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塵的帝國---明清到底孰強孰弱?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hxgg 于 June 05, 2003 18:17:17:


hxgg


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元府稱帝建國,國號明,是為明太祖洪武帝。自朱元璋起,共傳十六帝,至1644年(崇楨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思宗崇楨帝朱由檢自縊煤山。明朝滅亡。共276年。而清朝從順治元年(1644年)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极﹔入關后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丰,同治,光緒,宣統,共傳12代。

一個276年,一個268年,离我們最近的兩個龐大帝國,生存的時間長短,是如此的相近。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的評价和地位,卻又是如此懸殊!

同為幵國之祖,清太祖得到的評价是” 四百多年中全世界從未出現過的軍事天才努爾哈赤。這個用兵如神的統帥,傳下了嚴密的軍事制度和紀律,使得他手下那批戰士,此后兩百年間在全世界所向無敵。”(引自金庸《袁崇煥評傳》)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則向來被史學家們罵成是地痞流氓出身的陰險小人,他說鏟除异已,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等等。

一貶一保,相去何止千里!至于其它諸帝,受到的評价也是天上地下,” 整体說來,清朝比明朝好得多。從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個君主,他們的總平均分數和明朝十六個皇帝相比,我以為在數學上簡直不能比,因為前者的是相當高的正數,后者是相當高的負數。”(出處同上)

很遺憾,金庸先生作為文學界的大師級人物,在武俠小說上的成就自然是世人皆知,影響力遍及華人所至之處。衹可惜他的歷史觀,卻不免充滿了個人的偏見。更令人遺憾的是,因為金庸先生在文學上的成就及影響力,導致許多讀者和他一樣,對明清兩代的歷史充滿了偏見。

滿清在中國的統治,共計268年,而在這268年之間,滿清皇朝留給后人的,几乎什么都沒有。也許,除了奴性。

何謂奴性?這個名詞解釋起來,是指人沒了自主思想,衹會唯唯諾諾,聽命行事的意思。按理道,奴性這個詞來自奴隸社會,中國社會進入封建時代已超過千年,不應該有這种現象出現才對。可是很不巧的,大明朝被滿清給滅了,滿清偏偏又是從奴隸制度發家的。結果中國近兩三百年的歷史,充斥著整個中華大地的,就全是”奴才””奴才”的諂媚聲了。至于那些有骨气的,堅持著漢族气節的,早就在那場”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大屠殺中死得干干凈凈了。

回想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有一种名人是歷代皆有,唯獨清朝268年一個也沒有的。那就是思想家。明朝的大思想家,我們所熟知的,有陽明先生王守仁,溫陵居士李贄,梨洲先生黃宗羲,亭林先生顧炎武,船山先生王夫之。在《中華千年十大思想家》中,僅明一朝便占了一半之多,而整個”輝煌”的大清朝,連一個都沒有。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很簡單,因為清朝的制度,根本不許低下的人民有自已的思想!他們要的,衹是唯唯諾諾,聽話做事的奴才!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云南一個網站上登出的《百年前的昆明》的照片,那些都是珍貴的歷史寶藏啊,沒看過的人一定要看看!可是當我看到那些照片的時候,唯一的感覺就是想哭。些,就是我們的祖先嗎?這些猥瑣不堪,麻木不仁的瘦弱的黃种人,就是我們的爺爺奶奶,太公太婆?為什么中國人曾經一度被世人稱為”東亞病夫”,在那些照片上,我第一次有了清楚的感覺。

一直到明朝結束,我們整個民族還是充滿了勃勃的生机,還有勇于犧牲,頑強不屈的精神。終明一朝,都在与北方野蠻民族做著強烈的爭戰,從未有過妥協。明太祖甫一建國,就派大將軍藍玉出征塞北﹔明世祖四次御駕親片,平定蒙古遺患﹔就算是景帝那樣的懦弱,也敢親自率軍迎擊瓦刺鐵騎,雖然最后全軍覆沒,自已也被俘虜﹔就算是這樣,明朝也絲毫沒有屈服,而是另立新帝,奮力抗爭﹔之后平定倭寇(不知道有几位明白就算是在与倭寇作戰的同時,北方与野蠻民族的交戰都從未休止過),抗日援朝,到后來崇楨皇帝時內憂外患,國事大急,還是拼力支持起八十萬關宁鐵騎。絕不与滿清妥協!

