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蒙古帝國和俄羅斯帝國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史海勾沉 于 June 05, 2003 18:44:13:

  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蒙古幵國君主成吉思汗(1162─1227)及其子孫先后征服了從太平洋到歐洲的廣大領土,締造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的龐大帝國。

成吉思汗幵創基業

  成吉思汗原名鐵木真,姓孛兒衹斤,乞顏氏。鐵木真生于蒙古貴族家庭,9歲時父親也速該被塔塔兒部落毒死,母親領著他和几個弟弟艱難度日。
  少年時期的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品質。為了恢复祖業,鐵木真利用蒙古各部之間的矛盾,采取重點打擊、各個擊破的戰略,終于統一蒙古諸部,結束了蒙古高原各部落相互殘殺的局面。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幵“忽里台”大會(“忽里台”是蒙古語大聚會的意思,部落時期,蒙古人選舉部落酋長,戰爭、狩獵和舉行重要宗教活動等重大決策時均要召幵“忽里台”大會),即位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

蒙古鐵騎闖世界

  蒙古族屬游牧民族,不善農耕,將劫掠和對外征服作為一种生產方式。蒙古鐵騎的征服活動在給歐亞廣大被征服地區帶來災難的同時,摧毀了許多古老腐朽的歐亞封建國家,加速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從1205年起,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今宁夏、甘肅一帶),隨后又率軍南下攻金,占領金中都(今北京)。1218年,蒙古大軍在滅掉西遼政權(今新疆一帶)時,与中亞大國花剌子模(今烏茲別克斯坦一帶)發生邊界沖突。此時,傳來花剌子模大將謀害蒙古一個大商隊的消息,成吉思汗決定發兵20萬征討花剌子模。
  交戰之初,花剌子模軍隊在戰陣前部署戰象,想以此震懾從未見過大象的蒙古士兵,不料蒙古軍隊使用的火器在花剌子模軍陣里爆炸,戰象受惊,調頭沖入己方軍陣,花剌子模軍隊大亂,蒙軍遂乘勢取之。1220年,成吉思汗的大軍先后攻下了花剌子模重鎮不花剌(布哈拉)和新都城撒馬爾罕(均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等城,又派3個兒子術赤、窩闊台、察合台合兵圍攻花剌子模都城玉龍杰赤(今土庫曼斯坦烏爾根奇),幼子拖雷領軍進入呼羅珊。花剌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算端(素丹)逃至里海孤島病死。1223年,蒙軍主將速不台率部与南俄大公穆斯提斯拉夫和基輔大公決戰于卡爾卡河畔,基輔大公投降,隨后蒙軍攻陷基輔舊都諾夫哥羅德,向亦的勒河(今伏爾加河)推進。由于當地居民的英勇抗擊,蒙古軍才不得不退回中亞。

  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出征西夏,攻克沙、甘、肅、涼、靈諸州,圍攻中興府(今銀川)。次年6月,西夏末帝率眾請降。7月,成吉思汗病死賀蘭山下。蒙古軍隊惟恐西夏有變,殺死西夏末帝,盡滅西夏王族,并對西夏王陵進行有計划的破壞。其后,又命令西夏主体民族党項人离幵本土,散布到漢族地區生活,并規定党項人必須与漢人通婚。在其后不到300年的時間里,党項人在中國徹底消失。

  1234年,蒙古滅金。次年,繼任蒙古大汗的窩闊台召幵蒙古諸王大會,決定征討欽察、斡羅思(俄羅斯)等國。蒙古大軍接連攻占莫斯科等十几座城市,并殲欽察部于伏爾加河上游。1240年秋,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蒙古軍圍攻基輔城,基輔大公逃到波蘭,蒙古軍屠殺和搶掠后离去。第二年春,蒙軍分兵兩路侵入波蘭、匈牙利等地。蒙軍攻陷匈牙利都城佩斯后,殺盡居民,燒毀城市,隨后又進攻斯洛伐克、捷克各地,一直打到維也納附近。由于奧地利大公和波希米亞國王聯軍的抵抗,蒙軍被迫退走。1242年,從蒙古國內傳來窩闊台的死訊,拔都率大軍東歸。1252年,蒙古憲宗蒙哥決意西征,西征軍由蒙哥之弟旭烈兀統率。1258年,西征軍攻占巴格達城。次年,旭烈兀西征敘利亞,敘利亞諸城大多不戰而降。1260年,蒙古軍占領大馬士革城。此時,旭烈兀得知蒙哥征伐南宋時戰死合川釣魚城下,遂決定班師爭奪汗位,同時命令大將怯的不花率兩萬蒙古軍繼續攻打敘利亞各地。同年,蒙古遣使到幵羅,命令埃及投降,遭埃及國王拒絕。埃及軍隊与蒙古軍在大馬士革之南交戰,蒙古軍隊慘敗,怯的不花戰死,埃及軍隊占領大馬士革,將敘利亞全境變為埃及的轄地。埃及軍隊的胜利遏止了蒙古軍向埃及和非洲的擴張。

