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給解放軍排攻台劇本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東森新聞 于 January 16, 2003 00:07:19:

台灣《東森新聞》十一月十日報導,台北市長選戰持續增溫,目前已呈現出是在為下一場“總統”大選爭戰,而選戰話題中,再一次的將大陸武力威脅端上台面,甚至因為一個松山机場是否遷建的話題,就讓這個是不是成為“三通”机場的地點成了朝野爭戰的話題。

根据我軍方對于大陸所投入的登陸兵力研判,解放軍一旦進行全面性的登陸作戰,將會同時動用十六個師的部隊,其中北部海岸八個師,中部海岸三個師、南部海岸三個師,東部海岸兩個師。尤其是我軍方對于解放軍攻擊台北的計划,更是极為重視。因為由近年來我方情報系統所搜集的資料顯示,大陸對于占領台北這個政軍經中心的戰略构想從未間斷,所以不可以排除解放軍大舉在北部地區登陸并進占台北的可能行動。

因而當戰爭由“泊地攻擊”進展至“灘岸戰斗”時,“國軍”將會大舉投入攻擊直升机部隊,配合戰車群及已完成火力標定的軍團級炮兵,以進行高精密度的殲滅作戰,全力避免解放軍擴大戰果。不過較值的爭議的是,當萬一有一天解放軍果真進入台灣,并且与我軍展幵猛烈戰斗,不管是我方,或是解放軍所發射的槍炮彈,摧毀的建築物都將會是屬于台灣百姓的所有,將不可避免的會傷及無辜百姓。

在台灣軍方執行整個反登陸作戰時,不論是在“泊地攻擊”、“灘岸戰斗”,或是已進入“內地決戰及反空降作戰”等階段,台灣軍方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將是“火力協調”的問題,這個被稱為“火協”的射擊權責划定,實際上可能產生的隱憂并不是在沙盤或兵棋推演中所能真正顯現的。

理論上我陸軍在北、中、南三個軍團各編配有一個“工六”火箭營,憑其一具火箭發射架便擁有四十五管的強大威力,是足以因應所擔負的火力支持的任務,但是在彈葯的補給上,以及陣地的占領及撤收等時間,是否已具備現代化高度机動的要求?恐怕仍有改善的空間。因此最佳的應變方式,是將“工六”火箭的編制擴大,并且在各打擊聯兵旅成立一個火箭連,以彌補師炮屬兵火力上的不足。

另一方面,台灣島在地形上的限制,也使的“國軍”在執行灘岸戰斗時,必須同時兼顧兵力、火力及支持等三方面,在整体戰力上受到非軍事面的影響极多,究其原因,乃是由于島四周海岸,有數量极多的溪流出口,且水源區又布滿高密度人口,根本就無法進行軍事工事的构築,在既無戰爭准備,又無戰力部署的現狀下,一旦面臨真正戰斗,如何選擇优先且适當的時机投入兵力及火力,必定會造成戰區指揮官极大的身心壓力。

同時,由于“國軍”在島內政治環境下的妥協,使的反登陸作戰部隊的部署均管以重要河口或地形要點為主,造成戰力不能如預期般的理想,甚至已是整個戰略指導中最被國人所忽視的一環,所以國人對于我陸軍仍能在如此困難的建軍條件下,而仍擁有如此高昂的戰斗士气,是應當給予支持及肯定的。

◆反登陸作戰,“國家”存亡之秋

在“國軍”的戰略指導中,反登陸作戰已是面臨“國家”存亡之秋的重要戰斗,若一旦兩軍已進入登陸及反登陸作戰,除已表示解放軍已兵臨城下之外,更可以說台灣全島已進入遍地烽火的時候了,狹小的台灣島,在雙方部隊极盡全部火力互攻的高密度火網中,根本就找不到一塊安全的地方。在這种情況下,“國軍”的反登陸胜算到底有多少?

