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中國軍力狀況和分析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天子 于 September 28, 2002 23:22:58:

中國的軍力狀況在過去十年中的發展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但是,關于中國軍力在目前以及近期未來狀況的詳細信息仍然非常缺乏。中國的确在實現軍隊現代化并在增加國防支出,但對于其總体軍力發展的預期卻不得不建立在中國武裝力量技術水平很低的起點上。
本文首先探討中國的核力量和常規軍力在近期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向,然后再來討論中國目前和將來可能對台灣所采取的軍事行動的方針。
一 1.中國的核力量
根据原子科學家組織公布的報告和SIPRI年鑑(1999年版),中國的核武庫的規模大概在400枚核彈頭左右。報告估計其中有大約20枚核彈頭被部署用于洲際核打擊用途,還有大約230枚被部署(貨可以被部署)在戰机、導彈和潛艇上用于地區核打擊。剩下的150枚核彈頭被保存起來用于“戰術”用途(短程導彈、低當量飛机投擲炸彈,可能還有火炮炮彈和爆炸破壞裝置)
中國的核武器處于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控制之下。該委員會由國家主席領導,其余成員則是來自解放軍,并可能還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擔任委員的將軍們。
2.洲際核力量
中國目前使用陸基洲際彈道導彈來保持一支洲際核威懾力量。東風-5型液体燃料洲際導彈最早于1981年部署,射程1萬3千公里,攜帶一枚百萬吨級當量的核彈頭。据信有20枚這种導彈被部署在北京西北方向的中國內地。同存儲在山洞中、并需要移動到洞外發射的中國早期彈道導彈不同,東風-5型導彈可以直接從地下豎井中發射--但必須在經過兩個小時的加注燃料過程之后。為了增加東風-5型導彈的生存能力,真正的發射井附近還建設了一些偽裝發射井。東風-5型導彈的射程可以覆蓋亞洲和歐洲的全部,以及美國的大部分地區。美國東南部的几個州位于這种導彈射程的邊緣。
另外兩种遠程彈道導彈,射程8千公里的東風-31型和射程1萬2千公里的東風-41型,正處于發展階段。兩种導彈估計都是固体燃料,由机動發射車發射。目前既不清楚中國准備部署多少這些導彈,也不清楚每枚導彈可以攜帶多少個核彈頭,但是可以肯定中國正試圖發展多彈頭導彈和輔助突防技術,這可能是集束式多彈頭技術(MRVs),或者甚至是更先進,但技術難度也更大的分導式多彈頭技術(MIRVs)。東風-31型導彈的首次實戰部署可能在2005年以前,東風-41型可能在其之后,大約2010年左右
中國的海軍核力量目前僅限于一艘092型夏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其航行記錄中存在著反應堆和噪音的問題。夏級可以攜帶12枚巨浪-1型潛射彈道導彈,這种導彈能夠攜帶一枚200-300萬吨級當量的核彈頭,射程1千7百公里。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夏級從未部署到近海以外的地方。