就算是被鼓吹成盛世的康乾兩代,也遠不是各位想象中的那樣美好。康熙雍正兩朝還好,乾隆一代,根本就是一個充斥著貪污与腐敗的黑暗時代。不但中下級官員人人貪污,就連大學士,首輔都不能例外。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貪官是誰?正是乾隆最寵信的大臣─和坤。乾隆死后,他被結算抄家,大家猜猜抄出來的家產有多少”----三億兩白銀!

至于乾隆之前的雍正,這可是位著名的暴君,武俠小說中的”血滴子”就是出自此人之手。”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典故想必大家也是耳熟能詳吧?加上康熙一朝,兩代清帝興的文字獄是數不胜數。中華民族自明朝傳下來的一點骨气和文化,都在這場慘酷的大屠殺中誅殺殆盡!

有人喜歡動輒指責明朝哪個皇帝不好,哪個皇帝昏庸,哪個皇帝廷杖打殺了多少大臣。 其實稍為研究一下歷史就可以發現,明代帝王弄的冤獄,死的多是官員﹔清代帝王弄得冤獄,卻是大殺民間人士,而且是株連九族,血流成河!

說到底,明朝的皇權雖強,皇帝卻還是必須受大臣限制。許多大臣的意見与皇帝相左時,往往皇帝大發雷霆,殺了多少大臣都一樣無法實行。畢竟明代的文人還是有自已的思想和原則的,特別是它那個制度。我們都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說法,事實上明代的皇帝要辦事,必須要官員們同意才能行得通。他可以殺不同意他意見的官員,但就算殺了,他還是辦不了事。

看電視也可以發現,明代皇帝想要封哪個人做官,必須通過吏部,禮部,大學士們同意不可,而清代的皇帝就不同了,衹要看誰順眼,隨隨便便也可以封他大官做不可。有人說明世宗与大臣的皇考之爭衹不過一場鬧劇,我看不然,它至少說明了明代皇權的有限,沒有大臣的同意,皇帝想做什么都不行。這也是為什么終明一朝,會有東西內厂及錦衣衛的盛行了。表面上皇帝手操生殺大權,可以任意妄為,實則君權不振,才有這些權力机构的產生。皇帝的目的,是可以越過朝中那班大臣任意行事。

衹可惜,朝中那些文官大臣們腐敗得快,東西內厂和錦衣衛腐敗得更快。


又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兩則新聞,与大家共勉:


新聞一:我國首次出土明朝早期地雷

  新華網呼和浩特4月6日電(記者石圭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者在托克縣境內發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考古學家說,這是我國首次出土明朝地雷。

  這次出土的地雷為鐵鑄球体,大小規格分為兩种,大的直徑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徑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約0.6到0.7厘米,直徑約3厘米,台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厘米的圓型小孔,用以裝火葯和引爆火葯捻,當打幵已經鏽蝕的小孔時,還能倒出里邊的火葯。火葯均為黑色,其中有一枚較大的火葯為土灰色,且部分火葯呈米粒大小的顆粒狀。

  出土地雷的內蒙古托克托縣(古代稱之為東胜州)地處黃河岸邊的山梁台地,起著雄踞高地,扼守黃河的重要作用,當時這里水陸交通便利,邊界貿易繁榮。元朝未年,全國各地紛紛爆發農民起義,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軍攻破后,為了蕩平北部元軍,明軍曾在這里与元軍發生激戰,該城出土的地雷正是這時明軍攻城用的武器,在出土地雷的附近還出土了十几公斤鐵彈丸,這是當時明軍使用大炮發射的彈丸。

  考古學家認為,這些明朝早期地雷的出土,填補了我國考古史上的一項空白,而且為研究元朝未期和明朝初期,這一地區的軍事布防、防御設備,特別是明朝地雷的构造,火葯的配制等情況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完)

新聞二:
考古發現我國明朝已有“坦克”式戰車
----------------------------------------------------


不懂了不是,之所以存在“清胜于明”的評价,那是因為評价的標准,乃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的角度來看的──────清的集權程度、遠比渙散的明來的更“狠”,就是說皇帝的控制、權力更大。但是如果標准采用別的体系,那渙散反而是大大的好事,越發的有利于資本的萌芽等等。
──────所以,清是“封建帝國”的优等生,不過過于优等了又生錯了時代,反而越优等越完蛋。明是“封建帝國”的一般生,沉浮于及格線上,但是反而可能更适應世界的變化────────雖說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如果兩個朝代的順序顛倒一下,也許結果會更好,哈哈。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