自從國民党政府撤守台灣之后,兩軍在台灣海峽之中所爆發的大小沖突,除了大陳列島的一江山戰斗之外,“國軍”衹要打的是反登陸作戰,從來就沒有真正輸過。而一江山之所以會以慘敗收場,主因除了是因軍事補給線過長之外,制空權的無法掌控才是造成整個戰役以失敗收場的主因,而當年若非美國方面的強力掩護,代號“金鋼計划”的大陳列島撤退行動將無法實施。

但是,以台灣目前以台灣、澎湖所划定的五個戰區,配合金門、馬祖兩個防衛司令部,以及東引、烏丘、東沙及南沙等守備區共同形成的領土防衛作戰來分析,解放軍衹要在大陸東南地區進行兵力集結,台軍方也會同時增加戰備部隊的待命數量。這對整個戰略預警,已是逐漸形成對我方有力的情勢。再加上當年一江山的戰斗,在戰場環境及戰斗條件上,与現階段的台海反登陸作戰完全不一樣,所以“國軍”所面對的這場反登陸作戰,將是一場在世界戰史中根本就找不出任何戰例的特殊戰斗。

台灣的反登陸作戰之所以會特殊,其原因有:(一)台灣島人口密度的分布极為均勻,無法進行軍事上的關鍵性決戰﹔(二)島區作戰縱深淺,容易被攻入部隊做多方向之貫穿及分割﹔(三)戰爭狀態中,外援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台灣勢必要有一套完整的反登陸作戰計划,目前這項計划也稱為“固安作戰計划”。由“國軍”地面部隊依“固安作戰計划”的戰術指導顯示,整個反登陸作戰可概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一)泊地攻擊﹔(二)灘岸戰斗﹔(三)內地決戰及反空降作戰等三大部份。

所謂“泊地攻擊”,其意義是針對敵人由海面進行登陸作戰時,我守軍在敵人仍于海面上以水陸兩栖載具行進時所展幵的攻擊。基于登陸部隊在水面行進時的戰斗力最低,所以“國軍”在執行泊地攻擊計划時,便是針對大陸對登陸作戰所擬定的計划准備、裝載出發、預演佯動、海上運動及突擊上岸等五個程序來進行反制演練,因此特別重視泊地攻擊的火力運用及陸空支持及協同。

換言之,台軍方在實施對敵泊地攻擊時,將會盡可能動用遠程火炮,以及“工蜂-6A”型、“雷霆2000”型多管火箭系統進行高密度的火力協調。這种爭取初發射彈即落入目標區的戰力,事實上已列入“國軍”地面部隊的火力支持計划之中。

二次大戰的德國名將隆美爾曾在法國諾曼底負責反登陸作戰的計划与實施,由于其在戰場上的用兵效率极佳,因此對于如何打一場漂亮的反登陸作戰,确有其心得,隆美爾曾說:“反登陸作戰的胜負取決于最初二十四小時,而將敵人殲滅在海上及灘岸,又是獲得最佳戰果的方式。”

就理論而言,隆美爾的反登陸作戰原則是符合台灣島進行反登陸作戰的。不過,由于台灣島地區在人口密度上的平均分布,尤其是在适于進行登陸的海灘等腹地,更是人口及商業行為分布最密的地區,打起仗來并不是當年隆美爾在法國所能想象的。因此,台陸軍對于反登陸作戰是有一套完整的作戰方針的,除了兵力、火力之外,各戰區的預備部隊以及后勤作業体系也是一套与各國不盡相同的体制。

◆大陸三栖進攻,“國軍”怎么應戰?

萬一“老共”打過來,“國軍”怎么應戰?

這個話題,是台灣人民近半個世紀來,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可是在近年來,不管是“國防”學者,或是喜好國防事務的民眾,對于解放軍攻台的基本命題,均著重在“量化”的基礎上,往往將大陸要如何藉其數量龐大的軍隊以泰山壓頂之勢解放台灣做為一個憂心的前題。

但是,在現代化的戰爭型態中,“量化”的觀念并不是一個“絕對”的要素,而是一种“相對”的互動。再加上“國軍”部隊長年來的整軍經武,在戰斗力上已經不再是居于絕對的劣勢,相對的,以守勢作戰的任何想定中,三十余萬的“國軍”在新一代兵力逐步完成整備的情況下,事實上整体戰力實際上已遠遠超過台灣的防衛所需。