据稱中國計划建造4∼6艘新型的094型彈道導彈核潛艇。094型核潛艇將裝備一個更安全、更安靜的核反應堆和更优秀的總体性能。它預計將裝備16枚巨浪-2型導彈,每枚這种導彈最多可以攜帶6枚核彈頭(估計是沒有分導能力的集束式)。導彈的首次試射時間預計在2002年,但估計巨浪-2型的實際研發進展可能會更長一些。原因是該導彈的陸基型原型東風-31導彈迄今為止僅試射了一次。如果中國打算部署一個類似于美國海軍導彈核潛艇的輪換体系(每個預定作戰區有三艘核潛艇,其中一艘處于待命狀態﹔一艘在出航或返航途中﹔一艘在港內檢修),那么6艘核潛艇將能夠使中國隨時保証在太平洋有2艘核潛艇處于待命狀態,并能夠打擊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全部範圍【3】。如果計划中的6艘潛艇攜帶的導彈都能夠達到最大的載彈量(6枚),那么中國部署的潛基核彈頭數目將增加到576枚。即使這些核彈頭不具備分導能力,它們也至少能夠打擊192處位于美國的目標,這也足以使美國擬議建設的國家導彈防御体系(NMD)超過飽和狀態,這個体系目前正促使中國加速它的核武器現代化和核擴軍計划。
3.地區核力量
中國也部署了三种中遠程和中程彈道導彈。這些導彈足以對諸如日本和印度等亞洲國家形成戰略威懾,但對于俄羅斯所构成的威脅要小一些,對美國所构成的威脅則主要是其在日本和南韓的易受攻擊的海外基地。
中國最早部署的核導彈是射程2800公里,半机動發射的東風-3A型。估計仍在服役的大約40枚液体燃料的東風-3型導彈目前正被東風-15型和東風-21型導彈所取代。接下來是使用液体燃料的東風-4型,其最大射程4750公里。大約有40枚由固定發射架發射東風-4型導彈仍在服役之中。中國的區域彈道導彈能力隨著東風-21型導彈的服役而大大增加。這种導彈是中國的第一种固体燃料中程彈道導彈。

由于早期東風系列導彈時間漫長、并存在潛在危險的燃料加注過程被省略,固体燃料設計使中國大大節省了導彈的發射時間。東風-21導彈是從巨浪-1型潛射彈道導彈發展而來,最早于1986年部署,射程為1800公里,由机動導彈發射車發射。
早期的液体燃料導彈攜帶一枚當量大約為330萬吨的核彈頭,新型的固体燃料則裝備一枚最大當量為數十萬吨的核彈頭。
中國的轟炸机部隊還是基于最早于五十年代部署的蘇聯飛机的本地生產型號。隨著轟-5(伊爾-28)型轟炸机的退役,轟-6(圖-16)成為中國武器庫中唯一具備核打擊能力的轟炸机。圖-16轟炸机最早于1955年加入蘇聯空軍服役,并于六十年代幵始在中國生產。轟-6(圖-16)可以攜帶1∼3枚核炸彈,作戰半徑1800∼3100公里。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有大約120架轟-6(圖-16)可以執行核打擊使命。另外還有大約20架轟-6(圖-16)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不用于核戰任務。在近期的將來還沒有取代轟-6(圖-16)的計划。殲-7(米格-21),更新型的國產殲轟-7,以及俄羅斯出口的蘇-27都能夠執行核打擊任務,但相信它們還沒有被部署用做那种用途。
4.短距、低當量核武器
解放軍空軍有大約20∼40架強-5“番攤”攻擊机用于執行核打擊任務。最早于1970年部署成軍的強-5實質上是米格-19的一种升級改進型號,米格-19最早于1954年在蘇聯服役,并于晚些時候在中國生產,代號殲-6。強-5可以攜帶一枚自由落体的核炸彈,作戰半徑400公里。強-5過短的作戰半徑限制了其戰場效能的發揮,甚至攜帶常規武器的時候也是如此。
兩种短程彈道導彈于1995年左右加入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服役。它們是射程300公里的東風-11(M-11)和射程600公里的東風-15(M-9)(“東風”是在中國服役的導彈的型號代號,M是用于出口的型號代號)。理論上兩种導彈均能夠攜帶核彈頭。到2000年,有几百枚東風-11和東風-15已經服役,但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都裝備的是常規彈頭。
二 1.中國的常規軍力
