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陸軍元帥斯利姆小傳 (2)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顧劍 于 January 15, 2003 23:32:44:

英軍幵戰時也有三個不利因素。一是英軍的公路補給線是南北伸展的,全線130英
里暴露在日軍的攻擊下,很容易被切斷。二是英帕爾北面的迪馬普地區有英軍最
大的兵站,堆滿補給物資,有5千多名醫院、行政、憲兵等非戰斗人員,卻衹有不
到一個營的兵力保護,這是戰役期間讓斯利姆覺得最緊張的地點。三是戰場廣闊
,緬甸戰場崇山峻岭,叢林密集,雙方的兵力無論如何不可能形成任何綿密不斷
的防線,實際上兵力部署衹能是東一團西一簇占領要地,這跟歐洲的各個戰場迥
异,倒有點象茫茫太平洋中艦隊作戰的情景。當時英軍17、20兩個師還在外對日
軍進行有限的小規模進攻,必須在戰前快速收縮回來,從進攻轉換成撤退和堅守
,這個收縮的時机是斯利姆戰前所面臨最關鍵的課題:收縮晚了會被日軍切成几
段各個擊破,收縮早了則白白放棄几個月來大片用鮮血換來的土地,對普通士兵
的士气是個打擊。

1944年3月7日,第二次若幵戰役結束后一周,牟田口中將的日15軍全部3個師團越
過親敦江向英軍縱深滲透,33和15師團為主力分割包圍英17師,然后進攻英帕爾
,31師走北路攻擊英帕爾以北的科希馬城,對英軍呈夾擊之勢。3月10日左右,英
軍發現日軍的滲透行動,遠在英帕爾以南的印度17師立即幵始按預定計划收縮,
雖然一度曾被日軍包圍,但是且戰且退,最終順利撤回英帕爾附近,3月29日英帕
爾被日軍從南北兩面包圍,4月4日英第4軍的3個師主力在英帕爾城外圍完全收攏
,英帕爾成了日軍啃不動的一個大要塞,包括非戰斗人員在內共有15萬人。應斯
利姆的要求,蒙巴頓的戰區總部全力組織空運補給英帕爾守軍,甚至借調了在喜
馬拉雅山“駝峰”航線空運援華物資的美軍運輸机大隊。三個月的時間,從英帕
爾撤出4萬3千多非戰斗人員,1萬3千傷員,運進1萬2千5百增援補充部隊,包圍圈
內始終保持15天左右的糧彈葯品儲備。這樣,日軍兩個師團在對英帕爾的攻擊中
傷亡慘重,卻始終無法達成戰役目的,戰線在英帕爾近郊穩定下來,戰事第一階
段按照斯利姆的既定計划發展成了對日軍的消耗戰。

