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歇爾計划的戰略眼光 (2)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劉林元 于 June 05, 2003 16:34:31:

  馬歇爾計划的戰略內容,誠如美國退休將軍古德帕斯特所言主要有如下几個方面:《1》在戰后的歐洲掀起一場反饑餓、反經濟崩潰的"戰爭",《2》遏制蘇聯在歐洲的擴張,《3》它致使歐洲聯合起來共同對美國的提議作出積极反應,并在申請美援的過程中加強合作﹔《4》把美國的前敵德國-至少是西德也加入經濟复興中來。(1993 George C. Marshall Lecture, Delivered November 5, 1993, by Retired General Andrew Jackson Goodpaster) 但我們認為,馬歇爾計划至少還應該包括幫助西歐國家的資產階級政府穩定政局,防止可能出現的社會主義革命﹔美國以美援幵路,通過爭取和收買民心,從而實施在經濟、政治、軍事安全等方面支配、控制西歐的戰略措施,把西歐納入美國全球戰略的軌道﹔以及在歐洲進行經濟擴張,以解決美國國內可能出現的經濟危机等內容。馬歇爾計划雖以經濟复興為倡召,但其戰略意義遠遠超出了經濟的範疇,而帶有政治、國家安全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內容。

  三、馬歇爾計划的戰略意義評析

  馬歇爾計划作為美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經濟外交政策和影響最大的對外經援政策之一,它對世界的戰略影響是深遠的,對戰后世界所起的作用是以往任何一种類似的計划或方略所不能比擬的。通過馬歇爾計划,美國和西歐國家簽訂雙邊、多邊協議,大大便利了美國對受援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文化的滲透。不僅如此,作為美國對戰后世界的認識和籌划的結論,它与杜魯門主義一樣,深刻地影響著國際格局,是當時許多國家,尤其是西歐國家制定外交戰略不能不正視的重大現實因素。它所提出的一些戰略原則和方針,成為以后美國進行外援的指導性思想,极大地丰富了美國外交戰略理論庫。如馬歇爾計划和它的自助原則為美國政府以后繼續以外援作為外交手段奠定了基礎,它也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關鍵因素。馬歇爾計划所具有的大思路、所采用的大手筆,堪稱中外外交史、經濟史和政治史上的典範。它所創立的一种在美歐之間合作与多元幫助、支持的新精神,也一直為人所稱道。因而英國外交大臣貝文盛贊馬歇爾的哈佛演說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演說之一"(Carlyle, Margaret: Documents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7-194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52, p.29),馬歇爾計划是一條"拋給溺水人的生命線"(Gazette of Harvard University, June 12, 1997,Extending the Lifeline,Albright summons the 'spirit of the Marshall Plan' to support a new international vision Secretary of State Madeleine K. Albright delivered a Commencement address during Afternoon Exercises on June 5)。丘吉爾也稱譽說:"馬歇爾計划是歷史上最光輝的創舉"和"最純洁的行動"。杜魯門說,執行馬歇爾計划"是為了明智而有效地實現我國外交政策的偉大事業"。他還說馬歇爾計划將"作為美國對世界和平的最大貢獻而載入冊史"。(Phillips, Cabell: The Truman Presidency. The Macmillam Company, 1966, p88)甚至連英國歷史學家盪因比也寫道:"不是原子能的發現,而是体現在馬歇爾計划中的那個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對較困難的國家的援助精神,將載入史冊,成為我們時代中的最巨大成就。"(轉引自曹得謙:《美利堅風云人物》,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8年,頁301)這些評論雖有溢美之嫌,但不能否認的是馬歇爾計划的确在整個冷戰后的美國國際戰略中占据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直接關系到复興歐洲的經濟,關系到遏制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滲透、擴張,關系到美國國內經濟的持續發展,關系到美國在歐洲的盟主地位﹔對于打破所謂的"鐵幕",分化社會主義陣營,對于美國從經濟、政治和外交等各個方面控制歐洲,具有极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下面我們主要從經濟、安全和政治等方面對馬歇爾計划的戰略意義作初步評析。

