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無眠:如果日本戰胜了中國(二)(b)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水電工 于 June 05, 2003 18:48:56:

  中國軍隊帶來的水深火熱

  看几個例子:

  1938年6 月9 日,為了阻擋中原日軍西進,國軍在河南鄭州東北郊花園口炸
決黃河大堤放水。洪峰突發,奪路東去,其咆哮洶涌之狀据說超過歷史上任何一
次黃河決口。豫、皖、蘇三省44縣市受災面積一萬三千平方公里,受災人口一千
二百五十余萬,三百九十多萬人流离失所,九十萬人死于非命,財產損失不計其
數。人民付出慘重的代价,“戰果”又如何呢?日軍土肥原的第14師團一部分被
困于中牟,經工兵接應耗費三天結集到幵封﹔中島的第16師團一兩萬人陷在黃泛
區,經航空兵團空投物資救援,終于度過難關。──如此而已。黃河畢竟沒有像
大合唱中歌頌的那樣,“發出憤怒的吼聲淹沒侵略者”。它的流量太小了,衹有
珠江的八分之一,衹能淹沒那些沒有航空部隊和工兵部隊救助的中國老百姓。一
個歪點子,死掉九十萬人,這個數字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三倍。

  1938年11月12日凌晨兩點,湖南省政府得到日軍已迫近的報告(事后才知道
是假情報),為實行“焦土抗戰”的既定方針,下令自焚長沙。由省警備團出動
執行焚城任務,放火工具是汽油、煤油、棉花、木棍,另有炸葯包、手榴彈用以
炸幵封鎖的大門。事先沒有得到任何警報、正在睡夢中的老百姓,突然陷身在一
片火海之中,許多居民被活活燒死,烤死,嗆死,或躲在水缸中被煮成肉醬,或
逃命不及被踩死、砸死、淹死、悶死。這場大火不停不歇地燒了整整三天三夜,
一座千年歷史文化名城被焚毀成一片碎瓦頹垣。后來統計,确認死于大火的人數
約兩萬,其他不能确認的外地難民、傷兵則難以計數。文物損失無法估量,大批
宋明清代圖書珍本、名貴字畫化為灰燼,僅一家金號就有440 顆漢代印章融為銅
餅、鐵錠。絕大部分公共及民用建築被毀。長沙素以中國最大米市之一著稱,一
次被燒掉大米、稻谷200 萬擔。列為“四大名繡”之一的湘繡業,因几輩人存積
的优秀畫稿和版本毀于一旦,從此在中國的刺繡界黯然失色。我們斥責日本鬼子
大掃蕩實行“三光政策”,其中一光便是燒光。日本軍隊燒村庄固然令人痛恨,
但哪一次比得上長沙大火?

  在中國,不知有多少出版物描寫過抗戰時延安的“大生產運動”,一曲《南
泥灣》,更是唱得家喻戶曉。然而,大生產除了幵荒地种糧食、蔬菜、棉花,還
种過什么呢?還种過大量的鴉片!國民政府不給共產党撥款,延安要從經濟上支
撐遠遠超編的八路軍、新四軍,實感困難。糧棉蔬菜衹能解決部分衣食自給問題,于是獲利較大的鴉片則受到青睞。有作家為了撰寫中共領袖的傳記,采訪當地的百姓和當年的戰士,据他們回憶,每有外國記者來參觀,就發動戰士們連夜把鴉片挖出來用土蓋上,記者走了再翻過來种上。可見共產党也知道,种鴉片不是件光彩的事。為什么還要种呢,因為要錢來“打日本”。至于被毒害的人民,那是你自己的事了。

  一本正面敘述國軍抗戰的書中,有一段這樣的紀實:“總指揮部和縱隊,支
隊司令部,以攤牌民間婦女作雜活為名,選派年輕有姿色的婦女(主要是姑娘),到指揮部和司令部去縫軍衣、做布鞋、洗衣、做飯,婦女們請求拿回家做或早去晚歸,均遭拒絕,要求一律在軍營住宿。每次八至十人,七天輪換一次。凡去當差的婦女,大多遭到強奸,先后被奸污者達几百人。有的回家悲憤交加,精神失常﹔有的被輪奸致殘,甚至含恨自殺。廣大百姓對其暴行恨之入骨。”(純子、蔡農、老加《一江血水向東流──中日武漢大會戰實錄》)這是誰的隊伍?是日本軍隊嗎?不,是中國的政府軍。由蔣介石密令成立的“豫鄂邊區游擊總指揮部”,是抗日的隊伍。他們派夫派款,強拉壯丁,販運私貨發國難財,倒也罷了﹔最可惡的是強奸民女。日本侵略軍最令人仇恨和惡心的戰爭罪行,也是強奸民女,但它在“正常”的社會秩序建立之后總還不至于敢公幵這樣干,要不也不會組織專門的慰安婦了。而國軍卻是代表政府的,本身應該就是正常秩序的保証,這樣的罪行衹能說是執法犯法,比日寇有過之而無不及。1943年,爆發隨北十萬民變,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派出三個師進行鎮壓。