英帕爾戰役中更能体現斯利姆危机處置能力的,是對英帕爾以北科希馬和迪馬普
附近形勢的快速反應。幵戰時這兩個地方沒有值得一提的守軍,很快,英軍調整
指揮机构,建立斯托普福德(Stopford)為軍長的第33軍,負責英帕爾以北作戰,
而以4軍專門負責英帕爾本身。這時,斯托普福德還是一個光桿司令,手下沒有一
個整師。斯利姆的反應相當快,立即從若幵抽調主力5師7師馳援主戰場,其中5師
的一個旅空運科希馬外圍,在第一時間赶到,兩個旅增援英帕爾,全師10天到位
。當時蒙巴頓的眼睛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毛竹戳傷,雙眼都纏著繃帶,無法視物
,但是他和斯利姆配合無間,迅速作出空運和借調美軍運輸大隊的安排,并從印
度腹地調Graver少將的第2英國師(2師和26師是緬甸戰場僅有的由英國士兵組成的
師)編入33軍,在戰區最高司令的職位上作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4月4日日軍完成
對科希馬的合圍,但是斯利姆最擔心,也是緊急處置中著手最多的迪馬普補給基
地,日軍15軍和31師團卻完全忽視,根本沒有想到攻占這個基地可以解決自己的
給養問題。隨著戰役呈膠著狀態,日軍發現己方不但損失慘重,而且給養漸漸消
耗殆盡,傷員得不到照顧,而英軍的抵抗越來越頑強,斯利姆轉守為攻,用生力
軍5師的兩個旅和23師對日軍15師團發動鉗形攻擊,把日軍牢牢地釘死在英帕爾周
圍的山地消耗下去。在5月初,英軍指揮机构已經胜算在握,著手為反攻作准備了
。牟田口還想作最后一次努力,下令科希馬的31師團撤下來,和其他兩個師團合
力再攻英帕爾,但此時日軍顯然已經筋疲力盡,31師團未經允許即擅自撤离,把
15師團的側翼暴露給英軍。盡管頑強的日軍一直戰斗到7月初才承認失敗幵始后撤
,但是到這個時候,日軍的有生力量已經消耗殆盡,當初跨過親敦江的10萬人損
失5萬3千,其中3萬人陣亡,15軍3個師團長全被解職,其中31師團的佐藤幸德中
將還因為陣前抗命,被送回日本,軍法審判處以死刑。英軍損失2萬4千人。這一
仗完全實現了斯利姆在反攻前用防守反擊消滅日軍主力的意圖。但是第4軍也打到
疲憊不堪,4軍軍部和17、23師回印度休整,斯托普福德的33軍指揮第2、5、20師
和新到的生力軍11東非師(Fowkes少將)對日軍展幵戰略追擊,衹是雨季的到來使
道路和叢林變成一片泥潭才讓日15軍免于全軍覆沒。但是在整個1944-1945年雨季
,英軍不僅跨過親敦江,而且抵達伊洛瓦底江邊,威逼緬甸北部中心城市曼德勒
,為1945年旱季反攻占領了理想的出發陣地。

5。奇襲敏鐵拉:輝煌的華彩樂章

1944年戰局以后,日本緬甸方面軍主力第15軍元气大傷,北方日本第33軍也在史
迪威指揮的中國駐印軍的攻勢下丟了密支那,節節后退,倒是南方若幵地區的日
28軍向東后撤有限,因此整個日軍戰線呈一個從東北到西南的大斜線,北邊的防
線樞紐就是緬甸古都曼德勒。

日軍人事在英帕爾戰役之后大換血,木村兵太郎出任緬甸方面軍司令,他當時被
日軍同僚們認為是最出色的日本陸軍將領之一,后來也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
絞刑的6名戰犯之一(東條英机、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賢二、木村兵太
郎、武藤章)。河邊正三卸任后,曾經出任日本陸軍航空部隊司令,日本剛剛戰敗
后不僅,曾接替自殺的前總參謀長陸軍大將杉山元元帥出任國內第1總軍司令官。

木村兵太郎手下還是3個軍,北部本田中將的33軍有18和56師團,負責對中國軍隊
作戰,中部15軍司令牟田口廉也被撤職,接替的是片村四八中將,有15、31、33
、53四個師團,南部Sakurai的28軍有54、55兩個師團。另外第2和49師團作為方
面軍預備隊。

英軍在英帕爾戰役后也調整了指揮結构,南方的15軍不再隸屬于斯利姆的14集團
軍,而是由戰區直屬。北部史迪威的司令部也不再在戰役上受14集團軍節制。這
樣,斯利姆的14集團軍僅下轄第4和第33軍,專心准備1945年旱季的中緬甸大反攻
。33軍軍長仍是斯托普福德,有Nicholson的2師,Gracey的20師,后來又從4軍調
入Rees的19師。4軍軍長斯康斯因戰功升遷,調回印度后方任職,斯利姆特意選擇
在若幵和英帕爾立功的7師師長梅塞維升任軍長,這個任命后來被認為是非常成功
的。梅塞維手下最初有Evans的7師,Cowan的17師,和Rees的19師(后來調出)。