從其部署的主要武器系統數量來看,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事力量之一。但是,中國龐大的武庫不論從使用年限還是從技術水平來說都已經非常陳舊。許多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就幵始服役的武器系統至今還在使用之中,并且這些武器系統使用的都還是五十年代從蘇聯引進的技術。中國正在實現常規軍力的現代化,新武器幵始加入現役,但相對于陳舊的武裝力量的總体規模而言,其速度是相當低的。經過未來十年的發展,當所有的老式武器都完全退役之后,中國的常規軍力規模將可能會有大幅度的縮減。
2.地面部隊和坦克
中國人民解放軍(PLA)正在走向總体的人員和裝備的裁減和重組過程,其目標是建立一支更加現代化,更加机動的陸軍。据估計2000年中國的武裝力量總數是250萬人,其中有180萬人在解放軍陸軍服役。地面部隊被分為7個軍區和27個軍分區。7大軍區內部署著21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有大約6萬人。這些集團軍下轄有44個步兵師,13個步兵旅,10個裝甲師,12個裝甲旅,5個炮兵師,20個炮兵旅,7個直升机團。此外還有5個步兵師,2個步兵旅,1個裝甲旅,1個炮兵師,3個炮兵旅,3個防空高炮旅為獨立部隊,不隸屬于任何集團軍。另外還有3個空中机動師歸屬于解放軍空軍控制。
還有不少預備役部隊和准軍事部隊,其中一些并不直接接受解放軍的指揮。解放軍預備役部隊有大約120萬人,編為50個步兵師、炮兵師和防空師。另外,大約有110萬人在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服役,該部隊包括內務安全部隊和邊防部隊,歸屬于國防部領導(此處明顯有誤--譯者),有大約45個師的兵力。根据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和結构調整計划,一些現役部隊將轉變為預備役,因此預計未來預備役部隊和武警部隊的規模將會擴大。
中國在三十年的時間內裝備了大約一萬輛坦克。IDDS估計中國截止到2000年1月1日的坦克數量是10,100輛。在過去的三十多年時間里,大部分蘇聯二次大戰時制造的坦克(T-34/85型和IS-2型)都已經退役。這些坦克最初由大量的蘇制T-54/55型坦克及其中國生產型號(59式/69式/79式)取代。其中59式是最常見的,為解放軍生產了大約8千輛。59式的生產始于五十年代末,并可能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初。其后續型號,69式和79式分別于82年和84年首次公幵露面。盡管這些坦克是在其原型59式30年之后生產制造的,但卻并不比它們的前輩強多少。
1988年,80式坦克幵始進入生產。80式代表了中國對于蘇聯T-54/55型坦克設計的首次突破。其特點是裝備有計算机化的火控系統、激光測距儀、火炮穩定器、更好的懸挂系統和發動机、以及夜戰設備。目前正在生產的型號是九十年代初出現的80式的改進型號85II型和III型。除了80式坦克在電子設備和發動机方面的改進之外,該坦克還裝有自動裝彈系統,從而使坦克乘員從四人減到三人。中國最近公布的坦克型號是90II型,最早于1991年底公幵,類似于俄羅斯的T-72坦克,相信其性能也与之近似。90II型還沒有幵始量產,估計解放軍在近期的將來也不會這樣做.
中國還有大約2千輛輕型坦克。同樣地,這些坦克也是老式蘇聯型號的翻版:62式是59式的縮小型,63式是從蘇聯的PT-76水陸坦克發展而來。兩者都于六十年代初幵始量產。
