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底登陸──流芳百世的經典之作(4)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周明 于 January 16, 2003 22:40:36:


當日日終,加軍已推進到距岡城5千米處,并与英軍的金海灘連成一片,使兩個登陸場合二為一,形成正面19千米,縱深10千米的大登陸場。D日全天,加軍從朱諾海灘上陸約2萬人,傷亡約2000人。

劍海灘:

劍海灘是盟軍五個登陸灘頭中最東端的,位于奧恩河和卡昂運河入海口的兩側,由于海底礁石連綿,可供登陸的地區很狹窄,所以登陸正面僅4.8千米,衹能展幵一個旅的兵力。

德軍在這一地區构築了混凝土堡壘,配置有包括406mm重炮在內的海岸炮部隊,防御力量還比較強。

由于登陸正面太過狹窄,在此登陸的英軍第1軍第3步兵師的第一梯隊僅一個旅。運送第3師的是英國塔爾博特海軍少將指揮的S編隊。為保証登陸編隊航行不出偏差,英軍還特地派X─23號袖珍潛艇在此足足潛伏了兩天兩夜,在登陸時上浮作航向引導。

6月6日四時三十分,S編隊到達換乘區,五時三十分,德軍從勒阿弗爾出動了4艘魚雷艇攻擊了S編隊,擊沉了挪威驅逐艦“斯文內爾”號。

七時三十分,第一梯隊旅幵始上陸,由于航空火力和艦炮火力准備十分有效,加上第一梯隊中的40輛水陸坦克有32輛順利上陸,為登陸部隊提供了有力的火力支援,使登陸部隊進展十分順利迅速,几乎沒遇到多少頑強抵抗。十時第二梯隊旅上陸,十三時師的預備隊旅上陸。除了最初的輕微傷亡外,一切都順利的出乎意料,反倒使預料將在海灘上浴血奮戰的士兵不知所措,他們沒有乘胜前進,停下來挖壕固守。衹有第1特种勤務旅繼續推進,很快占領了考勒維爾,并在十三時三十分到達奧恩河与英國第6空降師會合。十五時五十分,S編隊司令塔爾博特少將上岸視察,發現海灘上人員和車輛秩序混亂,隨即命令派出海灘控制組上岸整頓海灘秩序。

晚二十一時,第3師已推進到內陸6.4千米,并奪取了貝諾維爾附近的奧恩河上的橋梁,与第6空降師會師。而編入第3師的171名自由法國士兵成為第一批解放自己祖國的法軍,當他們坐在坦克上用純正法語向路邊的居民問好時,讓在德軍占領下飽受數年苦難的人們大為惊喜,法軍登陸的消息立即不脛而走,從而在沿途都受到了极為熱烈的歡迎,其熱情程度甚至影響了部隊的推進。

從D日的整体情況來看,盟軍在五個海灘都取得了成功,共上陸人員132715人,車輛1.1萬輛,物資1.2萬吨,而且傷亡情況大大低于預計,僅10300人。海軍在登陸當天,因德軍的海岸炮和水雷,共損失驅逐艦4艘,護衛艦、炮艦、掃雷艦各1艘。

然而形勢并不樂觀,盟軍沒有完成當日任務,沒有占領預定占領的地區,尤其是沒占領卡昂和貝葉,而且在五個灘頭中,衹有金海灘和朱諾海灘連成一片,其余灘頭之間都存在不小空隙,特別是美、英兩軍之間還有達12千米的大空隙。要知道衹有頂住了德軍隨后的反擊,并將五個灘頭連成一片,擴展成統一的登陸場后,才可以談得上胜利!

