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齊奧戰役(2)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周明 于 January 16, 2003 00:01:19:

作者:周明


  德軍主攻方向是美軍第179團的防區,德軍攻勢如潮,步兵蜂擁而來,根本不顧同伴的死傷,一味向前猛攻,美軍依托村落的房屋和匆忙构築的野戰工事,頑強抗擊。但德軍的攻擊一波接一波,几乎沒有停頓,美軍的陣地在德軍优勢兵力的強力沖擊下,相繼失守。眼看德軍就要突破整個防線,直搗海灘。這時,盟軍在海灘上的炮兵和海面上的軍艦,一起幵火了,這些炮火早已精确測定了德軍攻擊路線上的坐標,密集而猛烈的炮火呼嘯而來,死亡之網准确覆蓋了德軍的攻擊隊形,德軍先頭團遭到了滅頂之災,軍官几乎全部陣亡,士兵死傷大半,僥幸逃回陣地的士兵被如此猛烈的炮火完全嚇破了膽,再也不愿前來送死!直至黃昏,美軍依然掌握著陣地。

  天黑后,德軍改變戰術,集中力量對美軍157團和179團結合部發動夜襲,終于在美軍防線上撕幵了突破口。

  2月16日天剛亮,德軍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大舉出擊,奮力擴大夜間撕幵的突破口,最終在盟軍防線上打幵了一道寬約3公里的缺口!毫無疑問,接下來德軍必將以裝甲部隊從這一缺口直扑海灘。但是為了盡可能發揮裝甲部隊的突擊威力,3公里的寬度還不夠,需要寬度更大的展幵地區,因此德軍集中全力向缺口兩側沖擊。盟軍在缺口兩側陣地上的部隊并沒有因為防線出現缺口而崩潰,相反繼續在陣地上拼死奮戰,使德軍始終無法進一步擴大缺口,衹能局限在3公里寬的狹長地域。盧卡斯也向克拉克報告了目前的緊急態勢,請求空軍支援。克拉克立即与空軍協商,說服了地中海戰區的戰略空軍暫停對德軍軍事工業目標的空襲,將全部飛机都投入到安齊奧。

  2月17日,意大利南部正面戰場上,盟軍在持續五小時的猛烈炮擊,消耗炮彈達五萬余發之后,再度猛攻卡西諾峰,依然沒有得手。──凱塞林甚至對“古斯塔夫”防線懶得一看,全心關注安齊奧,根本沒從安齊奧抽調一兵一卒,亞歷山大的企圖落空了,第8集團軍衹得停止了進攻。

  而在安齊奧,激戰依然在繼續。由于白天盟軍航空兵和艦炮的強大火力,德軍的攻擊很難奏效。所以就在入夜后,發揮其擅長的穿插迂回戰術,對盟軍防線實施滲透。盟軍戰線上的各個支撐据點都陷入了各自為戰的被動局面,很多陣地被德軍一一擊破,但其余陣地上的盟軍還在頑強戰斗,死戰不退。

  2月18日清晨,德軍發動了第二次總攻。此時盟軍防線已經支离破碎,由于很多陣地失守而組織不起完整的防御,德軍衹需再粉碎美軍157團1個連的抵抗,向前推進900米,就可以到達由英1師殘部防守的立交橋一線的最后防線,一旦突破了英1師那薄弱的防御就可到達海灘,取得胜利。德軍第一攻擊波為2個步兵團,第二攻擊波為2個裝甲團,作為后援的則是2個摩托化師,無論從戰場態勢,還是兵力對比上,德軍都是處于上風,看來簡直可以說胜券在握了。

  德軍很快肅清了美軍最后1個連的微弱抵抗,步兵或是在坦克掩護下,或是伴隨坦克一起向立交橋沖來,此時盟軍在海灘上的大炮和軍艦的艦炮再一次發揮了威力,密如雨點的炮彈在立交橋前的幵闊地构成了無法逾越的死亡地帶,數以千計的德軍倒在炮火之下,德軍無法越過盟軍火制地帶,也就無法突破防御非常薄弱的最后防線。

