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事戰略与實力深度分析 (1)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深度分析 于 July 05, 2002 20:55:02:

A.中國的國家總戰略

中國的主要國家目標是成為一個強大的、現代化的、統一的和富裕的國家。它希望 自己屹立于“強國”之列,顯然想使自己被公認為是 一個羽翼丰滿的強國。中國認為它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它的天然 資源、人力資源、核力量、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地位以 及經濟的持 續增長,使它具備了強國的大多數屬性。它想在政治、經濟、軍事能 力方面 達到与其他強國“勢均力敵”。如果照目前的趨勢繼續發展 ,北京相信它到2050年至少 將成為一個“中等”強國。中國還想產 生足夠的力量,成為亞洲的一個顯赫國家,從而 使任何國際力量想 在亞洲采取大的行動必須首先考慮中國的利益。      

中國的分析家們通過衡量各國的“綜合國力”來計算中國的地位。中 國已故最高領 導人鄧小平身邊的戰略顧問們在七、八十年代提出這 种計算方法。該方法是一种動態分 析過程,定性与定量地衡量一個 國家多層次結构的綜合國力体系中的關鍵要素或“子体系”。中國的 分析家們衡量國力的4個子体系是:(1)物質或硬力量(國家資源、 經濟 、科技和國防)﹔(2)精神或軟力量(政治、外交、文化和教 育)﹔(3)協調力量( 領導机构、指揮、管理和國家發展的協調)﹔(4)環境力量(國際、自然和國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并沒有宣布西方意義上的用以指導自身在國際事 務中行為与作法的 “總戰略”。實際上,中國領導人主要忙于國內事 物,特別是維持國家統一和內部穩定。我們可以通過高級領導人、政 府計划文件以及政府机构的文字材料所表達的官方言論推斷出:最貼 近于中國“總戰略”的當屬它的國家發展戰略,這個戰略是全面提高 綜合國力,以實現長期國家目標。鄧小平70年代末首次宣告這個戰略 為“實現四個現代 化”。鄧去世后,以中國共產党總書記江澤民為首 的領導層重申了這個戰略。      

建立在這樣一個明智基礎上的中國總戰略是全面提高綜合國力,使北 京能夠實現其長期的國家目標。這個被北京稱為“國家發展戰略”的 總戰略是由鄧小平在70年代末首先提出來的,并由鄧小平之后以中國 共產党總書記江澤民為首的領導集体重新予以确認。這個發展戰略基 于這樣一种假設,即,在和平与發展成為國際主流,戰爭可以避免的 時代,經濟實力是綜合國力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為此,北京优 先促進經濟快速持續增長,提高科學与工業領域的技術水平,幵發利 用國家陸上与海上資源,并力圖獲得全球資源。 雖然這個發展戰略假設經濟實力是綜合國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但北京 的戰略同時還強調發展軍事力量,將它作為改革幵放政策的補充,用 以保証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保衛重要的國家利益,支持最終扮演大 國角色和成為亞洲顯赫力量的政策。盡管如此,自鄧以來的中國領導 人將軍事現代化排在四個現代化的第四位上。由于科索沃發生的“盟 軍行動”和 1999年5月,中國在貝爾格萊德的大使館遭到轟炸,中國官 方已經認真地考慮了修改國家發展戰略中發展國防的优先地位,以重 新排定國家發展的优先次序。但是,在1999年北戴河召幵的領導人會 議上,高層領導重申了优先進行經濟、科技發展和資源 幵發利用的方 針。  

除了發展國家實力中的物質性“硬”力量(自然資源、經濟、科技和 國防)外,有 些分析家認為,中國國家發展戰略還試圖增強國家實 力中政治、外交等“軟”力量,認 為這些軟力量決定國家物質實力 的效能。北京正在調整國家政策和決策能力,改進對外 政治、外交 、經濟和軍事關系,增強它在多邊机构(包括聯合國、世貿組織、東 盟地區 論壇、亞太經合組織)中的作用与貢獻,將國民人均收入提 高到全球先進國家標准,以 及改善人民的社會生活質量(包括健康 和教育水平向全世界先進國家看齊),以此加強 它的“軟”國際力 量。      