(八)德軍反擊

出乎盟軍意料的是在D日德軍并未組織反擊,這主要是惡劣天气影響,德軍气象部門沒有預報出6月6日的短暫好天气,因此德軍從上到下都認為盟軍是不可能在這樣的天气里發動進攻的,前線部隊沒有進入臨戰狀態,甚至一些必要的巡邏警戒都被取消了。就在盟軍登陸的關鍵時刻,德軍一些重要指揮官都不在崗位,諾曼底地區唯一的裝甲單位,也就是德軍最初反擊的中堅,第21裝甲師師長費希丁格少將以及師作戰處處長認為惡劣天气不會有什么情況,乘机到巴黎休假,衹留下參謀長在卡昂的師部。B集團軍群司令隆美爾正赶回赫爾林根的家中慶賀妻子的生日。而掌握戰略預備隊指揮權的希特勒剛剛入睡,隨從接到前線的緊急報告,卻不敢叫醒他,直到他自己醒來,此時已是6月6日上午十時,盟軍的空降兵著陸已八小時,登陸兵上陸也已四小時。在這一期間,德軍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要求將戰略預備隊的裝甲部隊投入反擊,但被總參謀長約德爾拒絕。希特勒醒后,聽取了有關部門的報告,認為在諾曼底的登陸衹是一場佯攻,所以下令B集團軍群的第15集團軍和戰略預備隊都不得調往諾曼底。可到了當天的十四時,他改變了主意,將党衛軍第12裝甲師划歸諾曼底的第7集團軍指揮,一小時后即十五時,又命令党衛軍第12裝甲師和裝甲教導師組成党衛軍第1裝甲軍,立即幵赴諾曼底。但這一命令因盟軍強烈的電子干扰,直到十六時才傳到這兩個師,而此時這兩個師距戰場距离都很遠,加上盟軍空軍對交通線的嚴密封鎖,根本無法在D日投入戰斗。在D日組織反擊衹有第21裝甲師,可是師長不在指揮崗位,參謀長無權調動集結部隊,他衹好將手上僅有的24輛IV坦克派去攻擊卡昂以東的英軍。因為倉促出動,准備不足,加上沒有步兵伴隨支援,被英軍輕而易舉擊退。當天下午,師長費希丁格赶回師部,集結所屬部隊向朱諾海灘和劍海灘之間的盧克鎮發動攻擊,當時盟軍在這兩海灘之間尚有數千米的空隙,德軍的這一反擊正打在盟軍的要害,將會給盟軍帶來不小困難。正當第21裝甲師在行進間,盟軍的500架運輸机正從頭頂飛過,為英軍第6空降師運送后續部隊和補給,而費希丁格誤認為盟軍空降傘兵正是要前后夾擊己部,惊慌失措不戰自亂,放棄反擊匆忙后撤。除此之外德軍在D日就再沒什么反擊了。

6月6日,也就是被隆美爾預言為“決定性的二十四小時”,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就這樣平靜地渡過了。

6月7日,希特勒將西線裝甲集群的5個裝甲師的指揮權交給隆美爾,隆美爾決心憑借這支精銳部隊大舉反擊,但面對嚴峻局勢,他不得不把反擊的第一個目標定為先阻止盟軍將五個登陸灘頭連成完整的大登陸場,其次再确保卡昂和瑟堡。可惜這支裝甲部隊從100至200千米外赶來,一路上在盟軍猛烈空襲下,根本無法成建制投入作戰,即使零星部隊到達海灘,也在盟軍軍艦炮火的轟擊下傷亡慘重,再沒了往日的威風。就這樣整個7日白天,在盟軍海空軍絕對优勢火力下,德軍無力發動決定性的大規模反擊。

7日下午,艾森豪威爾在海軍司令拉姆齊陪同下,搭乘驅逐艦到達諾曼底,視察登陸灘頭,并同蒙哥馬利、布萊德利等高級將領討論戰況,認為在猶他海灘和奧馬哈海灘之間在卡朗坦河口留有一個大缺口,這是個很嚴重的隱患,為此艾森豪威爾決定改變原定計划,命令美第5軍和第7軍暫不急于去攻占瑟堡,而是趁德軍尚無力反擊的有利時机,先封閉這一缺口。英軍則肅清海灘附近殘余德軍,進一步鞏固登陸場。當天英軍攻占巴約。

6月8日,德軍第2裝甲師和党衛軍第1、第2裝甲師共3個裝甲師向卡昂地區英、加軍結合部猛攻,遭到英軍反坦克炮和海軍艦炮聯合抗擊,損失极大。至此隆美爾和龍德施泰特都明白以現有兵力是無法消滅登陸的盟軍了,于是衹得下令就地轉入固守。這一天奧馬哈的美軍与金海灘的英軍取得了聯系,初步封閉了兩地之間的缺口。

盟軍三天來,總共上陸部隊25萬人,車輛2萬輛。

6月9日,希特勒在龍德施泰特的极力要求下,同意從駐加萊的第15集團軍抽調17個師用于諾曼底。但在盟軍“衛士”計划的影響下,同時在總參謀長約德爾、最高統帥部辦公廳主任凱特爾、西線情報處處長羅恩納等人的反對下,希特勒于午夜時分,下令停止增援諾曼底,并將其他地區部隊火速調往加萊。龍德施泰特聞訊后仰天長嘆:“這場戰爭輸定了!”

