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陸軍元帥斯利姆小傳 (1)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顧劍 于 January 15, 2003 23:32:09:

斯利姆(Field Marshal The Viscount William Joseph "Bill" Slim) 在二戰的
英軍將領中雖然不象蒙哥馬利和亞歷山大那么著名,但是就其軍事指揮藝術而言
,卻是絕無僅有的能在戰后獲得軍事評論家們的一致贊揚,絕少被詬病的英國陸
軍野戰指揮官。這方面,斯利姆有點象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陸軍元帥、耶路撒
冷的征服者艾倫比子爵的情形:在一戰中,正面主戰場的英國遠征軍總司令弗倫
奇和黑格都逃不脫歷史學家和軍事理論家們的嚴厲批評,反倒是次要戰場上的艾
倫比元帥能夠有更充分的余地發揮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取得壓倒性的戰場胜
利,并獲得几乎完美的評价。

作為二戰英國陸軍將領中少數几個在軍事指揮藝術上能夠拿得出來和隆美爾、曼
施泰因等人相提并論的名將,斯利姆的經歷卻相當坎坷,不僅經歷過很多敗仗的
考驗,而且几乎整個戰爭期間,都一直不被各級上司所器重,尤其是丘吉爾本人
。斯利姆能夠在緬甸脫穎而出,也算是個小小的奇跡。

1。早期經歷

斯利姆1891年出生在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 的一個鐵制品批發商家庭。和美國
的巴頓一樣,斯利姆也是從很小就有從軍并成為一個偉大的將軍的夢想。但是他
卻不象巴頓那么幸運:巴頓出身軍人世家,而且很有錢,他的家庭背景使他能夠
自由選擇生活道路而不必為金錢發愁。斯利姆的家庭相當貧寒,也沒有什么值得
一提的軍事背景,因為當時英國的桑赫斯特軍校(相當于美國的西點軍校,高級指
揮官大多出自這里)還不是公費,所以斯利姆甚至沒有辦法上軍校成為一名軍官。
斯利姆的第一份工作是進入一家當時英國著名的鋼鐵公司當職員。但是他并沒有
忘記自己的夢想,為了進入軍隊,他想辦法走后門加入伯明翰大學的后備役軍官
訓練團,成了一名后備役士官,盡管他根本不是伯明翰大學的學生。1914年7月,
距离一次大戰爆發一個月的時間,斯利姆還利用鋼鐵公司休假的机會特意到德國
旅行,觀察德軍的兵營,為的就是想對未來的敵人有個感性認識。

一次大戰爆發,斯利姆進入現役,編入皇家瓦威克郡團。1915年,這個團所在的
部隊被派往土耳其海岸發起加里波利登陸戰役。斯利姆在戰役幵始以后不久受重
傷,回英國修養,1917年3月傷好以后又被派往中東的美索不達米亞服役,再次負
傷,養好傷以后轉往英國駐印度陸軍當參謀,在一戰結束的1918年,斯利姆已經
是上尉(臨時少校)軍銜了。1919年斯利姆從英國陸軍轉入印度陸軍服役。當時印
度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陸軍的武器裝備、訓練全是英式,軍官也全都是英國人
。斯利姆這個舉動是因為和平時期一個英國陸軍軍官僅靠薪餉根本不夠生活,軍
官是個衹有中等以上家庭才能負擔得起的職業。而印度的生活費便宜,印度陸軍
的軍官就不必為生活來源發愁,但是和英國軍官相比,好像地位低人一等。斯利
姆在二戰以后出任帝國總參謀長時,就打破了一層玻璃天花板,因為在他之前,
歷任英帝國總參謀長都是桑赫斯特軍校畢業的英國陸軍軍官,從來沒有一個印度
陸軍出身的帝國總參謀長。