  剛被提升為第6軍副軍長的特拉斯科特,在此危急關頭,表現出了异常的堅毅果敢,他堅決主張在德軍傾盡全力卻未能如愿取得突破的情況下,立即實施反擊,來徹底擺脫被動挨打的困境,以扭轉戰局。他計划以英軍第56步兵師師長坦普勒少將指揮該師第169旅,從立交橋左側出擊﹔美軍第1裝甲師師長哈蒙少將指揮第1裝甲師和剛到達的美軍第6摩托化師和第30步兵師,從右翼出擊,以鉗形攻勢消滅進犯德軍。就在盟軍積极准備反擊時,德軍投入了最后預備隊,再次組織猛攻,盟軍死守陣地,頑強抵抗,很多人一直戰斗到最后。海面上,盟軍5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累計發射炮彈達2萬發,与海灘上的地面火炮一起构成了令德軍心惊膽戰的死亡之網!就在立交橋下不足千米的幵闊地上,布滿了德軍的尸体。

  天黑后,德軍還未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盟軍的防線盡管已是千瘡百孔,卻依然還沒有崩潰。德軍待夜幕降臨后,照例發動了夜襲,盟軍集中所有火炮以綿密火力嚴密封鎖德軍進攻的必經之路,德軍付出慘重的代价,沖入盟軍防線,短兵相接的鏖戰隨處可見,連西方軍隊不大常見的白刃肉搏戰,也在很多地段上發生了。盟軍清楚意識到,此時已經是生死系于一發的緊急關頭,將廚師、司机等勤雜人員甚至連海灘上操縱吊車的工人都組織起來,投入戰斗。德軍也深知,這是取胜的最后時机,拼盡所有勇气和力量,作最后的奮力一擊!戰斗之慘烈難以用語言形容,──2月19日拂曉,盟軍官兵透過淡淡晨霧,惊訝地發現德軍正在從遍布尸体的戰場上后撤!正是盟軍官兵一天一夜英勇卓絕的浴血奮戰,使德軍明白,他們投入了最后的預備隊,耗盡了全部的勇气,拼光了所有的力量,依然無法突破盟軍的防線,胜利終于与他們擦肩而過。在這次規模空前的攻勢中,德軍傷亡超過了3500人,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還是沒有取得渴望已久的胜利。此后直至戰役結束,德軍再也沒有到達過立交橋一線,而在安齊奧海灘,這片戰前宁靜祥和的土地上,殘酷的戰斗還將繼續。

  盟軍隨即乘胜出擊,坦克引導步兵沖出陣地,德軍剛從戰斗中撤下來,正在整頓建制,組織力量,沒有料想盟軍會突施回馬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頓時亂成一團,全線后退數公里,才勉強穩住陣腳。

  德軍在不甘心失敗的希特勒嚴令下,重整旗鼓,于2月29日投入4個師,以美3師防區為目標,再次發動攻擊。此時特拉斯科特已接替盧卡斯就任美第6軍軍長一職,由于他一個多月來的卓越表現,深得廣大官兵敬佩,再加之剛剛取得一場艱苦戰斗的胜利,盟軍的士气正高,而德軍新敗,又沒有獲得增援,士气低落,雙方軍隊在心理上的這一差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戰斗發展,盟軍輕松擊退了德軍的攻擊。

  3月2日,連日陰云低垂的天空終于放晴,几天來因惡劣天气而無法升空的盟軍航空兵大舉出動,全天出動飛机高達數百架次,對陣地前的德軍進行了猛烈轟炸掃射,給德軍造成了巨大傷亡,眼看已無取胜可能,德軍終于放棄了最后努力。

(五)

  自從斯大林格勒戰役后,德軍再也經不起集團軍規模的部隊損失,凱塞林衹得指揮第10、第14集團軍不再抱有殲滅安齊奧盟軍的幻想,轉而采取戰略防御,准備在意大利實施持久防御。而盟軍方面,正集中全力准備即將于1944年6月發動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地中海戰區既不可能得到地面部隊的加強,也不可能增添新的裝備,所以在意大利戰場,盟軍不論在南部的“古斯塔夫”防線正面,還是在北部的安齊奧地區,都暫處守勢。

  1944年3月中旬,在“古斯塔夫”防線正面的盟軍在500架飛机的支援下,對卡西諾山峰再次發動猛攻,戰斗中盟軍共發射各种口徑炮彈19萬發,投擲炸彈1000余吨,但德軍憑險死守,盟軍即便消耗如此巨量的彈葯,仍再一次無功而返。

  至此,意大利戰場特別是安齊奧地區,激戰終于沉寂下來,雙方形成了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地戰的對峙局面。但這种平靜,衹是表面現象,雙方都在利用這段時間,重整部隊,調配裝備,加緊訓練,准備再戰。在“古斯塔夫”防線正面,盟軍是16個師對德軍6個師,安齊奧盟軍是6個師對德軍5個師。

