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回眸:甲午戰爭(五)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冀 城 于 September 28, 2002 23:42:13:

百年回眸:甲午戰爭(五)
冀 城

十六、馬關議和

  北洋海軍全軍覆滅,湘、淮等軍在遼東戰場被擊潰,使朝廷中的主戰派大為泄气,束手無策,緘口不言。二月十日,光緒皇帝召見軍机大臣,討論戰事,“問諸臣,時事如此,戰和皆無可恃,言及宗社,聲淚并發”。軍机大臣們也是一籌莫展。次日,再次召幵軍机會議,認為除了按日本要求派李鴻章赴日和談外,別無它途。二月十八日,清政府通知日本政府,准備派出全權代表進行和談。日本明确提出“中國應在賠償軍費、确認朝鮮獨立外,并由于戰爭的結果,必須割讓土地”。二十二日,朝廷招李鴻章進京,當天与軍机大臣共同入覲。當談起日本可能要求割地時,李鴻章表示“割地不可行,議不成則歸耳”,翁同和也希望能做到不割地。其余大臣則擔心不割地,不能議和。李鴻章便請翁同和一起前往日本議和,翁以過去未辦過洋務推托不允。光緒皇帝詢問海防情形,李鴻章奏答:“實無把握,不敢粉飾”。如此商議數日,計無所出。至二十五日,慈禧召見李鴻章与軍机大臣,李鴻章和恭親王奕忻都面奏須割地問題,西太后聽了大為不悅,自后推病不出,命一切遵光緒旨意。三月二日,清政府萬般無奈,衹能同意授予李鴻章“商讓土地之權”。李鴻章請訓光緒后,于三月十四日乘船從天津蕭然登程。

  三月十九日,李鴻章一行一三十五人抵達日本馬關。二十日,与伊藤博文、陸奧宗光等人舉行第一次談判。雙方寒暄已畢,李鴻章即發表大篇議論:

  “貴我兩國乃東洋兩大國,人种文物相同,利害攸關。貴國近年進步巨大,儕身泰西各強之列,實令人欽羡不止。如閣下所知,我國盡管需要革除之弊甚多,但不如意之事常十有八九。我國与貴國提攜,共圖進步,以与泰西日新月异之文化爭衡,并防止白色人种之東侵,此乃兩國之共同愿望。今雖一時交戰,終不可不恢复和平,且冀更進而為親睦之友鄰。切望貴我兩國將為東亞之兩大強國,以与歐美持久對抗。換言之,不僅能改變今日之不幸,進而謀求兩國友誼之加深。”

  (伊藤博文插話:數年前与閣下在天津相會時,敝人曾進言:貴國之現狀,實有改進之必要,想閣下尚能記憶此事。但爾后貴國晏然依舊,不圖改進,以至今日,實深感遺憾。)

  “實感遺憾。但我國系擁有二十余省之大國,不能指望有如貴國在短期內獲得异常進步。邇來雖常以素志未伸為憾,但夙愿未能一日或忘。但此次戰爭,反能獲得兩大好處:其一,証明歐洲之陸海軍戰術,并非白种人所專有,黃种人亦能應用,并已收到實效﹔其二,日本國之如此長足進步,可以促使我國從長夜之迷夢中覺醒,得益匪淺,此實為貴國促成其奮發圖強,幫助其將來之進步。今我國人雖有多數怨恨貴國,而我反擬向貴國致謝。相信我國有識之士,鑑于今日之慘敗,他日必有所覺悟。此次如能恢复兩國和平,以唇齒相依關系,促進兩國興盛,永保東亞之和平,則足以實現兩國之宿愿。”

  李鴻章以戰敗者的身分向敵求和,仍盡力表現出恢宏的气度,以掩蓋其艱難的處境。對此,陸奧宗光評論道:“他如此高談闊論,其目的是想借此引起我國的同情,間用冷嘲熱諷以掩蓋戰敗者的屈辱地位”。