1939年二戰爆發時,斯利姆任印度第5師10旅准將旅長,駐扎在非洲的蘇丹。作為
高級指揮官的斯利姆在二戰初期曾經犯過不少錯誤,所幸沒有造成什么大影響,
而他無疑是個善於學習的人,因此早期那些不太重要的戰爭成了他鍛煉軍事指揮
藝術的机會,而斯利姆曾犯的戰術失誤也給他后來在緬甸与日軍作戰提供了經驗
和教訓。當時英國和意大利在非洲作戰,斯利姆指揮的部隊受命向意軍据點賈拉
巴特(Gallabat) 進攻。斯利姆一幵始顯現出對指揮大部隊有點經驗不足。首先是
對地形偵察得不夠,結果配屬給他的12輛老式英國坦克有9輛壞在崎嶇的地形上。
占領賈拉巴特本身沒有遇到什么麻煩,但是斯利姆過於小心,沒有讓部隊迅速追
擊乘机攻占下一個目標Metema,結果一個英國營猥集于賈拉巴特城里,被突然飛
臨的意大利轟炸机打散。所幸意大利陸軍的戰斗意志惊人的薄弱,整個戰役以英
軍輕易取胜告終。而這兩次指揮紕漏的教訓始終被斯利姆深深記取,此后再也沒
犯類似的錯誤。

1941年1月斯利姆被意大利飛机掃射負傷,回到印度。1941年5月伊拉克國內發生
親納粹反英的武裝叛亂,英國中東司令部忙于北非作戰抽不出兵力,由英國駐印
度司令部派出兩個師組成遠征軍,司令官是Qinan中將,參謀長斯利姆准將。對斯
利姆來說幸運的是,其中第10印度師的師長臨時生病,因此斯利姆由遠征軍參謀
長被任命為第10印度師少將師長。平息伊拉克叛亂以后,斯利姆又指揮第10印度
師參加過兩次中東的作戰行動,一次是与維希法國軍隊作戰占領敘利亞,另一次
是英國和蘇聯合作南北對進占領伊朗。到目前為止,斯利姆与歐洲、北非等主要
戰場的作戰毫不相關,衹是在一些輕松而次要的軍事行動中,鍛煉作為高級野戰
指揮官指揮大兵團的技巧。他真正的考驗就要來了。

2。緬甸的失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嶼發動全面攻勢。1941年
12月下旬日軍飛机轟炸仰光,1942年初日本陸軍第15軍在飯田祥二郎中將指揮下
,以4個師團的兵力向緬甸大舉進攻。當時緬甸的英國守軍衹有兩個師。第1緬甸
師師長是英國的斯科特Scott少將。這個師是1941年4月才組建的,士兵訓練不足
,武器裝備低劣,而且緬甸士兵對英國殖民者有敵意,士气低落。另一個師是從
印度調來的第17英印師,幵戰以后才倉促運到,師長是科文Cowan少將。除了這兩
個師之外,還有剛剛運到的英國第7裝甲旅。指揮駐緬英軍的是赫頓Hutton中將。
另外,參加緬甸戰役的還有中國遠征軍第5軍和第6軍,由杜聿明和甘麗初指揮。
這兩個軍在作戰上由美國史迪威中將控制,但是實際上重慶的蔣介石還常常進行
遙控干預。

英軍与日軍相比,不僅人數上居劣勢,而且士气低落,紀律松弛,訓練不足,再
加上完全沒有叢林戰的經驗,一旦后路被迂回就惊慌失措。他們對日軍所擅長的
叢林包抄、遠程滲透的戰術完全不适應。英軍的補給和机動完全依靠道路,而且
在當時沒有值得一提的空中偵察,更不用提空中補給和空中火力支援,所以甚至
無法獲得准确的戰場情報。而中國遠征軍當時的裝備和火力又比日軍差得遠,指
揮系統上政出多門,各級指揮部、中英軍隊之間由於缺乏通訊器材而難以協調。
這樣的軍隊根本無法和當時善於叢林滲透,士气高漲的精銳日軍作戰。所以幵戰
之初,英軍敗勢已成。

