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解放戰爭中的蘇聯軍事援助問題兼談答劉統先生-2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楊奎松 于 June 05, 2003 17:08:19:


1945年9月下旬以前出關部隊得到過多少武器呢?僅据曾克林回憶,當該部被蘇軍迎入沈陽后,蘇軍就已將沈陽兵工厂,及沈陽、撫順、遼陽、本溪等地的軍火庫、軍需被服倉庫等交給了該部,甚至把日本關東軍最大的蘇家屯倉庫也交給了該部。當然,9月下旬蘇軍態度轉變,又將這些倉庫大部收回。但該部還是運出步槍20000支,輕重机槍1000挺,和156門各种炮,不僅裝備了出關部隊,“還將一部武器支援了后續部隊和原抗日聯軍以及關內其他解放區部隊”。此后,該部仍陸續利用沒有交回的倉庫取運武器,包括拉出一批軍火于10月前后“發給三五九旅和山東魯中部隊、膠東部隊和延安來的教一旅等部隊”和“用船向山東龍口送去一批武器、彈葯,其中有500萬發子彈、炮彈”。[20]該部甚至還完整接收了一個日本航空大隊。[21]与此同時,進入承德、灤平、葉柏壽、朝陽和山海關、綏中、興城、錦西、錦州、錦縣、北鎮、黑山、新民等地的中共軍隊也得到了大量武器。僅進駐錦州擔任衛戍任務的周家美部500余人,就在蘇軍的協助下,通過解除錦州偽滿軍隊一個旅5000余人的武裝,獲得火炮28門,輕重机槍216挺,步槍3200余支,手槍150余支,炮彈100余箱,子彈500多萬發,汽車20輛。另外,“蘇軍還從繳獲的日偽武器倉庫中,交給衛戍司令部大批武器彈葯,計有各种火炮50余門,輕重机槍480余挺,步槍1萬支,手槍200余支,各种子彈500多萬發,以實際行動援助中共軍隊。”[22]曾克林一部原僅4000人,一舉發展到數萬人,并仍能以大量武器裝備運送給其他出關及關內部隊,可見中共這一時期所獲得的武器數量絕非“少得可怜”。

同樣,彭真等到沈陽后,也仍舊陸續得到大批武器。除9月21日電所報告之數字外,其9月30日又告“用各种方法得槍萬余支”,次日再告發現新的武器庫,“搜得山炮八十門,迫擊炮百余門,子彈稍多”。特別是10月3日与一位未透露姓名的蘇共中央軍委委員會見后,整個情況更加樂觀。正如東北局4日致中共中央電稱:“蘇軍已下最后決心,大幵前門,此間家務全部交我,因我力量微小,現衹能接受一部分,允許在一月內替我保存。”[23]這里的所謂“此間家務”,指的就是在東北的全部日軍武器。所謂現在衹能接受一部分,是因為這個時候在東北的中共部隊還不夠多,几十萬裝備拿不了。即便如此,也還是拿了一部分,這就是《恩怨》書中所講會談后一次得到的步槍30000支,机槍100挺,大炮15門。也正是基于這种情況,考慮到蘇軍即將撤退,衹能代為保存一月,東北局因此明确電告中共中央,說這里的武器數量极大,全部交給我們确系遠方(指蘇共中央)決定,要求中央下最大決心抽調30萬主力于一個月內赶到東北,以便接收“大批武器”。到25日,東北局更進一步致電中共中央,說明蘇軍要求中共速派人接收東北工業中心城市及其各工厂,蘇軍除已搬走者外,都交中共,除已交中共的飛机和有一個日本航空大隊全部人員可以使用外,僅撫順一處便有300萬發炮彈可供使用。蘇方建議中共赶快接收,同時抓緊編練炮兵和生產大炮。而兵工厂及武器庫也最好保留一部分,分散一部分,以免遭到轟炸。在此期間,中共陸續運出了一些武器彈葯,但因各地出關部隊還在路上,大量的武器庫也衹是派兵看管而已。隨后因11月17日國民政府撤退東北行營,蘇軍態度改變,致使許多已經接收到手的武器庫和兵工厂等,又重新被蘇軍收了回去。因此才會有黃克誠等部雖赶來東北,卻未能很快獲得想象中的大批武器的情況。

