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甲午戰爭(二)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冀 城 于 September 28, 2002 23:40:49:

百年回眸:甲午戰爭(二)
冀 城

六、丰島海戰

  七月十六日李鴻章提出的增兵計划,在取得了各方協調之后幵始實施。不過駐朝清軍因葉志超怕海路不安全,陸路又怕兵力單薄,通不過駐漢城的日軍防線,所以一直停留在牙山一線,沒有向平壤收縮。

  朝鮮陸路多山,道路崎嶇,進兵遲緩﹔而從北洋軍隊的大本營天津出發,由海路進軍則非常快捷。所以,增援的路線采用了兩條海路:一是由天津渡海,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登陸,再由陸路馳援平壤﹔另一路由天津登船,到牙山登陸,增援葉志超部。第一條路較為靠近本土,路程也短,所以比較安全﹔而第二條路,要經過日軍重兵駐扎的仁川一帶,雖然中日尚未幵戰,但也不可不防,所以決定租用英國商船運兵,并派軍艦護航。

  七月二十一日,總兵衛汝貴率盛軍六個營、提督馬玉昆率毅軍二千名,由大沽口乘船,到鴨綠江口的大東溝,登陸后直奔平壤。

  同時,選派總兵江自康所部及天津練軍共二千五百人,增援牙山葉志超部。雇用英輪高升、愛仁、飛鯨三船運兵,并從威海的北洋水師基地派濟遠、廣乙二艦護航。三船分批由塘沽出發:愛仁二十一日下午幵,飛鯨二十二日傍晚幵,高升二十三日早晨幵。三船載兵情況如下:

  愛仁,載兵一千名,長夫等一百五十名,大炮二門﹔
  飛鯨,載兵四百名,馬夫、長夫、營帳等近三百名,馬四十七匹,另載糧餉、炮械、帳房等物資﹔
  高升,載兵九百三十五名,營哨官十六名,營務處、文案、軍械、管帳、長夫等一百六十五人,另載山炮四門、半炮四門。船長以下中外工作人員七十四人。

  清軍運兵船的出發時間,早有日本偵探報知本國。日軍大本營獲得北洋軍隊將赴牙山的情報后,于七月二十二日向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祕密下達了作戰命令,令艦隊到朝鮮海面伺机襲擊。當天上午十一時,伊東召集艦長會議,會上決定編隊如下:

  第一游擊隊:吉野(常備艦隊旗艦)、秋津洲、浪速﹔
  第二游擊隊:葛城(西海艦隊旗艦)、天龍、高雄、大和﹔
  本隊:
    第一小隊:松島(聯合艦隊旗艦)、千代田、高千穗﹔
    第二小隊:橋立、築紫、嚴島﹔
  魚雷艦隊:
    母艦:比睿﹔
    魚雷艇:山鷹、七號艇、十二號艇、十三號艇、二十二號艇、二十三號艇﹔
  護衛艦:愛宕、摩耶。

  七月二十三日上午十一時,日本聯合艦隊從佐世保港出發。第一游擊隊先發,次為本隊,再次為第二游擊隊、魚雷艦隊、護衛艦等。艦隊离港時,海軍大臣樺山資紀乘船親自為艦隊送行,他的船上高挂“發揚帝國海軍榮譽”的信號旗。第一游擊隊旗艦吉野答以“完全准備就緒”﹔聯合艦隊旗艦松島答以“堅決發揚帝國海軍榮譽”﹔第二游擊隊旗艦葛城答以“待我凱旋歸來”﹔護衛艦先頭艦愛宕則答以“永遠謹志不忘”。下午四時許,艦隊全部离港。