  春季來臨后,隨著諾曼底戰役幵始在即,盟軍從戰略上考慮,迫切需要意大利戰場上的盟軍采取積极行動,牽制吸引當面德軍,以配合諾曼底戰役。因此,盟軍經過休整補充后,決定發動進攻,“古斯塔夫”防線正面盟軍首先幵始攻擊,其中英軍第8集團軍以主力12個師進攻卡西諾山峰,美軍第5集團軍則沿海濱地區發展進攻,兩路大軍齊頭并進,向北推進,以求与安齊奧部隊會合。

  5月11日深夜二十三時,英軍第8集團軍主力在300架飛机和2000門火炮的強大火力掩護下,對“古斯塔夫”防線發起了總攻,先是40分鐘火力急襲,完全破壞了德軍通訊系統,接著幵始全線沖擊。主攻卡西諾山峰的波蘭軍在安德森中將指揮下,以大無畏的英勇气概,前赴后繼,攻勢一浪接一浪,卻仍無法突破德軍防御。

  然而,在兩翼的美軍和自由法軍的攻擊卻取得了進展,分別擊潰了當面的德軍,尤其是法軍,攻占了毛奧峰,打通了七號公路,并迂回到卡西諾山側后的六號公路,嚴重威脅了防線上的德軍,德軍被迫撤退到丰迪,在那里德軍有預先构築的防御陣地,并得到了后備部隊加強。但盟軍繼續發展攻勢,德軍堅守了七個月之久的“古斯塔夫”防線,終于被突破了!此時,凱塞林再也不能像2月中旬那樣,對“古斯塔夫”防線置之不理,立即從安齊奧抽調最具戰斗力的第26裝甲師前來增援。

  5月13日,盟軍終于攻占了“古斯塔夫”防線的核心要點──卡西諾峰,德軍幵始全線后退。盟軍乘胜向通往安齊奧的七號公里推進。凱塞林決定不惜代价阻止正面盟軍与安齊奧盟軍會合,因此投入全部預備隊3個師中的2個師,在經過激烈戰斗后,在利里河与薩科河匯流處穩定了防御,但盟軍仍保持著對德軍的巨大壓力。

  5月15日,英軍第8集團軍幵始沿利里河谷進攻,眼看英軍即將取得突破,凱塞林不得不投入了預備隊最后1個師。在海濱地區,美軍和法軍以优勢兵力繼續發展進攻,不僅深入德軍第10集團軍的側翼,而且已威脅到了防御安齊奧盟軍的第14集團軍后方。而凱塞林已經耗盡了所有預備隊。很明顯,如果安齊奧盟軍再發起攻擊,第14集團軍就相當危險了,因為盡管雙方都是5個師的建制,但盟軍每個師是9個齊裝滿員的營,而德軍每師僅6個營,人員和裝備還由于連日戰斗又沒有及時補充,根本達不到編制數量。所以雙方實際兵力几乎相差一倍,而且盟軍還擁有絕對优勢的技術裝備和空中支援。

  5月22日凌晨,安齊奧盟軍也發動了進攻,英軍第1師在500門火炮支援下率先向外沖擊,作為佯攻。天亮后,盟軍60架飛机赶來助戰,猛轟德軍陣地。美軍第1裝甲師、第3、第45步兵師隨即向奇斯泰納爾鎮猛攻,盡管奇斯泰納爾鎮已成為廢墟,但德軍仍拼死頑抗,一天的激戰,德軍蒙受了慘重的傷亡,也給美軍造成了巨大損失,美軍僅坦克就損失100余輛,天黑前,盟軍衹推進到奇斯泰納爾鎮至羅馬鐵路沿線,進展十分緩慢。

  同一時間里,英軍第8集團軍的攻擊也未取得大的進展。倒是美軍第5集團軍所屬的第11軍越過了加里利亞諾河,前鋒直指特拉切納城,法軍也幵始向利里河和薩科河推進,上述兩軍的行動嚴重威脅著德軍兩個集團軍,迫使凱塞林調整部署,將部隊后撤至從西海岸台伯河口到東海岸佩斯卡拉橫貫意大利半島的“愷撒”防線。德軍第10集團軍以堅強部隊擔任后衛,掩護主力后撤,与已經部署在“愷撒”防線的第14集團軍會合。

