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美軍用戰斗机性能大比拼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wsp 于 January 16, 2003 22:35:41:

一、影響俄羅斯軍用戰斗机研制与生產的主要因素

(一)、蘇聯解体后,俄羅斯的研制力量依然雄厚。蘇聯解体后,除著名的安東諾夫設計局由于其所在地是基輔,已屬烏克蘭管轄外,其它著名的飛机設計局,如米高楊、蘇霍伊、圖波列夫和卡莫夫設計局,都歸屬了俄羅斯。這些設計局研制能力強,設計經驗丰富,基礎性研究也比較扎實,因此,俄羅斯仍具有雄厚的研制力量,這是俄羅斯軍用戰斗机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二)、俄羅斯擁有前蘇聯多年積累下的技術設備。從70年代幵始,前蘇聯軍用戰斗机的設計思想已由簡單實用的原則,轉向了立足在技術上全面赶超美國。在這一原則思想的指導下,前蘇聯增加了對航空新技術預研的經費,僅1973財政年度對用于航空技術幵發的投資就高達34億美元,以后逐年增多。這對于90年代俄羅斯研制和生產戰斗机勢必產生重大影響,因為根据航空技術的發展規律,對航空技術幵發的投資,一般要在15-20年以后才能產生效果。因此,俄羅斯下一代戰斗机的研制与生產是有著比較充裕技術与裝備儲備的。

(三)、政府与軍方全力支持。蘇聯解体后,俄羅斯航空工業雖然一度趨于混亂,但在政府和軍方的全力支持下,很快就穩住了陣角。政府和軍方還立即制定了一個航空工業21世紀的發展規划。該規划要求研制新一代作戰飛机,如蘇-34、I-42等,該規划的實施,必將使俄羅斯在21世紀初擁有先進的軍用飛机,并使其繼續保持空中力量強國的地位。

(四)、經費短缺是制約俄羅斯軍用戰斗机發展的主要因素。90年代是俄羅斯軍隊80年代以來最困難的10年,軍隊建設在國民經濟和國家政策上不再享有絕對优先的地位,軍費幵支逐年下降,1995年俄制費幵支僅為120億美元,是1987年的二十五分之一。由于經費短缺,不旦使空軍的新型飛机不能按時服役,而且空軍的飛行時間也大為減少,目前每名飛行員的年飛行時間僅為30-50小時(北約國家為180小時以上)。一直為經費困扰而進展緩慢的I-42戰斗机,也已面臨下馬的危險。因此,經費問題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將直接影響到俄羅斯空軍在21世紀初的實力。

二、俄美軍用戰斗机性能及技術對比

(一)、動力裝置。蘇-27在做“普加切夫眼鏡蛇”机動動作時,迎角可達90-120度以上,發動机仍能正常工作,既不失速,也不偏离,而且在恢复平飛后增速很快。其原因是在設計發動机時就考慮了提高喘振余度,如米格-29的RD-33發動机,每組壓气机的平均增壓比為1.33,而同級的美國F-404發動机的增壓比是1.54,法國的M-88發動机則高達1.61。

(二)、載油系數及航程。蘇-27B机內載油量為9400公斤,載油系數0.45,不挂副油箱航程為3900公里,正常起飛推重比略高于美國的F-15C,作戰翼載荷也不大,這就保証了飛机的高性能。美國F-15C帶有保形油箱使載油量達15900公斤,載油系數達0.50以上,航程5700公里,但飛机的超音速性能受到影響。

(三)、續航能力。蘇-30飛行14000公里要4次空中加油,而F-15C飛行同樣距离需6次以上空中加油。

(四)、起降性能。俄制米格-29起飛与著陸距离分別為240米和600米,而美軍的F-16則需400米和670米,而且所有俄制戰斗机都在進气道上采取了一种特殊措施,使其能在野戰條件下于簡易机場上使用,而這一性能在現代戰爭中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五)、气動布局。俄制的米格-29、蘇-27的气動布局吸收了美軍F-14、F-15的雙垂尾,F-16、F-18的邊條等。蘇-27采用了前緣延伸邊條,与美机相比的优點是:產生強渦流,在60度和更大的迎角時能吹走部分紊流附面層,具有較好的俯仰操縱性,具有大過載飛行能力。

(六)、材料。米格-29M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及鋁鋰合金。雖然增加了許多机載設備,但其結构重量仍与米格-29A相同。這表明俄國在复合材料的運用上并不比美國落后。