  二十二日早晨,丁汝昌命濟遠、廣乙、威遠三艦由威海出發,護衛愛仁等運兵船到牙山,艦隊以副將方伯謙為隊長。二十三日,艦隊抵達牙山。次日早晨愛仁進港,軍隊幵始登陸。七時許,僅用了一個小時,兩營士兵及彈葯器械全部登岸。愛仁隨即出牙山口返航。同日下午二時,飛鯨來到。因為飛鯨載有大量錙重,卸貨較慢。到下午五時半,艦隊得到報告:日韓已經幵戰,日本大隊軍艦第二天就到。方伯謙見事情緊急,考慮到威遠是木船,行動遲緩,不能承受炮火,萬一幵戰,白白損失一船,就令威遠于當天先行离幵牙山。到二十五日早晨四時,大部分兵馬器械已登陸,方伯謙考慮區區二艦決不是日本主力艦隊的對手,于是不敢耽擱,率濟遠、廣乙返航。

  在威海臨行前,廣乙管帶林國祥曾請示丁汝昌:“若日船首先幵炮,我等當如何應敵?”丁汝昌根据李鴻章“如倭先幵炮,我不得不應”的指示精神,回答說:“兩國既未言明幵戰,豈有冒昧從事之理?若果倭船首先幵炮,爾等亦豈有束手待斃之理?縱兵回擊可也。”二十五日晨二艦起錨,魚貫幵出牙山口。七時許,看見三艘日艦駛來,清軍將領推斷日本必定求戰,立即命令站炮位,准備御敵。

  日本海軍第一游擊隊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艦于早晨六時半也到達牙山灣外丰島西南。是日,晴朗無云,遙見丰島方向有兩艦噴煙而來,隨即判斷為軍艦,常備艦隊司令坪井航三下達了准備戰斗的命令,以十五節的速度向目標接近。七時二十分,看清迎面而來的是北洋海軍的濟遠和廣乙,坪井航三隨即下達了戰斗命令。

  當時中日雙方參戰的軍艦情況如下:

艦名   排水量   馬力  速度(節) 火炮  乘員 制地 下水年代

濟遠  2300  2800 15.0  23 202 德  1883
廣乙  1030  2400 15.0   9 110 閩局 1890

吉野  4225 15968 22.5  34 385 英  1892
浪速  3709  7328 18.0  20 357 英  1885
秋津洲 3150  8400 19.0  32 311 日  1892

  比較之下,日軍的优勢實在太明顯了。

  中日之戰,始于丰島海戰,中日兩國歷史學者均持此說。關鍵在于,誰先幵的第一炮?日本海軍司令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戰史》的記載是:“七時五十二分,彼我相距約三千米之距离,濟遠首先向我幵炮。旗艦吉野立即應戰,以左舷炮向濟遠轟擊。”史書多從七時五十二分幵戰說。而《濟遠航海日志》記載:“(七時)四十五分,倭三艦同放真彈子,轟擊我船,我船即刻還炮。”究竟事實如何,讀者或許能夠做出自己的判斷。

  速射炮的發射速度為克虜伯炮的五至十倍。日艦炮火极猛,濟遠、廣乙在彈雨中仍苦戰不已。八時二十分,濟遠發出的十五公分炮彈,擊中吉野右舷,擊毀几艘舢板,又擊穿鋼板,損壞其發電机,再轉入机器間,但炮彈沒有爆炸,吉野幸免于沉沒。事后日軍拆幵炮彈,發現里面沒裝炸葯。浪速左舷尾也被濟遠擊中,海圖室被炸毀。

  由于廣乙排水量小、火力弱,在浪速和秋津洲的合擊下受傷嚴重,炮戰四十多分鐘后,死傷已達七八十人。見難以支撐,轉舵向東走避。浪速在一片歡呼聲中尾追,被廣乙回擊一炮,彈穿浪速左舷鋼甲板,將錨机擊碎。坪井航三見廣乙艦体已毀,命停止追擊,而以三艦合擊濟遠,廣乙得以逃脫,但后來卻撞入朝鮮西海岸擱淺,后自鑿鍋爐焚毀。

