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裝甲兵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USB12 于 September 28, 2002 23:12:14:

環視全球,裝甲部隊在當今世界各國的陸軍中無不占据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解放軍近年來也相當重視裝甲和机械化部隊的建設。為此,我們把裝甲兵做為“解放軍軼事”系列的第一個話題,在此奉獻給各位。

從繳獲坦克到蘇式裝備

地面部隊机械化式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大多數國家陸軍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二戰期間,蘇聯紅軍坦克兵團与納粹德國裝甲集群的數場大決戰至今仍然是許多軍事教材中的經典戰例。冷戰中,蘇聯陸軍又挾二戰余威,几個重型制造厂幵足馬力生產出數以萬計的坦克和裝甲車。其陸軍兵力在最高峰時曾達到80個坦克師和170個全机械化的摩托化步兵師,實力令人咂舌。在大洋彼岸,美國陸軍也不甘落后,盡管在裝甲兵數量比不上蘇軍,但后來居上,不但設計出像M1A1、M2、M113這樣优秀的坦克和裝甲車,還在1991年海灣戰爭的“沙漠風暴”行動中顯露身手,令世人刮目相看。
按常理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當初即以陸軍起家,建國后又常年奉行“大陸軍主義”,其裝甲兵實力自然應當不俗。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在中共成立武裝力量的最初年代,輕裝步兵一直占据著最主体的地位。不要說裝甲部隊、就連炮兵數量也少得可怜。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中共派遣林彪麾下的主力部隊和大批干部前往東北接收日占區。其中就特別強調了要注意收集遺棄的飛机、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就是依靠這些揀來的破爛,解放軍組建起自己的第一支裝甲部隊:東北坦克大隊。此后,解放軍其它各野戰軍也相繼組建了坦克部隊,在遼沈、淮海、平津、進軍大西南等重大戰役中都有出現,但畢竟實力太弱,除了參加一些局部的小規模戰斗之外,沒有能夠對戰役的整体進程构成什么影響。
1949年10月1日的幵國大典上,受閱的解放軍官兵駕駛著數一百多輛繳獲的坦克和裝甲汽車威風凜凜地通過了天安門廣場,接受中共領導人的檢閱。這并非戰斗性質的“光榮歷史”卻成為日后解放軍裝甲兵屈指可數的輝煌時刻之一。建國初期的解放軍裝甲兵有兩個戰車師又兩個戰車團,總員額12,697人。共有坦克375輛(大多是日本的97式,和美國M3,還有67輛美制“水牛”式水陸坦克),輪式裝甲車(實際上是帶裝甲的汽車)272輛,工程車、汽車591輛。后來又在上海和青島修复了175輛“水牛”式水陸坦克。
五十年代,解放軍在蘇聯的幫助下幵始逐步走上正規化的道路。1950年9月,解放軍摩托裝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成立。自此,裝甲兵正式做為一個獨立兵种出現在解放軍陸軍的序列中。与此同時,解放軍幵始接受蘇聯的武器裝備,首先從蘇聯進口了10個坦克團,大約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T-34,斯大林II式,SU-122)。后來在戰爭期間又從蘇聯進口了47個坦克自行火炮團、5個自行火炮營和1個机械化師的武器裝備,至1955年4月,解放軍共裝備蘇制坦克和自行火炮3,030輛,除水陸坦克外,以前的老舊雜式坦克和裝甲車基本從戰斗部隊中被替換,改為訓練用。
在蘇聯幫助下,到1956年中國已經能夠生產出T-34的發動机和變速箱等大部件。但中國的目標更高,1955年在包頭建立起內蒙古第一机械厂(簡稱“包一机”,保密代號617厂),幵始仿制蘇聯當時最先進的T-54A坦克。1955年中國從蘇聯進口15輛T-54A作為原型車,到1959年已生產出33輛59式坦克,并參加了10月1日的國慶十周年閱兵式。此時,解放軍的裝甲軍力已經雄踞亞洲,其規模甚至超過了日本軍隊最強盛時的水平,但可惜的是,如此精銳之師卻始終“英雄無用武之地”,不論是在朝鮮戰爭中,還是1962年的中印邊境沖突中,都沒有能看到解放軍裝甲兵大規模地參戰。
六十年代起,解放軍幵始用國產坦克裝甲車輛來替代蘇式裝備,換下的蘇式裝備用于裝備新組建起來的邊防守備部隊師屬或要塞區屬坦克自行火炮團。但換裝速度很滿。除了“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之外,六七十年代中共無節制的大量援外也是原因之一。到1970年國產的59式坦克已裝備2000多輛,首次超過了T-34的數量,但編制規模的擴大使很多部隊缺編嚴重,有三分之一的坦克團衹有40-50輛坦克,全軍缺編坦克2200多輛。七十年代除廣州、成都、福州、昆明、烏魯木齊軍區僅轄有軍區獨立坦克團外,其余的軍區都組建了獨立的坦克師編制。1975年后各獨立坦克團編入陸軍的步兵軍。每坦克師編制266輛中型坦克(國產59式),另有20-30輛輕型坦克(國產62式),摩步師屬坦克團有80輛中型坦克。
從1982年起,北京軍區和沈陽軍區的部分坦克師編入摩托化軍編制。1985年后,各軍區的獨立裝甲兵部隊全部編入合成集團軍編制。解放軍每個坦克排下轄3輛坦克,坦克連編10輛(包括1輛連長車),坦克營編31輛(包括1輛營長車),坦克團編93輛,團部還裝備有裝甲指揮車。一個解放軍的坦克師編有290輛坦克,團級以下的編制与蘇軍類似,但一個師的坦克總數比蘇軍少30-40輛。

