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事觀點看秦楚之際的戰略歷史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禿頭林 于 July 05, 2002 21:16:09:

禿頭林


普魯士學院派領袖克勞塞維次曾說過:「歷史不是一本模□書,但它能擴大學者
的了解和增強其判斷能力。」中國古代有三個時期對於後來的軍事思想有重大的
影響,第一個是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特色乃是中國具有世界上最進步的軍事理
論、戰爭型態以及時空背景可以論証,第二是秦楚之際,由於人材的集中造成了
天下統一,第三則是三國時代,由於人材的分散造成了三分天下,最後幵啟了中
國悲慘的大分裂時代。這些歷史現象都和戰略眼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事實上,
戰略眼光不僅僅衹是軍馬干戈,而是全國性的事務,包含了政治、經濟、民生等
多方面的复雜因素,是故本文將特別選擇秦楚之際的天下局勢,以軍事眼光加以
分析,以明白古人英雄成敗之理、前車之□。

貳、戰略、戰術与戰斗

在軍事思想中,「用兵之道」是個很重要的一環,所謂用兵之道,就是布陣、發
兵、占領、統治四個步驟,在普魯士學院派的理論中,將作戰的策略訂定分為三
個層次:戰略、戰斗与戰術。所謂戰術,指的是小型的陣地攻防戰,它的目標是
在於直接打擊敵方的武力,占領對方的陣地,通常指的就是戰場上營級規模以下
的戰斗﹔戰斗則是更高一層,美國軍方及我國軍方稱為野戰戰略或師級教□,它
的目標是一個地區的占領与經營治理,這個部分在戰場上往往就是由師級以上單
位決定,已有濃厚的策略性色彩﹔而戰略則是整場戰斗的指導方針,它的影響与
考量層面不衹是軍事而已,還有外交、經濟、民生、後勤等种种复雜的考量,其
中國家戰略往往是最高指導准則,又被稱為「大戰略」。

參、秦末大亂至楚王登基之時的國際戰略態勢

秦末,中國內戰爆發,由於秦政府的治理不當,各地人民紛紛起兵造反,鑑於秦
統一天下不久,先國遺風猶在,語言、文字、文化都還不能有效地同化,各地區
民兵均以戰國時期各國國名為號,以尋求各地遺民的支持,其中由於南方荊楚文
化体系与生活方式与北方大不相同,因此對於秦政府的反抗也就最為積极也最有
系統,此時各地兵力均相當分散,揭竿起義的流民組成的烏合之眾稱不上有什麼
大格局,所謂的造反也衹是無計划地四處攻擊秦政府,因此當秦朝章邯的綏靖部
隊發動戡亂,「馳道」發揮它全國性的戰略作用時,一些較無制度、實力的民兵
部隊就立刻被剿平,但在面對同以武風稱世的趙國部隊時,事情馬上就出現了變
化。

肆、楚王登基至分封諸國之時的國際戰略態勢

項梁可以說是一個有遠光的戰略家了,他在秦朝後期便積极地籌組部隊,是個相
當有野心的人,他最成功的地方就是運用自身的家族歷史背景优勢,擁立一位羋
姓人士作為楚國之後,以吸引南方地區的向心力,不論有任何戰爭手段,均奉楚
為號,雖然羋心也□是一個可怜的工具而已,但是不得不承認的一件事是,在他
登上王位之後,确實吸引了不少地方民兵部隊,其中劉邦的武力規模雖然不大,
但的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

戰事進行到鉅鹿之戰,秦楚之際最重要的一位戰術家登場了,他就是項羽,不可
諱言的,項羽确實是個戰術天才,他代替了宋義成為革命軍總司令,也讓楚軍成
為一支恐怖的武力,在他的威力掃蕩中,秦及諸國軍莫不震恐,同時間,另一支
楚軍也悄悄地對函谷關發動攻勢,在楚軍參謀本部的計划中,項羽救趙後,即可
与劉邦發動鉗型攻勢,一舉攻入咸陽,但是項羽楚軍并未在救趙戰役結束後立刻
發兵攻擊函谷關,反而停滯不前,圍困章邯,相反地,劉邦不是什麼軍事天才,
可是卻有空前的運气,正好遇上了秦宮大亂,嬴子嬰誅殺趙高,取消帝號,劉邦
楚軍几乎在兵不血刃的狀況之下進入咸陽,項羽聞訊大怒,是此,楚國的內部幵
始出現了不安。

