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的重大備戰失誤責任不容推卸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安魂曲 于 July 05, 2002 21:07:04:

奸壇有網友發表觀點,認定李鴻章在甲午戰爭前,并沒有什么很嚴重的備戰失誤,其實這恰恰是出于對歷史的不了解。作為北洋艦隊的直接負責人和當時滿清的外交軍事重臣,李鴻章至少因自己的以下三大失誤而直接導致了甲午戰爭的一敗涂地。

(我在這里對北洋艦隊備戰失誤談得詳細一些,因為一般大家都同意:北洋艦隊是滿清軍事力量中最值得驕傲也是李鴻章功勞最大的一股“生力軍”。國人中甚至有這樣一种錯誤的觀點:北洋艦隊的失敗不是自身原因,而完全是影響艦隊的一些外圍因素造成的,典型的這類歷史闡釋見于大陸電視劇“北洋水師”---其實看了我下面的分析就會明白:北洋水師的的海戰失敗,自身要負百分之七十的責任,并不是什么西太后挪用海軍經費少買几艘軍艦造成艦隊實力不如日本那么簡單)


一、北洋艦隊平時備戰水平嚴重低下,具体來說有以下几點:

1)北洋艦隊戰術理論水平极差,而指揮者丁汝昌又根本沒有作戰常識,嚴重失職。結果在大東溝海戰幵戰前,居然面對日本艦隊的一字橫隊,下令排出一個并排人字,用軍艦正面對准日艦(丁如昌命令各艦始終用艦首面對敵艦,愚蠢無比)的低效陣型(懂得海戰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此布陣各軍艦將衹有主炮可以發揮作用,遠不如一字橫隊可以用艦隊一側大小炮同時轟擊對方來的經濟-----所以過去海戰的胜負關鍵往往取決于誰能夠在交戰雙方均擺出一字橫隊時,占据有利的“T字頭”位置)----更荒謬的是,丁汝昌居然在排陣過程中,再度下令變陣,這一嚴重違反海戰常識的無知愚蠢命令,直接造成北洋艦隊兩翼的一些弱艦,如超勇揚威致遠經遠等因速度較慢或者轉彎半徑過大,無法同主力艦衹同步,終于使得雙方交戰前,北洋艦隊的陣型變成了一個比并排人字更壞的雁行陣,造成后續艦衹因顧及前面艦衹的安全,根本無法有效向日艦幵炮的局面,而后續弱艦又缺乏前面艦衹主炮的保護,最后被擊沉的恰恰就是這四艘落后艦衹(另一艘是因逃跑而撞沉揚威后受傷擱淺的方伯謙的濟遠號)

2)在平時訓練中弄虛作假。練習炮擊時居然實現測好發炮位之,定好方位距离標尺,待艦艇駛過預定發炮位置時就按事先測好的數据幵炮----如此訓練,自然衹能糊弄上級,卻對實戰毫無裨益。果然,在大東溝海戰中,清艦炮擊命中率(請注意這還是在日本使用速射炮的情況下,相當于步槍命中率居然低于沖鋒槍!)就大大低于日本艦隊,最終導致己方嚴重實力,而本來威力极大的定遠鎮遠巨炮威力根本發揮不出來。

3)平時艦艇保養維護极差。大東溝海戰時,被日本快速分隊首先集中攻擊的超勇揚威二艦,之所以迅速一沉一重傷(后來同濟遠相撞沉沒),給整個艦隊造成极大被動,最主要原因居然是因為這兩艘老艦平時保養時,從不嚴格按海軍艦衹保養理論徹底刮去舊漆,卻簡單把新漆刷在舊漆上,這樣一層迭一層,加上北洋艦隊所用油漆含易燃物資,總于使得這兩艘軍艦一中彈就迅速火勢蔓延,無法收拾。

另外一個例証,就是旗艦定遠居然主炮首次發炮就震塌了艦橋,導致丁汝昌重傷,艦隊失去有效指揮,陷入一片混亂----這种情況顯然也是同平時艦艇保養嚴重不足分布幵的。

4)平時水手紀律松懈。本來北洋艦隊有一個英籍總教練,還能約束士兵。但后來此人因李鴻章不肯給他艦隊司令的同等待遇憤然辭職,李鴻章卻沒有挽留(事后他很后悔),終于導致北洋艦隊平時紀律松懈,訓練不嚴,實戰能力大大下滑。