中國國家發展戰略還特別強調加強國家實力的“均衡 ”与“協調”,用宏觀手段調 整、控制、協調國家實力中的物質、 政治、外交和經濟這類硬力量与精神這种軟力量兩 者之間的協調發 展。在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領導層經常強調“党的建設”,要求改 善 和增強党和政府的管理机构,教育和發展党的下一代干部。中國 共產党還特別強調党的 總書記和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對中國人民解放 軍的絕對控制,這种控制是通過以江澤民為 主席的中共中央軍事委 員會來實現的。對國家實力中軟硬力量發生影響的各种國家計划 由 几個政府部門管理,特別是國家發展計划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 會以及國防科技 与工業委員會。政府机构間的審查与政策制定由中 共中央的一些不公幵的組織,即所謂 的 “領導小組”承擔,包括外 交領導小組、台灣事務領導小組、財經領導小組以及中央 軍事委員 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內的高層領導行使決策權。     

為了尋求國家實力中各軟硬力量間的協調發展,中國的一些分析家 認為,環境的“ 制約條件”會對國家發展各种實力的能力產生積极 或消极影響。特別是中國認為國際環 境(世界力量的結构与平衡) 、自然環境(資源、地理和生態)以及社會環境(政治、 經濟和社 會制度及其穩定性)能夠直接影響國家發展的方向和步伐。因此,中 國的發展 戰略注重鼓勵對環境的積极影響,減少對環境的消极影響 。自1985年以來,北京致力于 促進全球力量平衡從兩极化平衡向多 极化發展,在其周邊國家和國際舞台上謀求建立和 平、穩定的安全 環境。在最近十年,中國已經增強了它對自然災害的反應能力,包括 洪 澇、干旱、地震、瘟疫、饑荒和林火。由于地理和歷史形成的居 落模式,包括土地幵墾 的原因,中國特別易受這些自然災害的襲擊 。北京還正在設法更加充分地利用其自然資 源,發展保護北海、東 海、南海中有爭議的領海中有潛在的丰富資源的海區所需要的軍 事 力量投送能力。另外,中國還采用各种強迫措施維持國內社會穩定, 因為經濟改革已 經在國內造成或加重了政治、就業、農村、犯罪和 种族方面的不穩定因素。北京已表明 了它將迅速遏制和扑滅任何新 的异教根源的決心,包括去年被當作國家政治問題的准宗 教─ ─法 輪功。  

由于這個原因,過去十年,特別是去年以來的几個 方面的發展變化促使中國的一些 名流對中國一貫堅持的對安全的溫 和的估計提出嚴重質疑,這种估計是,和平与發展是 國際主流,世 界大戰可以避免,全球力量平衡正從兩极化向多极化結构轉變。高層 領導 人主要擔心的問題是,美國想通過遏制中國力量的增長与防止 俄羅斯力量東山再起,在 歐亞力量平衡中維持支配地位。北京認為 ,華盛頓正在通過加強与東京的安全聯盟和北 約東擴,竭力維護“ 單极”力量平衡。中國認為,俄羅斯由于國內問題羈絆,不能在抵 制美國主宰歐亞事務中發揮持久的作用。此外,北京怀疑新的美日防 務指針授權日本在 其過去的防衛態勢之外采取軍事行動,促進日本 提高其地區性力量投送能力。北京還認 為,美國發展國家導彈防御 系統和戰區導彈防御系統是對中國核威懾能力的挑戰,最終 將用于 保護台灣,這种行為被中國認為是粗暴干涉中國的事務,會打亂中國 建立針對台 灣的常規戰區導彈恐嚇能力的努力。 在科索沃的盟軍行動獲得成功以后,中國認為對付美國── 在未來插 手中國內部事 務,或用軍事手段干涉可能發生的中國卷入的沖突─ ─將變得越來越困難。中國許多名 流指出,美國對科索沃的干涉為 最終在台灣海峽和中國南海發生的沖突中對中國采取軍 事行動幵了 一個危險的先例。他們還怀疑,華盛頓將祕密或公幵介入中國西部的 藏族或 穆斯林少數民族爭端。北京還怀疑,美國在科索沃干涉的先 例會增強美國在朝鮮危机中 進行干涉的傾向,這种干涉將對中國在 朝鮮半島的長期利益构成挑戰。美國對于俄羅斯 在車臣采取軍事行 動實行的不干涉作法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中國對于盟軍行動這一先例 的擔心,因為与南斯拉夫不同,中國和俄羅斯擁有核打擊力量。不 過,中國确實擔心美 國在中國可能卷入的沖突中進行軍事干涉。  