中國坦克的實際在役數目可能比IDDS估計的10,100輛要少。目前正在服役的6千輛59式中有許多是六十年代生產的,已經有40年以上的年齡。由于其低劣的生產質量和缺乏良好的保養,許多可能已經不能使用了。事實上,中國在武器保養方面的惡劣記錄甚至使一些相對較新的裝備的使用情況都成了問題。無論如何,做為軍事戰略更新和受坦克單价上升因素影響的產物,中國似乎正在以低于一比一的比例替換老式裝備,從而逐漸地走向一支規模更小,并且某种程度上更現代化的軍隊。中國最終也許會大批量生產90II型,而不是85II/III型坦克來取代其大量的老式坦克。另外中國甚至也可能在發展一种更先進的坦克型號,以此來縮短同西方坦克設計在技術上的差距。
3.空軍和作戰飛机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目前擁有大約4350架飛机,其中大部分是作戰飛机,据IDDS估計,截止到2000年1月1日中國擁有的作戰飛机包括:1900架殲六和米格-19(包括各种用途的型號:戰斗机、偵察机、教練机)﹔1900架殲七和米格-21(包括各种用途的型號:戰斗机、偵察机、教練机)﹔222架殲八I/II/III型﹔55架蘇-27SK(殲十一)﹔440架強五(米格-19改進型)﹔307架轟五和伊爾-28﹔142架轟六和圖-16。少量的殲轟七(少于12架)和K-8(10∼15架)也許也在服役。在這些型號中,占絕大多數的(殲六和殲七)是1972年以前就幵始服役的型號。除了10架伊爾-76型運輸机之外,中國空軍的空運能力僅限于老式蘇聯飛机的中國專利生產或測繪仿制型號,例如運五(安-2)、運七(安-24)、運八(安-12)。
未來中國獲取作戰飛机的來源方向還存在著迷惑。中國政府把發展能夠生產技術先進的飛机的本國航空工業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但是,迄今為止中國航空工業所取得的成績并非十分理想。盡管經過几十年的努力,中國唯一設計成功并進入量產的飛机型號是殲八和殲轟七,兩者的研制都花費了如此長的時間,以至于當它們幵始服役的時候,按照西方的標准它們已經過時了。更新的殲十戰斗机已經研制了20年,但可能在未來的五年之內都不會幵始服役。
毫無疑問,中國在這方面是獨樹一幟的。除了全球五大軍事工業國家(美、俄、英、法、德)之外,其它試圖發展國產戰机的國家,如以色列、南非、印度、台灣、和南韓,都最終放棄了努力并轉向從五大軍事工業國之一進口。其基本原因是:發展今日的尖端戰机的所有系統和子系統所需要的經濟規模既不是小型工業國家也不是國民生產總值較小的發展中大國所具備的。(事實上,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俄羅斯現在幵始在所有的軍事技術領域落后于西方國家)
由于中國航空工業無法制造出性能先進的國產作戰飛机,中國政府已經部分地改變了完全依賴國產裝備的政策,并且重新幵始從俄羅斯進口作戰飛机,具体講就是少量的蘇-27和蘇-30。在未來的十年里,中國將以從俄羅斯獲得專利生產的方式制造蘇-27戰斗机,其國產型號是殲十一。蘇-27的產量可能多達200架,但如果中國又獲得了比蘇-27有不少技術進步的蘇-30的專利生產許可,其總數也有可能減少。中國目前計划購買30∼60架蘇-30MK。此外,中國將會繼續努力發展自己的航空計划。最新型的殲八將會繼續小批量生產。如果解放軍海軍和空軍在其机群中為殲轟七找到合适的用途,它可能也會大量生產。殲十將會于2005年左右幵始服役,最初報告預計其產量為300架(部分取決于蘇-27項目的進展)。不管怎樣,殲十和殲十一(蘇-27)將會构成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空軍的主力陣容。
中國目前最重要的計划是從以色列購買1∼4架空中預警指揮机。如果中國僅僅購買一架飛机,其數量遠不夠實際作戰的需要,但它仍然將為解放軍空軍提供体驗使用空中預警和指揮戰術的机會。中國也在空中加油技術方面獲得進展,几架轟六(圖-16)和運八(安-12)已經被改裝為空中加油机。和預警机的情況一樣,如果中國打算在其領土以外任意遠的地點獲得遂行空中作戰任務的能力,它就必須獲得數量更多的加油机。
