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朝鮮戰爭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常有理兮 于 September 28, 2002 23:56:56:

朝鮮戰爭打得最烈的那年,中國中央政府的一半財政收入都搭在上面,還需要大量舉債,包括內債和外債。其實對戰爭結果的主動權的控制一直也沒有在中國這一方面,不全在美國也有一部分在蘇聯。中國全是被動,被挾著。打也打不動,收手也不好收。沒有蘇聯的支持,戰爭難以頂得下一個月。打到后來离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目標愈發遙遠,反而欠了一屁股的債。消极后果還顯現在60年代的大饑荒時代,一方面因為左傾冒險的經濟政策導致國民經濟大幅下滑,一方面還要大量的還債,連老百姓的肚子也顧不上了。這算哪門子的戰爭胜利啊?

朝鮮戰爭本來對美國來說是場意外,那不是他們的利益所在,所以在朝鮮戰爭之前,西方在划定戰略防御圈時把朝鮮和中國台灣都划到戰略防御圈之外去了,這是他們自己給自己造成的錯誤和后來的大麻煩。斯大林以為他讓金日成打南韓西方不會管,他也犯戰略估計的錯誤,但是蘇聯對自己的錯誤卻沒有承擔損失,由中國給他扛了。中國平白卷了進去,自己的人力物力遭到极大的損失,但也有意外的得益。對新生政權而言,敢于碰硬,軍事上表面也沒有輸,當然起到精神振作的作用,便于收复民心,掙得統治的權威性。直到現在還在擺,自己有何了不起,敢和世界上最強的國家叫板!這种得益,是毛最喜歡的,他自己可以上神位,草民之苦,不在話下。所以他一直這樣做下去,70年代蘇聯在世界上最強,所以他就和蘇聯磕,以磕到底,玩到底的精神來統治一個國家。他看明白了一個道理,中國人有這么一個怪毛病,某种心理的滿足不在物質滿足和生命存在的意義之下。這和西方國家的國民的要求恰相反,所以東方國家的政府遇事逞強,而西方國家政府則是示弱。都因文化的不同導致國民心理的不同,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大不一樣。

美國在朝鮮戰爭問題上也有心理的挫折感,因為他們沒有徹底打贏(而過去的歷史上他們總是全胜的記錄,這樣就有了一個心理的落差,胜利和失敗可能是一件比較相對的事,各國家給自己定的標准都大不一樣。)盡管他們在政治和軍事上比較而言都不吃虧,但還是多言自己的失敗。在面臨朝鮮戰爭的選擇上,他們也有兩個選擇,一是追求徹底胜利,擴大戰爭規模讓對手徹底屈服,二是將戰爭局部化,不追求全面胜利,達到恢复本來歷史狀態即可,在有限戰爭中大量消耗敵手的人力物力,直到對方不想或無力再打下去為止。前种是以麥克阿瑟為代表的軍人強硬派的選擇,后者是總統為代表的文官政府的選擇。美國那樣的西方民主國家還是文官政府的力量大,支配著國家。如果是日本,那就是另一樣了。中日戰爭能打起來,就是因為他們那种制度,那种文化心理,讓文官沒有辦法制約住武將,當國家面臨類似情況的選擇時,軍人不受約制,甚至將總理也殺掉,非把國家卷進全面戰爭不可。日本對西方勢力差得老大,可非要耍牛B,還要對對方首先發動戰爭,直把國家拖進深淵。而西方國家雖強大但是總是示弱,文官統治的制度決定他們的國家行為非常理性化,西式的民主文化和制度決定他們的國家行為圍繞國民利益而實行。在處理朝鮮戰爭的問題上當然就會体現出這种特質,為一個朝鮮,有什么道理冒著打世界大戰的風險無限止的卷入呢?沒有這個必要。所以當朝鮮戰爭的早期中國出乎他們意料的卷入進來向他們發動軍事進攻,導致他們暫時的軍事失利時,他們的政府的反應是是撤出朝鮮還是守住朝鮮,而沒有這么想:好!你不是想和美國叫板嘛?打你個稀巴爛好了!不就是徹底的拍嗎?怕你什么?在朝鮮戰爭的第一、二次戰役,因為遭到戰略偷襲,美國衹受到數千人的戰損和不足道的物質損失,對其國力來說,九牛一毛也算不上,能算什么傷筋動骨的大失敗呢,他陪你玩的資本還大著呢。但是他們的表現還是示弱,并非這是一場詐謀,完全由他們的國家性質決定。美國的那种示弱讓東方人理解不了,當然也就會判斷失誤,真以為那是他們在心理上就弱(從物質的國力水平上,東方陣營的各首腦還不至傻到把對手看得弱小吧?)。所以不但斯大林,還有毛澤東和金日成,都雄心萬丈的要“把美帝國主義赶進大海里去”(當年的《人民日報》社論大標題)可最終結果怎么樣?中國傾一國之力,外加一個出錢出力的后台大老板,不但沒把對方赶進大海,反而到底沒幫小金在38線上多掙得一塊土地,占得一絲便宜。中國人的心理和性格所決定,不會問一聲自己,何苦來呢?反倒不斷的拿不是胜利的“胜利”喂飽自己的心田,像抽粉一樣直喊過癮。就這樣,能最總終強大起來嗎?恐怕萬難。弱者心態的一种表現而已,太牛在表面了不好吧?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