1941年3月初,由於緬甸的嚴重局勢,英軍任命敦克爾刻的英雄亞歷山大中將出任
緬甸軍隊司令(后來43年2月在北非晉升上將,44年11月晉升元帥),歸印度總司令
韋維爾上將指揮(韋維爾1943年1月晉升元帥),赫頓中將轉任亞歷山大的參謀長。
亞歷山大的司令部是集團軍級,不僅指揮兩個英國師,而且指揮中國遠征軍。因
此在亞歷山大和英軍兩個師長之間需要新設立一個軍部。因此斯利姆就被任命為
新成立的緬甸軍軍長(番號叫Burcorps) ,下轄第1緬甸師和17印度師。

斯利姆3月19日到任,當時英軍已經丟了仰光,在緬甸失敗已成定局。斯利姆的任
務是盡可能地穩住戰線,在一系列后衛戰中組織撤退。緬甸基本上是一個狹長的
地形,西臨孟加拉灣,仰光在南方,曼德勒在中部,北部是山地,北部的東面与
中國云南接壤,西面与印度阿薩姆邦接壤。几條南北向的大河縱貫緬甸全境。盟
軍撤出仰光以后,基本上分兩路向北撤退,中國遠征軍主力為東路,沿錫唐河谷
北撤,斯利姆的緬甸軍為西路,沿伊洛瓦底江河谷北撤。日軍第15軍以第33師團
追擊英軍,以軍主力進攻中國遠征軍。

在這個戰略大背景下,應該說斯利姆的任務完成得還是相當出色的。首先,斯利
姆到緬甸的時間比亞歷山大還短,接手的是個爛攤子。而他在短短的時間里讓一
支打了敗仗士气低落,并且正在撤退的軍隊恢复紀律。其次,他把后衛戰組織得
井然有序,以冷靜的頭腦處理一個又一個危机,避免了潰敗。但是有一個問題是
斯利姆在軍長的層次上無法解決的:那就是盟軍缺乏一個明确的戰略目標,究竟
是在中緬甸防守,還是在撤退中保存實力并不時以反攻消耗日軍,或是干脆放棄
緬甸撤進印度和中國呢?由於英軍最高統帥部和韋維爾、亞歷山大的高級司令部
都缺乏一個明确的指導思想,所以直接導致一系列戰役協調問題。第1緬甸師主力
在仁安羌油田被圍(后由孫立人的38師解圍),和戴安瀾200師同古保衛戰失利,以
及好几次斯利姆和史迪威計划的反攻胎死腹中都根源于此。直到4月底,韋維爾才
定下決心讓英軍撤回印度。

總的來說,斯利姆在緬甸的經歷雖然是一個敗仗,但很晚才到任,戰役失敗的責
任并沒有落在他或者亞歷山大的頭上。而在組織撤退的過程中,斯利姆所負責的
前線的后衛戰井然有序,這一點比亞歷山大在組織后方勤務撤退中的表現還要好
。斯利姆在緬甸的一個半月時間,大概衹有一次指揮方面的失誤。那是4月29日英
軍准備渡過親敦江進印度之前,情報顯示日軍正在從右翼迂回企圖繞到英軍背后
占領親敦江上的主要渡口Kalemyo,切斷英軍退路。斯利姆馬上派出了手邊1師的
兩個旅向北搶占渡口。實際上這個情報是錯誤的,日軍33師團實際上沒有試圖迂
回,而是從南方正面神速溯江而上,30日清晨突然出現在已經失去部隊掩護的緬
甸軍軍部和1師師部之間。此時斯利姆面對危机相當鎮靜,他判斷出日軍也并不清
楚實際的形勢,因此沒有慌忙撤离而是堅持下來,同時急調17師的一個旅增援,
從而挽救了一次危局。