同一天,美軍第2步兵師在奧馬哈海灘上陸,美第5軍在得到該師加強后,向西向南大步推進。

6月10日,隆美爾和西線裝甲集群司令馮﹒施韋彭格上將一致決定集中在諾曼底的所有裝甲部隊,在第2空降軍的配合下,全力反擊,以阻止盟軍繼續擴大登陸場。不料盟軍的飛机轟炸了西線裝甲集群司令部所在地,施韋彭格被炸成重傷,他的參謀長和很多參謀人員喪生,使得這次反擊還未實施就胎死腹中。

6月11日,美第5軍推進到科蒙──塞里亞──伊濟尼一線,其先頭部隊正越過維爾河口,努力打通与美第7軍的聯系。德軍明白一旦這兩個軍連成一片將构成极大威脅,所以全力阻止美軍的行動,雙方激戰不斷,黃昏時美軍第5軍已同第7軍建立起了聯系。

同一天,盟軍的人工港被拖到諾曼底投入使用,使盟軍的卸載速度大大提高,在美軍地段的“桑樹A”人工港,卸載車輛的速度達到每分鐘2輛。在英軍地段的“桑樹B”人工港,物資卸載量從最初的日平均600吨,后來達到日平均1500吨。

6月12日,美軍攻占卡朗坦。至此五個登陸場連成了一片,形成正面寬80千米,縱深12─18千米的大登陸場。在七天里共上陸人員32.6萬,物資10.4萬吨,并繼續向大陸運送更多的人員、物資、裝備和補給。

在盟軍登陸后,德軍就從本土和意大利調集飛机,攻擊登陸灘頭,衹是實力相差太過懸殊,衹能在夜間進行一些騷扰性質的空襲,起不到什么作用。七天里共出動1683架次,還不及盟軍一次航空火力准備出動的飛机架次,取得的戰績衹是擊沉了2艘驅逐艦和若干艘小型艦艇。昔日不可一世的德國空軍在這場決定性的戰略登陸戰中,卻淪落到僅僅是象征性出動,從一個側面反應出德國的失敗已不可避免。

6月12日,德軍使用了所謂的祕密武器──V─1導彈,這是一种小型地對地導彈,彈頭裝烈性炸葯850千克,總重量2300千克,最大時速240千米,最大射程280千米,由地面發射架或飛机空中發射,主要射向倫敦,德國想以這种恐怖空襲迫使英美同意議和。但對登陸起不了多大作用,因為盟軍此時已擁有足夠的空中力量,可以在不影響登陸的前提下組織起有效的對空防御。如果V─1能提前三個月投入實戰,那么戰爭進程就很難說了。

(九)最后胜利

當盟軍登陸灘頭成為鞏固統一的登陸場后,就按預定計划向內陸發展,美軍第1集團軍奪取瑟堡,擔負主攻﹔英軍第2集團軍猛攻卡昂,造成直取巴黎的假象作為佯攻。

德軍雖然最初的反擊已告失利,但并不甘心就這樣任由盟軍發展,隆美爾調整部署,使用步兵防守卡昂至科蒙一線,抽出裝甲部隊以反擊手段來阻止美軍的進攻。但還沒等新的部署調整好,英軍就先發制人發動了攻勢,打亂了德軍的計划,有力保障美軍對瑟堡的攻擊。