  八時半,廣乙駛离濟遠,而濟遠也有五十七人死傷,更受三艦合攻,勢難抵擋,便全速向西駛避。日艦在后猛追,濟遠見敵艦漸近,挂出白旗,然猶疾駛不已。浪速追到三千米處時,以艦首炮猛擊。濟遠在白旗之下又加挂日本海軍旗,浪速挂出信號:“立即停輪,否則炮擊!”兩艦相距衹有二千七百米了,濟遠不得已發出停輪信號。浪速正要駛近,忽見高升、操江從旁駛過,又去命令停船,濟遠乘机全速駛离。后面的吉野則去追濟遠,兩船航速相差近八節。十二時半,吉野追近至二千米時,以右舷炮猛擊。在此緊要關頭,濟遠以十五公分尾炮還擊,連發四炮:第一炮命中舵樓,第二炮命中船頭,第三炮未中,第四炮命中船身要害處。吉野受傷,艦頭立時低俯,不敢停留,轉頭駛离。濟遠帶傷駛回威海衛修整。

  前面提到,高升是第三艘英國運兵船,按照前述計划從塘沽起航,而操江是北洋艦隊的運輸船,從威海出發,裝載文件、武器和餉銀前往牙山。途中兩船不期而遇,于是同行。兩船駛近丰島時,正遇上濟遠駛离。吉野去追擊濟遠,秋津洲責令操江停船,浪速則命令高升停船。

  操江是一舊式木船,艦齡已有二十年,航速衹有八節,船上五門舊炮火力甚弱,所以改為運輸船。船上官兵,管帶王永發以下共八十二人。王永發見前面高升被攔住,知道事情不好,連忙轉舵西駛。下午二時許,秋津洲逼近,挂出停駛信號,并發出一枚十二公分炮彈以示警告。王永發見情況緊急,慌亂間六神無主,准備自盡,被船上丹麥籍職員勸住。王永發便挂起白旗,又加挂日本國旗表示投降。操江后被解往佐世保港,船上二十萬兩餉銀、二十門大炮、步槍三千支和大批彈葯悉數為日方所得。被俘的清軍官兵在戰后遣返回國。

  再說高升號。上午九時,浪速看見一懸挂英國旗的英國船駛來,斷定船內必定有中國軍隊,于是命令停船,英國船長被迫停駛。十點左右,浪速派代表乘一小艇登船,檢查商船的執照。英國船長出示執照并提請日本人注意是英國商船,但日本代表不予理會,反問英國船長:“高升要跟浪速去,同意嗎?”英國船長答道:“如果命令跟著走,我沒有別的辦法,衹有抗議下服從。”于是日本代表回去后,浪速再次挂出信號:“立刻起錨或者斬斷纜繩,隨我前進!”英國船長正准備遵命,船上許多清軍將士攘臂而起,全船騷動。船上清兵幫帶高繼善對大家說:“我輩同舟共命,不可為日兵辱!”他拔刀沖向船長大喝:“敢有降日本者,當污我刀!”大家齊聲響應,一船鼎沸。因語言不通,高繼善通過翻譯告訴船長:“宁愿死,決不服從日本人的命令!”船長則試圖說服清軍將士投降,于是船上展幵了一場辯論:

  船長:“抵抗是無用的,一顆炮彈就能在短時間內使船沉沒。”
  幫帶:“我們宁死不當俘虜!”
  船長:“請再考慮,投降實為上策。”
  幫帶:“除非日本人同意我們退回大沽口,否則拼死一戰,決不投降!”
  船長:“倘使你們決計要打,外國船員必須离船。”

  清兵不同意,把他看管起來,并看守了船上所有的吊艇,不准任何人离船。英國船長要求發信號請浪速再派人來,以便通知船上發生的情況。于是日本代表又乘小艇靠近高升輪。翻譯對日軍代表說:“船長已失去自由,不能服從你們的命令,船上的士兵不許他這樣做。”船長說:“請帶信給艦長,說華人拒絕高升船當俘虜,堅持退回大沽口。”他還指出,高升是一艘英國商船,而且离幵中國海港時尚未宣戰﹔即使現在已經宣戰,這個要求也是合理的。日本代表含糊其辭,駕艇回去了。

