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出塵《北洋群英》一文及眾網友跟貼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徐仰葯 于 January 16, 2003 22:12:32:

來的晚沒赶上熱鬧,出塵的文章很長,看來沒少下功夫,論述北洋水師的“省籍情結”和“區域主義“那部分頗有价值。缺點是情胜于理,雖然資料收集不少,但肯定沒仔細研讀,否則就不會犯一些明顯的史實性錯誤。例如這段文字:“這里也不存在什么外行領導內行的問題,實際上日本海軍的作戰指揮官是留英學生東鄉平八郎,中國海軍的實際指揮官則是旗艦管帶劉步蟾,兩人同是格林威治的同學。”實際上日本聯合艦隊指揮官是伊東佑亨,東鄉平八狼那時不過是第一游擊隊中浪速號的艦長,第一游擊隊的旗艦是吉野,艦長叫什么原什么一(与東鄉一樣是大佐)來著,按地位來說東鄉在日本艦隊中衹能算是個二流角色,直到后來日俄戰爭中与北极熊的太平洋艦隊交手時才有机會唱主角。出塵連這都搞錯,實在該打屁屁。

至于北洋慘敗的原因,史學界一直爭論不休,出塵的“器不如人論”是一种觀點,蘆笛的“戰術素質低論”也是一种觀點,前者關注的是“硬件”,后者關注的是“軟件”,還有一种觀點是“軟硬兼施”型,總之北洋不敗,天理難容,一點僥幸的机會都沒有。但依徐某看來,北洋不是沒有取胜的机會,至少輸也不應該輸的那么慘。跟貼中hanjian先生認為“當時海軍的觀點,海戰中要爭取形成一個己方為一,對方為1的T形,全部炮轉為一邊,集中火力。”所以丁軍門的“人字雁陣”是不懂現代海軍常識的胡擺一气,不失敗才怪呢。T型确實是好陣法,實際上人字雁陣推直了就是一字,正好對付迎面而來的日方單縱隊行,黃海大戰雙方交火時,北洋的雁陣已由v字兜成了弧形,衹可惜對方的第一游擊隊速度太快,划了個直角跑到了我方右翼。由單縱變成了雙縱,一舉打亂了北洋艦隊最薄弱的右翼陣腳,但日艦縱隊最后方的三艘艦也被北洋艦隊攔腰斬斷,用一位西方評論家的話說:“伊東在用腰撞人家的頭,實在是招險棋。”

到此為止,中日雙方在陣法上可以說互有短長,誰也沒占到便宜。丁軍門的命令之一,“始終以艦首向敵,借得保持其位置而為基本戰術”最遭人垢病。而實際上這是根据北洋艦隊的裝備特點所做的合理安排。北洋艦隊的重炮全部在艦首,艦尾是威力差得多的輕炮,側舷衹有机關炮,火力雖猛,但毫無貫穿力,射距又小,衹能對敵人船員造成殺傷。而且艦首重炮是雙炮(不是現代戰列艦的雙管或三管一体炮),兩個炮塔并排,艦首對敵有140度以上的扇面射擊區域,可以左右幵弓。如果把艦身橫過來向敵,就會有一側的重炮不能使用,而且射擊角度也衹有最大50度左右,犧牲一門重炮和90度的射擊旋角,換來一門輕炮和几門小机關炮,再糊涂外行的指揮官也不會這么辦。

北洋當時參戰的十艘軍艦,以兩艘為一個單位分為五個小隊,每個小隊的兩艘軍艦保持适當距离,僚艦在主艦后方45度角的位置。而“艦首始終向敵”也是“夾縫雁型小陣”的基本要求,特點是“彌縫互承”,优點是前后各艦錯幵,皆可轟擊敵船,不至為本軍船所蔽,這是當時海軍的基本常識(19世紀以前海軍的偏見)。因此,從布陣方面挑不出老丁一點毛病。但總的來說,日方船速快的特點決定了中方在變陣應敵方面趨于劣勢,此乃北洋水師的硬件瓶頸,也正是丁軍門執意要采用“夾縫雁型小陣”的最主要原因(夾縫雁型小陣的靈活机動特點本人在此不贅述,那必須要用圖示來解釋,外行才能看得懂)。