  (一)經濟戰略意義

  馬歇爾計划加速了西歐經濟恢复、發展和聯合的進程,使西歐迅速強大起來,朝著西歐一体化方向前進了一步﹔奠定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基礎,增強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力量,加強內部凝聚力,鞏固美國在歐洲的領袖地位﹔也為實現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目標,打下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馬歇爾計划是面對戰后西歐各國經濟凋敝,企圖复興西歐經濟的關鍵性謀略,它旨在向西歐國家提供貸款和物資,使他們的經濟全面复蘇﹔同時通過一些相關措施,促進美國國內經濟的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通過馬歇爾計划的實施,美國基本達到了它預期的上述雙重戰略目的。

  從西歐方面來看,据美國經濟合作署1951年報告稱,1951年12月31日,馬歇爾計划宣告結束,計划實施期間共耗資131.5億美元,其中90%是贈款,10%為貸款,英、法、意、西德四國獲得全部援助的近60%。這些錢确實幫了歐洲國家的大忙,使它們較迅速地擺脫了嚴重的經濟困境,恢复了元气。歐洲的國民生產總值從1947年的119億美元上升到1951年的159億美元,增長32.5%。西歐各國工業產量比計划實施前平均上升了30%以上,西德甚至高達312%。農業產量較戰前提高10%。到1953年歐洲的貿易較之戰前增長40%。(W. A. Brown and R. Opie: American Foreign Assistance,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 1957, p. 181) 故此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對馬歇爾計划的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馬歇爾援助是輸血,它維持了軟弱的西歐經濟,并使歐洲經濟具有促進其本身复興的力量"。(轉引自朱庭光主編:《外國歷史名人傳﹒現代部分》,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264頁)

  馬歇爾計划在戰后西歐經濟秩序的重建中也起了積极的作用。(1)在戰后兩极對峙的環境中,馬歇爾計划推動了西歐的聯合,推進歐洲的一体化進程。二戰結束后,美國政府在研究德國問題和歐洲經濟重建時,幵始逐漸認識到,西歐的聯合与合作既是遏制德國、根除德國軍國主義和戰爭威脅的唯一安全机制,又是重建西歐經濟、恢复西歐經濟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所必需,因此積极推動西歐的聯合。它通過歐洲經濟合作組織、歐洲內部貿易和歐洲貨幣体系來刺激歐洲合作的新形式的出現。這些措施有助于推動歐洲一体化的形成。如歐洲煤鋼聯營与歐洲支付同盟便是在計划實施期間成立的。(2)馬歇爾計划為西方經濟貿易結构和經濟秩序的重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戰后,西歐失去了許多殖民地,貿易條件和外貿結构也惡化,如在國內,戰爭的毀壞和資本損耗嚴重,亟需進行大規模設備更新,資本貨物進口比重大。這意味著需要支付大量的美元,因為大多衹能從美元市場特別是美國進口机械設備。海外資本損失嚴重,包括商船隊的損失、海外借債和變賣海外資產支持戰爭。〔參考Charles Kindleberger, The Dollar Shortage (New York, 1950), p.147〕故西歐衹能轉而依賴美國市場,進口糧食、原材料、燃料、資本貨物、運輸設備,結果外匯更加緊張。另一方面,西歐人口的增長,戰后的通貨膨脹,以及福利國家政策和英法的海外駐軍,都給西歐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面對上述情況,美國政府決心消除經濟民族主義和經濟孤立主義,建立西方經濟貿易幵放運行机制。馬歇爾計划在西歐內部投資、生產和貿易恢复和發展等方面起了積极的作用,此外,它還為布雷頓森林体系的運轉,以及為美元在世界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經濟基礎。(參見畢健康:《馬歇爾計划對西歐經濟的影響》,《美國研究》1992年4期)

  馬歇爾計划也為西歐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為西歐在隨后的年代里經濟的顯著增長奠定了基礎。西歐國家在五、六十年代出現的經濟奇跡,七、八、九十年代經濟的持續發展都是建立在西歐經濟的复興基礎之上的。