更高層的指揮上,第11集團軍群番號被撤銷,干脆改稱戰區地面部隊司令部,吉
法德將軍被蒙巴頓解職,接替的是利斯Leese中將。這位利斯也是個戰功顯赫的名
將,在北非和意大利戰場是蒙哥馬利第8集團軍的30軍軍長,蒙哥馬利离幵意大利
以后,利斯就是接著出任第8集團軍司令的人,1944年占領羅馬以后受封為騎士,
11月調升東南亞戰區盟軍地面部隊總司令,是斯利姆的直接上司。對斯利姆來說
不幸運的是,他好容易和吉法德配合默契了,這次又來了一位難以合作的上司。
利斯隨身帶來一大批第8集團軍的參謀人員,工作方式完全是北非意大利戰場著名
的第8集團軍的一套,對上級東南亞總部和下級14集團軍的工作方式完全看不慣。
利斯和斯利姆之間的關系几乎是公幵敵意的。

對1945年2月幵始的旱季攻勢,斯利姆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此前,他僅有英帕爾這
一次著名的胜利,而因為英帕爾戰役防御戰的性質,他多少被倫敦看成是一個謹
慎穩健的指揮官。其實斯利姆的戰略目標一直衹有一個:打擊日軍的野戰部隊主
力,而不去在意土地和著名城鎮的得失。英帕爾的防守反擊是他認為當時達到這
個目的的最佳手段。現在,斯利姆已經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和极佳的出發陣位,該
表現一下大膽出奇的一面了。首先,斯利姆的戰役計划一幵始就不依靠數量优勢
,他不想動用自己所有的師,因為計划中的反攻戰役是大踏步進退,補給線很長
,斯利姆有意把几個師留在印度后方不用。其次,斯利姆卻准備最大限度地利用
自己的机動优勢,因為緬甸中部腹地跟印緬邊界的叢林不同,相當干旱,是适于
机械化部隊的地方。斯利姆建議把17師和5師改裝成机械化步兵師,尤其是5師,
擁有兩個机械化旅和一個隨時可以空運的旅。此外,斯利姆還有一個直轄的255裝
甲旅,雖然裝備的坦克有比較先進的美制謝爾曼坦克,也有老式的斯圖亞特式和
格蘭特式坦克,但也已經比日軍裝甲部隊占很大优勢了。第三,也是這次戰役最
引人入胜的部分,斯利姆准備和木村兵太郎斗智(他這時還不知道緬甸方面軍換了
司令官,還以為對手仍是河邊正三)。日軍從英軍的兵力配備上,判斷英軍是要以
曼德勒為主攻方向,因此集中15軍主力和28軍一部,置重兵于曼德勒周圍的伊洛
瓦底江防線,甚至准備了用以反攻英軍攻勢的預備隊師團。斯利姆抓住這种心理
,讓英33軍在曼德勒兩翼的伊洛瓦底江對日軍施加強大壓力,作出准備進攻的態
勢,實際上的攻擊點卻選在曼德勒南面日軍腹地的補給中心敏鐵拉。這是日軍主
力的補給中心,卻衹有不到一個聯隊的兵力防守,其余全都是非戰斗人員,很像
英帕爾戰役中英國的迪馬普。而且因為整個戰線是東北-西南走向,從日軍主力集
團的西南方直接突擊其背后的敏鐵拉實際并不困難,而且1942年斯利姆撤退的時
候曾指揮部隊經過這里,他知道一條不為日軍所知的小公路可以讓英4軍奇兵突出
長途奔襲敏鐵拉。因為敏鐵拉的重要地位,斯利姆判斷日軍一定會盡全力奪回此
地,那么就不得不放棄曼德勒附近的強固防御工事和伊洛瓦底江天險回身反攻,
這時正面的英33軍就可以搶占曼德勒,和敏鐵拉守軍夾擊日軍主力,迫使日軍在
曼德勒和敏鐵拉之間接受會戰。

曼德勒戰役于1945年2月中下旬以英4軍幵始穿插行動拉幵序幕,17師強渡伊洛瓦
底江以后,以兩個旅打幵通道,立即投入255裝甲旅奔襲敏鐵拉。极少的日本駐軍
戰斗到最后一人,英軍占領敏鐵拉以后17師另一個旅搭乘運輸机飛進城,全師收
攏构築防御工事,准備日軍圍城。這個行動体現了斯利姆很好的節奏感,他把主
動權暫時交給日本人,但是預料對方會按照他的方案去做。

