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反思:中國是韓戰的贏家嗎?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寒樹 于 July 05, 2002 21:31:40:

寒樹

韓戰結束后,与韓戰有關的几個國家各有輸贏。日本和台灣是明顯的贏家,北韓是明顯
的輸家,剩下的几個國家是贏是輸則不明顯,需要分析。南韓表面看來是輸家,實際是
贏家。因為經此一戰,北韓從此再也不敢打南韓的主意,一勞永逸地解決了來自北方的
軍事威脅,一心一意發展經濟。再加美國為了讓它在跟隔壁的社會主義鄰居的經濟競賽
中取胜而施以援助,一躍成為騰飛的小龍。蘇聯是表面上的贏家實際上的輸家。從表面
看來,蘇聯未出兵,衹提供了少量軍事顧問和飛行員。給中國的武器是要還錢的。所以
說,蘇聯不僅在經濟上沒有付出,還在貧窮的中國身上發了一筆戰爭財。在軍事上,讓
美國和中國兩敗具傷,從中魚翁得利,難道不是贏家?

有得必有失。蘇聯由于一毛不拔,戰后便幵始向中國催討債務。中國的國力還很虛弱,
但蘇聯的錢又不敢不還,于是勒緊褲帶還債,苦不堪言。這樣,中國對蘇聯從怨恨到
憤怒,從憤怒到決裂,使蘇聯成為比美帝更可惡的敵人。蘇聯得不償失,得到了錢,卻
失去了一個重量級的盟友。蘇聯后來被美國在冷戰中擊潰,中國因素舉足輕重。

美國是表面上的輸家實際上的贏家。雖然美國在人員和金錢上損失頗大,但在戰略上所
得頗多。首先,經此一戰,穩定了朝鮮半島,并解除了台灣岌岌可危的狀態。韓戰之前,
美國無協防台灣的打算,并有意与中國搞好關系,把台灣作個順水人情。沒想到金日成
壞了中國的好事。金日成發動戰爭也不跟中國商量一下,不僅破壞了中國當時緊羅密鼓
的攻台計划,而且闖了禍還要中國來擦屁股。美國派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在當時情況
下是順理成章的事。因為,北韓發動的戰爭是社會主義國家對自由世界的意識形態的戰
爭,而自由世界的捍衛者美國絕不能袖手旁觀。台灣在遠東地區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如
果無戰事,美國尚無必要占据此地,現在遠東戰爭爆發,台灣便成兵家必爭之地,美國
戰略家豈有不知之理?

中國在朝鮮与美國人打得艱苦的程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苦苦撐了三年而沒有被美國人
全殲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從此絕不敢与美國人輕啟戰端。于是,即使在毛澤東的威
信如日中天的時候,衹要美國人在台灣,就不敢對台灣有非份之想。

韓戰是冷戰中的熱戰,在冷戰中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可以說,韓戰為共產主義陣營在
冷戰中最終失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韓戰使自由世界空前地團結在美國領導之下,舍此,
無法生存。美國對韓國的保護,也堅定了自由世界對美國的信心。相反,共產主義陣營
目睹了蘇聯自私陰險的丑惡表演,雖攝于蘇聯的淫威,但已离心离德,使共產主義大堤
崩潰的蟻穴已經形成。

中國在韓戰中欠下蘇聯的巨額債務,嚴重地影響了中國的經濟建設。中國勒緊褲帶還債
給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轉變成對党的怨气,并在毛澤東引蛇出洞的時候爆發出來。
毛澤東為了維護其獨裁統治,無情地鎮壓人民不滿的意見,打擊了中華民族團結的基礎,
使整個國家陷入空前的混亂。而這個時候,資本主義國家不失時机地全力以赴搞經濟建
設,勵精圖治,經濟迅速騰飛。冷戰表面是軍備競賽,實質是經濟競賽。經濟競賽的贏
家便是冷戰的贏家。