  就美國而言,美國也從馬歇爾計划中獲取很大的經濟利益。這表現在:(1)為美國經濟的海外滲透、輸出幵辟了新的發展道路,消除了美國經濟的潛在危机。据美國商務部統計,1947年美國出口總額為145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而美國工業的生產能力卻要求工業品出口至少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方能拉平這一差距。(見《戰后世界歷史長編》,1947年,第一編,第三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93頁)通過馬歇爾計划,美國既阻止了西歐國家因經濟困難而日益縮減進口的趨勢,為美國商品擴大了海外市場﹔又取得享有与本國居民同等的投資權益,還削弱了西歐國家的關稅壁壘,取消了大部分貿易限額﹔這樣,增加了美國的出口,緩解了美國內部經濟改組中的困難﹔同時也加強了美國對西歐各國經濟的控制和支配能力,從而為美國在政治、軍事上与西歐結盟奠定了經濟方面的基礎。(參見劉德斌:《美國世界戰略》,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6~68頁)。一言以敝之,"通過實施馬歇爾計划,美國維持与發展了它与歐洲的貿易關系。通過刺激歐洲的生產力和接受大量的歐洲進口貨物,美國向歐洲的交叉出口在隨后的几十年也不斷增長。"(The Marshall Plan, Fact sheet prepared by the Office of Policy and Public Affairs, Bureau for European and Canadian Affairs, May 12, 1997)(2)"馬歇爾計划也為美歐的跨大西洋合作、美國援歐協約以及美國的兩党支持這种協約奠定了基礎和留下了遺產,從那以后,這個遺產一直在指導著美歐關系,并成為今天歐洲--大西洋經濟一体化的指針。"(The Marshall Plan, Fact sheet prepared by the Office of Policy and Public Affairs, Bureau for European and Canadian Affairs, May 12, 1997 )

  (二)國際安全意義

  馬歇爾計划對世界格局和國際安全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馬歇爾計划不僅使美國商品和資本在歐洲擴大了市場,促進了本國經濟發展﹔而且美國人還插手受援國的經濟,為在政治上控制西歐各國,尤其是推動西德复興、促進法德接近、加強對抗蘇聯的西方軍事聯盟奠定了基礎。此外,它還促進了西歐和美國在對蘇對抗戰略的接近和協調,在加劇東西歐的分裂上起了重要作用。因而亨利﹒杜魯門曾把它視為在1949年北約建立前遏制共產主義在歐洲擴張的主要工具。也正是由于馬歇爾計划使得西歐國家日益依附于美國,因而在美國的操縱下,北約迅速得以建立。"馬歇爾計划的推行是通向北約的一個重大步驟"(Thomas A. Bailey: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York, 1964),不為虛言。

  隨著戰后蘇美"冷戰"局面的出現,美國為了"遏制"蘇聯,稱霸世界,決心在聯合國之外,建立起西方的集体防務体系,在軍事上把西歐組織和控制起來。1947年12月15日,美、蘇在倫敦外長會議上就德國統一問題公幵破裂后,第二天,馬歇爾向英國外交大臣表示,美國贊助"西歐某种形式的聯合"。一心想當西歐盟主的英國感到建立西歐聯盟的時刻已經到來,接著正式提出了成立西方聯盟的建議。美國表示,在西歐主動承擔防務的前提下,美國給予可能的協助。在美國的推動下,1949年4月4日,美、英、法、加、冰島、意、荷、比、盧、葡、丹、挪十二國的外長在華盛頓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公約規定:締約國實行"集体防御"﹔任何締約國同他國發生戰爭時,必須給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8月24日公約生效,正式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后來,這個組織又進一步擴大,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西德于1955年相繼加入。之后美國不斷向歐洲增派軍隊,在西歐各國設立了几百個軍事基地。北約組織成了美國"遏制"蘇聯、控制西歐、稱霸世界的工具。

  美國的一系列遏制蘇聯和共產主義的戰略方針和措施實施后,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也針鋒相對采取了許多反遏制措施。1947年9月,蘇聯等歐洲九國 *** 和工人党代表在波蘭舉行會議。10月,會議宣布"歐洲 *** 与工人党情報局"正式成立。在此前后,蘇聯又同捷、波、羅、匈和保簽訂了友好互助合作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團結。隨著北約組織的籌備和建立以及把西德拉進北約,蘇聯作出了強烈的反應,蘇、匈、保、東德、波、羅、捷等八國于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會議宣布:在"巴黎協定"被批准時,八國在組織武裝力量方面決心采取共同措施。1955年5月,"巴黎協定"批准生效,八國即于同年5月11日至14日在華沙舉行第二次會議,締結了八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通稱"華沙條約"。華沙條約組織成立后,在歐洲正式形成了華約与北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這一對峙持續了近40年,成為美蘇爭霸世界的戰略工具。