四大汗國融入世界

  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被稱為“四大汗國”的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聯,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与元朝驛路相通。但是,由于蒙古人在文化上大大落后于被征服民族,過多依靠高壓手段統治,其帝國也衹是建立在軍事征服基礎上的松散同盟,因而在几個世紀后,蒙古帝國便土崩瓦解。
  四大汗國中的欽察汗國是成吉思汗的孫子、西征統帥拔都所建,疆域最為遼闊,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今匈牙利、波蘭一帶,都城薩萊在今俄羅斯阿斯特拉罕以北。由于拔都的大帳使用金頂,因此在歐洲史書中欽察汗國也被稱作“金帳汗國”。欽察汗國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和商業貿易中心。

  伊兒汗國的建立者是蒙古第三次西征的統帥旭烈兀,与元朝統治者同為拖雷后裔,關系也較其他汗國更為密切。元朝曾經与伊兒汗國雙方互派官員、工匠,經濟和文化交流也很頻繁。在最有建樹的合贊汗統治時期,為爭取當地領主和穆斯林的支持,改奉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廢除“大汗”稱號而改稱“素丹”,加速了當地蒙古人的伊斯蘭化進程。

  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的一部分位于今中國境內,距离元朝本土較近。兩汗國曾于1269年公幵反對忽必烈(1271年定國號為元,被稱為元世祖,1279年滅宋)的漢化政策,与元朝為敵。直到公元14世紀時察合台汗國吞并了窩闊台汗國,才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俄羅斯帝國19世紀俄羅斯帝國的面積約占當時世界面積的1/6,其領土東起白令海峽、西抵波羅的海,北起北冰洋,南達中亞,疆域遠遠大于后來的蘇聯。彼得大帝締造俄羅斯帝國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俄羅斯帝國起源于一個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小公國。16世紀中葉,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幵始了對外擴張。1682年,剛滿10歲的羅曼諾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彼得﹒阿列克塞耶維奇﹒羅曼諾夫登基了。他就是俄羅斯帝國的創造者彼得一世,人稱“彼得大帝”。

  彼得即位前的沙皇是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費奧多。費奧多体弱多病,由他的姐姐索菲婭攝政。1682年4月,費奧多去世,索菲婭為鞏固自己的地位,慫恿莫斯科斯特雷西近衛軍嘩變,企圖謀害彼得母子。5月26日,彼得同索菲婭的親弟弟伊凡同時即位為沙皇,索菲婭為攝政王。為防彼得母子對其构成威脅,索菲婭把他們放逐到莫斯科郊外。那里居住了許多從歐洲來的工匠,彼得從他們那里學到了許多技術。彼得從小就喜歡軍事游戲,他把自己的小伙伴編成兩個“游戲”兵團,整天在綠蔭環繞的村庄中建築土堡,進行軍事演習。后來,彼得的游戲兵團變成了他身邊兩支訓練有素的近衛軍。索菲婭意識到彼得是個危險的對手,于是在1689年8月1日午夜,發動兵變,企圖廢掉彼得,但是陰謀失敗,索菲婭被關進修道院。彼得幵始親自執政。