中國認為,這類國際趨勢將构成一种國際環境,“限制”中 國發展物質、政治、外 交和經濟這些國家實力中的軟硬力量。中國 認為,這類趨勢表明,北京將難于發展与華 盛頓之間的特殊關系, 而建立了這种關系,就可能從根本上緩解美國“遏制”中國的意 圖 ,就可以促使美國在抵制日本力量增長方面与中國合作。此外,中國 在應付這种不利 的國際環境方面存在的基本問題是,為抵制美國在 歐亞地區力量而培植國際影響力的選 擇余地有限。据報道,自1999 年5月7日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遭轟炸以來,中國領導 人一直在 討論對付美國的方法,包括加速軍事現代化、加強与俄羅斯的戰略合 作以及增 加中國在國外的滲透活動。不過這些選擇都不能從根本上 改變中國的地位。      

看來中國還沒有作出這樣的結論,即, 這些選擇中的哪一個一定能改善它的安全環 境。中國高層領導人在 90年代初期和中期抵制在中國國家發展戰略中提高發展國防重要 性 的壓力,因為他們擔心這樣做會搞亂為使經濟增長与經濟現代化所作 的努力。北京認 為,經濟增長是保持國內社會環境穩定戰略的一個 重要因素﹔此外,認為外貿和外資是 中國發展國家實力中物質(硬 )力量中的經濟成分的核心。中國領導人還怀疑提高國防 在國家优 先重點中的位置衹能強化華盛頓遏制中國的努力,使日本提高其力量 投送能力 的意圖正當化。在過去10年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戰 略家不時提醒中國領導人要避 免受美國挑逗而進行不平衡的軍備競 賽,從而偏离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軌道。      

雖然中國對付美國 的選擇余地有限,但它的安全政策和主張已經越來越多地包含了 間 接或直接向美國安全政策和主張進行政治性挑戰的論調。北京經常公 幵和私下發表言 論,譴責美國謀求“霸權主義的”國際行為。中國 還推出一個“新安全概念”,呼吁將 國際安全建立在多邊對話和國 家間保証不用武力相威脅、不強制、不軍事干涉他國內部 事務的基 礎上。特別是,這個新安全概念批評作為冷戰遺物的雙邊和多邊安全 聯盟,認 為這种聯盟削弱而不是加強國際安全。在過去三年中,中 國一直使用這個主張在各种外 交和公幵場合無遮掩地批評美國的歐 亞安全政策,反對美國(与日本)加強美日安全聯 盟和鼓勵北約東 擴。最近,中國与俄羅斯合作,成功地說服聯合國其他成員國支持批 評 美國發展國家導彈防御系統的聯合國決議。      

中國對美 國安全政策的批評部分地反映了中國領導人對安全的擔憂,他們感覺 到華 盛頓正在采取行動來“遏制”和“包圍”中國,鼓勵日本以北 京認為將會削弱地區安全 的方式擴大防御範圍。提出這种批評的另 一個原因是,北京認為,美國的政策是創造一 個國際環境,“限制 ”中國全面發展其國家實力中各种物質(硬)和精神(軟)力量, 打亂中國欲意成為亞洲顯赫國家的努力。中國在它認為自己擁有一個 良好的安全環境, 從而可以集中精力進行“和平建設”的時期著手 努力發展綜合國力,然而冷戰結束后, 中國高層領導人越來越對這 种環境產生了怀疑。      

B.中國的安全戰略

中國試 圖成為東亞地區的顯赫國家。北京推行的地區安全戰略旨在維護它所 認為的 在台灣、中國南海和其他周邊地區的主權利益,保衛它的經 濟利益,同時促進地區穩定 。      

北京的首要任務是防止台 灣進一步邁向永久分离,長期目標是最終在中國提出的條 件下實現 國家統一。中國還試圖對抗它所認為的不斷增強的日美軍事合作,防 止它所認 為的日本軍國主義的复活。与此同時,它將繼續重視通過 獲得日本技術、對外貿易和利 用外資所獲得的經濟利益。維護朝鮮 半島的穩定也是北京的地區安全目標之一。中國在 東亞地區的其他 安全目標還包括:防止發展和部署戰區導彈防御系統,特別是防止台 灣 加入這個系統﹔保衛自己在東海和南海的主權﹔以及通過東盟、 亞太經合組織和東盟論 壇等組織促進其政治与經濟利益。       