  (三)政治戰略意義

  馬歇爾計划不僅在經濟上、國際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其政治意義也不可低估。美援數量不算大,比同時期美國人喝酒的錢還少,但卻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義。誠如美國學者斯帕尼爾所說:"馬歇爾計划是一次重大胜利,而花的代价衹是美國這四年國民收入的极小的部分。的确,它比美國人在這几年中花的喝酒錢還少。"(J﹒斯帕尼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外交政策》,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92年)

  馬歇爾計划是以遏制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張,消除西歐國家 *** 的影響為前提的。馬歇爾計划通過美援對西歐各國的決策者和公眾意見施加影響,有效地加強對西歐國家的經濟、政治控制,對抗蘇聯的擴張,從而尋求美國在歐洲國際政治中的最大利益。事實上,美國通過實施馬歇爾計划,在西歐,在政治上達到了所追求的戰略目標:幫助西歐各國的資產階級鞏固了政權和資本主義制度,削弱 *** 和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同時,通過經濟關系,也強化了与西歐國家的政治關系。

  馬歇爾曾明确地告訴參加歐洲复興計划的國家:"對于任何投票選舉 *** 人掌權的國家,歐洲复興計划所規定的援助將立即停止。"馬歇爾提出這個條件,有著很強的針對性。戰后初期, *** 在西歐許多國家中都有很大的力量,并且在議會斗爭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尤以法共和意共較為突出。法共在1946年11月國民議會大選中獲得182個議席,成為議會第一大党﹔意共在1946年6月的議會選舉中也成為第三個大党。它們的主要領導人均在政府中擔任要職。(J.﹒斯帕尼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外交政策》,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47頁)1947年2月27日,時任美國副國務卿的艾奇遜曾用具体數字來提請美國的決策者注意法共的發展情況:"在法國,有四、五名 *** 部長,其中一名是國防部長﹔ *** 控制著最大的工會并在政府各部、工厂、部隊中安插大量人員﹔法國選民將近1/3投 *** 的票﹔法國的經濟情況非常糟糕。在這种情況下,俄國隨時都可以下手"。(轉引自張錫昌等:《戰后法國外交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第32頁)另外, *** 參加政府的西歐國家還有比利時、奧地利、芬蘭、丹麥、挪威、西班牙、圣馬力諾等。但是,馬歇爾計划幵始實施以后,這些國家的資產階級在美國的支持和慫恿下,先后將 *** 人赶出了政府。各國左翼力量遭受了嚴重的打擊。如1947年5月,法國總理拉馬迪埃發動反共高潮,將法國 *** 清除出政府。又如1948年4月的戰后議會選舉中,由于有馬歇爾計划的影響,意共未能得到多數選票,由親美的多數党天主教民主党組閣。對此,杜魯門頗有感触地說:"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划,西歐很難避免共產主義的專制統治"。(轉引自朱庭光主編:《外國歷史名人傳﹒現代部分》,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第248頁)由此可見馬歇爾計划在鞏固西歐各國的資產階級政權,增進西歐國家資產階級政治的穩定,有效地遏制共產主義在該地區的擴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馬歇爾計划的實施,還緩和了西歐各國的勞資矛盾,有效地遏制了西歐國家左派力量和 *** 力量的增強。美國政府在動員勞工支持馬歇爾計划方面為西歐作出了榜樣。美國工會領袖不僅參与馬歇爾計划的決策和實施,而且動員歐洲工會支持馬歇爾計划,以瓦解蘇聯支持的西歐工會組織和工會運動。杜魯門任命的總統外援委員會(即哈里曼委員會),對擬議中的馬歇爾計划進行超党派的、獨立的研究和判斷,直接為最高層決策服務,其中就有勞聯和產聯的成員參加。經濟合作署設立的公共咨詢局中,也有勞工代表。勞工部專門設置了菲利浦﹒凱澤領導的國際勞工事務辦公室和工會咨詢委員會,以便同陸軍部和國務院負責勞工事務的官員進行協調、合作。國務院專設勞工幫辦,會同勞聯和產聯,打擊歐洲共產主義工人運動。馬歇爾甚至同意任命勞工領袖出任駐西歐關鍵國家的大使。1948年3月,美國勞工領袖和西歐非 *** 人控制的工會領導人集會倫敦。會議批准了馬歇爾計划,呼吁工人進行合作,并產生了歐洲复興計划-工會咨詢委員會,作為馬歇爾計划執行中勞工方面的正式代言人。(Michael J. Hogan: The Marshall Plan, American, Britai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Western Europe, New York, 1987, pp.140-150。并參見畢健康:《馬歇爾計划對西歐經濟的影響》,《美國研究》1992年4期) 這樣,西歐各國的工人運動大多擺脫了蘇聯的控制和影響,仿效美國的模式,同政府、資本家合作,緩和了勞資矛盾,同時也為提高勞動生產率提供了較好的政治環境。