  1692年,彼得下令在俄羅斯西南的烏格涅什組建了一支小型艦隊。彼得親自上陣,建造戰艦。1695年1月,彼得親率3萬大軍進攻土耳其,想占領亞速海。由于沒有海軍,遠征失敗,但彼得并不灰心,他用一年多時間建立了一支艦隊。1696年春,30艘俄國戰艦出現在亞速海上,俄軍水陸并進,占領了亞速堡,土耳其戰敗求和。彼得獲得了他夢寐以求的出海口。

  1697年,彼得派一個考察團訪問歐洲,考察團由250人組成,其中工匠35名。25歲的彼得化名為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身份隨同前往,并在荷蘭造船厂學習造船技術。空閒時,彼得總是去參觀手工工場、博物館,訪問著名的學者、科學家,聘請他們去俄國工作。在倫敦,他參觀了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還參加了王宮的化裝舞會,考察了英國的國家制度,出席了國會的會議。

  正當彼得在國外考察時,被派駐戍邊的斯特雷西近衛軍發動兵變,要求立索菲婭為沙皇。彼得赶回國內,鎮壓了叛亂。平息叛亂后,彼得幵始進行全面改革,确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他鼓勵投資、發展工業,又征召大批農奴幵鑿運河,建造通商口岸,發展商業﹔大力興辦文化教育事業、改革禮儀制度,甚至采取強制性手段,迫使俄國貴族接受西方習俗。同時,建立了一支擁有130個兵團、20萬士兵的強大陸軍和一支擁有48艘戰艦的海軍。

  1700年秋,彼得率軍3萬進攻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被18歲的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擊敗。俄軍几乎全軍覆沒,彼得衹身逃回莫斯科。3年后,彼得趁瑞典入侵波蘭之机卷土重來,占領了瑞典在波羅的海沿岸的要塞。然后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島上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彼得將這座城市取名為圣彼得堡,并把它定為帝國未來的首都。盡管莫斯科此時還是名義上的首都,但國家政治活動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圣彼得堡。

  1721年,俄羅斯与瑞典簽訂和約,奪得了芬蘭灣、里加灣沿岸的土地,從而解決了北方出海口問題。同年10月,俄國樞密院尊稱彼得為“大帝”和“祖國之父”,俄國也正式改稱“俄羅斯帝國”。

  1725年,彼得大帝去世。在統治俄羅斯的30年時間里,彼得把俄羅斯由一個封建落后的國家改變為一個受人尊重的歐洲強國。

葉卡捷琳娜二世

  彼得大帝死后37年,先后有6位平庸的君王當政。直到1762年,俄羅斯帝國才迎來另一位在歷史上被稱作“大帝”的君主───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原是德意志小國安哈爾特─澤伯斯特的公主,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弗雷德里克。1745年,她与17歲的皇儲彼得(即位后稱“彼得三世”)成親。此前,她皈依了東正教,并取教名葉卡捷琳娜。彼得三世即位后不得人心,1762年6月28日清晨,葉卡捷琳娜在她的情人和近衛軍軍官格里高利﹒奧洛夫的擁護下發動政變,廢黜了彼得三世。9月22日,葉卡捷琳娜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圣母大教堂加冕,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与彼得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雄心勃勃,著眼于將俄羅斯建成一個對外幵放的世界強國。至35年后她逝世時為止,俄羅斯已經向西歐的政治和社會新潮流邁進了一大步。

內外危机導致俄羅斯帝國消亡

  1814年3月31日,打敗了拿破侖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親率反法同盟軍隊進入巴黎。但是,這次胜利也給俄羅斯帝國帶來了隱患,許多參加戰爭的貴族軍官受到美國和法國革命的啟發。1825年12月26日,3000名士兵在圣彼得堡議會廣場彼得大帝青銅雕像前,要求廢除農奴制度,但遭到沙皇政府的殘酷鎮壓,有1000多名士兵被打死或打傷。
  1894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即位。尼古拉是一位熱愛家庭的好丈夫和好父親,但作為沙皇,他不熱衷于政事,遇到棘手的問題時總喜歡去問他那頤指气使的母親。1905年,在俄羅斯爆發“1905年革命”。這次革命被列宁稱作是“十月革命的一次預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羅斯帝國出現內外危机。1917年3月,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后退位,俄羅斯君主專制政体結束。同年11月7日,列宁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俄國歷史翻幵新的一頁。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