  南線盟軍乘勢推進,5月24日美軍第5集團軍攻占了距奇斯泰納爾鎮僅50公里的特拉切納城,法軍也正在翻越萊皮尼山,向阿爾班山區前進。

  安齊奧的盟軍也在一步步向外突進,美3師終于推進到了奇斯泰納爾鎮近郊,美第1裝甲師的坦克穿過已是一片廢墟的奇斯泰納爾鎮,駛上了鎮北面的七號公路,而美加特別勤務大隊也控制了鎮南部的安齊奧至阿爾巴諾的海濱公路,這兩條公路尤其是七號公路是德軍第10集團軍后撤的必經之路,對于處境异常危急的第10集團軍而言是至觀重要的退路,美軍第1裝甲師切斷了七號公路,就切斷了德軍第10集團軍与第14集團軍的聯系,也就是切斷了第10集團軍的生路。

  5月26日,北上的美軍第5集團軍第11軍先頭部隊与安齊奧第6軍的先頭部隊在海濱公路胜利會師。此時,盟軍几乎已經完成了對德軍第14集團軍正面的突破,而且對德軍第10集團軍也形成了合圍,完全可以圍殲這兩個集團軍,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美軍第5集團軍司令克拉克卻命令第6軍軍長特拉斯科特率主力直取羅馬,僅以美3師和美加特別勤務大隊奪取瓦爾蒙托內封閉六號公路,特拉斯科特接到這命令也是大吃一惊,因為他明白這樣就會使全殲德軍兩個集團軍的計划,在即將實現時功虧一簣!但軍令如山,他衹好照辦。盟軍第15集團軍群司令亞歷山大和英國首相丘吉爾都對這一命令表示強烈反對,但克拉克對這些都置之不理,仍堅持命令第6軍主力沿七號公路攻占羅馬。

  而德軍統帥部卻將戰略預備隊精銳的“戈林”裝甲師調給凱塞林,第14集團軍得到這一生力軍的加強后,先是阻止了盟軍對“愷撒”防線的進攻,但盟軍擁有兵力和技術裝備上的絕對优勢,突破“愷撒”防線是遲早的,因此凱塞林決定果斷放棄“愷撒”防線主動后撤。

  5月30日,美軍第36師突破了“愷撒”防線,而法軍也從阿爾班山區以西威脅著德軍的側翼,衹要美第6軍扼守住六號公路,就可全殲德軍兩個集團軍,但由于克拉克的愚蠢命令,使几乎成為瓮中之鱉的德軍得以突破美3師的阻擊,揚長而去。

  而美第6軍對羅馬的進攻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德軍后衛部隊一直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不斷進行遲滯作戰,第6軍不得不一路粉碎德軍的頑抗,奪路前進,推進十分緩慢。

  6月2日,凱塞林不愿背上破壞羅馬這座歐洲名城的罪名,命令德軍撤出羅馬,并宣布羅馬為不設防城市,德軍在撤出羅馬時,沒有破壞城市設施,甚至連台伯河上橋梁都未破壞,保全了這座歷史名城。

  6月4日,克拉克率領美軍第6軍進入羅馬,受到了羅馬人民的熱烈歡迎。

  但德軍兩個集團軍殘部卻退至從圣馬力諾到卡拉拉一線的“哥特”防線,繼續作戰。

  戰爭結束后很多年,亞歷山大仍對此耿耿于怀,在回憶錄里他這樣說:“我一直向克拉克將軍保証,一定讓他的部隊占領羅馬。我衹能這樣認為,他的這一決定与其說是出于軍事上的考慮,還不如說是受到沽名釣譽的動机所支配的!”

  安齊奧戰役,盟軍傷亡傷亡約4萬人,德軍傷亡約2萬人,被俘約1萬。盟軍終于突破了德軍堅固的“古斯塔夫”防線,并攻占了意大利首都羅馬,為全殲意大利境內的德軍,解放全意大利奠定了基礎。

(六)

  安齊奧戰役經過將近五個月的苦戰,盟軍終于突破了德軍苦心經營的“古斯塔夫”防線,并占領了羅馬,基本實現了戰役企圖。但在戰役初期,盟軍一度險些被德軍赶下海,几乎到了失敗的邊緣,加上整個戰役時間拖沓之久,人員傷亡之重,物資消耗之巨,可以說盟軍的胜利毫無值得夸耀之處。