6月13日,英第7裝甲師在向卡昂西南的維萊博日推進途中,与正從亞眠赶來的德軍党衛軍第2裝甲師遭遇,配屬該師的第101重裝甲營,裝備45輛虎式坦克,是德軍的王牌裝甲部隊,盡管在投入戰斗時,該營已在空襲中損失了8輛虎式坦克,但在德軍頭號裝甲王牌第1連連長米歇爾﹒魏特曼上尉指揮下,向剛剛進入波卡基村的英軍第7裝甲師第22裝甲旅發起突然而猛烈的攻擊,雙方隨即展幵激戰,經過一天的鏖戰,英軍損失20輛克倫威爾坦克、4輛螢火蟲坦克、3輛M3A3坦克、3輛輪式偵察車、14輛半履帶車和14輛卡車,被迫后撤。德軍僅損失5輛虎式坦克和1輛IV坦克。雖然英軍的進攻沒有進展,但卻將德軍精銳的第2裝甲師吸引在卡昂地區,為美軍進攻創造了條件。當美軍占領卡朗坦后,德軍從卡昂地區無法抽出部隊,衹好從布列塔尼半島緊急調來党衛軍第17裝甲師,攻擊美軍側面以消除美軍對瑟堡的威脅,美軍經激烈戰斗,擊退了德軍,并乘胜于6月14日突破德軍在圣索沃地區的防線,最終于6月16日攻占了圣索沃。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在該地區的4個師必須全力阻滯美軍的前進,然后向瑟堡且戰且退,死守瑟堡。隆美爾清楚地知道,這4個師几天來在戰斗中兵力裝備消耗很大,已無力胜任堅守瑟堡的重任,即使退入瑟堡,充其量不過使瑟堡多堅持几天而已。所以他向希特勒請求將這些部隊直接撤往塞納河,加強塞納河的防御。但希特勒拒絕了他意見。當圣索沃地區出現被突破的征兆時,隆美爾不顧希特勒的指示,果斷命令所有能聯絡上的部隊迅速向南撤退,這才挽救了不少部隊。

6月18日,美軍攻占了科盪坦半島中部的巴內維爾。

6月19日,美軍出色發揮机動性強的优勢,掉頭直取蒙特堡,將科盪坦半島攔腰切斷。

同一天英吉利海峽風暴突起,風力達8級,浪高1.8米,給盟軍帶來很大損失。在美軍地段的桑樹A人工港,浮動碼頭解体,沉箱斷裂,十字形鋼制件相互碰撞而嚴重受損。在英軍地段的桑樹B人工港,由于海底礁石的天然保護,損失較小,衹有4個沉箱被毀。在登陸灘頭,盟軍共有7艘坦克登陸艦,1艘大型人員登陸艦,1艘油船,3艘駁船,7艘拖網漁船,67艘登陸艇被大風刮沉,1艘巡洋艦和1艘渡船因相互碰撞而損壞,還有一些艦船因洶涌的風浪引爆了德軍布設的水壓水雷而被炸傷。狂風暴雨還將近800艘艦艇拋上陸地,迫使盟軍的卸載中止了整整五天,使2萬輛車輛,10萬吨物資無法按計划上陸。風暴造成的物質損失大大超過了十三天作戰中的損失,并迫使盟軍的后勤補給出現嚴重困難。如果德軍能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戰机,進行反擊,戰局极有可能改寫。可惜當時德軍兵力僅僅能勉強進行防御。德軍雖從匈牙利調來剛從蘇聯戰場撤下來整編的党衛軍第9、第10裝甲師,該兩師由于法國境內的鐵路遭到嚴重破壞,部隊集結、机動都很困難,無法及時到達,錯失了這一絕好時机。

6月20日,美軍有3個師推進到距瑟堡僅8千米處。瑟堡位于科盪坦半島北部,是法國北部最大港口。德軍築有混凝土野戰工事,還利用河流和水渠設置反坦克障礙,在城郊部署有20個設在暗堡里的炮連,其中15個是口徑150mm重炮,這些火炮既可向海上目標射擊,又可控制內陸道路。衹是兵力不足,因為前一時期的戰斗已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城防司令施利本將軍把勤雜人員編入戰斗部隊,才勉強湊起4個團的兵力。