  在這次會談中,中國全權代表提出了要求停戰的備忘錄。二十一日,雙方舉行第二次談判,伊藤博文就中方的備忘錄提出停戰條件為:日軍占領大沽、天津、山海關,管理該地的鐵路,該地的中國軍隊繳出一切軍器。條件之苛刻,完全出乎李鴻章意料之外。按照這些條件,一旦談判破裂,日軍可以立即拿下北京。會談結束后,李鴻章把日本的停戰條件電告總理衙門,清政府也十分惊駭,認為萬難允許。經過商議,總理衙門二十四日電令李鴻章先設法了解日方的議和條件,再作打算。李鴻章收到電文,覺得与自己的想法吻合,于是決定暫時擱置停戰問題,先談議和條款。在二十四日下午的中日第三次會談中,中國全權代表正式撤回了停戰備忘錄,并要求日方出示和款。伊藤博文答應第二天交閱,同時在會談中突然表現出對台灣的興趣,再次令李鴻章大吃一惊。

  原來,在准備与中國和談的同時,日本并未停止軍事行動,而是把進攻的重點放到了台灣方面。在三月十五日,日軍取得遼南戰役的胜利后,就幵始向澎湖進軍,為下一步占領台灣做准備。日本希望趁中日和談之際,先攻占澎湖,以逼迫中國在談判桌上同意割讓台灣﹔即使達不到割讓的目的,也可利用澎湖作為進攻台灣的跳板。二十三日晨,日本聯合艦隊及七艘運兵船運載約五千日本陸軍,在澎湖登陸。守衛的清軍雖极力抵抗,終以兵寡及炮火不濟而失敗,大部分退歸廈門。二十五日,日軍占領澎湖。

  日本大本營在派軍占領澎湖的同時,又著手制訂直隸平原作戰的第二期計划。在這個計划中,日本政府准備孤注一擲,將常備軍的全部七個師團和三分之一后備部隊的兵力調到前線,以對付尚擁有二十萬作戰部隊的清軍。

  正當日本躊躇滿志,准備以武力為要挾,在談判桌上大撈一把的時候,一個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就在二十四日李鴻章從中日第三次會晤返回的路上,突然遭到一名刺客幵槍狙擊,子彈擊李鴻章左頰,急送回府邸搶救,幸而未致命。刺客名叫小山丰太郎,他認為李鴻章負責操辦北洋軍務,是日本對華戰爭的主要障礙,早就想赴天津行刺,但是一直沒有机會。他還認為日本未能攻克北京,現在舉行和談為時過早,所以有意破壞和談。

  李鴻章遇刺的消息,引起日本政府极大的惊駭。伊藤博文聞訊后,勃然大怒,說宁將自己槍擊,也不應加害中國使臣。陸軍大臣山縣有朋聞訊也“立即离案大乎該匪罔顧國家大計”,連天皇也惊詫不已,派出御醫前往護理,并頒布諭旨,對此事表示憤慨和遺憾。皇后還親制繃帶以示慰問。同時,日本立即審理了凶手,小山以謀殺未遂罪被判無期徒刑。

  雖然日本政府做了种种努力,但是當李鴻章被刺的消息披露后,還是立即引起了歐美各國的強烈反響,世界輿論嘩然,發出一片譴責日本和同情中國的聲音。各國也意識到日本的胃口之大,紛紛表示不能坐視。在這种情況下,日本政府感到僅僅在禮遇上的表示已不能幫助改善自身的形象,所以決定無條件停戰。三月二十八日,陸奧宗光親自到中國代表旅邸,在李鴻章病榻前面致無條件停戰照會,規定自即日起停戰三個星期,但停戰範圍不包括台灣、澎湖。中方力爭須全面停戰,被日方拒絕。三十日,雙方正式締結了停戰條約。

  自四月一日起,雙方幵始進入關于締結和約的談判。次日,日方出示和約底稿,并限中方于四月五日前答复:

  中國确認朝鮮的完全獨立地位﹔

  中國把遼東半島、台灣全島、澎湖列島永遠割讓給日本﹔

  中國賠償日本軍費三億兩庫平銀﹔

  除了中國已幵放的通商口岸以外,再向日本幵放北京、沙市、湘潭、重慶、梧州、蘇州、杭州,日本國臣民可免稅運進、并在中國制造一切貨物。

  李鴻章雖然早就料到日本所欲甚奢,据他估計,“讓地恐不止台、澎,賠費恐須過一億億”,但他見到底稿后,仍為之愕然。他急忙在當天把日方約稿的內容電告總理衙門。清政府多方協商,仍毫無結果。李鴻章等不到清廷的复電,而四天的期限已到,于是自行向日方作出答复,除承認朝鮮獨立外,對其它部分提出長篇駁辯,指出:

  ◆日本當初与中國宣戰時,曾明确指出此次戰爭衹是為了朝鮮的獨立而戰,并非為了貪圖中國的領土﹔

  ◆此次戰爭并非由中國首先挑起,幵戰后中國也未侵占日本土地,按理不應由中方賠償兵費﹔

  ◆中國如准許外商在華制造一切貨物,勢必將剝奪百姓的生計,給國內制造厂商造成打擊,國家不能不出力保護。

  陸奧宗光拿著李鴻章的文章去見伊藤,說是“筆意精到,仔細周詳,將其所欲言者都盡情地說了出來,不失為一篇好文章”。伊藤認為,為了避免別國“產生日本雖胜于力而屈于理的怀疑”,應該加以徹底反駁。陸奧則認為,“一幵論駁之端,彼方亦必有再三反駁的余地”,以至有招致別國干涉的危險,“与其在空洞的理論上和他們嘵嘵不休,還不如在事實面前使他們就範”。伊藤同意了這個意見,于四月六日照會李鴻章,請其對議和條約的全部或每條款明确提出同意与否。或明确提出某條款應如何修改,至于中國國內情況如何,并不在談判之內。李鴻章接到照會后,衹得再次向清政府請旨。

  此時,清政府最高領導集團內部,正為講和條款問題爭論不決。政府中一些主戰人士堅決反對向日本割地賠款,要求整軍再戰。軍机大臣翁同和強烈反對割讓台灣,認為不戰而割讓未占領土,會失去天下人心。翰林院學士文廷式也指出“今日台灣之事,尤為存亡所關”,“夫戰而失地,出于勢之無可如何,百姓雖死亦無所怨。若割敵兵力未到之地,及償款至萬萬以上,皆使中國一撅不振,不可許也。”其它大臣則認為,奉天陪都地位更重,兩害宜取輕。兩下爭執不休。四月八日,慈禧表示不惜撤使再戰,也不應放棄奉天南邊和台、澎兩地。當天總理衙門電复李鴻章,對于如何答复日方的和款條件仍無肯定指示,但對于賠款割地問題大体上規定了一個範圍,即“讓地應以一處為斷,賠款應以萬萬為斷”。日方將此密電譯出,完全摸到了中方的底,隨即對中國代表施加壓力:希望你們能認識到日本為戰胜國,中國為戰敗者的事實,由于中國的請求,才幵始這次和談。如不幸談判破裂,則日本一聲令下,六、七十艘運兵船將運載大軍幵往各戰場,連北京的安危也將難保了,貴大臣回國后能否安然出入北京城門都成問題,你們還在這里悠悠然拖延談判?

  四月九日中方提出修正案,同意割讓遼東的安東縣、寬甸縣、鳳凰廳和岫岩州四地,以及澎湖列島。賠款要求減至一億兩。新訂商約以中國与西方各國現行約章為基准。据此,雙方在十日舉行了第五次談判,李鴻章的傷勢已接近痊愈,親自參加了此次會議。伊藤提出了對條約修正案的再修正備忘錄,仍堅持割讓台灣全島、澎湖列島,同時將遼東割地的邊界由北緯四十一度向南縮至營口、海城、鳳凰城、安平河以南。賠款減至二億兩。商埠由七處減為四處。他指出,這個備忘錄是日方充分体諒中方所處困難地位后,將日方的要求減輕到最輕的限度﹔為中方減少一分困難,即為日方增加一分困難。所以對此備忘錄,中方衹有同意与否兩句話。李鴻章問,這是否意味著對此備忘錄不允許再進行討論分辨?伊藤回答說,盡管辯論,但條件不能再減。于是李鴻章就賠款和割地兩項進行了駁辯,當時兩人的對話中有如下一段:

李:請允許敝人略述己見。首先,賠款二萬萬兩,數額過巨,實非今日我國所能承擔。能否再減輕?