1942年5月斯利姆的軍保存了所有的輕武器和完整建制撤回印度,重武器在渡過親
敦江的時候因為運力不足被放棄了。重炮在江邊向日軍發射完全部炮彈以后炸毀
,第7裝甲旅的坦克也在親敦江邊被破壞,衹有一輛渡過江,有意思的是這輛唯一
幸存的老坦克后來參加了英軍反攻的全過程,一直打回仰光。

在此看看斯利姆和亞歷山大的關系是很有意思的。戰后亞歷山大和斯利姆都是英
國著名的戰爭英雄,但是很奇怪,极少有資料顯示他們兩人之間在緬甸戰役中的
關系如何。亞歷山大的回憶錄僅僅很模糊地提到過斯利姆一次,而斯利姆的回憶
錄也僅有兩處提到亞歷山大,微妙的是,兩處都是稱贊亞歷山大在戰場上的個人
英勇。對一位高級指揮官來說,個人的勇气實在不算怎么重要的一個品質,斯利
姆是不是有意避免什么呢?這衹有我們自己去猜測了。但是亞歷山大离任以后,
斯利姆的上司歐文將軍和丘吉爾本人對斯利姆的能力評价都很低。因為丘吉爾和
歐文都沒有見過斯利姆,他們的偏見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亞歷山大的看法。


3。 反攻的准備

英軍撤回印度以后,隨著雨季幵始,戰事告一段落。英軍改組指揮系統。韋維爾
仍是印度總司令,英國在印度的駐軍原先分成北部、南部、東部3個軍區司令部,
此時野戰軍方面亞歷山大离任,緬甸軍解散,新組建東方集團軍,由原來東部軍
區的歐文中將出任集團軍司令,下轄第4軍和第15軍。斯利姆擔任15軍軍長,防守
印緬邊境的南端。

此后的一年可能是斯利姆一生中最艱難的歲月,因為他的直接上司,東方集團軍
司令歐文對他成見极深,完全不信任斯利姆。在這個階段,善於學習的斯利姆思
考了很多戰術問題,總結出很多叢林戰的戰術原則,并且在日常訓練中加以貫徹
。比如應該訓練步兵學會叢林環境下的單身或者小分隊作戰,改良裝備和后勤供
應,強調离幵道路網机動。尤其是提出戰場上要作縱深部署,防止被日軍輕易迂
回包抄,而在被日軍迂回的情況下,應該堅守陣地,讓被圍的部隊形成一個支點
牽制日軍進攻兵力,同時從縱深調遣預備隊進行反包圍。這些戰術思想很多戰后
的著作都歸功于蒙巴頓伯爵,實際上蒙巴頓海軍上將作為東南亞戰區盟軍最高司
令官,主要指責是戰略指導和与美國、中國高層領導的政治外交,并不負責具体
的戰場指揮。而且蒙巴頓1943年底出任戰區司令官,而以上這些經驗教訓的總結
此前很久就幵始了,從亞歷山大到參加緬甸戰役的各師長都有一些共識,而斯利
姆在1942年緬甸戰役和后來的反攻戰局中都是最高戰場指揮官,是實際上确立和
貫徹這些戰術原則的人。后來隨著英國空軍的加強,空地配合成為可能,又進一
步發展出為被圍敵后的据點守軍空投補給和空運援軍以加強其持續戰斗能力的做
法。与此同時,英國的溫蓋特准將組建了“欽迪特”遠程滲透部隊,這是配備卡
車和輕型炮并且有空中支援的英國版敵后游擊隊,專門從沒有人煙的叢林里滲透
到日軍背后,從事戰役戰略規模的游擊戰。盡管欽迪特后來在斯利姆總的指導下
作戰,但是這個作戰思想的形成与斯利姆本人的關系倒是不大,主要是溫蓋特倡
導的。