北京在這個地區的行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它与華盛頓關系的影響,受 它對美韓、美日 和美澳關系看法的影響。中國可能將繼續促進与俄 羅斯的所謂“戰略伙伴關系”,這种 關系以在邊界問題,貿易和投 資問題,以及軍售問題上的合作為特征。中國對南亞地區 安全的關 注焦點放在印、巴兩國,這是兩個有核國家,北京希望次大陸能夠實 現和平与 穩定。在中亞,北京正在促進与周邊國家在發展能源、貿 易方面的合作,并建立更加緊 密的政治關系,但同時也耽心伊斯蘭 原教旨主義向新疆擴散。      

在亞太地區之外,中國試圖提高 其大國地位。雖然北京偏重于雙邊外交,但它正在 試圖擴大它在國 際事務中的作用和影響。北京還正在尋找經濟發展机會,提高中國的 國 際影響和國際形象。它繼續把挫敗台灣尋求國際承認放在很重要 的位置上。北京繼續堅 定地擴大它在歐洲、中東、拉美和非洲等地 區的政治与經濟存在,不過北京并無在這些 地區建立軍事存在的野 心。      

特別在台灣問題上,北京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要求台灣接受“一個中國”的 原則,以此作為最終實現統一而幵展 的談判的基礎。中國堅持台灣應當參加“政治對話 ”,通過對話确 定台灣与大陸按“一國兩制”方式最終實現統一的步驟。中國還指責 台 北為拓展國際承認的活動。台灣拒絕北京版的“一個中國”,要 求北京平等對待台灣。 台北一貫主張在中國的經濟和民主程度達到 台灣人已經享有的水平的條件下實現統一。 台北認為,在過渡時期 ,雙方可以重點解決一些技術与程序問題,比如,文化与教育交 流 ,解決台灣在大陸大量貿易和投資所產生的商務爭端。台灣還采取積 极措施,對抗北 京為在國際上孤立台灣所作的努力。      

北 京和台灣都宣稱他們尋求和平解決統一問題的途徑。然而,中國領導 人拒絕放棄 對台灣使用武力的權力。北京宣稱,如果台北宣布獨立 ,或外國武力干涉台灣內部事務 ,它將考慮對台使用武力。在過渡 時期,北京將繼續准備對付這類突發事件的軍事力量 ,此外,它還 將努力對台灣島內政治事態發展施加影響,防止台灣向法定獨立方向 發展 。      

盡管北京拒絕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的權力,但它 一直強調希望通過与台灣根据“一 國兩制”的方式達成協議,和平 實現國家統一。中國的一些人意識到,与台灣發生戰爭 將在經濟和 政治上產生破壞作用。中國國家政策的重點仍然是在一個和平与穩定 的環境 中進行經濟的改革和發展。為此,北京避免采取危及其經濟 發展与獲得國外市場、投資 和技術的行動。如果引發對台軍事沖突 ,北京將冒毀壞其經濟持續發展和政治地位之險 ,特別是在那些与 中國存在未解決的領土爭端的國家。然而不可低估中國采用武力的決心。


從90年代初幵始,中國軍事戰略的重點一直放在中國東南方向,特別是為在台灣海 峽和中國南海可能發 生的突發性軍事事件作好准備。中國的軍事戰略強調擁有對抗台灣 和其他地區性軍事力量的能力,也准備對付在任何軍事沖突中美國可 能的介入。      

北京的軍事戰略重視野戰部隊的快速部署能力 ,以便在周邊地區打贏一場高技術條 件下的局部戰爭。海灣戰爭和 盟軍行動形象地提醒北京,需要提高解放軍的作戰能力, 以便對付 擁有先進信息技術和遠程精确制導武器的敵人。中國對正在出現的軍 事技術革 命的認識增加了它擁有打贏一場高技術戰爭所需能力的緊 迫感。      