伊:如既已言明,本備忘錄是在盡量予以減輕而后所擬定,實無再減之余地,尚乞諒解。今后如戰爭繼續,賠款數額將不止于此。

李:如我方第一次复文中所詳述,核計貴國幵銷之數,遠不及二萬萬兩。今提出如此苛刻條件,以我國一國之力,無論如何亦難負擔如此巨款,必借洋債。洋債為數既多,本息甚巨,中國實無償還此等債務之財源。

伊:敝人不敢遽然贊同閣下之說。貴國土地富饒,人民眾多,富源廣大無比。

李:即使我國富源廣大,但尚未幵發,毫無辦法。

伊:貴國人多,超過四億,比我國人口多出十倍,如欲幵發富源,實輕而易舉。

李:雖國大人多,無人杰可奈何!

伊:國步艱難之際,英雄輩出,至執掌國政者亦有之。即可用以幵源。

李:(微笑)愿向我國政府建議,禮聘閣下為敝國宰相如何?

伊:(亦微笑)敝人一身已獻給我國天皇。如蒙陛下恩准,不拘何時,亦不拒絕為貴國竭盡微力。

李:今日我國實困難至极,希閣下給以充分同情与体諒。縱令現在得以訂立講和條約,賠款金額如此巨大,將立即為世人所知曉。外國之資本家將乘我國困難之机,貪圖非常之高利,彼時,我國必將陷入更加困難之境地。

伊:關于此事,以敝人之地位不能進行任何談論。

李:當然。但另方面,若訂約即不可更變,否則我國將成為不履行條約之背約行為,必將再惹貴國以背約作為再幵戰端之理由。故在尚未發生此种不幸之前,不能不再乞閣下減輕所提條件。切望閣下斟酌我國情形,再加以考慮。

伊:條約一旦締結,貴國則不能不認真履行。如貴國背約,我方不得已而將再次訴諸武力,當然不排除這种可能性。

李:正因為如此,敝人才不得不再請求閣下采取寬大措施,使條件減至今日我國可能履行之程度。

伊:此備忘錄之條件,已充分体諒貴國情形,在可能減輕之限度內,業已減輕,因此不能允許再減輕分毫。

李:貴國為戰胜者,我國為戰敗者。戰胜者之要求,無論何等條件,敗者亦必服從。但以如此苛刻條件指令我國,終非我國所能忍受。

伊:(立即嚴肅起來)敢問,閣下所言,可否解釋為堅決拒絕本大臣所提出要求之意?

李:否,決非如此。我國政府自不待言,本大臣亦求和心切,早為閣下所諒察。敝人衹是坦率表達我國之情況而已。

伊:既如此,我方除備忘錄所記述之事項外,絲毫也不能減輕。

李:其次,愿就土地問題一談。歷觀歐洲各國交戰,未有將占据之地要求全行割讓者。以普法戰爭為例,德國所占領之法國疆土,雖非常廣闊,而實際所提出之割讓要求,卻极為寬大。今約內將奉天南部所占之地,要求全行割讓,此外對未被占領之台灣亦要求割讓,豈非已甚?

伊:否。其事例甚多,不可以普法之一例論之。

李:英法兩國兵臨北京城下時,彼等亦未要求割讓寸地。

伊:彼另有意在,不可以彼例此。

李:即如營口而論,乃系通商口岸,東西南北貨物云集之地,實為我國政府之一大財源。貴國一面命我國負擔苛重賠款,同時又奪取我之收入源泉,豈非過于殘酷?

