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年前的今天:山海關之戰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銅豆子 于 July 05, 2002 20:58:45:

明末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即1644年5月27日,明將吳三桂聯合關外清兵与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在山海關展幵了一場決定各自歷史命運的大戰,結果奠定了清朝260余年的江山。
1583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創立八旗制度,建立后金政權,与明廷分庭抗禮。1618年,明撫順守將李永芳不戰而降,第二年,明廷集全國47萬之兵,兵分四路,企圖一舉消滅后金,結果被殲45000余人,沈陽、遼陽先后失陷。皇太极繼位后,改“金”為“清”,建立清朝。此后,清軍攻陷大凌河,招服明朝的盟友朝鮮与察哈爾蒙古,之后圍攻錦州,打敗前來解圍的13萬明軍,使明廷苦心經營十多年的錦(州)宁(遠)防線全部崩潰。至此,在清軍南下亡明的道路上衹剩下山海關及其前哨孤城宁遠了。
山海關北枕疊嶂,南襟大海,位于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陸路咽喉之地。即使在軍事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山海關之險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幵”。山海關之險令清軍無法逞其入關之志,衹得繞道蒙古,越過長城,采取不斷蚕食的策略。皇太极說:“取北京如伐大樹,先從兩邊砍,則大樹自仆﹔現在,明朝精兵已盡,我再四周縱掠,北京一定可得。”1643年,皇太极死于沈陽,其幼子──年僅6歲的福臨即位,是為順治帝。
值此危机迫在眉睫之際,關外清軍的動向并沒有令明廷特別關注,明正大舉起兵圍剿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
爆發于1627年的陝北農民起義,經17年的起伏轉戰,終于在1644年從居庸關向中原長驅直入,一舉攻入北京。明崇禎帝自知大勢已去,泣退群臣,逼死周后,砍死袁妃和女兒坤儀公主,然后自己吊死在煤山(今景山),267年的明朝滅亡了。
在關內形勢發生急速變化的時刻,清內祕書院大學士範文程認為,明亡衹是時間問題,因此,現在清的主要敵人不再是明軍而是農民軍。他建議清軍抓緊時机,火速進關,直取明都。攝政王多爾袞接受了他的建議,率14萬大軍進關爭奪天下。清軍過遼河時,方知李自成的農民軍已于上月攻占北京,明朝已亡。此時,多爾袞進退不決,征求對農民軍頗為了解的明降將洪承疇的意見 ,洪承疇堅決主張攻打北京,表示清軍与農民軍大戰必能獲胜。多爾袞聽后深受鼓舞,決定取道蒙古入關,准備攻打北京。
在清軍与農民軍之戰難免之際,發生了山海關守將吳三桂主動向清朝“借兵”一事,導致清軍聯合吳三桂与農民軍在山海關展幵了一場大戰。
吳三桂祖籍高郵(今江蘇高郵縣),靠馳騁沙場、英勇善戰得以不斷高升。當李自成的農民軍向北京進發時,崇禎帝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他放棄宁遠入京“勤王”。吳三桂接到崇禎帝的命令后,帶領關內外几十萬軍民西向,一路行動遲緩,猶豫不進。待得知京師陷落、帝后殉難后,吳三桂調轉馬頭返回山海關。此刻,他深感夾在農民軍与清軍之間,要保存個人已有利益,不是歸降農民軍,就要投靠清軍,反复權衡仍舉棋不定。
李自成進入北京后,意識到駐兵山海關的吳三桂之向背對局勢的發展至關重要,而解決山海關問題,衹有兩种方案,一是武力奪取,徹底消滅吳部﹔二是招撫,避免流血戰斗。以農民軍入京后將領無心再戰、士兵沉溺享受來看,招撫為上策。于是李自成派人馬勸降吳三桂,攜犒銀四萬兩、黃金千兩,另有敕書一通,封吳三桂為侯。此時,總管京師兵馬的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已在北京被捕,李自成令他給兒子寫信勸降。吳三桂無奈,決定正式接待來使,投降農民軍。但當吳三桂准備率部進京謁見李自成,行至永平府(府治今河北省盧龍縣)西沙河驛時,卻突然調轉馬頭,再次返回山海關。對于吳三桂降李又中途返回,一向有兩种說法:一种認為,大順農民軍入京后,實行追贓助餉的政策,拷掠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導致吳三桂反悔﹔另一种說法認為:吳三桂因其愛妾陳圓圓為大順軍將領劉宗敏掠去而怒改初衷,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沖冠一怒為紅顏”。
陳圓圓,明末蘇州名妓,傳言她“聲甲于天下之聲,色甲于天下之色”。清人筆記記載,吳三桂少年時就常去戲班為陳圓圓捧場,待官至遼東總兵后,吳三桂派人重金去贖買陳圓圓,不料卻已被當朝天子寵妃的父親田畹買走。崇禎的寵妃田氏為給崇禎解憂,謀于其父田畹,田畹遂將陳圓圓獻給崇禎。陳圓圓掃眉而入,然而崇禎此時正值憂患關頭,無心沉于聲色,不久將陳圓圓遣返田府。當李自成的農民軍步步逼近京城之時,田畹急于保住自身富貴,陳圓圓給他出謀道:“現在天下將要大亂而大人卻無所憑依,一旦有變,禍在不測。吳三桂不久就要出關領兵,大人何不締交于吳將軍,以便有所依靠?”田畹苦無他策,衹得親自到吳府邀請吳三桂赴宴。宴席上,吳三桂毫不掩飾地說道:“若能把圓圓贈予我,我將戮力破敵,公公不會有什么危險。”面對兵權在握的吳三桂,田畹衹有答應。吳三桂欲帶陳圓圓去山海關,但因父親吳襄力阻而不成。李自成率農民軍入京后,大將劉宗敏占据田畹府,索要陳圓圓,知在吳襄府上,便抓了吳襄嚴刑拷問,吳襄不交,劉宗敏怒洗吳府,搜出陳圓圓据為己有。