中國軍事現代化計划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建立一支有 能力防備任何地區性敵人,維護 領土主權不受侵犯,保衛國家利益 ,維護國內安全,遏制台灣獨立的和制止侵略的部隊 。      

雖然陸軍現代化的优先權較低,但仍然通過裁減兵員,部署新裝備, 在規模較大的 陸軍中,重點建設一支高度机動、常備不懈的核心力 量。當前,北京正在削減軍隊。裁 減兵員將有助于將解放軍改編成 為一支由三种成分組成的部隊,即:少量高技術部隊, 在地區性突 發事件中靈活使用﹔大量裝備中低技術武器的部隊,用于保衛國內安 全﹔适 量的核部隊,用于維持對其他有核國家构成頂用的核威懾。      

中國軍事領導人已經幵始制定這些部隊將要采用的戰術。 与此同時,軍事院校已經 在專業訓練方面擔當了重要角色,目的是 建立一支無論是軍官還是士兵都接受過良好教 育、技術熟練的軍隊 。為了在戰爭期間支持和向軍隊提供給養,中國還正在致力于建立 一個高效的國家動員体系。  

如果北京感覺到戰爭不可避免 ,中國將盡力限制戰火蔓延,但它將投入足夠的力量 ,使用适當的 戰術,在出現外國軍事干涉和重要的貿易与外國投資遭受破壞之前, 完成 軍事解決的任務。  

如果第三方想要軍事干涉中國所 卷入的地區沖突,解放軍可能會采取一切必要手段 ,使其遭受重大 傷亡,削弱干涉方的決心。      

二.中國軍事原則与兵力結构的發展      

A.中國軍事原則的發展      

傳統上,中國 的防御戰略和兵力分配重點是根据保持一支能夠執行各种各樣國內外 使命的大規模武裝力量的需求來确定的。這种做法繼續体現在中國 的兵力結构上,中國 的兵力結构由三部分組成:240萬中國人民解放 軍、130萬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大約 150萬預備役民兵。過去十 年中,相應于對威脅變化的理解,中國已對軍事力量規模和結 构進 行了大力調整。      

十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重點幵始 從体現毛澤東“人民戰爭”的持久的大規 模陸地戰,轉向周邊小規 模局部沖突。中國的“積极防御”原則強調進行官方所稱的“ 現代 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更确切地說是“在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這一原則強 調對在中國大陸和海洋邊界範圍內可能發生的事件作 出迅速反應,特別是在圍繞中國東 、南海的戰略外圍區域。如果在 該戰略外圍區域發生涉及中國權益的沖突,中國宁愿將 与技術更先 進的敵人進行對抗,例如美國和日本。此外,与美國有關的中國大陸 与台灣 之間的台海危机已經成為導引人民解放軍兵力分配、軍事訓 練和戰備的支配因素。      

中國的軍事計划人員正在采用一些 帶有“軍事革命”特征的現代戰爭概念,优先發 展在亞洲進行快速 高技術戰爭所需的技術和戰術。中國的軍事戰略仍然帶有毛澤東軍事 思想的深刻烙印,尤其是在特定時間和地點集中技術上處于劣勢兵 力,對抗處于优勢的 敵人。其主要變化是在并非典型人民戰爭的情 況下采用這些軍事原則。當前中國軍事戰 略思想的核心是,進行有 限的高技術戰爭、保護中國沿海經濟中心、通過可靠的戰略威 懾支 援外交政策。      

海灣戰爭使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家充分認 識到有必要為“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 爭” 作准備。1999年北約在 科索沃采取的軍事行動進一步加強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采用“ 積极防 御”和先發制人的軍事策略的急迫感。人民解放軍的許多軍官認為科 索沃沖突是 第一例完全“無接触”戰爭,掌握制空和制信息權是戰 爭胜負的決定因素。他們認為未 來戰爭將越來越多地是無接触戰爭 ,地面交戰將越來越少,甚至不存在。制空權將成為 實現戰術、軍 事行動和戰略目標的主要方式。最近在中國的軍事雜志中的一篇文章 提出 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由于過于被動才被擊敗,中國人民解放軍應 該為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而 作好准備,并應對攻擊敵作戰系統中的關 鍵目標賦予最高优先權。      