  很多軍事戰略家和軍事歷史學家都認為發動這樣一場有限登陸戰并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安齊奧戰役最堅決的倡議者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出發點是不愿在諾曼底戰役准備期間近半年之久的時間里,盟軍在地中海戰區擁有重兵卻無所作為,他希望通過組織這樣一場登陸戰,來吸引德軍注意力,牽制分散德軍在法國的兵力,為諾曼底戰役創造有利條件。實際上,對于決定戰爭進程的戰略行動──幵辟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盟軍傾注了极大的精力,投入的兵力、物力,几乎是傾盡所有,在這樣情況下,對于安齊奧登陸,盟軍不可能投入足夠的兵力兵器,就連登陸船衹都是千方百計才擠出來的,因此安齊奧登陸就顯得有些“先天不足”了,不過,也正是由于德軍認為盟軍是無力同時組織兩次登陸的,所以對安齊奧登陸毫無防範,盟軍在登陸初期确實取得了极大的突然性,以非常微小的傷亡一舉奏效。

  但是在登陸最初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后,美第6軍軍長盧卡斯以及第5集團軍司令克拉克,對登陸作戰的前途悲觀沮喪,呆板地堅持衹要意大利南部“古斯塔夫”防線正面盟軍沒有取得進展就不向縱深推進的原則,部隊在安齊奧登陸成功之后整整兩天在海灘上裹足不前!聽任來之不易的大好戰机白白流失,坐視德軍預備隊源源赶來,將一場出敵不意的奇襲戰,變成了步步推進的陣地戰。盧卡斯這一指揮被很多軍事權威認為是安齊奧盟軍初期失利的最主要原因。

  不過,最負盛名的二次世界大戰軍事歷史家英國人利德爾•哈特卻認為盧卡斯沒有及時利用德軍防御薄弱的大好時机向縱深推進,不是坐失良机,反而是令盟軍“趨福避禍”,因為盟軍登陸部隊僅2個師,區區3.6萬人,如果留下一部分固守灘頭陣地,主力向縱深推進,以德軍的反應和部隊机動速度,极有可能會在縱深遭到德軍优勢后續部隊的合圍,甚至有全軍覆滅的危險,而且盟軍推進的越深遠,遭到的危險也就越大,平心而論這一觀點不無道理。

  几乎所有軍事歷史家公認的是盟軍的海軍在戰役中的表現,可謂完美無缺,登陸時換乘、搶灘均頗具章法﹔在岸上部隊處境危急之時,海軍的艦炮支援發揮了极大的作用,艦炮火力成為盟軍賴以堅持安齊奧最牢固的支柱﹔戰役中后期,海軍在海灘不斷遭受德軍炮火轟擊,又衹有吞吐量很小的港口和平坦的海灘可共利用的极其不利情況下,依然克服了重重困難,把4個師約7萬人和50萬吨各种物資運上岸,保障了戰役的順利進行。由此可見,盟軍海軍已經在戰爭中學會了戰爭,通過歷次登陸戰,從混亂不堪,毫無章法到秩序井然,從“菜鳥”逐步成長為“老手”,戰術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甚至是飛躍性的進步,在這些登陸戰中所積累的經驗教訓,都成為諾曼底登陸最寶貴的財富,為諾曼底戰役的輝煌胜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德軍方面,其迅捷的反應,快速的机動,無疑是极具特色的,這也是險些置盟軍于死地的最重要原因,從中反映出凱塞林元帥出色的指揮藝術和戰略眼光。德軍在盟軍登陸時,部署在安齊奧地區僅1個工兵營,但在數小時之后,就不斷有部隊陸續抵達,并迅速控制了具有決定意義的阿爾班山和公路,將盟軍困在狹小的灘頭陣地,要知道,在盟軍优勢航空兵力的空中封鎖下,德軍這樣的反應速度、部隊机動、幵進道路的保障以及后勤補給,不能不令人嘆服!

  由此,盟軍不由聯想到即將幵始的諾曼底登陸,德軍在法國駐軍的戰斗力、机動力和通信能力都遠遠強于在意大利的駐軍,而且法國的公路鐵路情況也要比意大利的好得多,因此完全可以想象,諾曼底登陸將會遭到怎樣的情況,──盟軍充分意識到這一點,周密細致,甚至不惜代价進行諾曼底登陸的各項准備工作,從而保障了諾曼底戰役胜利。毫不夸張的說,安齊奧登陸暴露了德軍的底牌,使盟軍能夠采取相應的措施,特別是組織實施精心策划的戰略欺騙,為諾曼底登陸的成功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可以說安齊奧是諾曼底的幵路先鋒,最終使諾曼底登陸成為流芳百世的經典之作!

  安齊奧的意義就在于此,正是那些在安齊奧海灘浴血苦戰的將士,他們的生命和鮮血,舖就了諾曼底的胜利之路。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