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有可能使“瓦良格號”航母起死回生,重返大洋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大顯身手 于 September 28, 2002 23:21:02:

摘自《軍事天地》綜合報導



香港《大公報》七月二十五日報導,中國民間公司按“廢鋼鐵”价格買進大型航母“瓦良格號”,引起中國許多人的頗多“聯想”,國外軍情部門更對其“關怀”備至。那么,對于中國來說,有沒有能力續建一艘未完工的大型航空母艦?有沒有可能使“瓦良格號”航母起死回生?


繼“明斯克號”、“基輔號”航母之后,“瓦良格號”航母是中國民間公司按“廢鋼鐵”价格購入的第三艘俄羅斯航母。但与前兩者不同的是,“瓦良格號”并非“油盡燈枯”的退役艦,而是“壯志未酬”的俄海軍唯一大型航母“庫茲涅佐夫號”的后續艦──尚未完工卻遭停建。也正因為如此,中國許多人對其“聯想”頗多,國外軍情部門更對其“關怀”備至,那么續建一艘未完工的大型航空母艦有無可能,“瓦良格號”航母是否能起死回生,威鎮海疆?其中的奧妙又有多少?

要談“瓦良格號”,就不能不從俄羅斯海軍的驕傲“庫茲涅佐夫號”重型航母和前蘇聯海軍的航母之路說起。

一九八二年,令西方海軍側目不已的1143.5型“載机巡洋艦”工程設計由前蘇聯的涅瓦中央設計局完成。這便是現在通稱的“庫茲涅佐夫”級重型航母的首艦。最初名為“克里姆林宮號”,蘇聯解体后俄海軍又將其正式命名為“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莫斯科”級直升机母艦幵始,蘇聯一直回避“航空母艦”的稱謂,而自創了“載机巡洋艦”的叫法,据說這完全是為了艦衹在假道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海峽時方便進出的“變通”。“載机巡洋艦”也好,“航空母艦”也罷,這都是冷戰時期前蘇聯海軍与美國海軍在全球各大洋爭奪霸權的先鋒和重拳,不愧為一代名艦。

然而,這些昔日的“名門望族”,不論是曾馳騁大洋的“基輔號”,“明斯克號”,還是尚未完工的“瓦良格號”,今日都已淪為他國的博物館、娛樂城,這是最令俄羅斯總統普京痛心疾首的。

“瓦良格號”航母是目前俄海軍唯一在役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后續艦。是冷戰時期前蘇聯赶超美國的關鍵海軍裝備項目,號稱是其三十年研制心血的結晶。

按前蘇聯海軍最初的造艦計划,“庫”艦和“瓦”艦的艦首都十分類似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應安裝兩座彈射器。但是,由于前蘇聯彈射器研制工作的嚴重滯后,不得不改為采用上升角為十二度的滑躍起飛甲板且作權宜,而這后來就成了“庫”艦与“瓦”艦“最顯著的外形特徵”。

一九八三年一月,“庫茲涅佐夫號”在位于黑海之濱、久負盛名的烏克蘭尼古拉耶夫船厂幵工,三十五個月后,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下水艤裝,二號艦“瓦良格號”(最初定名為“里加號”)隨即于當月幵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東歐各國相繼發生政治劇變,蘇聯政局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當年十二月,蘇聯宣告解体,而剛剛完成近百分之八十進度的“瓦良格號”航母的建造工作被獨立后的烏克蘭政府“叫停”。當時“瓦良格號”的艦体已經完工,各种武器裝備按計划已完成進度的百分之七十。但分家后的俄羅斯与烏克蘭在瓜分黑海艦隊及分攤航母建造經費等問題上爭吵不休,鬧到最后俄羅斯干脆停止供應“瓦良格號”的部件和建造資金,而烏克蘭海軍又不需要這個龐然大物,遂衹好將其拋進廢船交易市場。

此時俄烏兩國已經在“瓦良格號”身上花費了五億美元和十年的光陰,卻功虧一簣。“瓦良格號”這個海上巨無霸,不能走向海洋,衹能望洋興嘆,不能不說是當代航母的一個悲劇。

二十一世紀的戰火,极有可能從海上燃起,為了掌握未來戰爭中的制海權、制空權,各海洋大國都十分重視航空母艦和航母技術的發展。一些涉及航母所特有的艦──机适配性的技術問題,如航母与艦載机的配合、起降方式,如何增加搭載數量、發揮最大效能等,被視為二十一世紀初發展航母的關鍵技術。

“瓦良格號”重型航母的設計、工藝、建造無疑是很先進的,艦上大部分設備或結构在建造的那個年代都是世界上一流的。造船業本身反映了一個國家在冶金、机械、電子、動力、化工等方面的科技水平,軍艦更突出了這种水平,也体現了一國的軍備能力。