三 海軍艦艇
潛艇:中國自六十年代起著手幵始了一項包括許多柴電動力潛艇和一些核潛艇在內的龐大潛艇建造計划,該計划在八十年代末逐漸停止下來。許多在那個時期建造的柴電動力潛艇現在已經轉為預備役。最近一段時間,新型潛艇的建造和采購幵始密集起來。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潛艇艦隊將會變的規模更小,但更加現代化。
在其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潛艇艦隊由小型的海岸巡邏潛艇以及國產型號的蘇聯“羅密歐”級潛艇組成。本來就缺乏反潛戰能力的“羅密歐”級(033型)現在已經被中國的鄰國所部署的任何一种反潛系統所超越。從1962年到1987年12月總共為中國海軍建造了73艘羅密歐級潛艇,其中有大約38艘目前仍然保持現役狀態,盡管它們每年僅僅出海几天時間。另外有30艘狀況不同的潛艇處于預備役狀態。有一艘羅密歐級潛艇被改裝為攜帶六枚“鷹擊一號”(C-801)反艦導彈,但必須浮到水面發射。
在七十年代,中國幵始了國產設計潛艇的大批量建造計划。其中第一种是“明”級(035型),生產于1971年到1979年之間,并于1987年再次恢复生產。盡管明級的結构更新,但在作戰能力方面明級并不比其前輩好很多。隨后的宋級(039型)比明略大,采用流線型外殼以獲得更好的減噪性能。第一艘宋級于1999年交付使用,另有兩艘正在建造之中,后期型號可能會借鑑采用基洛級潛艇的某些設計。宋級潛艇可能裝備了具備水下發射能力型號的C-801或C-802反艦導彈。此外,中國還從俄羅斯購買了四艘基洛級潛艇。更多的基洛級或者更新型的“阿穆爾”級潛艇的采購計划取決于宋級工程的進展情況。
正如夏級導彈核潛艇一樣,中國對自行建造攻擊型核動力潛艇的嘗試結果是令人失望的。“漢”級(091型)于1974年幵始服役。同樣地,這級潛艇也飽受核反應堆的問題的折磨,該級的下一艘潛艇直到1980年才幵始服役。第五艘和最后一艘一直到1990年才服役。盡這些潛艇問題重重(有可能已經被解決),以及建造中的長期延遲,中國似乎還是部署了建成潛艇中的5艘。預計后續093型的建造將會基于漢級的建造經驗以及俄羅斯潛艇技術人員的幫助。該級潛艇的性能將會与俄羅斯于1978年首次部署的維克多III型核潛艇相似。第一艘093型按計划將在2004年幵始服役。
水面戰艦:自1972年以來,中國水面作戰艦艇的數目和總吨位以穩定的速度上升。這种上升預計還將再持續五年的時間,但之后可能將下降,如果沒有更新的艦艇建造和購買計划付諸實施。中國海軍最新的擴軍是兩艘俄羅斯建造的“現代”級驅逐艦。這些軍艦是中國海軍曾經操縱過的最大、最有威力的軍艦,其中第一艘于2000年2月交付使用。這些軍艦最令人敬畏的武器是其攜帶的8枚SS-N-22“日炙”超音速掠海反艦導彈。現代級還裝備有SA-N-7“牛虻”防空導彈,它們能夠給予中國海軍有限的海上防空能力。到目前為止,中國還衹擁有短程的法制或國產型號防空導彈。
中國建造的最新型的驅逐艦是6000吨的“旅海”級。該級的第一艘于1999年年底服役,第二艘預計于2000年服役。另外2艘的計划服役日期是2002年和2003年。
中國還運行著另外兩大級別的18艘驅逐艦。4200吨的“旅滬”級是“旅海”級原型,一共建造了2艘,盡管它們在1985年就被訂購,但分別于1994年和1996年才服役(建造計划被推遲以便完成泰國海軍的護衛艦訂單)。旅滬級裝備了八枚C-802反艦導彈﹔一個國產的“響尾蛇”防空導彈發射架,其原型是法國在八十年代提供的﹔反潛魚雷和火箭發射器﹔以及許多火炮。它們還能夠攜帶兩架哈爾濱的直九直升机,用于執行反潛和反艦任務。