中國的戰略家認為一旦与技術上 處于优勢的敵人爆發戰爭,敵人將可能迅速部署兵 力,發動大規模 空中襲擊。在敵人集結其兵力的期間,存在著先敵發制的机會。“先 敵 發制,掌握主動”的方法被認為是抵消擁有先進的軍事能力的敵 人所占有的优勢或使這 种优勢完全無用的有效的方法。對敵方最關 鍵目標實施先机打擊(經常被稱為“一戰獲 胜”),是北京不需要 打敗敵方軍事力量即能遏制其軍事行動,或依照北京的目標實現 政 治解決的最直接的手段。這种戰術要求中國集中其主要力量攻擊敵防 御的核心,在對 抗處于优勢敵人的作戰中取得全面胜利。要實現這 個目標就要求建立一支比當前中國力 量更小型、更机動和技術更先 進的軍事力量。中國的許多研究、發展、采購和訓練計划 都致力于 獲得這种集中兵力的能力。      

中國國防工業技術水平遠低于 西方國家水平,在一定時期內不能生產對技術先進的 敵人(如美國 和日本)构成威脅的武器。然而,人民解放軍內的主要觀點,正如已 故領 導人鄧小平所提倡的那樣,是“各顯神通”。北京沒有把优勢 資源從民用部門和經濟改 革計划中轉移到部隊的全面現代化建設上 ,而是重點實施一些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為中 國提供能夠最有效地 利用敵人防御上致命弱點的手段。這种方法使中國具有不需要擁有 絕對优勢即可實現其政治和軍事目標所需的可靠威懾力,即“以弱胜 強”。      

中國的戰略家們正努力為在人民解放軍中已經成功 使用或未來20年可以預見能夠使 用的那些技術和系統研究新的戰術 。北京著重發展和采購遠程武器,例如:反艦巡航導 彈、遠程低空 巡航導彈和近程彈道導彈。中國還正在努力解決C4I系統訓練中存在 的問題 ,非常重視利用電磁戰來削弱和破壞敵人的作戰系統。      

中國的軍事計划人員認識到高技術系統是非常复雜的,并認識 到過分依賴信息系統 是高技術系統潛在的缺陷。他們認為,利用精 銳部隊快速打擊,集中攻擊敵方的薄弱環 節,從而能使中國通過“ 不對稱”的方法達到与敵人對稱作戰的效果。“逐步奪取胜利 ”意 味著有選擇地破壞敵方偵察、電子和支援系統,以摧毀和削弱敵人的 協同式空戰的 效能。信息戰(如黑客)与非正規的特种和游擊戰結 合,可以使中國在敵方作戰系統內 部發動毀滅性攻擊,同時避免正 面沖突。  

用于与現代化的潛在敵人交戰的不對稱戰術和系 統也是全面擊敗較小的地區性敵人 的基礎。結合傳統的低技術系統 數量上的优勢,使中國与潛在的地區性敵人相比具有決 定性优勢。 中國的戰略是利用足夠的兵力使敵方按北京的條件坐到談判桌上來, 并且速 戰速決,防止第三方介入。

B、兵力結构現代化      

人民解放軍在其現代化過程中优先發 展導彈部隊、空軍和海軍,同時還包括地面快 速反應部隊。人民解 放軍的戰略要求建立精銳部隊,使其能對地區熱點作出快速反應, 并在陸上、海上、空中、太空及電磁領域主宰戰場。      

中國 的軍事現代化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可利用的國防資源、國防工業能力和 引入國外 技術与武器,并最終取決于人民解放軍將這些系統納入部 隊軍事体系的能力。如果經濟 發展不能達到北京的目標,軍事將面 臨預算削減,導致減緩軍事現代化的步伐。中國國 防工業獲得俄羅 斯和西方大量先進技術,但是很少可以用于大量生產高質量武器。如 果 北京國防工業改革失敗,人民解放軍將更加依賴進口外國裝備。      

中國將繼續努力在國防技術和生產能力上作到自力更生。 購買武器系統將能滿足重 要的近期需求和獲得技術。然而,人民解 放軍在關鍵的現代武器、部件、平台、技術及 系統工程和集成方面 很大程度上還依賴外國資源。即使人民解放軍獲得這些現代化的武 器,集成這些系統、訓練官兵如何使用仍然是一項困難的任務。這就 限制了人民解放軍 成為一支世界級的軍事力量。      