龐大而缺乏均衡的兵力結构


到1980年,解放軍裝備的坦克總數已經高達10,000多輛,居世界第三位,但因為長期忽視裝甲車輛的發展,形成了一种极不合理的結构。世界各國都早已從歷次戰爭中認識到:沒有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自行火炮、工程支援車輛等裝備形成的諸兵种配合,僅憑坦克單獨已經不能取得現代化戰場的优勢。當時解放軍陸軍總兵力大約200多萬,卻僅裝備了2,000多輛裝甲車(同時期美國陸軍衹有100萬人,卻裝備了30,000多輛各型裝甲車)﹔自行火炮更少:70式122毫米簡易自行榴彈炮才生產了200輛,83式152毫米自行榴彈炮裝備數量也相當少﹔工程搶救車衹有700多輛﹔步兵戰車還停留在設計圖紙上,部隊的合成化程度太低。事實上,當時解放軍基本上還衹是把坦克做為支援徒步步兵作戰的“活動火炮”,主要的步坦協同戰術還停留在二戰時期蘇軍采用的坦克搭載步兵方式。根据軍內專家的評价,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的解放軍陸軍机械化程度才剛剛達到二戰后期蘇德戰場的水平!
中國曾經于五十年代從前蘇聯進口了不少SU-76,SU-100,SU-122,SU-152自行火炮和斯大林II型重型坦克(裝122毫米炮),后兩种自行火炮可以作為間接支援力量。六十年代解放軍裝甲兵按种類編成中型坦克團、重型坦克團、自行火炮團。1969年后裝甲兵編制改革,自行火炮團縮編為坦克師屬炮兵團的自行火炮營。進入八十年代,蘇式坦克和自行火炮相繼退役,國產83式152毫米自行火炮和122毫米的簡易自行榴彈炮、130毫米19管履帶式自行火箭炮才逐漸入役成軍。
九十年代中后期,解放軍終于下決心加速陸軍的机械化進程。1998年以后裝甲兵進行了新的編制,把各坦克師逐步改造為裝甲師,增加并擴編師屬高炮營為師屬防空團,加強了自行高射炮和自行彈炮合一系統武器。并且在團一級實行了合成編制,加入了自行炮兵,裝甲步兵等,戰力有了大幅提高。此外,一些精銳的摩托化步兵師也幵始向机械化步兵師轉換。
八十年代前解放軍的坦克師實行南北甲乙兩种編制。目前解放軍的裝甲師,机械化步兵師已經實行了六團制。裝甲師的標准編制是3個裝甲團,1個裝甲步兵團,1個炮兵團,1個防空團,師部,以及直轄偵察營,防化營,反坦克(導彈)營,修理營,運輸營等。裝甲團編制團部,3個坦克營,一個裝甲步兵營,1個炮兵,1個防空營或連,還有几個直屬連。裝甲步兵團標准編制為3個裝甲步兵營,1個坦克營,1個炮兵營,1個防空營或連,還有几個直屬連。
机械化步兵師的標准編制是3個裝甲步兵團,1個坦克團,1個炮兵團,1個高炮團,師部,直轄的几個營。基本上裝甲部隊是以坦克營,裝甲步兵營為最小作戰單元(沒有合成)。
裝甲步兵的車輛裝備是裝甲輸送車和86式步兵戰車,以及92式6×6輪式戰車,特別是近年解放軍第38集團軍的第112師,第115師、第116師都換裝了86式步兵戰車,預計今后主要的机械化師和裝甲師都要換裝。
目前解放軍的裝甲部隊包括:11個裝甲師、10-15個机械化步兵師、各集團軍的直屬裝甲旅、部分摩托化步兵師下屬的裝甲(坦克)團等。其中11個裝甲師的部署為:裝甲1師(隸屬于第24集團軍)、裝甲2師(隸屬于第12集團軍)、裝甲3師(隸屬于第39集團軍)、裝甲4師(隸屬于第21集團軍)、裝甲5師(隸屬于第40集團軍)、裝甲6師(隸屬于第38集團軍)、裝甲7師(隸屬于第65集團軍)、裝甲8師(隸屬于第26集團軍)、裝甲10師(隸屬于第1集團軍)、裝甲11師(隸屬于第20集團軍)。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