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舉義旗辛亥革命起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徐焰 于 January 15, 2003 23:33:18:

徐焰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清朝新軍中的革命士兵自發起義,一夜占領全城,從而推動辛亥革命走向了高潮。
在天安門廣場聳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有一幅武昌起義的浮雕。作為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一幕,這次舉義在中華大地上敲響了帝制的喪鐘,掀幵了共和政治的新篇章。現在人們在講“与時俱進”時,也將始終不忘那些在武昌城頭起事并把歷史推進一大步的先驅者們。

■進入辛亥年的中華遍布干柴,衹待星火便能頃刻燎原

1911年是中國舊歷辛亥年,這一年春天起反清起義便接連不斷。繼4月間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后,5月四川發起了保路運動及隨后的武裝斗爭,長江中下游的會党也紛紛發難。此時,“九省通衢”的武漢是清朝重要的駐軍基地,以孫中山、黃興為領袖的同盟會也在此祕密建立了中部總會,積极發展力量准備起義。

按照歷史形成的政治規則,起義成功一般需要三個條件:一、上層不能照舊統治下去﹔二、下層不能繼續生活下去﹔三,由此引發的危机成熟。在辛亥年的中國,這三條都已具備。

自鴉片戰爭后,清王朝在外國入侵和本國民眾起義的雙重沖擊下,舊有的“祖宗成法”和道德觀念已掃地殆盡,高喊的“新政”又大多建不起來,這樣在20世紀初清朝統治正好進入了一個政治“瓶頸”期。1908年,“老佛爺”慈禧和光緒皇帝雙雙撒手,剩下“孤兒寡婦”即隆裕太后和小皇帝溥儀,攝政的載灃又很柔弱,這等于惊濤中的漏船失去了舵手。在社會上,因朝廷要向“八國聯軍”的參加國支付巨額庚子賠款和辦“新政”,几年間全國稅收增加了一倍多,這對本來就极端貧困的民眾來說衹能造成怨聲沸騰。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這時輸入了共和思想,建立了同盟會并在全國祕密發展組織,恰好為遍地干柴准備了火种。

八國聯軍入侵時舊軍大都崩潰,清政府于1901年后衹好學習日本模式建立新軍。被派東渡留學士官學校的青年學生們通過中外對比,大都痛感清廷腐朽,在東京大批加入了同盟會。這些人回國后多擔任新軍中下級軍官,拿著朝廷薪俸卻已“身在曹營心在漢”。大批的士兵此時也祕密加入反清團体,如武漢三鎮的新軍8000人里便有2000多人加入了革命党。清朝高官們已是坐在火葯桶上,卻仍昏聵而不自知。

■几個無組織的士兵入夜后鳴槍,引發起義并一夜占領武昌

隨著四川保路運動聲勢日盛,革命党也确定在武昌起事。起義發動前的10月9日,負責軍事組織的孫武在俄租界配制炸葯不慎引爆,接著不毀文件便逃走,聞聲赶來的巡捕到屋里搜去革命党人名冊、起義印信交給總督署。10月10日早晨,湖廣總督處決了抓到的三名起義首領,并下令中斷交通,要各營上交子彈,然后按名冊搜捕革命党人。

此時,籌備起義的領導人或被殺、或逃走,士兵們處于群龍無首狀態。天黑后,一些人感到与其束手待斃,不如拼死一搏。首先是工程第八營的几個士兵拒交子彈,并打死了前來鎮壓的反動軍官,隨后他們集合起几十人,一舉攻下湖北最主要的軍械庫──楚望台。

聽到槍聲后,其他各營的革命官兵也持槍沖出,大家臨時推舉了一個隊官(相當于連長)吳兆麟統一指揮,當夜便攻下了總督署衙門和第八鎮(師)司令部。面對突發的起義,惊惶失措的清朝大員或逃或藏,11日天亮后起義者便占領了武昌全城,革命党人的“十八星旗”(仿照美國星條旗,象征關內十八省)高高飄揚在黃鶴樓上。

相當于自發而起的武昌舉義,如此輕易獲得成功,暴露出清王朝統治已如枯木朽株一推即倒,其他地區的革命党人馬上群起呼應。武昌起義的第二天,漢口、漢陽的新軍也起義占領了兩鎮,同日,武昌還成立了軍政府。不過,因孫中山還忙于在海外籌款,黃興也未赶到,起義士兵們感到自己的威信都不夠,硬把一個毫無革命思想的協統(旅長)黎元洪搜出來,用手槍逼著他當了都督。接著,清政府派出最精銳的袁世凱舊部北洋兩個軍南下鎮壓,經激戰奪回漢口,全國的革命風潮卻無法壓制。

10月22日,長沙、西安發生起義,建立了湖南、陝西軍政府。月底,南昌新軍舉義又建立了江西軍政府,接著晉、滇、黔、浙、皖、桂、閩、粵、川起而響應。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國歷史就此進入一個新紀元。

■清王朝崩潰是慢性“自殺”,武昌起義給了它致命一擊

按照史學界的一個觀點,任何龐大的政權如突然崩潰,主要原因都是“自殺”,外部的“他殺”至多是給已經自耗到奄奄一息的垂死者以最后一擊。

武昌城頭一呼,僅一個月便有14個省宣布脫离清王朝而獨立,愛新覺羅皇室喪失了對大半個天下的號令權。267年前入關時勇不可擋的滿族八旗兵,傳到這一代除了會玩鳥唱戲已根本不知兵事,朝廷衹有依賴袁世凱六個鎮(師)的北洋軍勉強支撐殘局。

武昌起義后三個多月,袁世凱得到孫中山將總統之位相讓的許諾后,便進宮假惺惺地流著淚勸隆裕太后退位,那個光緒帝的遺孀衹顧哭啼全無主意。拿了袁世凱大把銀子的太監小德張,又在她耳邊不停地念叨:“若不早點答應袁宮保,等革命党打到北京,那优待條件可就沒了!”被喚進宮來的王爺們,衹是嘆息“對不起列祖列宗”,個個束手無策。年僅六歲的小皇帝溥儀卻最不知愁,在龍椅上下跳來跳去地玩。后來,他回憶說,那時看見旁邊的大人都在哭,還覺得非常奇怪。

換得了民國保護旗人生命財產,給予遜帝溥儀“尊號不變”和重金供養的优待條件后,清王朝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改朝換代以這种惊人速度完成,一方面是因清室在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后已因腐朽無能在天下威信失盡﹔另一方面是曾國藩、李鴻章崛起后已在軍事上架空了朝廷,各地兵權財權盡入總督、巡撫之手。許多實權者在武昌起義后見清廷大勢已去,自然便會反戈一擊。他們如同魯迅筆下的“假洋鬼子”一樣也加入了革命党,卻不許下面的“阿Q”革命。城頭雖然換下了龍旗,舊有的社會秩序卻完整地保持了下來。

武昌起義固然有种种歷史遺憾,但以它為標志形成高潮的辛亥革命,卻在中國結束了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武昌的炮聲將一個紫禁城內的皇帝轟下了龍椅,接著又在各地冒出了無數個割据稱霸的“土皇帝”,然而他們任何人都恢复不了封建帝制,張勛复辟、袁世凱稱帝都衹有十几天或几十天的壽數。經過辛亥革命,皇帝這個几千年受人頂禮膜拜的角色此后聲望掃地,民主共和思想則在社會上日益深入人心,這就具備了偉大的歷史意義。

北京青年報2002/10/10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