以上是從冷戰的戰略角度來看韓戰的贏家和輸家,然而,韓戰是一場意義重大的現代戰
爭,极有必要從軍事上分析這場戰爭的贏家和輸家。這也是本篇文章的重點。我的分析
材料主要取自于兩本書。一本是中國軍隊作家王樹增的>,一本是
美國史學家 James L. Stokesbury 所著 A Short History of the Korean War。美國
史學家寫的歷史比較客觀公正,其中毫不諱言美國軍隊遭受挫敗的慘狀。這也是王樹增
在他的書中大量引用美國人描寫美軍潰敗的原話的原因。而中國人所寫的朝鮮戰爭史大
多寫成是中國人大敗美軍的歷史,這實際是對歷史的歪曲。而王樹增的書總体來說比較
尊重歷史,是一個較有良心的作家。他的本意是要為志愿軍的普通士兵說話,講述他們
遇到的艱辛,讓人們更加敬佩這些普通士兵。

王樹增在他的書中用相當的篇幅描寫了志愿軍失利的過程,這在國內史書中是少見的。
然而,与美國史學家相比,就看出王樹增离歷史學家還有相當距离。史學家要求不帶任
何感情因素如實的寫出歷史的真實。而王樹增在書中充滿了對志愿軍深厚的感情,雖然
能打動人心,但不免扭曲了歷史。好在他扭曲的不算多,經過我的分析推理可以把它矯
正過來。對同一事件兩書都有描述的,我參照兩書取我認為較合理的解釋。

憑什么說王樹增書中有扭曲歷史的地方?舉一例。王樹增說韓戰中的五次戰役,中國胜
前兩次,后三次雙方互有胜負。從這樣的敘述看,顯然中國占上風。但他書里所寫的后
三次戰役卻顯示中國都失敗了,特別是第五次戰役是大敗。可見作家還不敢面對現實。
看待雙方在一個戰役中是胜是負,我主要看兩點。第一,誰攻下了戰略要地﹔第二,誰
損失更多的戰斗力。從這兩點看,后三次戰役美軍獲胜當無可爭議。

王樹增在成為韓戰專家后,有多人詢問,我們到底贏了還是輸了。作家的回答很有趣。
他說“你我這樣的人与泰森打了個平手,是你我的胜利還是泰森的胜利?”作家的回答
很巧妙,我相信聽了這話,90%以上的人會說是你我的胜利。當然我在那不到10%的人內。
如果我問你,中國足球隊与巴西隊踢了個平手,是中國隊胜還是巴西隊胜利?中國隊相
對于自己的水平有超常表現值得贊揚,但要說胜負,就要決出高下來。如果是在小組賽,
要看兩隊与土耳其和哥斯達离加的戰績,如果是在复賽則要加時罰點球等。

我的看法是,中美在韓戰中誰也沒有擊倒誰,但美國獲得計點胜。中國跟美國大戰12個
回合,精神可嘉,但軍事上美國以微弱的优勢獲胜。我的結論有証据支持。

從停戰談判的結果可以看出,美國是占便宜的一方。我們知道,談判是以雙方在戰場上
的實力為依托,打得好多得利,打得差,多吃虧。停戰線不是戰前的38線,有所變動。
這是雙方談判時的分界線。當時,由于美國剛打完第五次戰役,是胜利之師,所以部隊
推進超過38線。雖然美國還可以再往前推進,但美國決定停下來築防御工事。這樣做
与當時的政治形勢密切相關。美國總統已經定出調子打有限戰爭,最終是要停戰談判的,
而停戰談判必然要划出分界線。李奇威很聰明,他說,我繼續打過去毫無意義,因為
停戰后還會要我退回來,我不能讓我的將士做無謂的犧牲。美軍當時所停地方的地勢
經過精心選擇,易守難攻。這條防線絕大部份在38線以北,衹有一小塊在38線以南的
金城。因為這塊地方不易防守,美國就放棄了。王樹增對此事的解釋不同。他說,由于
南韓軍隊不老實,中國人教訓了他們一下,所以打進去一塊。

這條停戰線明顯有利于美軍,因為中方一幵始不同意。中方要求以戰前的38線為分界線。
美方則不愿回到38線,說我辛辛苦苦打下的地方要我退回去門也沒有。于是談判破裂,
雙方繼續打。美方的想法是,你不答應我的條件我就打你,打到你答應為止。可見,美
方是主動的一方。還有一點雙方的分歧是,中方要求在談判期間,雙方停戰。美方不答
應,說沒有達成協議就停戰,那么你們就會無限期的拖下去,我們要施加壓力,讓你們
拖不下去,被迫達成協議。這樣在談判期間發生了許多激烈的戰斗,上甘岭便是其中之
一。還有交換戰俘也是按美軍的意見做的,說明中朝方做了很多讓步才達成協議。我想,
如果真的中朝取得戰場上的主動,協議是不會這樣的。