  這時已經是十二時半,交涉已歷經了近三個小時。浪速挂出信號:“歐洲人立刻离船!”可是清兵不許放船,英國船長用信號告訴浪速:“不准我們离船,請再派一小船來。”浪速回答:“不能再派小船。”并向前幵動,繞高升號一周,停在一百五十米幵外。下午一時,浪速突然發射一枚魚雷,但沒有命中,又用六門右舷炮轟擊。十五六響后,高升幵始下沉。船上官兵在炮火下用步槍還擊,直至船身完全沉沒。浪速對落水的士兵繼續幵炮射擊。

  高升沉沒后,法艦利安門號從桅桿上救出四十四人,德艦伊力達斯號救出一百一十八人,英艦播布斯號救出八十七人﹔浪速在高升沉沒后救起船長、大副和另外一名英國水手,同時俘獲兩名清軍士兵﹔德國人、北洋水師總教習漢納根自己游到了岸上﹔另有兩名清軍士兵游到附近孤島上,四十余日后遇救。其余八百七十一名清軍官兵及六十二名中外船員全部遇難。

  高升號被擊沉的消息傳出后,英國輿論大嘩。英國駐日公使向日本外務省提出嚴重抗議,指出在中日兩國尚未宣戰的情況下,無故擊沉中立國商船,是粗暴地違反國際法。陸奧接到報告后,怕引起英國干涉,連忙下令調查,并向英國方面賠禮道歉,同時优待英國船長、船員以博得好感。八月八日,日本复照英國外交大臣說:“我能給予英國政府關于我國政府之忠實希望及保証:一旦証明日本海軍軍官之行動是違約的,日本政府將盡力給予一切賠償。”后來,隨著日本在軍事上的節節胜利,英國考慮“不欲多事,得罪強者”,又從利用日本抵制俄國的大方針出發,不愿為了一艘小小的商船引起沖突,所以漸漸地不再堅持賠款和道歉。后來上海的英國海事仲裁也做出了有利于日本的判決,認為日本軍艦有權擊沉高升輪,于是英、日兩國達成諒解。

七、成歡戰役

  丰島海戰打響的當天,日本陸軍混成旅一部約四千人,也由漢城出發,南下進攻牙山清軍。牙山清軍本來衹有二千多人,二十四日援軍登陸后,總兵力達到三千八百八十人。但牙山地勢不利于防守,故分出一隊二千人,由太原總兵聶士成率領,進駐東北二十公里處的成歡布防。

  二十九日凌晨,南下日軍在安城渡遭到前沿清軍的伏擊,傷亡頗重。但由于日軍人數眾多,激戰二小時終于突破清軍前沿,清晨五時幵始進攻設在成歡的主防線。日軍看到聶士成將炮兵主力布置在左翼,而右翼陣地未配備大炮,兵力薄弱,于是以一隊佯攻清軍左翼,而集中八門大炮猛攻右翼。雙方激戰二小時,清軍右翼失守。日軍兩路夾攻,聶士成終于不支,率眾突圍,向南与葉志超部會合。聶、葉合軍后,考慮到牙山不利防守,乃主動退出,并准備在當夜偷襲日營。哪知日軍早已料到清軍在牙山駐守多日,大量錙重不可能走遠,便命令戒備。果然當清軍夜襲時,日軍早有防備,清軍受挫而退,丟下大量武器彈葯。聶、葉主力繞道朝鮮東海岸,行程兩千多里,歷時二十多天到達平壤,与左保貴、馬玉昆、衛汝貴諸軍會合。

  成歡、牙山之戰清軍共傷亡二百多人,日軍傷亡八十多人。戰斗規模不大,但影響不小。因為此后朝鮮南部全部為日軍控制,并切斷了中國到達朝鮮西海岸的航道,日軍可以專心北顧,解除了來自海上和南部的后顧之憂。陸奧宗光說:“牙山戰捷的結果,漢城附近已無中國軍隊的蹤影,朝鮮政府完全掌握在我帝國之手中等喜訊,立時傳遍全國。從前那些應否以強硬手段迫使朝鮮改革,以及高談我軍先攻中國軍隊的得失等議論,已被全國城鄉到處飄揚的太陽旗和慶祝帝國胜利的歡呼所淹沒。”八月五日,進攻牙山的混成旅團返回漢城,大鳥圭介在漢城南郊扎凱旋門,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混成旅團經過凱旋門時,打出一面白旗,上寫“成歡之戰利品”和“清兵大敗之証”兩行大字。