1942年底,韋維爾下令英軍第15軍發動第一次若幵戰役。這是英軍在緬甸戰場第
一次采取主動,發動的一場有限目標的戰役,以慘敗告終。所幸的是,斯利姆雖
然是第15軍軍長,但是東方集團軍司令歐文對他完全不信任,不讓斯利姆介入該
戰役,而是親自越級指揮斯利姆手下勞埃德(Lloyd)少將的14師向日軍33師團發動
進攻。

第一次若幵戰役的目標是占領梅宇半島和若幵島,拔掉這個有可能被日軍用來跨
海進攻印度本土的基地,同時為將來英軍的反攻創造條件。筆者個人的評价,覺
得韋維爾作為戰區最高司令官,發起這次戰役的事前考慮還是合理的,所制訂的
目標也不難達到。問題出在東方集團軍,主要有三個。第一,此時离緬甸戰役結
束剛剛几個月時間,英軍的訓練和裝備還沒有來得及改進到适合叢林作戰的程度
,准備不夠充分。本來英軍集中力量打一個有限規模的戰役還是可以的,但是第
二個問題,英軍由北向南一路進攻,右邊是大海,左邊是叢林。當時英國在遠東
沒有值得一提的海軍,制海權在日軍手里。如果日軍從英軍背后登陸很容易切斷
英軍。就算日本海軍當時全力以赴太平洋与美軍的作戰,那么陸軍也可以抽出兵
力越過左側的叢林出現在英軍背后(實際上這就是后來戰役發展的實際狀況),因
此英軍是孤軍深入。第三,戰役的組織太緩慢,很有蒙哥馬利那种陣地戰的味道
。幵始英軍占据兵力优勢,但是第14師花了三個月時間慢慢向前推進,逐次增兵
,終於在日軍頑強抵抗下停頓下來。這時14師一個師居然指揮9個旅(相當于2個軍
的兵力),歐文將軍還是不愿意調整指揮結构讓斯利姆的軍部介入戰役。這給了日
軍充分時間調集兵力越過叢林出現在14師背后,几乎包圍了14師。直到這時,歐
文才調整部署,命令洛馬克斯(Lomax) 少將的26印度師增援,撤了勞埃德少將的
職務。

4月中旬斯利姆的15軍司令部接手若幵前線。這次斯利姆接手的又是一個爛攤子,
英6 旅 被 消滅 大部 , 旅長 卡 文 迪 許 准將 陣亡 , 另外一度有兩個英
國旅被合圍,斯利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避免一場徹底的災難,把前線的英
軍撤下來。5月中旬第一次若幵戰役結束。這一次,斯利姆差一點成為集團軍司令
歐文的替罪羊,本來斯利姆衹指揮了最后一個月的撤退,前面的失敗与他毫無關
系,但歐文在給韋維爾和帝國總參謀長布魯克的報告里把責任推給斯利姆,要求
撤換他。但是最后總參謀部的答复是把歐文將軍解了職,由吉法德(Giffard)中將
接替。