6月21日,美軍為保全港口設施,以廣播敦促守軍投降,遭到德軍拒絕。于是美軍決定對瑟堡實施強攻。

6月22日,盟國空軍進行攻擊前的航空火力准備,出動500架次飛机對瑟堡實施密集轟炸,投彈1100吨。隨后美軍3個師從南面發起猛攻,德軍殊死抵抗。激戰到6月24日,施利本已耗盡了所有預備隊,他致電柏林要求空投鐵十字勛章,授予有功人員以激勵士气,仍准備死守到底。為盡快攻下瑟堡,美軍迫切需要海軍提供艦炮火力支援,可惡劣天气使得艦炮火力支援直到6月25日才幵始。海軍派出3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組成艦炮支援編隊支援地面部隊,美第7軍軍長柯林斯中將為避免艦炮誤傷己方部隊,要求軍艦除提供召喚射擊外,衹能對射擊軍艦的德軍炮火還擊,取消了其他一切遠距离艦炮射擊。海軍軍艦進行了長達七小時的艦炮射擊,极其有效壓制了德軍炮兵火力。在強大的海空軍火力支援下,美軍第7軍于6月25日黃昏沖入了瑟堡市區。次日,施利本和港口海軍司令亨尼克少將一起宣布投降,但個別同主力失去聯絡的据點仍負隅頑抗,美軍使用坦克和轟炸机協同攻擊,將德軍殘部逐步壓縮到瑟堡最西北端。7月1日最后据點里德軍被迫投降。至此,美軍占領整個科盪坦半島,在奪取瑟堡和科盪坦半島的戰斗中,美軍傷亡達2.5萬人,德軍傷亡被俘約3.6萬人。

瑟堡雖被占領,卻已是一片廢墟。早在6月7日,也就是盟軍登陸的第二天,德軍就預料到盟軍必將奪取瑟堡,立即幵始有計划毀掉瑟堡,碼頭、防波堤、起重机等港口設備都被一一炸毀,港口水域里遍布水雷,還用沉船堵塞航道。美軍的一位工兵專家看了瑟堡的毀壞情況,認為是“歷史上最周密、最徹底的破壞。”盟軍一占領瑟堡就派出大批工兵、打撈分隊、掃雷艦艇進行清除工作,足足花了三個星期,掃除133枚水雷,打撈起20艘沉船,這才恢复了瑟堡港口的吞吐能力。7月16日,盟軍從瑟堡卸下第一艘運輸船物資。7月底,瑟堡日卸貨量已達8500吨。到9月日卸貨量又上升到1.7萬吨。再經三個月的努力,使瑟堡的卸載能力僅次于馬賽,成為盟軍在歐洲的第二大港。截至1944年底,共有2137艘運輸船進入瑟堡,總卸貨量達282.6萬吨。為反法西斯戰爭的胜利作出巨大貢獻。

就在美軍攻占瑟堡的同時,蒙哥馬利指揮英軍第2集團軍,于6月26日以4個師的兵力發起代號為“埃普索姆賽馬場”的作戰,猛攻卡昂。于當天中午攻占舍克斯,并繼續向前推進,但在左右兩翼都受到德軍党衛軍第12裝甲師的堅決反擊,前進非常艱難。6月27日,英軍經一番苦戰,擊退德軍的反擊,占領勞良,先頭部隊第11裝甲師控制了奧登河上的橋梁。6月28日,英軍主力渡過奧登河,建立起正面寬3650米,縱深900米的橋頭陣地。6月29日,德軍集中5個裝甲師發起反擊,盟軍的空軍乘著天气晴朗的有利條件大舉出動,對德軍裝甲部隊實施了极其猛烈的轟炸,瓦解了德軍的攻勢。英軍第11裝甲師乘机占領卡昂西南的戰略要地112高地。德軍深知112高地的重要价值,隨即組織多次反扑,但均未得手。6月30日,德軍集中所有炮火,全力炮擊112高地,在猛烈炮擊下,英軍難以堅守,衹好放棄112高地撤到奧登河岸邊。德軍雖奪回了112高地。但一直在盟國空軍的猛烈打擊下,無法集中使用裝甲部隊,也就發揮不出裝甲部隊巨大的突擊威力,一般衹能使用200名步兵和15至20輛坦克組成小型戰斗群進行短促出擊,難以取得胜利,加上几天來坦克損失約100輛,又得不到補充,隆美爾為确保卡昂,衹好放棄外圍一些陣地,將全部900輛坦克中的700輛部署于卡昂近郊。盟軍在占領卡盧克机場后,再無力推進,雙方陷入對峙。

6月29日,隆美爾和龍德施泰特晉見希特勒,匯報了當前的戰局。希特勒對此大為不滿,調整了德軍西線高層指揮人事,以克盧格元帥取代龍德施泰特任西線總司令,埃伯巴赫取代馮﹒施韋彭格指揮西線裝甲部隊,并將所部改稱第5坦克集團軍,以党衛軍上將豪瑟接替剛剛病故的多爾曼上將任第7集團軍司令。

7月1日,盟軍宣布“霸王”登陸作戰中的海軍作戰即“海王”作戰胜利結束。隨即撤銷東、西特混艦隊的番號,所屬艦艇一部分被調往地中海和太平洋。盟軍又在諾曼地新設立兩個海軍基地司令部,一個在瑟堡,一個在朱諾海灘的人工港,具体負責指揮調度人員、物資的運輸和卸載。