你也許會問,既然你說美軍那么厲害,他們怎么會在前兩次戰役中吃了敗仗?原因是,
第一,中國偷襲成功,第二,美國主要將領麻痹大意。日軍沒有美軍厲害吧,但是日軍
在珍珠港大敗美軍。云山戰役就有一點偷襲珍珠港的味道。第二戰役美軍失利是因為美
國將領仍然不相信中國軍隊已大量入朝,又中了埋伏,又輸了一陣。這回總算清醒過來,
幵始認真對待中國人了。但兩次戰役已經大大打擊了美軍的士气,要重整旗鼓不易。

這時,一件意外事故使美軍因禍得福。美軍的第八集團軍指揮官沃克將軍在一次車禍中
翻車喪生。接替沃克的是西點高才生李奇微中將。李奇微的到來雖未立刻止住美軍的潰
敗,但把潰軍組織起來,蓄勢待發。這時,中美都在明處,中方再也沒有偷襲的便宜好
占了。天平漸漸向美軍傾斜。

說到韓戰,不得不談一談美軍將領的指揮藝術。最令人擊節贊嘆的莫過于麥克阿瑟所指
揮的仁川登陸。這是現代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如果軍事學院的學生不學此一戰例應當
不許畢業。仁川登陸集美軍勇气,智慧,技巧于一身,可以說如此天才的构想,衹有麥
克阿瑟能想出來,我不相信世界上還有第二個人敢做仁川登陸的,包括李奇微在內。麥
克阿瑟打過太平洋戰爭,是登陸作戰的專家,而李奇微在這方面遠不及麥克阿瑟。

在韓戰爆發伊始,麥克阿瑟到朝鮮視察,敏銳的感覺告訴他,在仁川可以登陸,立取漢
城。等戰爭發展到美國要派大規模地面部隊的時候,麥克阿瑟當机立斷提出仁川登陸,
當時所有的軍事專家都被惊得目瞪口呆,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仁川地形极端險峻,
環礁林立,軍艦衹有在潮水漲到最高時才能登陸。仁川被稱為是航海家的惡夢。美國
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利堅決反對仁川登陸,派了兩個將軍到東京聽麥克阿瑟解釋
作戰計划。麥克阿瑟以其雄辯的口才,縝密的思路,超凡的勇气,把兩位將軍說得心服
口服。兩位將軍回去匯報說仁川登陸可行。

北朝鮮在仁川守軍薄弱,衹有一千余人,在漢城衹有五千余人。我看過一個報導說,中
國有一個參謀發現了仁川登陸可能對朝鮮戰局造成的影響,報告了中央,并轉告了金日
成。難怪金日成不聽。朝鮮人看了仁川的地形絕不相信美軍能在這里登陸,衹有天兵能
在這里登陸。難道朝鮮人會因為一個小概率事件而從前線抽調一萬人來守仁川?當時朝
鮮前線的兵源已經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大量征招南韓的逃兵入伍。如果這時抽調一萬
北韓精兵守仁川,那么前線立刻潰敗,即使仁川不登陸也潰敗了。朝鮮人的一百多輛坦
克在美軍五百多輛坦克的包圍下被擊成碎片。朝鮮人全線潰敗,兵敗如山倒。蘇聯惊呼,
這個仗不能打了,大家以38線為界吧。

中美之間的五次戰役是朝鮮戰爭的精華部份,應詳細分析。我在上篇說過,中國對与美
軍交戰心里沒底,充滿了恐懼感。特別是在仁川登陸后,對美軍將領的指揮才能嘆為觀
止。除了彭德怀,無人敢領銜出征。而彭德怀自己內心也忐忑不安。埋怨自己命不好,
攤上這么一檔子倒霉事。王樹增在>中寫到,彭德怀在出兵前夕的
一次會上突然嘆道:“我命苦啊!”。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惊訝,彭總從來沒說過這种
話。彭總進而解釋到,“長征時我打最艱苦的仗,抗日時我在太行山。。。現在又是
朝鮮戰爭。。。我是命中注定要吃苦的。”但是彭德怀一二次戰役偷襲得非常成功,為
日后和談搶了些分數。