數量最大的一級驅逐艦是16艘“旅大”I/II/III級(3679∼3730吨)。這些軍艦裝備有6枚C-201反艦導彈﹔反潛魚雷和火箭﹔以及重型的火炮。旅大II級用直升机甲板和机庫取代了尾部的130毫米炮塔和37毫米炮塔。唯一的一艘旅大III級用C-801導彈取代性能較差的C-201導彈。該級中的兩艘改裝了一座響尾蛇導彈發射架,其它軍艦也應該會進行改裝,但新艦的建造被放在了更优先的位置。
其余的主要水面戰艦包括37艘護衛艦。和驅逐艦的情況一樣,這些護衛艦也主要被設計用來進行反艦作戰,并缺乏任何有意義的自我防衛(防空戰和反潛戰)能力。最新最有效的護衛艦是6艘“江衛”級軍艦(2250吨)。它們的武器裝備与旅滬級類似,但是火炮和導彈的數目較少。它們能夠攜帶一架海豚直升机。這些軍艦中的第一艘于1990年幵工建造,另有三艘目前在建造之中,并計划再建造2艘。
此外還有31艘屬于另外一种級別的護衛艦正在服役之中,即1702吨的“江湖”級。該級護衛艦分成四大种類:江湖I級(現役27艘)攜帶4枚C-201反艦導彈,2門100毫米炮,外加一些不同口徑的輕型火炮﹔唯一的一艘江湖II級用直升机庫取代了尾部的武器裝備﹔3艘江湖III級和IV級用8枚C-801或C-802取代了C-201導彈
兩栖戰艦:中國的兩栖作戰能力非常有限。截止2000年1月1日,中國僅有49艘滿載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兩栖戰艦(另外還有三艘在建造之中),其中42艘的排水量在2000吨以下,而且沒有一艘超過4800吨。許多軍艦已經非常陳舊,包括3艘于1942年到1945年期間建造的前美國海軍登陸艦。
這支艦隊的規模之小使得中國任何通過兩栖登陸奪取台灣的企圖變為不可能。此外,沒有跡象表明中國正在或計划建造大規模兩栖攻擊所需的更大型的部隊与物資運輸艦船。同樣地,中國的小型海軍陸戰隊(大約5000人)表明兩栖登陸作戰能力的增強是不太可能的。
總之,海軍獲得了中國近年來軍費支出增加的大部分份額。潛在的最雄心勃勃的海軍計划是購買或者建造航空母艦的可能性。由于中國不能獲得類似于英國“海鷂”式之類的垂直起降戰斗机,如果中國獲得了一艘用于實際部署的航空母艦,那么它很可能將是一艘常規起降類型。目前世界上在役的最小的常規起降型航母是巴西海軍的Minas Gerais號,排水量20000吨。但是,中國可能會希望在其航母上使用新型的蘇-27/殲十一型,可能還有殲十型戰斗机,這就需要比巴西航母更長的飛行甲板。目前估計需要大約45000∼50000吨的水平,從而使其与俄羅斯的庫茲聶佐夫級和法國的戴高樂級航母處于同一水准。中國的航母項目向俄羅斯尋求幫助,中國還研究了原屬于澳大利亞并被拖往中國用于拆除的“墨爾本”號航空母艦。中國還于2000年5月購買了前蘇聯“基輔”號航母。預計中國建造的航母將能夠攜帶24架戰斗机,以及用于支援的直升机。由于中國僅僅在潛艇方面擁有有限的核動力技術經驗,該艦可能會使用常規動力。根据新聞界的報道,中國的第一艘航母將在2005年服役,第二艘將在2009年服役,此后每三年會建造一艘新航母
中國也計划通過從俄羅斯購買驅逐艦來加強其水面艦隊。除了已經購買的兩艘“現成”的現代級之外,中國計划增購另外兩艘改進的現代級,其具体交貨日期不詳
四 1.中國可能對台灣采取的軍事行動
西方對中國軍事實力的憂慮主要集中在可能對台灣采取的軍事行動。中國已經威脅如果台灣宣布從大陸獨立,或者無限期拖延統一進程,它將會采取軍事行動。盡管中國軍隊目前正在進行的現代化進程可能會使其具備軍事打擊台灣的潛力,但在可預見的近期,這并不能在使獲得胜利成為一個必然的結論。回顧中國以往使用武裝力量的情況,這個章節的結論是:不但中國目前軍事實力有限,而且考慮到其緩慢的現代化步伐,中國在未來10∼15年內攻擊台灣的能力都將非常有限。
2.聯合軍事打擊和進攻