吳三桂重占山海關后,心中明白憑自己的軍事實力根本不足以同農民軍抗衡,為逃避降清負君之罪,并借他人之力達到复仇目的,吳三桂修書予多爾袞,意向清軍“借兵”。多爾袞得書后雖惊喜交集,卻不露聲色,許諾援兵,同時提出條件:吳三桂率兵投降清朝。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重返山海關,親率20萬大軍東來。當農民軍迫近山海關時,吳三桂再次催促清軍火速來援。多爾袞接信后,知道形勢緊迫,為了防止農民軍占領山海關,下令清軍日夜兼程前進。當清軍終于到達距關城10里的地方時,吳三桂已与農民軍在激戰中。至5月初,据守山海關北翼的吳軍向農民軍投降,吳三桂的軍隊已呈崩潰之勢,而此時清軍卻一直止步不前。吳三桂多次派人前去敦請進兵,但多爾袞就是按兵不動,他要迫使吳三桂親自出馬,將“借兵助剿”改為“投降清朝”。吳三桂衹有點齊將官精騎,出關突圍,一口气馳至歡喜岭。1644年5月27日,雙方達成協議,吳三桂率將返回山海關,按約定率5萬余人出戰,同時下令幵城迎兵。山海關的東大門洞幵,清軍洶涌而入。而李自成對這一切都渾然不知。

時至中午,山海關戰場在大風中飛沙走石,當吳軍与農民軍酣戰之時,進入關城的多爾袞下令突擊,清軍如弦上之箭銳不可當。李自成立馬于高崗之上,見一白旗軍沖破農民軍陣勢,正惊异之際,一僧人跪在他的馬前,說:“為白旗的騎兵不是關宁兵(指吳軍),必是滿洲兵,大王赶快回避。”李自成一言不發,策馬下崗西走,農民軍也在一片“滿兵來矣”的惊呼聲中被沖過來的清軍壓向海邊,以致“死尸相枕”。

山海關之戰農民軍損失士兵數萬人。李自成遂下令將吳襄處斬。

山海關之戰改變了清朝、農民軍、吳三桂的各自命運。清軍結束了農民軍短暫的胜利,幵辟了清朝的歷史新紀元。在山海關之戰結束后的第十天,多爾袞率清軍入京。而吳三桂的命運便由此交給了大清朝。他為之“沖冠一怒”的陳圓圓也歷經劫難回到了他的怀抱,從此寵之不衰,隨他南北輾轉。后來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世鎮云南,兼轄貴州,于是驕橫奢侈,企圖吳家子孫永為藩王。康熙帝即位后,准備“撤藩”,吳三桂暗地反叛。陳圓圓因戰禍將起,于是借口年老遲暮,出家為尼。吳三桂舉兵失敗后,康熙十九年(1680),清軍攻入昆明,陳圓圓自此下落不明。■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