彭德怀利用了麥克阿瑟的狂妄。狂妄使麥克阿瑟對當時情報顯示有中國部隊調動視而不
見,并且根据朝鮮村民報告,在云山里埋伏有大量部隊。一個警覺的統帥應當明察秋毫。
但麥克阿瑟死不相信中國會出兵。美軍將領認為,村民所看見的大量部隊也許人數并不
多,因為村民沒有數量級概念,看見一百多個人也會說大量部隊。就這樣,美軍進入了
中國軍隊的包圍圈。

云山戰役的胜利,使中國軍隊從一個极端走向另一個极端。即從戰前的怕美軍到這時的
輕視美軍。再加上第二次戰役的胜利,更強化了中國軍隊輕敵的思想,從而為后來的連
續失利埋下伏筆。麥克阿瑟和志愿軍的失利都是輕敵所至。志愿軍這時把美軍看成國民
党部隊了,認為世界最強國家的軍隊也不過如此。在美軍繳獲的一本>的小冊子中寫到,“美國士兵在被切斷后路后會丟棄所有的重武器,而且還裝
死。他們的步兵缺乏戰斗力,膽小怕死。他們在前進中如果聽見槍聲便會停步不前。他
們衹會白天打仗,不習慣夜戰和白刃戰。如果他們戰敗便會潰不成軍。如果他們沒有炮
火支援就會不知所措。當補給停止時他們就會完全喪失斗志。”可見志愿軍的輕敵思想
何其嚴重。隨后出現多個想不到。當志愿軍最后得出美軍跟國民党兵不一樣時,數萬人
已經被殲滅了。

二次戰役的胜利,美軍不得不撤退,這時美軍的主要任務就是保存實力。而志愿軍的主
要任務就是乘胜追擊,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由于志愿軍低估了美軍的智慧和能力,讓
美軍主力揚長而去,實力沒有受到大的損失,未傷元气,隨時具備反擊的力量。而志愿
軍未看到這一點(美軍的反擊能力),成為第三次戰役失利的原因。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水門橋。這座橋立在美軍撤退的必經之路上,是美軍的生死橋。志愿
軍當然知道這座橋的重要性,派兵三次炸橋,不僅把橋墩炸沒了,而且把鋼梁与山崖的
水泥接口也炸沒了,心想,這下美軍可插翅難飛過去了,于是衹派了小股部隊把守。但
是美軍非要過去不可。先派兵把守橋部隊悄悄收拾了,沒有惊動志愿軍大部隊,然后由
海軍陸戰1師的工兵緊急設計橋梁,急電美國本土的兵工厂,連夜打造,再由巨型運輸机
運到東京空投試驗,可惜試驗不成功,但吸取了一些教訓,可時間已不允許再做試驗了,
馬上空投水門河上,一共空投八座巨型鋼梁,一座掉在志愿軍手里,一座摔壞,六座橋
空投成功,一夜間架起浮橋,所有型號的坦克和車輛都能通過,陸戰1師順利逃遁。志愿
軍發現后追悔莫及,以后吃盡了陸戰1師的苦頭。

美海軍陸戰1師是美軍的王牌部隊,在對日軍的作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個個有藍博的身手,
特別善打肉搏戰,与日軍硫磺島的慘烈戰斗就是他們打的。志愿軍象打國民党軍一樣,
用宋時輪的三個師把他們包圍在寒冷的蓋馬高原上,准備全殲之。美國本土的海軍陸戰
隊總部聽到這個消息后,輕松的說,“這下有中國佬好看的了”。陸戰1師与志愿軍展幵
了空前殘酷的肉搏戰。雙方使用了能夠使用的一切器械。士兵扭在一起在黑暗中滾動。
互相掐喉嚨,挖眼睛,咬面部。山頭一度被志愿軍占領,但又被美軍反擊下去。最后志
愿軍在無奈中撤出戰斗。這否定了小冊子上的美軍不善白刃戰的說法。也說明了美軍的
戰斗力遠胜于國民党部隊。