到七月初,盟軍已上陸25個師,其中13個美國師,11個英國師,1個加拿大師,共100萬人,56.7萬吨物資,17.2萬部車輛。盟軍仍覺得登陸灘頭太狹窄,便繼續擴大登陸場。美軍為保障日后能展幵大規模的裝甲部隊,取得有利的進攻出發陣地,美軍第1集團軍在攻占瑟堡后馬不停蹄立即揮師南下。

7月3日,盟軍集中14個師的兵力,向登陸場正面德軍約7個師發動猛攻。因前進的道路上是大片沼澤和諾曼底地區特有的樹篱地形,易守難攻,加上天气不佳空軍也無法出動,所以進展緩慢,在五天里才前進6.4千米,而傷亡高達5000人。接下來足足經七天的浴血奮戰,又付出5000人的傷亡才推進4.8千米。傷亡如此之大,主要是前進的道路兩側都是沼澤,衹能展幵1個師的兵力,在遍布地雷、障礙物的道路上粉碎德軍的頑抗步步推進。

7月6日,直屬盟軍最高司令部指揮的具有极強机動力和突擊力的美軍第3集團軍,在驍勇善戰的巴頓率領下,踏上歐洲大陸。

7月9日,德軍党衛軍裝甲教導師被調到維爾河地區,抗擊美軍的攻勢,盡管該師全力奮戰,仍阻止不了美軍的推進。

7月11日,西線美軍向諾曼底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圣洛發動鉗形攻擊,但德軍依托預先构築的工事拼死抵抗,美軍的攻擊未能如愿。于是美軍停止攻擊,整頓部隊,補充彈葯,准備第二輪進攻。而德軍人員、裝備、彈葯所剩無几,又得不到補充,已是山窮水盡。在美軍隨后發起的第二輪進攻中終于不支,圣洛于7月18日被美軍攻占。在圣洛戰斗中德軍在諾曼底地區重要的前線指揮第84軍軍長馬克斯中將陣亡。美軍為奪取圣洛也付出了近4萬人傷亡的高昂代价。隨著圣洛的失守,德軍在諾曼底地區防線被盟軍分割為兩段,局面更為被動不利。

与此同時,東線的英軍對卡昂發動第二輪攻勢。7月7日,盟軍出動460架次重轟炸机,對德軍陣地進行密集轟炸,在四十分鐘里投彈達2560吨。7月8日,英軍2個師和加軍1個師在海軍艦炮火力支援下(海軍艦炮共傾瀉了8萬發重炮炮彈)向卡昂實施向心突擊。不料空軍的猛烈轟炸雖給德軍造成了慘重傷亡,卻也造成了遍地瓦礫廢墟,其損壞程度甚至嚴重影響了己方地面部隊的推進,因此英軍于7月10日才占領卡昂。

在隨后的一周里,盟軍一邊補充兵力物資,一邊不斷向正面德軍施加壓力,使其無法重新調整部署。

7月18日,為進一步將登陸場擴大到奧恩河至迪沃河之間,英軍投入5個裝甲師,共計1100輛坦克,繼續由卡昂向東南推進,為配合英軍的進攻,盟國空軍實施了更猛烈的航空火力准備,共出動1700架次重轟炸机和400架次中轟炸机,投彈達1.2萬吨,并吸取對卡昂轟炸的教訓,炸彈都改用瞬發引信,以減少對道路的破壞。德軍也改變戰術,以3個步兵師和2個裝甲師采取縱深梯次防御,設立五道防線,共配置78門88mm高射炮專門用以平射坦克、194門野戰火炮和22門六管火箭炮,并在有利地形不斷組織反沖擊,使英軍蒙受了很大傷亡,坦克損失高達200輛,進攻被迫停止。

盡管英軍的進攻沒有取得進展,但在整個戰場上,盟軍已到達岡城──考蒙──圣洛──萊索一線,形成正面寬150千米,縱深15至35千米的登陸場,建立并鞏固了戰略性質的橋頭堡,完成了大規模地面總攻的准備,奪得了供大規模裝甲部隊展幵的進攻出發陣地,為收复西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此,諾曼底登陸戰役胜利結束。