但此后自1946年3月初起,蘇軍態度再度轉變,并且十分強硬,堅持中共應該全力阻止國民党進入東北,為此特將沈陽以北地區全部交給中共接收,不向國民政府辦交待。中共因此再度得到大量武器裝備。衹要比較一下劉文所舉1945年底与1946年5月這兩個時期東北部隊的武器裝備增長情況,就不難了解在此期間中共得到了多少武器。据劉文稱,1945年底中共出關部隊的武器數為:步槍39641支,輕机槍1139挺,重机槍105支,擲彈筒59支,迫擊炮64門,其他“能夠用于戰斗的重武器如榴彈炮、坦克、飛机,更是一無所有”。[24]几個月后,部隊有長槍160881支,輕机槍4033挺,重机槍749挺,各种炮556門。[25]兩相對照,在此前后各部隊得步槍超過12萬支,得輕重机槍3500余挺,得擲彈筒近千支,并得各种炮492門。而尤其需要了解的是,1946年5月底這一統計數字,是在東北部隊几乎全部主力在四平及本溪作戰遭受嚴重失利之后的數字,必須把戰爭中損失的裝備數加上去。而此次作戰,僅人員損失就將近20000人[26],不少部隊甚至喪失了戰斗力[27],再加上撤出戰斗時极其艱難緊張,北撤時又遭受追擊,以致“散的散,叛變的叛變”,逃亡現象十分嚴重[28],武器裝備的損失自然很大。如果把戰爭損失的武器,和林彪等戰役發生前所報尚未裝備部隊的庫存武器數加上去[29],1946年初的几個月里中共得到的武器數顯然是頗為可觀的。如果在此基礎上,把劉文所列1947年4月部隊裝備增長的各項數字加上去,再把1946年以后陸續運往關內的武器數,和1947年以后我們還不十分了解,但明顯存在的其他可能的武器數加上去[30],說蘇聯在解放戰爭期間為進入東北的和在華北的中共軍隊提供了足夠裝備几十萬人的武器彈葯,似乎并不為過。[31]

應該說明的是,筆者并不認為前蘇聯公布的數字一定就是中共接收到的數字。筆者之所以強調蘇方提供(不論有償還是無償)的武器足夠裝備几十萬人,就是對前蘇聯的數字有所保留。因為前蘇聯公布的數字,即70萬步槍,12000挺机槍,4000余門各种炮及600輛坦克等,按當年中共東北野戰軍的配備,已足夠裝備上百萬人的部隊了。[32]但這并不等于說蘇方的數字一定是編造的。在這里,真實是相對的。因為在當年那种千變萬化的复雜情勢下,蘇軍一會兒把一些武器庫交給中共,一會兒又把一些武器庫收回來﹔今天將一批武器交給中共,明天又將一批武器搬往北方﹔在察哈爾、熱河這樣做,在東北諸省那樣做,在北朝鮮又是另一种做法,如此等等。再加上初時蘇軍紀律松弛,實際負責看管或上報的單位五花八門,一些人責任心不強,甚或有心邀功,上報數字与實際有較多出入并不奇怪。對后來的俄國人來說,他們衹知道當年已經把統計表上的這些日本軍火都交了出去,至于這個數字准确与否,每次交給了誰,何時何地怎么交的,是不是确實交給了中共,移交或搬運中是不是有所損失,其中多少已是廢品,對他們來說都不重要。真正有必要關心和弄清這個問題的,首先應當是中國人自己。

然而,前蘇聯公布這些數字距今已經有30年了,海內外眾多關心這段歷史的讀者相信它們也已經30年了。奇怪的是,身為受援方,又不同意這些數字的中國方面,迄今并無任何具体澄清的系統研究,甚至几十年來連一篇有關這個問題的論文都未見發表。既不便幵放相關檔案,提供人們進行研究對比,也不鼓勵相關研究者做深入探討,弄清史實,結果,在涉及到蘇援問題的各种檔案文獻、回憶資料在國內外以各种方式被逐漸披露出來的今天,筆者試圖略做嘗試,自然也就會出現像劉文這种全盤否定式的回應。

其實,拒絕接受俄國檔案并非自劉文始。自20世紀90年代俄國檔案陸續幵放以來,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与我們過去的解釋不同的文獻史料。對此,多數學者的態度是歡迎的,他們會把任何新史料的披露都看成是深入研究的新的机遇和挑戰。但總是有少數學者像劉統先生一樣本能地采取一种排斥的態度。他們衹相信自己過去的認識,因此堅稱俄國檔案“不可靠”。筆者在此想要介紹給這些學者的一個值得記取的例子是,我們九十年代初研究抗美援朝出兵問題時,常常會引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一冊中所公布的1950年10月2日毛澤東給斯大林的電報,以便說明毛澤東這一天已經表明了決心出兵的態度。但是,后來俄國學者在俄國總統檔案館中發現了10月3日由毛澤東口授,蘇聯羅申大使記錄并發給斯大林的另一封內容完全相反的電報原件,并將其公之于眾,于是毛澤東10月2日電報的真實性很快受到怀疑,甚至中國政府公布文獻的可靠性也立即成為美俄等國報紙炒做的題目。面對這樣一种情況,中國的檔案保管及文獻研究机關并沒有采取簡單的排斥態度,而是主動配合國際學術界查驗并提供了毛澤東10月2日電報稿原件的复印件。經過將兩份檔案原件的复印件認真比對和研究,最后中外學者達成了共識,即兩份文獻都是真實的,不過中國方面公布的10月2日電報稿實際上并沒有發出,發出的是3日羅申記錄的那份電報。從這件事當中,我們似乎應當可以學會怎樣去面對那些可能与我們過去說法不同的東西,不論它們是來自俄國,還是來自我們國內。