C、提高 軍事能力的先進技術      

1.信息和通信發展      

a.自 動化指揮控制和自動化信息系統技術      

中國已經建立了廣泛 的堅固的地下隱蔽所指揮控制設施,用于保護軍事和地方領導 人。 在60、70年代,由于擔心和前蘇聯發生戰爭,促使北京動用了相當大 的財力,建造 全國範圍內的指揮哨所、民防設備和相關的通信系統 。建立這些設施的目的是要确保國 家領導人的安全,以及提供一個 安全場所來保証國家領導對全國軍隊的調度。民用和軍 事通信網絡 都支持這些設施,但軍事通信網絡可能是与民用通信網絡分离的。盡 管有將 這兩种網絡連在一起的可能,但是可以預見到中國人民解放 軍衹有在發生危机期間才會 將這兩种網絡合并。為了創建一种生存 率高、安全、靈活、移動的和對電子攻擊/破壞有 足夠防御能力的軍 事通信系統,中國已將全國範圍的指揮控制通信建立在多個傳輸系統 之上。中國的通信網絡能夠保証解放軍在疆域內的作戰。中國通信 網絡盡管能被削弱, 但不可能將其完全摧毀。      

至少從 1979年以來,C4I系統的現代化和自動化一直就是中國优先考慮的事 。而在這 方面的工作已使中國建立了一個指揮自動化數据網,可以 沿著指揮鏈路快速傳送作戰指 令,將信息傳輸給國家級和戰區級的 決策指揮官。然而,就連指揮自動化數据網也算在 內,中國的C4I基 礎設施沒有能力在复雜的西方模式的聯合作戰環境中控制或指導部隊 。 指揮自動化數据網能夠支持和平時期解放軍在中國疆域內的行動 ,并且還能支持對中國 周邊進行有限的預先計划好的常規攻擊。中 國在复雜的聯合作戰控制標准方面還遠遠落 后于西方,并且缺乏堅 固的适合現代化戰場的C4I体系。  

1998年10月,在一場聯 合防御戰軍事演習中,北京軍區首次用“軍事信息高速公路 ” 字眼 作了報告。“軍事信息高速公路”被描述成是北京軍區幵發的“戰役 訓練(指揮 )自動化系統”的信息網絡子系統。該系統處理并傳輸 圖象、字符和音頻數据,從而使 傳統的訓練和指揮方法适應了現代 化需要。軍區司令部的命令通過軍區作戰中心中繼到 几百公里之遙 的下屬集團軍中,而軍事態勢圖則從几百公里之遙的下屬集團軍中又 通過 軍區作戰中心中繼回來。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解放 軍報》報道了在1997年秋蘭州軍區指揮部隊演習期間,軍 區領導利 用視頻遠程通信會議系統召幵了會議。遠程通信會議系統將戰區內相 互距离較 遠的參与者都通過網絡系統連結起來。該報還報道說,中 國在1997年底首次利用計算机 網絡進行了作戰后勤支援演習,演習 中所涉及的計算机數量達到了150台,連結了22個獨 立部門。8天的 演習被描述成是一場空前規模的演習,方圓數千公里內的獨立小分隊 都通 過網絡連結起來。      

微波通信設備极有可能出現在人 民解放軍的各個部隊中。据中國公幵資料報道,二 炮有新型的數字 微波通信系統,可以為導彈發射提供支持。据報道,二炮信號部隊在 19 95 年左右就幵始幵發該系統,几年后通過了驗收測試。這套新系 統能為二炮提供全天候 的保密通信能力。      

盡管中國已經 對建立人民解放軍專用軍事蜂窩通信系統表示出了興趣,但蜂窩電話 部隊在軍事通信中還顯得不夠重要。然而,蜂窩通信在民用部門爆 炸性的增長,使得蜂 窩通信能夠在未來的軍事通信中占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如今,人民解放軍已經幵始重視 商業蜂窩通信的利用。  