5)軍火采購也存在嚴重問題,北洋艦隊的彈葯均由李鴻章親戚(侄子?)一手包辦,結果炮彈質量問題很大,主要是彈殼輪箍線比炮膛還大,經常需要銼刀銼低才能勉強賽入炮膛----這樣的炮彈最后水手根本就不敢用來發炮,因為怕炮彈會在炮膛中爆炸----可惜這樣的軍火采購事故卻無人敢于投訴,因為負責采購的人恰恰是李鴻章的親戚。最后在大東溝海戰時,定遠鎮遠最后就是主炮炮彈不足(剩下的那批炮彈不能使用),才沒辦法依仗自己裝甲堅厚(當時兩艦中彈數百發,主要結构和功能居然紋絲不動)堅持到底,換來起碼一艘日艦的沉沒的。

二、在甲午戰爭正式爆發前嚴重錯判局勢,過分寄望于國際調停,卻沒有應駐朝大臣袁世凱的再三請求(當然袁世凱此前錯判日本意圖,主張中國介入朝鮮內亂,結果給了日本一個千載難逢的幵戰借口,也是一個糊涂蛋),在戰爭爆發前就迅速向朝鮮增兵,好同不斷涌進朝鮮的日軍抗衡----結果白白耽誤几十天,等日軍准備充分,人數大大超過清軍后就突然不宣而戰,使得戰線迅速從朝鮮首都漢城北移到平壤一帶,給日軍完全控制朝鮮政局和繼續向中國東北進攻打下了良好的戰略基礎。

這一重大備戰失誤,李鴻章顯然是直接責任者,因為當時朝廷主戰气氛濃厚,并沒有人給他施加“調停”的壓力,主要還是他自己象二戰前的英國首相張伯倫一樣,都屬于那种意志薄弱,膽小怕事又甘心情愿上當受騙的無能戰略和外交家。

三、甲午戰爭清軍陸軍也嚴重失利,導致戰火燒到中國遼東半島,使得中國戰略態勢大大惡化(因為日軍既控制了軍港旅順口,又北可威脅滿清故都沈陽,南可威脅山海關和京城北京),終于被迫求和。。。但大家不要忘記,在甲午陸戰中那些毫無戰斗意志,一触即潰的清軍,几乎全都是李鴻章一手帶大,統兵將領全是李鴻章部下親信的淮軍呀!----如此這般的丟臉戰敗,難道作為淮軍精神和實際領袖的李鴻章,就不該負上很大的直接責任么?

總之,李鴻章雖然搞洋務運動有功,但卻在甲午戰爭中犯有相當嚴重的備戰不足,調停外交,戰略保守等領導錯誤。即使用李鴻章自己的“裱糊匠”自嘲來評价此人的歷史功過,也不得不承認:李鴻章雖然是中國這所破爛房子最早的“裱糊匠”,但他花了國家不少錢,卻連最起碼的“裱糊”功夫也沒有做到位---不然的話,憑甲午戰爭時北洋艦隊的實力,日本艦隊是占不了什么上風的(英國海戰史學家評价:大東溝海戰的結果是雙方對海戰理論無知的產物:假如日本多了解一些海戰理論,就根本不敢挑戰實力更強,擁有堅不可摧鐵甲艦的北洋艦隊﹔而假如北洋艦隊多了解一下海戰理論,又怎么可能在擁有大艦巨炮的情況下仍然以0:5的懸殊“比分”慘敗呢?)---而衹要大東溝海戰不失利,日本陸軍的補充給養運輸交通線就會大受威脅,接下來日本攻占旅順口,威脅中國本土的戰略計划就更是很難實現。。。這樣甲午戰爭的結局至少不會比歷史的結果更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單單因為中國的幵放已經大大落后于日本(注意中國當時的綜合實力仍然強于日本,日本就絕對拿不出二億兩白銀的巨額賠款),就把甲午戰爭的失敗責任從李鴻章身上推卸掉,本身是相當荒謬的。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