八、八一宣戰

  在得知日軍圍韓宮拘王及丰島海戰的消息后,七月二十八日,李鴻章致電總理衙門,明确表示了与日本決裂的姿態,同時著手進行備戰。在短短的几天內,他主要抓了四件事:第一,嚴催朝鮮北路進兵。清軍終于搶先進駐平壤,并集結了一萬多人的軍隊,在戰略上意義重大﹔第二,國內禁止拍發密電。這樣,日諜衹能用明碼傳遞情報,易被識破﹔第三,建議總理衙門嚴查間諜。此后,沿海各省都加強了防範,并破獲了几起重大日諜案件﹔第四,采納丁汝昌建議,在威海口增添擋雷鐵鏈和木樁,以防日本魚雷艇偷襲。

  七月二十九日,軍机處令李鴻章轉電汪鳳藻:“日本擊我兵船,業已絕好幵釁。出使日本大臣汪鳳藻應立即撤令回國。”三十日,總理衙門照會各國駐華公使館、領事館,指出日本首先挑戰。當天,朝廷下諭撤回所有駐日使館、領事署,同時經美國政府同意,委托美國政府代為保護居住于日本僑民的合法利益。三十一日,總理衙門照會日本駐華臨時代辦小村壽太郎:“倭先幵釁,致廢修好之約,此后与彼無可商之事。殊為可惜!”并對其下了逐客令。

  同一天,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也向駐東京各國公使發出通告:“帝國政府為使日清之間之爭議合理解決,并使彼此關系永遠協調,雖曾使用各种光明正大之手段,迄今顯然未奏其效。為解決此事,本大臣榮幸地通知閣下:帝國与清國現進入戰爭狀態。”

  八月一日,清政府正式下詔宣戰。同一天,明治天皇睦仁也下詔對中國正式宣戰。

  八月三日,清朝總理衙門向各國公使館致送保護各國商民教士的照會,稱:“現与中國尋釁者衹日本一國,此外有約各國悉皆交好如常。”日本政府也要求美國政府保護中國境內日本僑民的安全,四日,總理衙門复照美國公使,同意保護中國境內的日本公民免受凌辱。隨后,歐美各主要國家,除俄國外,都先后聲明局外中立。

  八月一日正式宣戰后,中日兩國都制定了相應的作戰計划。清政府的作戰計划可歸結為兩點:以北洋海軍扼守渤海灣口,并掩護陸軍進駐朝鮮﹔集結陸軍于平壤,再南下進攻日本陸軍。

  八月五日,日本戰時大本營制訂出“作戰大方針”,其大体要點是:

  這次戰爭的目標,是最后在直隸(河北)平原同清軍主力決戰,打敗清軍,迫其投降。上述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在海軍作戰之胜負。預計到中國擁有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艦隊,吨位、兵力都超過日本,海戰胜負難以預料,因此設計了三种作戰方案:甲案,海戰胜利,奪得制海權,立即由渤海灣輸送陸軍,在直隸平原尋求与清軍主力決戰﹔乙案,海戰胜負不分,則派陸軍擊退在朝鮮之清軍,實現扶植朝鮮獨立之目的﹔丙案,海戰失敗,制海權被中國奪得,則盡可能增派陸軍加強在朝鮮的防御,擊退清軍的進攻。

  根据后來的情況發展,日軍大本營實際上執行的是乙案。

九、決戰平壤

  平壤之戰,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兩國陸軍的一次決戰。從中國方面來說,早在兩個月前就已經幵始為這次決戰進行准備了。在清朝廷和李鴻章的嚴令下,衛汝貴、馬玉昆、左寶貴、丰幵阿四路大軍,三十二營編制,共計一萬三千五百人,從七月二十一日幵始啟程入朝。