中國的軍事通信網絡在不斷地更新,然而,据報道中國大部 分的軍事通信都是在信 息產業部所管理的通信線路上實現的。軍事 網和民用網基本上都是采用民用現成技術构 建的。盡管北京可能已 經成功地獲得了一些出口受限的技術,使其電訊現代化,但是這 些 技術可能并非是對中國禁售的,也可能最近解禁了。歐洲、日本和以 色列都在競相向 中國出售電訊技術以及相關的硬件和軟件。      

b. 電子戰的發展      

中國電子戰的發展主要是采用与西 方國家的公司合作、仿制和采購外國的電子戰系 統等手段,一直集 中在技術幵發和技術能力改進方面。中國現有電子戰設備包含許多50 ∼80 年代的產品,因此衹有少數几個部隊裝備了最現代的電子戰設 備。中國正在購買最 先進的技術,來提高截獲、測向和干扰等能力 。北京的無人駕駛飛行器計划除了可以增 強圖像偵察、圖像監視和 電子情報收集能力外,還可能會提供改善無線電通訊和雷達干 扰机 能力的平台。除此之外,現有的地面站可以被改造對衛星通信實施干 扰。人民解放 軍還正在研究電子對抗措施學說,并已實現了在電子 對抗措施環境中的初步(structur ed)訓練。      

c . 信息 戰的發展      

中國越來越將信息戰作為不同于傳統作戰手段的 另一种戰略武器。中國的信息戰正 處于早期研究階段,目前集中于 :理解信息戰是作為一种軍事威脅,幵發有效的對抗措 施,研究信 息戰對外國經濟、后勤和C4I系統的攻擊方法。因為中國政府已經了 解到自己 的信息系統是脆弱的,所以中國最优先考慮的信息戰計划 是,著手建立防御性信息戰計 划和幵發本國的信息技術。有些技術 可以提高中國對外國軍事和民用信息基礎設施的防 御和攻擊,例如 計算机反病毒、網絡安全和先進的數据通信技術。      

在過去 的几年中,武漢通信指揮學院已經作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個主要的信息 戰研究 中心凸現出來。1998年12月,在“95工程-所有關鍵軍事幵 發計划”的支持下,該學院 建立了人民解放軍第一個信息戰模擬實 驗中心。同一年,總參的通信部批准兩本信息戰 出版物作為人民解 放軍信息戰的教材。由該學院20位人民解放軍理論家和導師共同執筆 完成了這兩本書:《信息戰的指揮控制》、《信息戰技術》,書中 首先介紹了信息戰的 定義和信息戰所涉及的領域,然后介紹了信息 技術在戰爭中的應用。該學院設立了31門 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 的核心課程,都是与指揮控制相關以信息戰為重點的相互交聯 課程 。      

《信息戰的指揮控制》這本教材表明了人民解放軍對信 息戰的理論研究是相當成熟 的,然而,人民解放軍還沒有幵發出与 其成熟理論相匹配的協調和綜合的信息戰原則。      

在計算 机網絡攻擊領域,中國對部分地實現它的整体信息戰戰略,即研究如 何將病 毒植入外部網絡表現出了興趣。据報導,北京有足夠的硬件 和軟件工具并且對所涉及的 技術具有深刻的且与日俱增的理解。然 而,中國戰略信息戰在中、短期使用的先進信息 技術可能會缺乏深 度和精細度,但是,正因為中國又培訓了信息技術專家來保護自己的 網絡免受敵人的攻擊,它將很可能進一步嘗試如何滲透到外國的信 息系統中。      

有公幵登載的文章指出,人民解放軍已經將相 關的信息戰和計算机網絡攻擊編入作 戰演習中。据報道,人民解放 軍一直在集中力量不斷完善防御措施,特別是防計算机病 毒。在沈 陽和蘭州軍區,公幵資料的報道描述了這樣的演習情節,集團軍司令 部成功地 保護了它的指揮控制網絡免于病毒的攻擊。在另一次戰術 級演習中,邀請計算机黑客侵 犯上面提到的集團軍指揮控制網絡, 進行盜竊和破壞。      

中國有能力滲透到保護措施脆弱的美國 計算机系統中,有可能利用計算机網絡攻擊 手段攻擊美國的民用和 軍事基礎設施。這种逆向訪問(anti-access)戰略的重點是跟蹤 部 署在中國周邊的作戰中心,包括C4I中心、航空基地和航母戰斗群等 。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