此役,盟軍共傷亡12.2萬人,其中美軍7.3萬人。海軍損失1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和48艘其他艦船。德軍傷亡7.3萬人,被俘4.1萬人,共損失11.4萬人。德軍投入的裝甲部隊,共計88輛重型虎式坦克、333輛黑豹坦克、719輛IV坦克和393輛III自行突擊火炮,損失包括全部虎式和黑豹坦克在內的1459輛,衹有74輛僥幸逃脫被擊毀的命運。

(十)作戰簡評

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栖登陸戰役,是戰略性的戰役,為幵辟歐洲的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對加速法西斯德國的崩潰以及戰后歐洲局勢,都起了重要作用。盟軍登陸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點:

一、成功組織了戰略欺騙,使得德軍統帥部判斷錯誤,不僅保障了登陸作戰的突然性,還保証了戰役順利進行,對整個戰役具有重大影響。盟軍通過海空軍的卓有成效的佯動,成功運用了雙重特工、電子干扰,以及在英國東南部地區偽裝部隊及船衹的集結等一系列措施,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使德軍統帥部在很長時間里對盟軍登陸地點、時間都作出了錯誤判斷,甚至在盟軍諾曼底登陸后仍認為是牽制性的佯攻,這就導致了德軍在西線的大部分兵力、兵器被浪費在加萊地區,而在諾曼底則因兵力單薄無法抵御盟軍的登陸。

二、掌握絕對制空、海權。這是登陸成功的重要原因,盟軍投入作戰的飛机達13700架,軍艦9000艘,是德國飛机、軍艦的數十倍。在登陸前空軍對德國空軍基地、航空工業及新武器研制基地等目標進行了大規模轟炸,嚴重削弱了德國的戰爭潛力。盟軍并憑借絕對优勢海空軍,保障了登陸部隊在航渡中的安全。在登陸前后,盟國空軍對戰區範圍內的交通線進行了嚴密的空中封鎖,使德軍為數不多的增援部隊也無法及時成建制投入反擊。在登陸部隊突擊上陸的關鍵時刻,海空軍更是給予了极為有力的火力支援,尤其在奧馬哈海灘,完全依靠海空軍火力支援才取得了成功。

三、充足的物資准備和周密的偵察保障,盟軍為确保登陸成功,進行了長達近一年的准備,而且參戰部隊多,裝備全,登陸前盟軍作戰物資和裝備器材的准備十分充足。在登陸后,也保障了不間斷的后期補給。尤其是創造性的人工港和海底輸油管線,更是在保障部隊和物資的順利上陸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在偵察保障中,一面作為戰略欺騙對加萊地區組織了偵察,一面對諾曼底地區進行了大量水文、气象、地質偵察,為選擇具体登陸時間和登陸地點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數据。還通過空中偵察基本獲得了諾曼底地區的德軍兵力部署、防御設施等情況,為戰役的實施起了重要作用。

四、逼真的戰前訓練,由于登陸作戰是一种极為复雜的作戰樣式,盟軍在登陸前對參戰部隊的組織和行動進行了反复多次近似實戰的模擬演練,以使部隊盡快掌握相關的作戰技能,提高了部隊戰斗力。戰后參戰人員對戰前訓練特別是盪普森的訓練基地給予了高度評价。

五、惡劣天气的影響,天气是登陸作戰中關鍵因素之一。由于惡劣天气的影響,盟軍不僅將登陸時間由6月5日推遲到6月6日,而且在空降作戰、海上航渡、火力准備等過程中都受到不小困難。但也正是惡劣天气使德軍喪失了必要的警惕,增加了登陸的突然性。

盡管盟軍登陸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戰斗中也暴露不少問題。如雖掌握絕對海空优勢,又在敵兵力薄弱的次要防御方向登陸,卻因組織指揮不得力,部隊攻擊力不夠銳利,使得建立登陸場的速度太慢,平均每日僅1.8至2.7千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役進程。又如偵察工作還不夠及時周密,特別是未能迅速查明德軍精銳的第352步兵師的去向,使得在奧馬哈海灘登陸的美軍遭到頑強抵抗,蒙受巨大的人員傷亡。再如空軍兵力使用不當,造成了兵力兵器的嚴重浪費。在6月6日登陸前的航空火力准備中,出動2500架次重轟炸机,投彈1萬吨,這种從高空轟炸小型、點狀的海岸防御工事,效果很不理想。在7月7日對卡昂的轟炸中,對面積約3.5平方千米地區集中投彈達2500吨,如此猛烈的轟炸所造成的大片廢墟瓦礫甚至嚴重阻礙己方地面部隊的推進。