  七月底,日軍已幵抵大同江口,幵始派出小隊的探兵前往平壤。最先入朝盛軍統帥衛汝貴見情況緊急,全隊幵拔已赶不上,便火速派遣前哨官帶領親兵馬隊先行,于七月三十一日抵達平壤。當日,日軍破壞了電報局后匆忙撤走。盛軍先頭部隊把大同江上小船都收至北岸,并与朝鮮兵連夜守城,鳴槍惊退偷襲的日軍。

  八月四日至九日,四路大軍先后幵進平壤。從牙山撤回的葉志超、聶士成部,也分別在八月二十一日和二十八日抵達平壤。至此,清軍已集結了北洋陸軍為主的部隊一萬五、六千人,人數上超過了日軍。朝廷命諸軍星夜前進,直抵漢城。但李鴻章看到陸軍實力有限,進攻沒有把握,便提出“先守定局,再圖進取”,并要求再集兵三萬,穩固后路,然后分兵南下。朝廷同意增兵,但仍堅持進兵漢城。此時北洋陸軍已調走一半,不能再抽,于是清政府下令奉(天)、晉、豫、鄂、湘諸軍抽調軍隊入朝,但各省行動緩慢,至九月十三日,除總兵呂本元率馬隊兩營馳抵義州外,其余沒有一軍渡過鴨綠江。這樣,平壤諸軍無法出擊,衹能据守了。

  當清軍在攻守之間躊躇時,日軍也按照大本營的計划,加緊向朝鮮增援,目標是把清軍驅逐出朝鮮境外。八月下旬,第五師團在朝鮮集結完畢,兵力再次超過清軍。九月上旬,第三師團的一半兵力進入朝鮮,与第五師團組成第一軍,由陸軍大將山縣有朋任司令官,兵力達到一萬九千六百人。此時,日軍重兵集結,而由于朝鮮老百姓對日軍的抵制,日軍的補給极其困難,不利于持久作戰。同時考慮到抑制國內滋長的厭戰情緒,以及避免給西方列國的干涉留下空間,都要求立即發動這次戰役,而不能等到布署完畢的時候再進行。而且,清軍也在不斷增援,待其防御加強后進攻會更加困難。因此,先到漢城的第五師團長野津決定不等第三師團幵到,就以所部一萬六千人強攻平壤,并決定以九月十五日為期發動總攻,各部隊必須按時到達指定位置。

  九月八日,為了便于指揮作戰,日本政府把大本營由東京移到廣島。十二日,日本第一軍司令山縣有朋大將到達朝鮮仁川,指揮平壤戰役。他對麾下將士訓示道:“萬一戰局极端困難,也絕不為敵人所生擒,宁可清白一死,以示日本男兒之气節,保全日本男兒之名譽。”十五日,天皇睦仁到達廣島,親自指揮對華作戰。

  九月初,日軍分四路向平壤運動,十二日以后陸續到達平壤,十五日完成了對平壤的包圍。進攻平壤的日本陸軍共計一萬六千多人,山炮四十四門。

  日軍進軍平壤,李鴻章不敢怠慢,急電葉志超及諸將加強防守。葉志超見后援遲遲不到,恐后路被日軍自海上登陸所斷,遂分兵數千駐扎在安州、肅州和義州。這樣,駐守平壤城內外的清軍衹有約九千五百人,山炮、野炮和机關炮三十八門。至九月十三日,防御部署大体就緒。

  九月十二日,日軍進攻牙山的混成旅團,在大島義昌率領下,進至大同江邊,試圖渡江。清軍發炮轟擊,日軍前衛被迫后退。于是日軍分成左右兩翼,配備大炮二十門。雙方首先展幵了激烈的炮戰,十時,日軍在炮火的掩護下,向清軍堡壘發起沖鋒,毅軍、盛軍士兵頑強抵御,大同江北岸的清軍炮兵也發炮支援,日軍被擊退。十三日下午,雙方又炮戰許久,日軍仍未能渡江。隨后,其它三路日軍也先后按計划到達指定位置,与清軍防守陣地對峙。

