彈落在了
魯爾之后,德國才在6月成立第一個夜間殲擊机中隊,到9月前,才幵始啟用第一
個用于追蹤轟炸机的雷達裝置。1939年8月,空襲德國的想法被稱為幻想而被放棄
。戈林則宣稱,敵國的任何轟炸机都休想突破魯爾防御線──由聲波定位器導控
的探照燈和為每擊落一架飛机就發射几千發炮彈的高射炮群組成。這些火炮的最
大射程高達30,000英尺。由約瑟夫﹒卡姆胡伯將軍首創、最初主要用于魯爾防空
的區域防空得到快速發展,并逐步運用于許多其它重要目標的防御。這些防空体
系最后綜合形成了著名的“卡姆胡伯防線”。它有一個完整的雷達和無線電系統
來控制探照燈、高射炮以及在對空防御中關系重要的殲擊机群。然而,在1940─
─1941年間,這令德國人歡欣鼓舞的冬季,他們卻發生了許多偏差。最終胜利看
上去指日可待,而皇家空軍的轟炸也衹不過是添些小亂而已。但在這時,在希特
勒的同意下,戈林和空軍裝備總監烏德特卻幵始延緩了研究發展雷達的速度。卡
姆胡伯個人請求希特勒允許繼續發展机載雷達,認為這是殲擊机在夜間攔截轟炸
机的關鍵,否則,到1942年初皇家空軍即將實施更精确的夜間轟炸之前,德國的
第一批机載雷達還不能准備就緒(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而美國陸軍航空部隊
又在准備下半年幵始對德國進行晝間轟炸。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