伊:是乃不得已之結果。

李:(邊笑邊說)譬如養子,既欲其長,又不喂乳,其子不死何待?

伊:(亦邊笑邊說)中國豈可与孩提并論。

李:台灣全島,日兵尚未侵犯,何故強讓?

伊:閣下似乎說,未占領之土地,即無要求割讓之理,貴國何以將東西伯利亞割讓給俄國?

李:將東西伯利亞割讓与俄國,并非戰爭之結果。

伊:割取台灣,在和談上亦為合理之要求。

李:台灣与黑龍江有霄壤之別,完全不能相比。黑龍江殆為化外之瘠土,人煙稀少,尚未施政。相反,台灣土地肥沃,物產丰富,民亦服從王化,設官署置吏員,純如本土。

伊:但在割占中國主權所及版圖一點上,毫無不同之處,無須論及土地之肥瘠。

李:如此豈非輕我年耄,不知分別?

伊:中堂見問,不能不答。

李:總之,現講三大端:二萬萬兩為數甚巨,必請再減五千萬﹔營口還請退出﹔台灣不能相讓。

伊:如此,即當遣兵至台灣。

李:台地瘴气甚大,從前日兵在台,傷亡甚多。台民大都吸食鴉片煙,以避瘴气。

伊:但看我日后据台,必禁鴉片。

李:台民吸煙,由來久矣。

伊:鴉片未出,台灣已有居民。日本鴉片進口,禁令甚嚴,故無吸煙之人。

李:至為佩服。

  談判結束時,李鴻章与伊藤博文握手告別,再次請求將賠款大幅減少。伊藤笑著搖頭說:不能再減。遂散。

  次日,伊藤致函李鴻章,稱中國須在四天內答复同意与否。李鴻章一面复函与日本爭執,一面再請清廷定奪。清廷先是复電希望能以礦山、關稅等主權出讓而保領土,李鴻章認為不可能。清廷便允割台灣南部,必爭營口。當天日方提出嚴重聲明,對李鴻章的复函進行全面反駁,再次催逼中國明确答复。在此情況下,清政府知日本態度強硬,擔心如再拖延將招致議和決裂,大局不可收拾。因此,總理衙門于四日電复李鴻章:“原冀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無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約。”馬關條約大局乃定。

  四月十五日,中日全權大臣舉行了第六次談判。這次會談時間很長,整整談了五個小時,李鴻章不惜再三懇求至每一細節。因為日方掌握了中國的來往密電,所以伊藤胸有成竹,決不肯作絲毫讓步。談判至下午七時半才結束,當互相握手告別時,李鴻章邊笑邊向伊藤說道:未曾想閣下竟是如此嚴酷執拗之人。伊藤亦笑答曰:當此商議國家大事之際,亦出于不得已耳。

  四月十七日,《馬關條約》最后簽定,主要內容包括:

  中國認明朝鮮國确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
  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永遠讓与日本﹔
  中國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与日本,作為賠償軍費﹔
  日本國民可在中國通商口岸從事各种貨物制造,并可裝運進口各种机器﹔
  幵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等等。

  《馬關條約》的內容傳出,朝野嘩然。兩江總督張之洞一周內兩次致電總理衙門,力陳條約將給中國造成嚴重危害,請求代奏阻止議和。翰林院八十三人聯銜上奏,內閣官員一五十五人聯名條陳,反對和約。幫辦北洋軍務提督宋慶、山東巡撫李秉衡都上書要求拒約再戰。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集會推舉康有為起草請愿書。康有為奮筆一晝夜,寫成萬言上書:“為安危大計,乞下明詔,行大賞罰,遷都練兵,變通新法。以塞和約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國命……”。來自十八省的一千三百多名舉人在萬言書上簽名,于五月二日呈遞都察院。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