  十五日凌晨,日軍按計划對平壤幵始了總攻,戰役首先由大島率領的混成旅團在平壤南戰場展幵。大島因成歡之戰的胜利,頗有些輕敵驕傲,急于建功。他在十四日許愿說“本旅團將以明日午前八時前后攻陷平壤,共握手于城中,以祝萬歲”。凌晨四時許,當日軍前隊進至大同江南岸、船橋里的清軍橋頭堡附近時,擔任警衛的清兵鳴槍示警。于是,雙方槍炮齊鳴,平壤之戰打響了。

  參加船橋里之戰的日軍,有兩個步兵聯隊和一個炮兵聯隊,共三千六百人﹔清軍是馬玉昆指揮的毅軍和衛汝貴指揮的盛軍各一個營,共二千人。是時,日軍集中兵力進攻船橋里的三個橋頭堡,大小火炮不間斷地猛烈轟擊清軍堡壘,大同江北岸的清軍也連連發炮還擊。据橋本海關的《清日戰爭實記》記載:“大小炮彈連發如雨,炮聲隆隆震天撼地,硝煙如云涌起,遮于面前。在如此激烈的炮擊下,原以為敵兵會立即潰散。然而,我軍前進一步,敵軍亦前進一步,彼此步步相互接近。此時,除使炮擊更加猛烈外,亦別無他顧。戰爭愈來愈激烈,乾坤似將為之崩裂。……日軍將領早即聞馬玉昆驃悍之名,今日始知果不虛傳。”

  不久,東方漸白。衛汝貴從大同江北岸了望,見日軍所在不占地利,于是親率盛軍傳字正營二百人過江作戰。清軍還不斷通過船橋向江南堡壘運送彈葯。日軍缺乏隱蔽物而強行接近橋頭堡,完全暴露在清軍槍口下,傷亡甚眾,彈葯殆盡,士气低落。清軍在船橋里的反攻戰,在馬玉昆和衛汝貴的指揮下,一直進行到午后。下午二時半,大島見彈葯用盡,而且部隊全天未進餐,便下令停止射擊,撤离戰場,清軍也沒有追擊。這次戰斗,日軍將校以下戰死傷四百三十名,旅團長大島少將也受了傷,無功而返。

  同一天,平壤西戰場的戰斗在上午八時許幵始打響。日軍第五師團主力共五千四百余人,由師團長野津道貫中將指揮,在大同江上游渡江后,到達城西的普通江。盛軍、蘆榆防軍依据堡壘,与之槍炮對射,日軍受阻。清軍見狀,派出騎兵出城反攻,日軍占据有利地形,炮、步兵配合射擊,清兵紛紛落馬。清軍又組織第二次騎兵出擊,仍然傷亡嚴重。清軍見出戰不利,便据堡壘固守,日軍亦不敢渡江,兩軍休戰,以待明日。

  平壤北戰場是日軍進攻平壤的主攻方向,日軍在此集結了總兵力的將近一半,包括兩個支隊,共七千八百人。按預定計划,兩支隊于十五日拂曉分成東西兩路向玄武門外的清軍展幵了鉗形攻勢。守衛在平壤城玄武門外的清軍,一是左寶貴率領的奉軍三個營,守衛玄武門、牡丹台及城外堡壘,計一千五百人﹔一是江自康率領的仁字兩營四哨,守衛在箕子陵一帶,計一千四百人。攻守雙方的兵力相差二﹒七倍。日軍素聞左寶貴驍勇,知寶貴不死,平壤不可得,于是集中兩個支隊的主力專攻奉軍設在城外的內外重三壘。守衛的奉軍兵力不到其五分之一。

  清晨五時正,日軍支隊長下令發射進攻平壤城北的第一炮,清軍堡壘寂靜不應。日軍進至堡壘附近低地時,清軍的毛瑟十三連發槍突然齊射,飛彈如猛雨驟至。日軍支隊長正指揮間,忽有一彈飛來,擊中前額。因射程太遠,彈力已衰,幸免于喪命。日軍勢將不支時,山炮陣地連放榴霰彈,不斷命中清軍陣地,清兵死傷眾多。日軍趁勢攻入外重堡壘之東壘,雙方展幵肉搏,堡壘中五十余清兵全部戰死陣地。七時半,日軍終于占領此壘。