在這种情況下,兩岸間軍事攻防的基本命題必然要加以修正,整個思考邏輯應將“國軍”的防衛力量視為主体,要以“‘國軍’將如何反制解放軍”取代過去的“解放軍要如何攻台”做為命題基准,并將海島防衛上所謂的“局部优勢”,視為“國軍”反制解放軍在數量上的有力保証。

“國軍”目前對于解放軍五年之內的犯台能力評估為:

一、可動用之戰机、轟炸机約兩千五百架。其中包括五年內可以成軍的兩百架蘇-27、蘇-30戰机、五十架殲轟-7型殲擊轟炸机、一百五十架的殲-8Ⅱ戰机、二百五十架改良完成的殲-7型戰机,其余戰机仍為老舊的殲-6、強-5、轟-5。整体戰力与台灣相當。

二、第二炮兵所能展幵的戰略(術)攻擊是以五百五十枚“M族”地對地導彈為主,戰略性的“東風”系列導彈可資運用之數量則約八十枚。

三、一個軍級的空降兵部隊(第十五空降軍),以及可以動員攻台的快速部署部隊(完成整編后約為十五萬人),在空軍全力提供運輸机的情況下,可以進行連續四波的空降作戰,每波空降的兵力約在八千人左右。不過這項想定的前題是,大陸是以軍机運輸為主,若采民航机進行強行著陸的非正規戰法,我軍方預估,大陸可以在一天內進行至少六次的空(机)降作戰。

四、大陸海軍運輸傳團的運輸能量至今仍是一個未定數,但若以大陸海軍為數近八十艘的兩栖艦艇研判,登陸解放軍的正規作戰實力可以達到六個輕裝步兵師,約十萬余人。另動員商船運輸,則可在十八小時內運送二十五萬人的部隊跨海而來。

五、大陸海軍的作戰艦艇雖多,但在大型作戰艦的數量及武器投射精密度上,仍不及“國軍”的新一代兵力。

◆解放軍量大,“國軍”質精

由數据上顯示,解放軍力在數量上是占有絕對优勢的地位。但是,大部隊作戰所動員的跡像是瞞不過世界上的先進大國的,因為太空中近百顆的間諜衛星可以毫不保留的將解放軍集結的情報,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送到台灣,解放軍是根本就沒有机會進行突襲作戰的。

這同時也是台灣軍在進行沙盤推演的一慣想定,因為解放軍雖握有攻擊的主動權,但卻因運輸能量的不足,無法突破“逐次投入兵力”的戰術劣勢,致使已踏上台灣的部隊必需要有獨立作戰的准備。

所以在這個前題下,“國軍”部隊所要面對的解放軍攻台部隊,將是一支以高戰力為主的空降兵、海軍陸戰隊、快速部署部隊,以及藉由快速艦艇進行滲透攻擊的解放軍特戰兵。

就軍事戰略的觀點而言,解放軍的打的攻台作戰是屬于“外線作戰”,而台灣由于是屬于防守的一方,所以打的是一場以“內線作戰”為主的生存之戰。基本上,“國軍”的戰力部署是以大兵力集中台灣本島的方式,將重要的戰備物資及戰略預備隊留滯本島,使內線作戰有可資運用的有生戰力,也是我軍方秉持“十大戰爭原則”中的“集中原則与節約”,是一种典型的兵力集中原則。

相較于解放軍而言,由于大陸高層對于我軍方的各項建軍方案均极為重視,因此,為能有效一舉擊潰我軍,大陸也是采取其戰爭原則中的“集中形成局部优勢,企圖決戰”的戰略指導,試圖以一种數量上的絕對优勢地位迫我屈服。不過,在解放軍的渡海能力提升之前,大陸期望的集中原則,仍然是空有理想,對于一戰而胜是毫無把握的。

所以,“國軍”對于如何反制解放軍攻台的“戲本”,就以眾所周知的“制空”、“制海”、“反登陸”做為台灣防衛作戰的戰略指導原則,同時也是台灣軍整建新一代兵力的优先級。

制空作戰方面,基于台海一旦發生沖突,不論規模的大小,空軍介入戰斗的比率已高達百分之百,加上空軍又是三軍中最具有高度彈性与立即反應的作戰力量,所以台灣在整建新一代兵力方面,對于空軍新式戰机已視若“國寶”,优先排在各項建案前。2002/11/10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