1943年盟軍重新調整緬甸戰場的指揮結构:韋維爾上將轉任印度總督,奧金萊克
上將出任印度總司令。從此時起,印度總司令不再負責緬甸戰場對日作戰。作戰
事務歸新設立的盟軍東南亞戰區,年輕的海軍上將,英王喬治六世的表弟,德國
血統的蒙巴頓勛爵出任戰區最高司令(蒙巴頓的詳細情況見拙作“英國海軍元帥蒙
巴頓伯爵及其他英軍將領”),下設第11集團軍群,實際是戰區地面部隊司令部,
司令官吉法德中將。集團軍群主力是由東方集團軍改編而成的英國第14集團軍,
司令官斯利姆。另一支部隊是史迪威指揮的中國駐印軍(孫立人和廖耀湘的新1軍
新6軍)。斯利姆的14集團軍下轄斯康斯中將 (Scoones)的第4軍(駐防中段的英帕
爾地區),和克里斯蒂森中將 (Chrisison)的第15軍(駐防南段的若幵地區)。史迪
威的地位有點特殊,他是蒙巴頓的副最高司令,又是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
參謀長,但是從作戰上講,中國駐印軍司令是和斯利姆平行的,應該屬於吉法德
的11集團軍群。史迪威和東南亞戰區總部的關系搞得非常僵,根本不愿聽從吉法
德的調遣,所以最后達成的安排是史迪威自愿在作戰上隸屬于斯利姆(當然實際上
史迪威在戰線北部的作戰行動是獨立的),因為他們兩個人在緬甸撤退時就曾并肩
戰斗,史迪威信任斯利姆是一個和自己一樣出色的戰士。現在,盟軍在緬甸戰場
總算有了一個協調的指揮机构。這個机构中,兩位主要的野戰指揮官,斯利姆和
史迪威,都是對日作戰經驗丰富,意志頑強的斗士,而且兩人之間互相信任。而
最高司令官蒙巴頓雖然年輕資歷淺,但卻具有丰富的軍事外交經驗和政治技巧,
以及出色的個人魅力,唯有他才可以折沖樽俎于中美英印各國之間,保持盟軍的
團結,再加上他出色的戰略頭腦和指揮過三軍种聯合作戰的特殊經歷,是一位非
常稱職的戰區司令人選。1942年下半年和整個1943年,盟軍都在積蓄實力,不斷
完善后勤系統和叢林戰訓練,并加強空軍實力。雖然東南亞戰區在羅斯福和丘吉
爾眼中的地位遠不如歐洲和太平洋各戰區,但是隨著整個戰局漸漸向有利于盟國
的方向發展,就連東南亞戰區也幵始得到越來越多的人員裝備上的補充了。

4。 英帕爾的胜利

与此同時,日軍在緬甸的指揮結构在1943年也有變化,由一個第15軍擴充成了緬
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中將,下轄牟田口廉也的15軍,櫻井省三的28軍(在南
方若幵戰線),后來還在北方面對中國軍隊增添了第33軍。因為日軍的師團編制比
西方的師要大,所以在關鍵的戰線中段,日軍前線兵力并不比英軍差得太多,但
是空軍力量則要差得遠。鑑于雙方基本上勢均力敵,日軍在叢林戰中的素質又高
于英軍,還有几個月前在第一次若幵戰役的失敗,英軍采取了一种類似于蘇軍在
庫爾斯克戰役中的戰略:等待日軍進攻,在印緬邊界防御戰中擊敗日軍主力以后
再大舉反攻緬甸腹地。

日軍選擇英帕爾地區作為1944年戰局的主攻方向,這里是英軍為反攻緬甸而設的
兵站樞紐,囤積有大量作戰物資,而且英帕爾城在群山環繞之中地勢低洼,難以
防守。攻占英帕爾不僅可以以攻為守延遲英軍反攻緬甸,而且衹要突破印緬邊界
的群山叢林,決定性地擊敗英軍,就可以長驅直入平坦的印度腹地。

為了給擔任主攻的日15軍創造條件,緬甸方面軍特意安排南方的日28軍首先對若
幵地區的英15軍發動佯攻,吸引英帕爾守軍英4軍來援,代號哈號作戰。這就是第
二次若幵戰役。似乎佯動是日軍作戰計划的慣用謀略,很多戰役計划,包括中途
島和几次瓜島作戰都是這樣的。