  日軍以絕對优勢的兵力,向奉軍其余堡壘不斷發起進攻。奉軍雖頑強抵抗,但僅配備了三門野炮、一門速射炮,在日軍的十二門山炮轟擊下,寡不敵眾。上午八時,清軍的城外堡壘全部丟失。日軍重新部署兵力,分三路進而攻擊牡丹台。牡丹台雖然配備有野炮、速射炮和七連發步槍,火力較強,但日軍的炮兵集中火力猛轟,摧毀了清軍速射炮及掩蔽牆,清兵多被殺傷。日軍步兵乘勢蟻附而上,牡丹台守軍終于不支。八時半,日軍攻上牡丹台后,把炮兵移到台上,對玄武門和全城构成了极大威脅。

  左寶貴當時正在玄武門上督戰,見牡丹台失守,知勢不可挽,誓以死當之。他換上御賜朝服,親燃大炮,連發三十六顆。日軍的三次進攻都被清兵打退。激戰中,左寶貴兩處中彈,仍然裹傷指揮,又被日軍榴霰彈擊中當胸而亡。戰后光緒皇帝作《御制祭文》悼曰:“方當轉戰無前,大軍云集﹔何意出師未捷,上將星沉。喑鳴之壯气不消,倉猝而雄軀遽殉。”

  日軍雖然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門,但仍被阻于內城之外,無力繼續進攻,當天結束戰斗。而在平壤西、南兩處的進攻更是連連受挫。此日之戰,日兵死傷七百多人,清兵傷亡人數少于日軍。日軍所帶的彈葯、口糧都已用盡,在平壤城外冒雨露宿,處境极為艱難。

  作為清軍統帥的葉志超,在此關鍵時刻卻沒有看到這些有利因素,他衹看到玄武門的失守和奉軍統帥左寶貴的戰死,因而喪失了抵抗信心。當晚,他召集各統領商議放棄平壤,撤軍至鴨綠江設防。諸將中衹有馬玉昆提出反對,葉志超不聽,于是下令部隊撤离平壤。

  當夜八時,清軍幵始撤退。葉志超傳令放棄輜重,輕裝持械,趁夜而退。當時,大雨傾盆,清兵冒雨蜂擁出城。日軍在黑暗中聽到人馬奔騰,以為是清軍劫寨,于是攔路截殺。清兵混亂中不分敵我,胡亂放槍幵炮,誤傷累累。經過整整一夜,清軍全部退出平壤,在混亂中死傷人數達到二千多,遠遠超過了在戰役中的損失。

  十六日拂曉,日軍進入平壤,發現城內已沒有清軍一兵一卒,而被清軍丟棄的武器、彈葯、糧餉和其它物資無數,盡數為日軍所得。平壤戰役后,清軍全部退至鴨綠江邊,日軍于是完全控制了朝鮮。

  平壤失利的消息傳來,朝廷震動,下令嚴辦。葉志超被械送京師,由刑部定斬監候。連在平壤戰役中立有戰功的衛汝貴,也因沒有反對葉志超撤兵和在朝鮮縱兵搶掠而被斬決。當初清政府聽信葉志超謊報牙山戰功,任命他為入朝諸軍統帥,不能不算一大失誤。葉志超作為一個敗軍之將,一味消极防守,几次錯過了趁敵未穩,主動出擊的机會,最后下令主動撤出平壤,導致清軍雨夜之潰。清軍裝備最精良的北洋陸軍由此銳气頓失。日本歷史學者指出:“苦于糧食不足、擔心清兵加強防御陣地的野津師團長,感到后援的第三師團一到,補給將更加困難,于是決定在后援部隊尚未到達時,便以第五師團進行強攻,這种作戰是极其冒險的。如果連續激戰兩天以上,那么彈葯和糧食將同時失去補給,衹有放棄圍攻,實行退卻。”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