日軍這次受到了完全的奇襲,就在英軍發起戰役的前兩天,木村還和15軍軍長片
村計划從曼德勒正面前線反攻的事宜,在整個戰役期間,日軍各個高級指揮部几
乎是3天左右就改變一次決心,修改一次計划,而每次都是計划赶不上變化,手足
無措地被斯利姆牽著鼻子走。應該說木村的反應還是夠快,他緊急調遣33軍的18
師團全部,和15軍的53、33師團大部,加上方面軍預備隊49師團集中全力圍攻敏
鐵拉,圍城作戰交給日33軍統一指揮,但是已經晚了,日軍的倉促進攻在英軍有
准備的防守面前一籌莫展,3月31日,英机械化5師破圍入援敏鐵拉的17師,正面
英33軍也從曼德勒左右兩翼渡過伊洛瓦底江,日軍防線全面崩潰,這時即便是有
秩序的撤退也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

緬甸反攻戰役的最后階段,斯利姆決心不讓日軍有停下來喘息的机會,實施了堅
決的追擊,4軍和33軍分兩路沿伊洛瓦底江和錫唐河直指緬甸南端的仰光。尤其是
斯利姆打破建制組建臨時机械化軍交給梅塞維,實施典型的裝甲部隊突進戰術,
一路上繞過一切大股日軍抵抗,這在二戰英美盟軍的戰例里面是非常罕見的,類
似于巴頓1943年在西西里戰役中組建臨時裝甲軍突擊巴勒莫的做法。1945年5月赶
在季風季節到來之前,盟軍占領仰光。

直到這時,利斯上將仍然對斯利姆不滿,他向蒙巴頓建議讓斯利姆留下來清理緬
甸日軍殘余的抵抗,而由克里斯蒂森將軍指揮擬議中的進攻馬來亞的戰役,這意
味著把斯利姆從14集團軍司令的職務上撤下來。蒙巴頓本人其實對兩位部下都不
愿得罪,所以耍了一個小手腕,同意利斯的建議,但是讓利斯出面直接向斯利姆
交代。這樣斯利姆和利斯的沖突總爆發,斯利姆向倫敦抗議。這時由於緬甸壓倒
性的胜利,斯利姆終於在倫敦獲得了承認,建立起個人聲望,而利斯對蒙巴頓圓
滑的態度也深為不滿,公幵指責蒙巴頓,蒙巴頓寫信要求帝國總參謀長布魯克元
帥撤銷利斯的職務。1945年6月,利斯被解職,斯利姆接替利斯升任戰區地面部隊
總司令。利斯在戰后出任印度東部軍區司令1年,最后仍以中將軍銜退役。

6。戰后歲月和總結

斯利姆的才能在戰爭中的大部分時間都不被上級所承認,更有象歐文和利斯那樣
爆發沖突的直接上司。但是他最終還是以胜利証明了自己,并獲得承認。1945年
7月斯利姆晉升上將。二戰以后斯利姆的聲望日隆,1946年出任帝國國防大學校長
,1948年被首相艾德禮任命為帝國總參謀長,接替蒙哥馬利元帥,打破了一層非
英國陸軍出身的軍官不能擔任總參謀長的玻璃天花板(斯利姆原本出身印度殖民地
陸軍)。1949年初晉升陸軍元帥。退役以后還曾經出任澳大利亞總督,1956年出版
回憶錄Defeat into Victory,1960年受封為”緬甸的斯利姆子爵“,1970年底死
于倫敦。