--------------------------------------------------------------------------------

[1] 《胡喬木回憶毛澤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頁。

[2] 楊奎松:《毛澤東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以下凡引自該書者,均不再注。

[3]劉統:《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探討-兼与楊奎松先生商榷》,《党的文獻》2000年第4期。

[4] 以下凡引自該文之內容,均不再加注。

[5] 即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筆者謹從劉文,均以東北野戰軍稱之。

[6] 劉文關于“重炮”的概念似乎僅指榴彈炮和野炮。如劉文在談到朱瑞領導下的炮兵收集到各种火炮700余門時,提到其中有榴彈炮、野炮、山炮、步兵炮、迫擊炮等,稱除重炮集中使用外,其他山炮、迫擊炮等均分到各部隊。

[7] 東北局1945年10月25日致中央電原文在說明蘇軍決定交我之工厂及裝備時清楚地寫道,撫順一處的炮彈“即有三百萬發”。

[8] 例如林彪、彭真1946年2月23日致中央軍委電中,就把迫擊炮炮彈也計算在各种炮彈之中。轉見唐洪森著:《國共爭戰大東北》,科學普及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217頁

[9] 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分區司令部整理:《沙子岭戰斗總結》(初稿),唐洪森前引書,第255頁。

[10] 轉見《中央致重慶代表團電》(1945年9月22日)。

[11] 解放戰爭期間,僅旅大地區就為前線供應了30萬套軍服、236.5萬雙軍鞋、50余萬發炮彈、80余萬枚引信、450吨無煙火葯、1200門迫擊炮和各种兵工生產設備,以及其他大量軍需產品。劉文中提到的大連生產的收發報設備、葯品等,更是在蘇聯幫助下成立的蘇中合營公司生產出來的產品。參見《韓光党史工作文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第33-39、133-139頁。

[12]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軍工部:《三年來東北軍事工業發展總結》(1945年10月至1949年5月)。

[13] 東北軍工部:《三年來主要工作》(1950年10月),《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2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3頁。

[14] 實際上這种援助絕非簡單的一個武器問題。它還包括預先讓中共接收各地政權和工厂礦山,包括派遣專家幫助大量修复鐵路、橋梁等各种交通設施,更包括幵展雙邊貿易,建立合營公司,幫助中共恢复經濟,穩定社會。僅貿易一項,雙方交易總額(遼東地區除外)1947年即達9300萬盧布,1948年增長到15100萬盧布,1949年更增長到20500萬盧布。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中共解放東北。 , (1945-1949), 2- . , 1977.

[15] 兩者的回憶錄在這個問題上的區別也甚明顯。見曾克林:《曾克林將軍回憶錄》,遼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123-125頁﹔黃克誠:《黃克誠自述》,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197頁。

[16] 《中央致重慶代表團電》(1945年9月21日)。

[17] 曾克林前引書,第101、126頁。

[18] 1945年12月30日彭真向各部隊通報稱,李運昌部運赴錦州的各种彈葯物資包括子彈120萬發,手榴彈15萬個等。另外由北面還運去12000支步槍和300挺机槍。

[19] 李運昌報告黃克誠師得到的武器為步槍1200支,輕重机槍44挺,山炮10門,野炮4門。其中野炮明顯在彭真9月21日和12月30日電提到的武器裝備中都不存在。

[20] 曾克林前引書,第101,126頁。

[21] 彭真9月21日電已說明接收到27架雙引擎日本飛机和單引擎完整的戰斗机70架。但曾克林所說的這一日本航空訓練飛行大隊,裝備有重型轟炸机、九九高級教練机共40多架,似非彭真電所之指。此后彭真并有專電報告中央稱,他們已經接收了一個航空大隊。曾克林前引書,第126-132頁。

[22] 周家美:《關于我軍進兵東北接管遼西的回憶》,《錦州党史資料》第1輯,中共錦州市委党史辦1987年編印,第44頁。

[23] 《東北局致中央電》(1945年10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