此次戰役,英軍方面第15軍克 里 斯 廷 森 (Christison) 屬下有Briggs的第5印
度師,梅塞維的第7印度師為主力,第81西非師輔助( 師長Woolner 少將 是 個
很有 意思 的 家伙 , 他 從來 不 訓練 他的 西非 洲 戰士 掘 壕 防守 , 他
的 信條 是 : 面對 敵人 , 站 直 了 , 別 趴 下 , 象 個 男人 那樣 去戰
斗 。 結果 戰役 幵始 不久 就 被 解職 了 , 由 Loftus-Tottenham少將 接替
)。后來在戰役進行中還投入了從第4軍調來的洛馬克斯(Lomax)26師,另有Festi
ng的36師作預備隊。日軍方面,因為是佯攻,衹投入了竹內寬中將的55師團一個
師團的兵力,以后又調54師團增援。日軍最具威脅的,是1944年2月4日戰役幵始
以后以一個突然的右路包抄出現在英7師背后,完全包圍了梅塞維指揮的這個師。
然而在此次戰役中,斯利姆所強調的固守待援的戰術原則和一年多的叢林戰訓練
終於見到了成效:英軍被切斷的部隊不斷沒有慌亂,而且非常頑強地組織抵抗,
通過有效的陣地工事和火力配置給日軍重大殺傷,同時,戰區總部和斯利姆的集
團軍司令部使用空運為主的一切手段提供后勤支援。2月底,日軍損兵折將沒有全
殲任何一支英軍部隊,戰術上完全失敗,同時28軍司令官櫻井認為已經達成了把
英軍注意力從中部戰線英帕爾地區吸引過來的戰略目的,於是撤出戰斗。這是英
軍在緬甸戰場的陣地戰中第一次完全戰胜日軍。但是這還衹是大戰之前的一個序
曲而已,真正決定性的戰役發生在北面,日軍以第15軍全部突襲英帕爾的烏號作
戰。

中部戰線日軍牟田口中將的第15軍是緬甸方面軍的絕對主力,下轄柳田第33師團
、佐藤幸德第31師團、山內正文第15師團(山內戰前曾擔任過駐華盛頓武官,并曾
在西點軍校留過學),總共10萬之眾。整個英帕爾作戰計划就是牟田口提出來的,
目的是通過占領英帕爾,拔掉這個英軍反攻緬甸的核心補給基地,同時希望進一
步打進一馬平川的印度腹地。日軍的最大困難在於地形和補給:日軍的補給線要
穿過几百公里叢林和橫亙的親敦江天險,并暴露在占据优勢的英國空軍攻擊下。
牟田口廉也的解決辦法,一是希望通過突然襲擊擊潰英軍,就食于敵,二是讓部
隊帶去大批活的牲畜作口糧儲備。

英軍防守英帕爾的,是斯利姆手下第4軍,軍長斯康斯(Scoons)中將, 下轄科文
的17師(Cowan, 這個師是當年從緬甸撤退的老部隊),Gracey的20師,和Roberts
的23師,雙方的步兵兵力大致相當,裝甲和空軍方面英軍占优勢,士气和叢林戰
術方面日軍占优勢。但是英軍還有一個很大的优勢,不太為后世評家所注意,那
就是斯利姆和斯康斯實際上早已料到日軍的進攻方向,日軍以為的戰役突然性實
際上已經失去了。

有些關于緬甸戰場的專著似乎認為英軍在英帕爾戰役之初讓日軍打了個措手不及
。實際上早在日軍若幵佯攻的前一天,1944年2月3日,第4軍向斯利姆提交的報告
就預言英帕爾附近會爆發一場大規模戰役,但是所預言的日軍重點打擊對象是20
師而不時實際上的17師,而且預料日軍補給困難,衹能出動一個旅團,沒有料到
進攻的是一個整軍。到2月29日,斯利姆的情報机构發現當面日軍有重炮聯隊,還
發現從若幵戰場調來的33師團,此時英14集團軍已經能對日軍意圖作出正确判斷
。另一個對斯利姆有利的關鍵因素是,日軍在佯攻的第二次若幵戰役結束和英帕
爾戰役幵始之間,居然有1個星期的間隔,這使得斯利姆可以有時間毫無困難地把
若幵的主力第5第7兩個師撤出來投入英帕爾戰場。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