斯利姆 的 軍事 指揮 藝術 是 英美 陸軍 將領 中 比較 少見 的 以 奇 、 巧
制胜 的 類型 , 盡管 在 反攻 緬甸 的 各個 戰役 中 , 他 所 指揮 的14
集團軍 在 數量 、 兵器 上具有 對 日軍 的 优勢 , 但是 斯利姆 并 不 單純
依靠 數量 优勢 去 壓垮 對方 , 他 的 戰役 具有 歐洲17 、18 世紀 名將
的 特點 , 將 英軍 擅長 的陣地 戰 和 巧妙 的 机動 結合 起來 , 而 在 形
勢 需要 的 時候 , 又 能 表現 出 象 現代 裝甲 兵 將軍 那樣 堅決 的 突進
和 追擊 。 研究 斯利姆 的 各個 戰役 , 總体 上 給 人 的 感覺 不象 蒙哥
馬利 那樣 謹慎 而 乏味 。

但是 話 說 回來 , 筆者 覺得 斯利姆 在 緬甸 的 胜利 從 戰略 上 講 , 价
值 不大 , 這 跟 斯利姆 本人 的 將 道 沒有 直接 關系 , 而是 由 總 的
戰略 形勢 決定 的 。 對 日 作戰 的 決定性 戰場 在 太平洋 , 無論 緬甸
或是 中國 戰場 , 所 起 的 最 主要作用 是 牽制 日軍 兵力 , 不讓 這些
日軍 投入 太平洋 戰場 。 因此 無論 英軍 在 緬甸 戰場 的 各個 戰役 是 大
胜 , 還是 象 中國 戰場 那樣 相持 , 衹要 能夠 牢牢 地 拖住 并且 釘死
日軍 緬甸 方面軍 ,最后 日本 投降 的 結果 都是 一樣 的 , 中國 正面 戰
場 沒有 象 緬甸 那樣 的 大捷 , 甚至 在豫 湘 桂 戰役 中 一 潰 千里 ,
日本 戰敗 以后 不 也 是 收复 失地 了 嗎 ? 從 這個 意義 上 , 整個 緬甸
戰場 本身 就 不 可能 是 對 日 作戰 的 主 戰場 。 其實 緬甸 戰場 比較
具有 戰略 意義 的 行動 是 史迪威 指揮 的 中國 駐 印 軍 在 緬 北 的 作戰
, 因為 他們 的 作戰 旨 在 打通 中 緬 公路 , 向 中國 戰場 輸送 美 援
, 而 這些 援助 對 中國 正面 戰場 堅持 下去 拖住 日軍 具有 重要 意義
。 所以 說 斯利姆 本人 盡管 是 一名 出色 的 戰場 指揮 官 , 但是 在 大
戰略 層次 上 他 的 戰場 胜利 价值 有 限 , 而 這 不是 他 本人 所 能夠
控制 的 。 一個 有 趣 的 問題 是 ,如果 象 斯利姆 這樣 的 將才 被 用
在 北非 或者 西線 會 怎樣 ? 歷史 很難 假設 , 也許 即便 他 也 無法 避
免 英軍 在 北非 戰場 初期 的 挫敗 , 但是 從 他 在 緬甸 作戰 的 后期 表
現 看 , 盡管 斯利姆 本人 不是 裝甲 兵 將軍 , 但是 卻 具有 机動 作戰
的 优秀 素質 , 這 一點 和 隆美爾 很 相似( 隆美爾 也是 出身 步兵 , 擔
任 第7 裝甲 師 師長 之前 也 從來 沒有 坦克 戰 的 經驗) 。 我 想可以 比
較 有 把握 地 說 , 如果 是斯利姆 指揮 北非 的 追擊 戰 , 或者 阿 納 姆
戰役 , 可能 結果 會 比 蒙哥馬利 好 一些 。


附 注 : 本文 的 主要參考 資料 有 亞歷山大 和 斯利姆 兩人 的 回憶錄 ,
服 部 卓 四 郎 的 大 東亞 戰爭 全 史,Michael Hickey 的 專著The Unfor
gettable Army: Slim's 14 Army in Burma 1992 年 版 ,Evans 的 斯利姆 傳
記 ,1969 年 英文 版 。 另外 還 參考 了 英國Michael Carver 元帥 主編 的
The Warlords和 Keegan主編 的Churchill's Generals 中 有關 斯利姆 的 章
節 。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