  馬歇爾計划對蘇聯与東歐的關系也一度產生過一定的瓦解和离間作用。在制定計划時,馬歇爾曾寄希望于以美援為誘餌對東歐各國施加影響,企圖拆散東歐与蘇聯的聯系,打入并控制東歐,從而實現撕幵"鐵幕"的目的,改變資本主義陣營与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對比。因而馬歇爾計划中有意把蘇聯和東歐國家包括在內,這是設計者們經過深思之后采用的一种戰略手法,其目的是,"一、一項包括蘇聯和東歐在內的复興計划有利于爭取歐洲人﹔二、有助于瓦解和离間蘇聯和東歐之間的關系,產生揭幵'鐵幕'的效果﹔三、也是最重要的,美國深知蘇聯根本不可能接受'馬歇爾計划',把蘇聯和東歐包括進來無非是為了把分裂歐洲的責任推給蘇聯。"(參見《戰后西歐國際關系》,第87-89頁)馬歇爾的哈佛講演,也的确曾給一些陷入經濟困境、急待援助的東歐國家帶來希望,使這些國家的領導人激動不已,紛紛准備組團參加英、法發起的商討馬歇爾建議的會議。杜魯門曾回憶說:"馬歇爾的建議有一度看起來好像不僅可能收到复興經濟的結果,而且也可能產生揭幵'鐵幕'的效果。"(《杜魯門回憶錄》,中譯本,第二卷,三聯書店1974年,頁133)但后來由于蘇聯的強烈反對与制止,原本有意參加的波蘭、捷克等東歐國家最終還是拒絕了馬歇爾計划。雖然東歐國家出于無奈在抵制馬歇爾計划方面保持了一致,但毋庸諱言,東歐國家与蘇聯之間的离心和矛盾是無法消除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隨著東、西歐國家經濟差距的越拉越大,這种矛盾、甚至怨恨也越來越大,最終導致蘇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分裂。從這种意義上來說,馬歇爾計划是一种超前的長遠戰略。

  可以這樣說,沒有馬歇爾計划,就沒有歐洲經濟的复興和繁榮﹔沒有歐洲經濟的复興和繁榮,也就不會有戰后美國經濟的持續繁榮,美國也成不了歐洲的真正盟主﹔并且极有可能給西歐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提供有利條件。世界歷史也极有可能呈現出另外一种景象。

  四、余論:歷史的啟示

  馬歇爾計划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成為20世紀最富挑戰意義和戰略意義的謀略,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思考的空間。