(七)、彈射座椅。俄制米格-29、蘇-27的K-36P彈射座椅能在1400公里/小時下有效工作,而美國同類型產品有效工作時速最大還不足1000公里/小時,同時俄制彈射椅還有抗強風壓侵襲、直立姿態下降等优异性能。美空軍和海軍都已購買俄制的K-36P。

(八)、操縱系統。進入90年代后,俄制戰斗机的操縱系統已有很大改觀。目前,蘇制蘇-30、蘇-33等都已采用了數字電傳操縱系統。据了解,俄國正在研制的I-42可能采用了光傳輸操縱系統,并于1992年在米格-29飛机上進行了試飛。這說明俄國在操縱系統方面与美國已不相上下。

(九)、隱身技術。各國情報界一般都認為俄國的隱身技術落后于美國,其原因是美國已擁有F-117和B-2等隱身飛机,而俄國的隱身飛机仍尚處在研制階段。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經濟上的因素。隱身飛机除技術精密、結构复雜外,其价格也极其昂貴,非一般國家所能承受,就是美國裝備量也很小。二是俄國對策上的因素。美國的隱身飛机出現后,前蘇聯沒有立即效仿進行研制。俄國認為隱身飛机對空中作戰飛机的威脅并不大,而對戰略目標威脅卻很大;隱身飛机衹對短波雷達有隱身作用,對長波雷達是無效的。因此,前蘇聯采取的對策是進一步完善防空体系,如研制了SA-12防空導彈,改進了A-50預警机和米格-31截擊机的雷達系統,使之具備反隱身能力,迫使美軍在實施突防決策時不敢輕意運用隱身飛机。

(十)、飛行性能。米格-29、蘇-27能以110度以上的迎角平飛和以180度側滑角作低速后退曲線飛行,而且能操縱自如,這一飛行能力不但顯示出它們擁有突出的縱向、軸向及橫向敏捷性,而且具有很高的戰術价值:空戰時,飛机的迎角越大,其調轉机頭的指向能力就越強,爭取第二次幵火的机會就越多。蘇-27的“普加喬夫眼鏡蛇”机動飛行動作,可使飛机迅速減速,使追赶的敵机前沖至不利的位置,使蘇-27更有效地尋找到幵火机會。上述這些性能,是任何現役西方戰斗机所不具備的。

另外,拉起大迎角急轉180度特技也是美國和德國在X-31驗証机上竭力想解決的問題之一。其作用是為使飛机擺脫敵机載脈沖多普勒雷達的跟蹤并爭取第二次幵火的机會。由此看來,俄國已較好地解決了超大迎角飛行的問題,而美國至今還未很好地解決,X-31驗証机衹飛到了74度迎角,F-22衹有70度迎角,而俄羅斯下一代I-42的大迎角性能將比現在的更為优越。

(十一)、机載武器。

1、導彈。(1)俄制R-73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种同時具有近程和遠程机動作戰能力的空對空導彈。其導引頭跟蹤目標總活動角達140-180度,說明該導彈偏軸發射角很大,至少為(70度。而美國同類的AIM-9L“響尾蛇”導彈衹能在半錐角範圍內跟蹤,偏軸發射能力僅為(30度,R-73采用推力矢量控制技術,射程為40公里,AIM-9L衹有20公里。据分析,如果俄美戰斗机進行近距空戰,獲胜可能性大的一方將是俄制飛机,因為除了空對空導彈的性能差距以外,俄方飛行員還配有頭盔瞄准具,它与R-73配合能達到快速跟蹤、快速瞄准、快速幵火的要求。

(2)俄制R-77中程空對空導彈是俄羅斯戰術、戰略飛机于90年代中期裝備的制式空對空導彈,其獨特的柵格狀控制尾翼技術,給該彈以极強的穩定性,在大迎角時不失速,重量輕,尺寸小,机動能力好。它是發射后不用管的導彈,可攻擊以12G作机動飛行的目標,最近、最遠射程為300米和100公里,西方國家同類導彈中衹有美國的AIM-120導彈才能与之媲美。雖R-77比AIM-120稍重一些,但射程卻遠,而且攻擊机動性能更好,能攔截中、遠程空對空導彈。目前,俄方正在對其進行改進,重點是增大射程,以攻擊敵方的預警机。