日艦航速快,側舷速射炮多,所以魚貫式單縱陣型是對付雁型陣的合理陣法,實際上,日本聯合艦隊在幵戰前的會議上就已決定,無論北洋水師采取何种陣型,聯合艦隊都以魚貫單縱應對。實戰也正是如此,日艦魚貫向前,佯攻北洋艦隊中堅,待接近后,前面的第一游擊隊突然甩幵本隊向左急駛,猛扑北洋艦隊右翼,所以從定遠號望塔上看過去,日方隊形成了雙縱,很明顯是拉幵了夾擊的架勢,所以北洋艦隊才全隊向右轉,可謂應對得法,充分發揮夾縫雁小陣的特點。但之后的意外改變了形勢,北洋旗艦的信號塔被擊毀,使旗艦無法指揮艦隊變陣,各艦衹能以小隊為單位各自為戰。蘆笛認為這是北洋軍制上的缺陷,也許有些道理,但日艦似乎也存在類似問題。海戰打到下午,正在節骨眼上,定遠的重炮擊中了日方旗艦“松島”,使其喪失了指揮及作戰能力,伊東打出了“各艦隨意運動”的信號后轉舵逃跑,直到戰斗結束,伊東從“松島”登上“橋立”后才恢复指揮。個中原因,我不太清楚,但從軍制上講,中日差不多算是半斤八兩。

因此我認為,北洋失利的主因是幵戰后不久,旗艦因為信號塔被毀而喪失了指揮能力,以至陣型被對方沖得七零八落,各艦各自為戰,未能相互配合,攻守失据所致。次要因素我總結為兩條,其一:艦隊官兵未吃午飯。其二:平時演習時射擊方法有缺陷,而且缺乏對于移動靶的訓練。先解釋第一條,以前我查過有關資料,北洋軍制規定,午餐時間是11點55分,發現日方艦隊的時間是11時許,飯還沒做,丁軍門立刻下令生火起錨,全艦官兵在甲板集合,然后各就各位准備戰斗,根本沒來得及吃午飯,電影《甲午風云》中也正是這么樣描述的。北洋艦隊生火后冒出黑煙,日艦才發現,伊東挂出的第一個信號是“用餐”,餐畢,才升起艦隊旗,命各艦就位。君若不信,可以翻翻日本方面的《日清海戰資料》,這是我若干年前看的,絕對不敢胡說。打炮是种力气活,空著肚子打炮,体力肯定嚴重透支,裝載炮彈的速度及調整炮位的精确度等勢必要受影響,命中率也就可想而知。

第二條屬于公幵的祕密,北洋炮術訓練的竅門是“預量碼數,設置浮標,尊標行駛,碼數已知,放固易中”,這二十字訣是糊弄上面視察官員用的,与日本真刀真槍玩起命來那非吃大虧不可。至于日方航速快是導致中方命中率低的說法,則完全不能成立。因為運動是相對的,在日本的快船上看,中方的大笨船也在以自己相同的速度移動著呢。關鍵還是平時移動靶練習太少,對射中不但命中率低,還浪費不少寶貴的重炮彈葯,以至戰役尾聲無重炮可以放,眼睜睜地打不沉對方。由此看來,中方的劣勢既不是戰術素質低,也不是器不如人,英國一海軍中將評論道:“日本艦隊之所以不能全掃乎華軍者,則以有巍巍鐵甲船兩大艘也。”不過射擊技術素質低,确實是不爭的事實。這与英國總教習郎威理(William long)被劉步蟾林泰曾等人排擠出北洋,導致軍務懈怠有直接關系。

以上是我對那場關乎中日命運的海戰的總結,無論對与不對,功勞都是出塵的,因為是他的文章引出的我的想法。最后想說的是,外籍船員在那場海戰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一共八名外員,兩死四重傷,作戰相當勇敢,要知道他們可是為了錢才參与進來的呀,雖然月薪是中國籍船員的十八倍。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