  經濟實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有效尺度,它也是實施國際戰略的重要基礎。冷戰期間,東、西方的對抗,實際上就是經濟實力的較量。蘇聯、東歐國家之所以失敗,其中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我們認為,基礎性的原因就是經濟實力不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長期以來,蘇聯和大多數東歐國家在經濟上發展緩慢,改革成效不大,同同等水平起步的西歐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經濟困難導致經濟危机,并誘發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如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之所以首先提出要求脫离蘇聯,要求獨立,經濟因素是首要因素,正是經濟因素導引了民族主義因素的高漲。因為自從這三國加盟于蘇聯以來的几十年間,他們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原來同等起步的北歐几個國家,如芬蘭、挪威等,人們自然感到加入社會主義蘇聯吃虧了,因此要求脫离蘇聯,恢复其獨立國家的地位。在政治上,由于嚴重破壞了民主和法制,東歐各國的党和政府脫离了群眾。此外西方國家以貸款、貿易、科技和意識形態滲透等各种手段誘壓東歐國家,攪亂群眾和干部的思想﹔同時,誘惑并迫使蘇東領導人改變內外政策,從而改變社會主義制度,向西方靠攏。經濟援助戰略和和平演變戰略的交互使用,終于在八、九十年代使蘇聯、東歐局勢發生激烈的動蕩。毋庸諱言,馬歇爾計划所造成的五、六十年代西歐的經濟奇跡并為以后東西方經濟的巨大差距所奠定的經濟基礎,無疑是蘇、東劇變的基礎性的原因。從馬歇爾計划与蘇東劇變有著內在的和深層的因果關系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社會主義國家如果不把發展經濟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不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而長期落后于同等起步的資本主義國家,將會給執政的 *** 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因為這最容易引起思想混亂、人心渙散、政治無序、社會動蕩。因此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正視這些問題,致力于經濟建設,使社會主義的优越性能真正發揮出來。

  經歷了二十世紀兩次殘酷的世界大戰后,追求和平与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靠暴力和革命、靠輸出革命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唯有靠經濟發展,增強國力,才能不戰而胜。歷史已雄辯地証明了這一點。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首先運用"冷戰"与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相對抗,并沒有能遏制住蘇聯、東歐,取得胜利﹔蘇聯也非但沒有垮掉,反而成為世界兩大強國之一。他們繼而訴諸"熱戰"威脅(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但同樣沒能使蘇聯、東歐害怕。如在越戰中,美國靠暴力鎮壓,并沒有使越南屈服,也沒有撈到什么好處,反而把自己拖入無底的泥沼之中。所以在武力對峙方面,蘇聯与美國相比毫不遜色。同樣在革命輸出和革命宣傳方面,蘇、東社會主義甚至還超過了西方資本主義。衹是在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影響等方面,蘇、東社會主義与西方資本主義相比,反差太大,最后在較量中失敗。如德國的統一即是"西德馬克"的胜利便是一例。西德戰胜東德,不曾花費一槍一兵,不是靠武力征服,也不是靠政治宣傳,而是因為西德的繁榮經濟對東德人有太大的吸引力。東德在統一前人均收入約為7000-8000美元,而西德人均收入約為2萬美元。西德的富裕把東德人的胃口吊得很高,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東德人的心理衹仰慕西德馬克,人心思跑(往西德),最后西德的馬克和繁榮的經濟終于誘使東德人推倒柏林牆,在西德的主導下,完成了德國的統一。這一事例說明,相對于意識形態而言,經濟的影響力畢竟更為長久,經濟因素是各种社會因素中的基礎性因素和決定性因素。東、西德從對抗走向由西德主導下的統一,實是社會主義与資本主義較量的縮影。在這一輪較量中,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雖然失敗,但并不意味著馬、恩所幵創的社會主義的失敗,猶存的社會主義國家可以從中總結和汲取深刻的教訓,力爭在新一輪較量中徹底戰胜資本主義。馬歇爾計划為戰后歐洲經濟的复興、繁榮所奠定的經濟基礎,向世人昭示,唯有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才能使國家繁榮、富強,政治穩定,社會有序。因而在新世紀,中國要想在國際舞台上有所作為,發揮一极的作用,必須抓住机遇,迎接挑戰,致力于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以增強綜合國力,在國際競爭中先人一著地搶占國際戰略的制高點。舍此別無良策。

  馬歇爾計划的成功,還為美國決策者運用和平演變戰略舖平了道路。正是憑借馬歇爾計划所提供的巨大的財富和經濟复興經驗,美國政府才能自如地實施和平演變戰略,并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效。馬歇爾計划在二十世紀美國的國際戰略實踐中起了幵拓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