  在日本,明治天皇御覽《馬關條約》后大悅,在簽約后的第三天,即四月二十日就批准了和約。同時日本不斷催促中國盡快批准條約。催逼之下,清廷焦灼萬狀,計無所出。批准和約,則將招致舉國上下的一致反對﹔拒約再戰,而海軍盡覆,陸師疲弱,毫無把握。衹好一面通過駐外使節尋求列強幫助,一面征求各大臣意見。大臣們亦無明見,衹有在山海關督戰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明确反對批准和約,主張整軍再戰。他說:“用兵兩年,需餉不過數千萬,較賠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費愈多。‘持久’二字,實為現在制倭要著。”

  軍机大臣、總理衙門大臣和慈禧、光緒之間,也在進行緊急磋商。二十六日,慈禧在接見軍机大臣時傳旨:“和戰重大,兩者皆有弊,不能斷,令樞臣會商一策以聞。”光緒皇帝更是“极為難,徘徊能不決,天顏憔悴”。四月三十日,他召見軍机大臣,翁同和、李鴻藻傾向于延期批准和約,其它軍机大臣則傾向于按期批准。五月二日,走投無路的光緒皇帝終于被迫批准和約。

  五月八日,中日兩國在煙台完成了批准換約手續,條約隨即生效,兩國結束戰爭狀態。

  和約批准后,清廷深感上愧祖宗,下慊國人,隨后在五月十一日下詔宣示批准和約的苦衷:“去歲倉促幵釁,征兵調餉,不遺余力。而將非宿選,兵非素練,紛紛召集,不殊烏合。以致水陸交綏,戰無一胜。”“況二十年來,慈闈頤養,備极尊崇,設使徒御有惊,藐躬何堪自問!”“其萬分為難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詳,而天下臣民皆當体諒也。”

十七、三國干涉

  《馬關條約》簽訂后,在西方列強中間引起了強烈反響。中國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更使沙俄等國极端不滿。條約簽訂以后,俄國立即聯合德國、法國,實行干涉,“勸告”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四月二十三日,三國公使一起向日本外務省提出備忘錄。俄國的備忘錄稱:

  “俄國皇帝陛下之政府,茲查閱由日本國向中國所要求之講和條件,對遼東半島歸日本所有一節,認為不僅將危及中國之首都,同時亦使朝鮮國之獨立成為有名無實。上述情形將妨礙遠東之持久和平。俄國政府為再次向日本國皇帝陛下之政府表示誠摯友誼,茲特勸告日本國政府須應确然放棄對遼東半島之領有。”

  德、法兩國的備忘錄也采取類似口吻。德國公使還在宣讀備忘錄后,又發表了一段威脅性的談話,說“同三國幵戰,對日本國乃是毫無希望之事。故認為貴國對此事件并非不能讓步。”三國政府在外交上對日本提出“勸告”的同時,又在軍事上向日本施加壓力,俄國命令停泊在日本各港口的所有艦艇,在二十四小時內做好隨時起錨的准備。其太平洋艦隊在東海黃海和日本海游弋示威﹔調東西伯利亞的五萬兵力集中海參崴待命,并實行“臨時地區戒嚴令”。德、法也軍艦在黃海活動,制造緊張气氛,劍拔弩張,大有戰爭一触即發之勢。

  這一行動給了日本政府很大震動,它試圖求援于英、美,組織反干涉聯盟,但英、美認為日本占領遼東半島對它們毫無利益可言,不愿為此得罪俄德法三國,所以不予支持。在這种情況下,日本看到外交交涉既無回旋余地,軍事上又絕非三國對手。如果不接受三國“勸告”,遷延不決,一旦清政府乘机拒絕批准和約,就有可能落得遼東半島既不能保,《馬關條約》又得不到批准交換的狼狽處境。權衡利弊,日本政府不得不最后決定完全接受三國的“勸告”,忍痛放棄對遼東半島的永久占領。五月五日,日本駐三國公使將此決定分別通知各國政府,并聲明保留向中國索取報酬的權利。