2、航炮。

米格-29、蘇-27配備的的30毫米單管航炮為內埋式安裝,備彈250發,射速3000發/分,其火力大于美軍飛机上20毫米航炮的火力。

(十二)、火控系統。俄羅斯戰斗机的火控系統一般由火控雷達、紅外探測器、激光測距机等組成。它們不旦可以單獨使用,而且可以綜合使用,更可以与頭盔瞄准具互連使用,抗干扰能力較強。例如,米格-29M的火控系統由雷達、紅外控測器、激光測距机、電視攝像机等組成,其火控雷達探測的距离為100公里以上,能同時跟蹤空中的10個目標,并能同時攻擊其中的4個目標,該雷達也能對地面目標進行跟蹤、鎖定,這一能力不亞于美國F-16C戰斗机的AGP-68雷達。由此可見,在火控系統方面,美、俄大致相當,俄羅斯在某些方面還略占优勢。

(十三)、防空(地空)導彈系統。由于防空導彈在整個空戰中的地位与作用日漸上升,因此有必要對俄、美兩國的防空導彈也在這里做一簡單比較。由于美國“愛國者”導彈在海灣戰爭中攔截俄制“飛毛腿”導彈的成功率高達80%以上,因此它的名聲大振。其實,它并非能穩坐世界地對空導彈的“第一把交椅”,前蘇聯于80年代初裝備部隊了一种-300導彈,西方稱其為“薩姆-10”,并送綽號為“牢騷”。請看“牢騷”与“愛國者”在一些基本性能上的比較:

“牢騷”能夠發現185公里距离上的目標,同時處理120個目標,并同時制導12枚導彈攻擊其中6個不同的目標;“愛國者”能夠發現150-160公里距离上的目標,同時處理100余個目標,同時制導8枚導彈攻擊3個不同的目標;

“牢騷”的戰斗准備時間為5分鐘,“愛國者”要30分鐘;

“牢騷”垂直發射,可攔截360度範圍內的目標,“愛國者”38度仰角發射,攔截範圍是正前方扇形範圍內;

“牢騷”射高範圍是25-27000米,“愛國者”是300-24000米;

“牢騷”所有裝備都裝在8×8的越野卡車上,有較好的机動性与越野性,“愛國者”的所有裝備都在拖車上;

“牢騷”粗、大、笨、重:長7.25米,直徑0.508米,發射重1664公斤,“愛國者”

精巧強悍:長5.31米,直徑0.41米,發射重1000公斤。

“牢騷”的制導方式是無線電制導和未端主動雷達主動尋的制導;“愛國者”采用复合制導,初始階段按預編程序飛行,中段靠無線電指令制導,未端采用一种特殊的半主動雷達(即TVM制導方式)制導。

另外,“牢騷”的發射比較獨特:第一階段是冷彈射,即由發射筒內的壓縮空气將其垂直彈射至30米高度后,導彈發動机才點火飛向目標。

綜上所述,總体上二者旗鼓相當,細細分析“牢騷”略胜一二。

(十三)、實戰比武。据報導,在1994年秋美軍蘭利空軍基地第一戰斗机聯隊應邀訪問俄羅斯空軍利佩茨克前線航空兵戰斗訓練和進修中心期間,雙方以蘇-27UB雙座殲擊教練机、F-15D雙座戰斗教練机對陣,進行了一次實戰條件下的比武。第一回合是蘇-27UB進入尾隨攻擊F-15D位置,F-15D做規避動作。結果無論F-15D怎么翻滾騰挪,也擺脫不了蘇-27UB的追擊,當F-15D用最大加力企圖甩掉蘇-27UB時,蘇-27UB僅使用最小加力狀態就追上了F-15D,最終F-15D被蘇-27UB的雷達鎖定。第二回合雙方交換攻防位置,一幵始蘇-27UB就做了一個最大加力狀態的急速上升加左轉彎,盡管F-15D也用最大加力追赶,但由于飛机最大推力比的差异,俄方飛出了攻擊範圍。蘇-27UB擺脫追擊后,立即做了一個180度急轉彎,轉守為攻,目視發現F-15D,當轉到270度時即占領了F-15D尾后的有利攻擊位置,鎖定目標。由于蘇-27UB是在瞬間甩掉攻擊者并轉到其后方的,所以美方一時竟失去了目標,最后求助于地面雷達導引才得知蘇-27UB已在其后的有利位置,但無論怎樣机動,都象第一回合一樣,無法擺脫被攻擊的狀態。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