美軍即使被志愿軍包圍了,也很難把他們吃掉。陸戰1師得到了美空軍的大力支持,聯□
不斷的炸彈落在宋時輪部隊的頭上。美軍要不惜一切代价把陸戰1師救出來。如果陸戰
1師被消滅,對美軍士气的打擊是空前的。最后,宋時輪的三個師被美空軍和陸戰1師強
烈的炮火打殘了,失去了戰斗力,不得不退出了戰斗,放走陸戰1師。志愿軍在韓戰中,
多次發生包圍了美軍而吃不掉的情況,最后反而被被包圍的美軍給打殘了。志愿軍的經
驗是,衹要被包圍的美軍規模超過一個團,就無法吃掉他們。因為美軍一個團的火力相
當于志愿軍一個軍的火力,再加空軍支援,這個仗很難打。

第二次戰役后,美軍退到38線,提出要和談。毛澤東一看胜利了,豈能就此罷手?決定
打過38線去。就在這時,李奇微將軍走馬上任了。毛澤東尚未意識到,前兩次胜利是,
美軍在明里,志愿軍在暗里,以后的戰斗大家都是明對明,要靠硬功夫了。如用王樹增
的你我打泰森的比喻,志愿軍的胜利就如同,泰森在前面大搖大擺地行走,你我躡手躡
腳地來到他身后,打他一蒙棍,泰森被打得暈頭轉向,狼狽逃竄。中美以后的戰斗便成
為,泰森神智漸漸恢复清醒,要跟你我面對面打了,即使泰森頭上被你我打了個包,你
我還是凶多吉少。

李奇微來到漢城看到的是毫無斗志的潰軍,志愿軍的追兵馬上就到。李奇微當机立斷,
放棄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帶漢城,退到有利地形,築防線嚴陣以待。志愿軍兵不血刃地
占領了漢城。消息傳到國內,舉國歡慶。然而,當彭德怀來到李奇微的司令部,看到
李奇微寫在牆上的一行字,“第八集團軍司令謹向中國軍隊司令致意。”一种莫名的
恐懼襲上心頭。彭德怀后來透露,他戎馬一生,從來沒有象這個時候那樣害怕過。他
想,美軍并未傷筋動骨,為何輕易棄守漢城,難道有計?國內>的社論更
是讓他煩躁。社論說,“向大田前進,向大丘前進,向釜山前進,誓把美國侵略軍赶
下海去。”彭德怀對這种速胜論很頭痛。這不是提高了對他的期望值嗎?萬一達不到
這個目標怎么辦?

志愿軍長期征戰,身心疲乏,補給因戰線過長而跟不上,再加美軍轟炸運輸線,彭德
怀下令停止進兵,待命休整。李奇微的高明這時顯示出來。他通過戰地日記的觀察發
現,志愿軍猛烈的進攻一般持續7天,隨后要停下來休息一段時間,再發起新的進攻。
李奇微稱之為星期攻勢。他進一步分析,星期攻勢的原因是志愿軍補給困難,一次攜
帶的糧草衹夠一星期之用,用完后必須經過補充才能再戰。根据這個推斷,李奇微果
斷決定,在志愿軍進攻的7天里采取守勢,等志愿軍進攻勢頭減弱后,立即進行猛烈
反攻,不讓志愿軍有時間補充糧草。李奇微的戰法收到了奇效。

正當彭德怀停止進兵休整時,李奇微大舉反攻了,這就是第三次戰役。中國軍隊,甚
至美國國會都沒想到美軍反攻來得如此之快。李奇微在西點軍校所接受的教育告訴他,
在敵人最不愿意打仗的時候跟它打。這個時候恰恰是志愿軍最不愿意打仗的時候,他
們被迫應戰。面對美軍強大的火力,志愿軍衹有招架之功。漸漸地連招架都不行了,
修理山,泰華山,漢江相繼失守,最后連漢城都失守了。所以我認為第三次戰役志愿
軍失敗了,而王樹增則認為志愿軍胜利了,我看是面子問題在作怪。至此,幵戰三個
月來,志愿軍損兵九萬,這是王樹增給的數字,不是美國人的數字。

(未完待續)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