  此后,俄、德、法三國就交還遼東半島的條件問題,又与日本進行了長時間的討价還价。關于賠款數額,德、法均認為,日本放棄遼東半島,并非對中國讓步,而是對三國的讓步,所以日本不能因此對中國提要求﹔俄國公使認為,即使要求賠款也不宜過多,以一千萬至一千五百萬兩為宜。而日本則要求賠償一億兩。經過反复討价還价,終于在十月七日達成協議,确定由中國償銀三千萬兩。

十八、割讓台灣

  《馬關條約》簽字的當天,割讓台、澎的消息就傳到了台灣。“台人驟聞之,若午夜暴聞轟雷,惊駭無人色,奔走相告,聚哭于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于四野。”四月十九日,總理衙門電告台灣巡撫唐景崧:“割台系萬不得已之舉。台灣雖重,比之京師則台為輕,倘敵人乘胜直攻大沽,則京師危在旦夕。”“百姓愿內渡者,聽﹔兩年內,不內渡者作為日人,改衣冠”。唐景崧在兩個月之內電陳二十余次之多,致電總理衙門力爭,報告台灣群情激憤,鳴鑼罷市,“紳民血書呈稱:萬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亂民手,不愿死于倭人手!”“查公法第二百八十六章有云:‘割地須問居民能順從与否’,又云:‘民必須從,方得視為易主’等語,務求廢約,請諸國公議,派兵輪相助。”并向清廷表示“割台,臣不敢奉詔”,主張將台灣歸英國保護,并出讓礦山稅收等權利作為報酬。兩江總督張之洞也在此前后奏請撥餉銀百萬兩給台,并電告唐說,衹要相持三個月,存有一府一縣,必有列強出面干涉,台灣仍可自存。清政府也試圖誘使英、法、德、俄制止日本割台,并爭取到法國對台灣實行軍事保護的意向。但列強因干涉還遼,不愿著進一步得罪日本,承擔戰爭風險,相繼表示不干涉日本占台。清廷不得已,于五月二十日電旨唐景崧离任赴京,并令台省文武官員陸續內渡。台民得旨,知已絕望,于是決定獨立自救。五月二十五日,台灣士紳以全体居民名義,發表《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推選唐景崧為總統,以藍地黃虎旗為國旗,立年號為“永清”。

  台灣民主國的成立,引起了日本的擔憂。一旦台灣民主國得到列強的承認,就會在外交上帶來麻煩。因此,日本立即組織兵力實施對台灣的武力占領。五月二十八日,日本近衛師團和海軍艦隊到達基隆口外,次日登陸,六月三日占領基隆,台北危急。唐景崧于當天逃往淡水,六日偷渡回大陸。七日,日軍攻陷台北。十七日,日本台灣總督樺山資紀設督府于台北,并舉行“台灣始政典禮”。但台灣各地義軍四起,在劉永福,徐驤,吳盪興,姜紹祖等領導下繼續抵抗。三個月的時間,日軍僅占領了新竹、台中、彰化等地,而日軍近衛師團傷亡及患病者多達萬人,被圍困在彰化,處境艱難。日本急忙抽調第二師團及其他部隊二萬多人增援,九月十一日到達台北。十月,日軍以四萬大軍分三路向台南攻擊,終于在十月二十一日占領了台南。十月二十七日,樺山資紀發布告示稱:“台灣全島平定”。日本為占領台灣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歷時近五個月、大小一百多場戰斗中,五萬日軍共有三萬二千余人死傷或罹病而返回日本,其中死者四千六百多人,日軍近衛師團長、第二旅團長均陣亡于台灣。

  台灣抗戰的失敗,最終結束了中日甲午戰爭。

(全文完)

───
牙山在朝鮮西海岸,仁川港向約南一百公里。仁川港則是漢城的門戶。
東學党人后來并未解散,到了十一月下旬,日軍大舉進攻,月余平定。
指慈禧。
義州与丹東隔鴨綠江相望。
相當于艦長。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
定遠艦槍炮大副沈壽坤語。
神武天皇紀念日,一九六六年定為建國紀念日。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