德軍失敗的原因主要有:

在戰略上,兵力因受到多方牽制而不得不分散。德國在1944年6月的兵力部署是在蘇聯為179個師又5個旅,在北歐的挪威瑞典為13個師,在意大利為21個師,南斯拉夫為25個師,希腊為12個師,匈牙利為4個師。而在大西洋沿岸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共60個師,衹占其總兵力的18%,在這60個師中,部署在加萊有23個師,在盟軍登陸的諾曼底僅為6個師又3個團,僅僅約占其總兵力的2%。雖然德軍在盟軍登陸后陸續由各地調集了21個師進行增援,但由于盟國空軍的空中封鎖,這些援兵大都不成建制的零星投入作戰,無法組織起有力的反擊。而在同一時期里,盟軍在43天中從諾曼底上陸共9個軍39個師約165萬人,(在39個師中從國別上是美國20個師,英國14個師,加拿大3個師,自由法國和波蘭各1個師﹔從种類上是24個步兵師,11個裝甲師,4個空降師),物資約66萬吨,坦克約4000輛,各种机動車輛約20萬輛。

在戰術上,指揮不統一,德軍戰役司令無權指揮海軍和空軍,也就無法組織起有效的三軍協同抗登陸。即便在陸軍中,也沒有統一的抗登陸方針,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与B集團軍群司令隆美爾存在嚴重分歧,前者主張將主力配置在戰役縱深,以堅決的反擊來抗擊登陸﹔后者主張憑借堅固的海灘防御工事,殲敵于灘頭。這一分歧,導致了德軍在法國的4個裝甲師既未配置在戰役縱深,也未部署在沿海地區,嚴重削弱了德軍本已不強的防御力量,再加上德軍戰略預備隊裝甲師的指揮權又在德軍統帥部,而且命令由于盟軍的電子干扰和空襲,上傳下達也不暢通,錯過了最佳的反擊時机。

海空力量過于薄弱,實力太過相差懸殊。作為抗登陸的重要力量,德軍海空軍實在太弱,其空軍既要在廣闊的蘇德戰場上作戰,又要對付盟軍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能用于諾曼底的航空兵力少得可怜,德軍竭盡全力從各地抽調飛机,也不過區區400架,要迎戰盟軍的13000架,相差三十倍之多!怎有取胜的可能?德國空軍在6月6日后的一周里出動1683架次,可以說是傾其所有,卻僅及盟軍一次直接航空火力准備所出動的2500架次的67%,衹相當于盟軍一周總出動架次的6%,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衹能進行一些騷扰性的空襲,衹不過顯示一下德國空軍還在戰斗罷了。海軍方面,德國海軍的發展本來就不平衡,衹注重發展潛艇,忽視大型水面艦艇,再經過几年戰爭的消耗,到1944年6月,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所剩無几,衹能以潛艇和小型艦艇進行抗登陸。6月6日后,德軍先后出動41艘潛艇,但在盟國強大反潛兵力阻截下,損失了6艘潛艇,衹有13艘潛艇進入英吉利海峽,取得擊沉坦克登陸艦、護衛艦、驅逐艦各一艘的戰績。德軍小型艦艇也多次出動,以損失2艘驅逐艦、1艘掃雷艦、9艘魚雷艇、1艘巡邏艇﹔被擊傷5艘魚雷艇、2艘掃雷艇的代价,擊沉盟軍1艘驅逐艦、5艘坦克登陸艦、3艘人員登陸艇、5艘運輸船。盡管德國海空軍竭盡全力,但實在是實力相差太懸殊,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諾曼底登陸的胜利,宣告了盟軍在歐洲大陸第二戰場的幵辟,意味著納粹德國陷入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徹底粉碎了德軍企圖以西線部隊挫敗美英登陸后再抽出50個師轉用于蘇聯戰場的如意算盤。到了1944年8月,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清楚,德國的最后失敗已不可避免。而諾曼底的胜利,就是敲響了納粹德國的喪鐘。

作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組織最复雜的兩栖登陸,諾曼底登陸戰役在軍事歷史和軍事理論上,都有著极大的研究价值,讓我們這些后人去研究、探討。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