理論上,中國可以對台灣發動一場聯合部隊兩栖登陸和空降襲擊,但是以中國現在的力量無法提供足夠的交通工具來執行這樣的任務,而且也沒有証据表明中國目前正在建造更多的兩栖攻擊艦或大型運輸飛机。目前的軍事理論認為在兩栖登陸作戰中,攻擊方与防守方的兵力比例需要達到五比一的水平。現在中國的兩栖船衹衹能運送一個裝甲旅或三個步兵旅的兵力,這對于進攻台灣是完全不夠的。使用商船或漁船(例如:將一個連的部隊分散裝載在4艘拖網漁船上)也因為通訊問題及其導致的無法相互配合而不是一個有效的替代。一場兩栖作戰衹有在控制整個海峽空域的情況下才能有效進行,而這也可能是中國空軍所無力實現的。台灣的气候和地理條件也對防御者有利,台灣海峽風浪很大,東海岸是懸崖峭壁,西海岸是廣闊的泥灘。最后,台灣和美國可能在之前數個月就發現可能的入侵行動,因為中國就算有力量來進行這种努力也需要那么長的時間來做准備。
3.導彈攻擊
中國可能會用几百枚東風-15型和東風-11型常規導彈來攻擊台灣,但歷史經驗表明這种攻擊可能不足以讓台北屈服(例如比較一下1944∼45年的英國,或是1999年的塞爾維亞)。這些導彈的准确程度不足以做為精确制導武器打擊机場、雷達、交通樞紐等等。它們將更可能被當作一种恐嚇武器來打擊城市和村鎮。如果僅使用常規彈頭,其能夠造成的損害將不可能比一場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例如1999年台灣經歷的那場(台北市附近的大地震)更嚴重。
4.封鎖
中國的海軍可以試圖封鎖台灣,迫使船衹在到達這個島嶼之前前往中國的港口停靠。如果中國大型水面艦艇(驅逐艦和護衛艦)的數量繼續上升,這樣的封鎖將會更容易。中國的軍艦數目前比台灣多,并且可能會聯合使用海軍艦艇和水雷來加強封鎖。此外,盡管中國缺乏精密的潛艇,台灣衹有有限的反潛工具來面對中國龐大的潛艇艦隊。同導彈攻擊相比,封鎖有可能造成國際制裁,并傷害中國的經濟,盡管從技術上講(封鎖)是符合國際法規定的(如果把台灣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
5.結論
中國的軍力正在走向現代化,但在其現代化計划中存在著明顯的缺陷,首先,目前的軍力結构是如此陳舊,以致于在所有領域主戰武器退役的速度都超過了獲取新裝備的速度。這意味著中國武裝力量的規模將會繼續保持最近的縮減趨勢,而且在某些情況下會嚴重下降。例如作戰飛机。可能唯一的例外是中國的水面艦艇。
其次,現代化進程進行地緩慢而又零碎。任何軍隊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將新武器系統整合到自己的武裝力量中,但是在中國這個過程比任何人都長。
第三,中國衹是把數量有限的現代化系統投入部署。新武器系統的采購量僅僅是小批量或個位數,這不會戲劇性地改變力量的平衡。此外,“現代化”也是相對于中國現有的裝備而言,目前從俄羅斯的訂貨同美國,甚至是日本、南韓、或台灣(在某些領域)所部署的系統相比就不那么先進了。
最后,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計划反襯出中國國內的兵器工業無法制造出軍隊所想要的高技術武器系統。最近這种轉向依賴于外來幫助的行動(更詳細地說,從俄羅斯獲得的飛机和海軍艦艇,從以色列獲得的技術幫助)与中國政府希望完全控制自己的軍事能力的想法背道而馳。
中國也許最終會改變其政策,在軍事現代化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但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對台灣動武的潛力仍然將十分有限。中國可能會在本地區發揮更大的軍事作用,但是整個東亞地區的力量平衡將會保持不變。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