伍、分封諸國至楚漢對抗之時的國際戰略態勢

天下底定之後,楚怀王成為天下共主,但是他畢竟是個傀儡,真正有政治權力的
則是項羽,但是項羽終究不是項梁,不懂得天下大勢,走回了周朝的那一套,分
封諸侯,將一個原本中央集權、事權統一的國家,搞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周
朝以前各王朝,自鳳姓太昊起之所以采式A可是上古霸主的任務,除了調停國際
糾紛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王攘夷」,惜西楚自為霸主,不保護飽受游牧民族
侵襲的北方諸國,卻殺掉名義上的共主羋心,身為諸侯國領主,當然是不可忍受,
但有膽量挑戰的,卻衹有漢中王。

陸、漢中王國的戰略优勢

漢中王劉邦到了漢中地區後,然地讓關中居民產生了對漢中王的好感,「唯恐沛
公不為秦王」,特別是項羽屠城後,這樣的心理优勢更加明顯,其二,劉邦先入
關,理應封關中王,項羽卻運用權勢,硬封劉邦到貧脊的漢中,并勉強解釋漢中
也是關中的一部份:「巴、蜀,亦屬關中地也」﹔其三,原來關中由三秦──章
邯、董翳、司馬欣受封,由於此三人領導秦政府綏靖部隊傷亡過於慘重,又發生
項羽新安城坑卒的事件,當然大失民心──有此三點,漢中王劉邦未戰已先取關
中民心,讓後來的戰斗可以安心地依靠關中的資源而不虞匱乏,在義帝被殺之後,
更是讓漢中軍師出有名,以尊王之姿出關挑戰強大的西楚王國,讓這場政治野心
气息濃厚血戰有挂上「義戰」大牌的机會。

三、地理位置的优勢

關中自古天險,古秦國沿著秦岭和中原諸國對抗,原本諸國均以為巴蜀乃惡戾之
地,但韓信反利用巴蜀地形之惡,對關中發動奇襲,還定三秦,使漢王控制了關
中丰沛的資源及古秦國的地利,加上原本蕭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
之」,使得漢中王對於整個關中的後勤、戰備、動員能量能掌握到一定程度,這
一點,就在勤王軍出函谷關,面對西楚兵團即令一敗再敗,後勤能量卻源源不絕
支援上能看得出來。

柒、西楚王國的戰略劣勢

這里的戰略劣勢是相較於漢中王的戰略优勢來說的,戰略优劣是人在決定、比較
的,好壞并不一定,必須因時因地判斷,例如韓信發兵攻擊趙陳餘,若不是陳餘
軍事思想惊人地迂腐,而拒絕采用參謀長李左車的絞殺戰術,井徑之戰,足夠讓
登台拜將成為一場笑話,這就是趙國不用其戰略优勢去咬死對手戰略劣勢所造成
的後果,但是李左車的存在,确實讓趙國得以參与這個大時代的故事而不致在秦
政府未瓦解前提前离席,同樣地,西楚軍在對抗以漢軍為首的勤王軍時,也犯了
一些相對錯誤:

一、戰略目標的錯誤

西楚定都彭城,而彭城乃中原四戰之地,扼守四方之樞,從夏朝到民國以來,這
個地方多少場決定性的會戰在兵家必爭之地爆發,而楚漢之戰初期,西楚軍乃是
處於內線作戰的地位,項羽大可選擇直接攻擊勤王軍,而不是先解決齊國內戰,
但是張良──這位在楚漢之間來去自如的神祕人物──讓勤王軍有机會采間接路
線,一步步掃蕩其它不聽話的諸侯國,甚至最後齊國也沒搞定,留了個尾巴給韓
信當了個齊王,還險些造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然後是韓王韓成的問題,強留他在彭城對西楚不利,項羽卻把他留了下來,不利
的理由其實很簡單,就是張良侍奉韓成,卻同時又在漢中當客座資政,等於是大
本營里頭有個間諜,加上有個項伯屢屢扯項羽後腿,西楚的狀況等於全般都在漢
中的掌握之中。

二、戰術策略的錯誤造成戰略的失敗

首先是成皋之戰,這場戰略要地的爭奪,讓實施外線、間接作戰而疲憊饑餓不已
的勤王軍有了足夠的軍糧,不必再如攻趙般「千里愧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羹,
師不宿飽」,進而以成皋為核心,發動更大規模的攻擊態勢,相對地,西楚王國
原本飽受彭越襲扰、可以說是糟糕透頂的後勤系統便因此蒙受了更沉重的打擊与
壓力,前方征齊伐漢,後方卻無力支持,這也造成了楚漢戰局逆轉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項羽作戰時的戰場戰術,不能顧及戰略,以至於雖然定都四戰之地的彭城,
卻不能利用這個地理优勢控制天下,反而陷入四方都是敵人的困境,西楚有絕對
的實力掌握同是平起平坐的諸侯國群,這也是當劉邦接受酈食其建議刻六國印璽
時,張良提了八大要點反對的主要原因:蓋陳胜封國,是封敵人之土,結交盟友,
對抗秦政府,項羽封國,卻是封自身之土,制造對手,諸侯彼此互相報复殘殺,
程度也遠超過這個西楚霸王能掌握的境界。

其次是四處燒殺,戰地政務沒作好,從新安坑秦卒事件幵始,西楚兵團所到之處
無不燒殺劫掠,漢中王雖然也好不到那里去,但是他的參謀官們卻很了解戰地政
務的重要性,尤其是「約法三章」,更是政治作戰上的一場杰作,自此,胜負的
基礎已經确定。

最後還是要談到項羽自己的貴族次打敗理性,好几次害慘了他自己,關於這一點,
學術界論述眾多,不再多談,卻要提出的一個地方卻是最後的一場大戰─垓下之
戰,後世有絕對的証据可以証明,當時項羽面對四面楚歌之際,手上尚有重兵八
萬,但最後仍是理性不能克制情緒,挑精兵突圍而出,若項羽當時仍能保持理性,
七零八落,□骨堵滿了雎水,這就是戰場指揮官不能明白局勢、果斷下達決心的
結果。同樣的,要想要征服天下,靠的不是馬上戰術,而是更高明的戰略,一個
向歷史學習的高明戰略,一個□往知來的戰略,這樣才能得天下、治天下──項
羽是個戰場戰術天才,卻看不見野戰戰術,更不用說明了國際大戰略了,於是政
策施行都流於情緒,完全依靠個人的情感判斷﹔韓信是個野戰戰略的天才,陣前
攻殺或許在項羽之下,但是陣前交兵,戰略運用,卻遠超過項羽,可惜看不懂大
戰略,否則若真如蒯轍所言,「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形成楚、漢、齊三分天
下,中國歷史恐怕要全盤改寫﹔張良則不愧為一個优秀的戰略家,他的存在是漢
王能稱帝的最大原因所在,如果項羽能好好運用張良原本与項家的深厚情誼,善
待韓王,許多歷史事件恐怕也是走上重新譜寫的路子﹔但是歷史歷史,畢竟是一
連串的巧合組成的,而過去的洪流并不能挽回,許多架空的歷史小說也□能填充
一下後世的喟嘆而已,更何況史之不能信,後世要學習的,應該不衹是嘆气而已,
而是學習如何看到更多的真相,累積更多的教訓。

來源 軍事縱橫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