“瓦良格號”艦体各部分所選用的材料都是十分考究的,工藝精致,結构緊湊、合理,綜合性能很突出。這就為其續建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中國目前的綜合國力雖然不是太強,但在一些高科技領域,金屬結构制造業水平等方面与世界頂尖級水准差距并不算大,有的地方還是處于領先的。中國船舶工業在國際上也已有一定的地位。可以說,在設計、建造(包括改裝、續建)航空母艦方面,中國是完全有能力的。衹要更新觀念,幵闊視野,打破條條框框的約束,就一定能給“瓦良格號”航母一個重返大洋、大顯身手的机會。

艦載机技術复雜,研制一种新型艦載机一般要花几十億美元的研制費,為了節省經費,一般采用在陸基飛机基礎上改進的方法。世界上艦載机本來就不多,可供中國選擇的就更少。据分析,主要有四型:蘇-27K(蘇-33)、米格-29K、殲轟-7“飛豹”戰斗轟炸机及正在研制的殲-10戰斗机,其起飛重量在十八吨至三十吨之間。中國已從俄羅斯引進了蘇-27、蘇-30系列等當今世界一流的戰斗机。其艦載型蘇-33戰斗攻擊机已在俄海軍“庫”艦上正式服役。該型艦載机應為首選方案,但仍需引進。備選方案則是在中國的殲轟-7“飛豹”及殲-10的艦用改進型中落實。

值得一提的是艦載机中的“黑馬”──米格-29K艦載机。印度在向俄羅斯購買“戈爾什科夫號”航母的同時,選中了米格-29K作為配套艦載机。從經濟角度和實用性看,印度的選擇是十分恰當的。雅克-38雖然在艦上使用方便,但技術落后、能力有限﹔蘇-33作戰效能雖是米格-29K的五倍以上,但卻机体大、价格貴。米格-29K恰是一种介于兩者之間、效費比較好的、技術成熟的中檔艦載机。而且米高揚公司正在研制米格-29K型的艦載空中加油机,這無疑將會极大地提高米格-29K艦載机群的作戰效能。這一舉措也已引起了中國海軍的關注。

艦載預警机對航母至關重要,中國海軍的正确選擇應是固定翼飛机,因為直升机的性能、容積、航程等均有限,難以滿足像“瓦”艦這樣重型航母預警兼聯合作戰空中指揮之需要。中國可考慮引進烏克蘭制造的安-74預警机,備選方案才是引進俄羅斯的卡-31RLD預警直升机,或是在國產直-8上加裝預警雷達。

報導說,已引進的蘇-27、蘇-30也可用作空中指揮机,其机載雷達探測到的目標信息可傳輸給航母上的預警直升机,以增大直升机的預警範圍。蘇-30加盟預警行動,也不失為中國為“瓦良格號”航母提供的一种新穎的預警模式。

中國近年來在IT產業方面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并在導彈驅逐艦等中型艦艇的C4ISR系統研制中取得了許多的成功經驗。雖然研制航母的C4ISR系統會复雜、困難得多,但衹要保証足夠的投入,中國一定能為“瓦良格號”研制出一套分布式的頂用的艦載C4ISR系統。中國可能遇到的難點是為“瓦良格號”航母安裝數据鏈。


“瓦”艦原先打算在艦首滑躍起飛跑道后端,配置十二單元的SS-N-19“花崗岩”遠程反艦導彈的垂直發射裝置。另外,在舷側再安裝四組二十四單元的SA-N-9“利劍”艦空導彈垂直發射井作為點防御系統。可惜在“瓦”艦出售給中國之前,上述裝置已全部拆毀。但中國已從俄羅斯引進了垂直發射的SA-12、SA-15等地空導彈系統,完全可以仿制出類似的艦載導彈垂直發射裝置。

當然,中國也可以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通過購買諸如歐洲國家生產的同類產品,來為“瓦良格號”航母裝備功能完善的、強大的防御体系。再与信息探測系統聯手,构成“瓦良格號”一体化的全方位的探測/防御網。

“瓦良格號”選擇何种動力裝置,需從航母的全壽命周期費用、裝備的效費比以及國內艦用發動机的發展水平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當今各國的大中型水面艦艇的常規動力清一色的為燃气輪机組合裝置,蒸汽輪机因加速度性能差已被淘汰出局。中國海軍新一代主戰艦艇的動力裝置也都采用了燃气輪机組合。因此,中國目前完全有能力自制或外購合适型號的燃气輪机組合,為“瓦良格號”航母配置強勁有力的推進系統,使其以三十節以上的高速巡航在遼闊的大洋上,全面滿足艦載机起降作業的要求。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