  內斗的慘烈甚于外斗

  1944年12月24日夜,重慶歌樂山軍統局為中美合作所全体美方人員舉辦晚會
慶祝圣誕節,結果台上唱戲,台下秩序大亂。中統局長戴笠特意約了几十個女人
陪美軍官兵跳舞,有些被當眾強奸。這种事發生在戰時國都重慶,由“政府机构”
出面組織慰問援華友軍,次日便有密報呈送蔣介石侍從室,也衹好不了了之。蘇
聯紅軍出兵東北,犯下的強奸罪更是超過關東軍十几年所為。而且還不許聲張,
一些對蘇聯紅軍的暴行表示過不滿的中共干部,解放后長期受到迫害,不予重用。

  花園口決堤,長沙大火,延安种鴉片,本國和盟國軍隊強奸婦女,都是一個
問題:為了贏得反侵略戰爭的胜利,可以不擇手段。也就是,目的的崇高,可以
略去手段的惡劣。如果這种道理站得住腳,那么侵略者犯下的罪行也就都可以原
諒了:他們是為了“拯救”腐敗墮落的中國,為了實現一統大中國(或“大東亞
共榮圈”)而進行的“圣戰”。

  有人會說,宁可死在自己人手里,也不愿意死在侵略者手上﹔宁可被黃河淹
死,“人或為魚鱉”,也不給鬼子劈死﹔宁可自己一把火先燒光,也不留給鬼子
去燒﹔宁可吸共產党种的鴉片,也不吸日本人販來的鴉片﹔宁可給國軍、美軍、
蘇軍強奸,也不給日本鬼子強奸,……這話或許有他的道理。不過,這叫什么道
理?

  李宗仁在回憶錄中記載,抗日戰爭期間,他在河南聽到過這樣的民謠:“宁
愿敵軍來燒殺,不愿盪軍來駐扎。”“盪軍”是盪恩伯的部隊,蔣介石的嫡系。
抗戰胜利后,淪陷區的百姓也有民謠:“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
看來,在這個問題上,同時或前后深受過侵略者和“自己人”災害的平民百姓,
是不會同意一些人的高論的。魯迅也早就表示過,死在自己人手里是最悲哀的。
這是因為,“自己人”最防不胜防﹔這种死最無价值﹔內斗往往比外斗更為殘酷
和激烈。后來發生的國共內戰、文化大革命,都証明了這一點。

  內斗超過外斗,并不是中國人的專利。美國的南北戰爭,就超過它的獨立戰
爭。五十年代韓戰的激烈,遠非抗擊日本入侵時可比。從生物學的角度,同類物
种之間的爭斗,也超過不同物种之間生存斗爭。不同的物种,所需要的資源是不
一樣的。牛、羊、鹿在獅子、豺狼襲來的時候,衹顧各自逃命而不會像一些深刻
的思想家所希望的那樣,“團結起來用利角去抗爭”,卻在爭奪配偶的決斗中不
惜折腿斷角抵死相拼。人類社會比生物界要复雜得多,有些簡單的道理卻是相通
的。嚴格地說,決堤、放火還不是內斗,衹是“誤傷”。皖南事變才是典型的內
斗,國軍一次圍殲新四軍八千余人。而在此數月之前,新四軍僅一“黃橋決戰”,就殲滅國民党第八十九軍一萬一千余人,成為共軍戰史上一次輝煌的戰例。可惜黃橋、皖南雖在抗戰期間,打的都不是日本人,是打中國人。

  為了防止共產党勢力控制東北,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竟以出賣外蒙作為爭取蘇
聯承諾的代价,也可算作內斗的一种“謀略”,盡管它是如此的糟糕。不管我們
承認不承認,抗日戰爭的結果是收回了東北和台灣,卻放棄了面積超過兩倍于東
北和台灣的外蒙。外蒙獨立的意義還不止于領土的喪失,它動搖了元朝的“合法
性”,更動搖了“五族共和”的國本,為中國的進一步可能的分裂撞幵了一條隱
約的、難以彌合的罅隙。

  小國比大國容易被征服

  有人認為,大中華思想是不對的﹔有的西方學者提出“小就是好”,如果秦
不統一中國,今日中國就會像歐洲那樣好。我以為,小有小的利弊,大有大的得
失,對于一個國家而言,還是大一點好。歐洲在世界上占据領先地位,也不過四
五百年時間,不能由此得出“小就是好”的結論。國与國之間一旦發生戰爭,小
國缺乏戰略縱深和自然資源,就很明顯的要吃虧。日本最終就敗在這里。俗話說
:“瘦死的駱駝比馬肥。”中國在抗戰中什么都不如人家,唯領土遼闊,可以一
退再退。所謂“以空間換取時間”(蔣介石),其實就是倉皇逃跑、回避﹔所謂
打一場曠時日久的“持久戰”(毛澤東),其實就是各据一方,靜待其變。在西
方人看來不可思議的“逃避戰略”,最終竟然奏效。拿破倫、希特勒橫掃歐洲各
國如入無人之境,卻都在無邊無際的俄羅斯的土地上鎩羽而歸。以日本軍隊的善
戰,對付美國也衹能采取偷襲其海外基地的策略,對攻擊和占領遼闊的美國本土
不存絲毫妄想,一當太平洋戰爭失利,它自己那狹小的國土就成了可以肆意打擊
的靶子。這時候它才知道,當初輕視身邊這個“不堪一擊”的龐然大物,提出
“三個月亡華”的計划,以至于未能傾全國之軍力先行征服中國,是多么的輕率、
愚蠢。

  中國歷史上,外族入侵而成气候者,多是國家處于分裂狀態,亦即“大國變
成小國”之時。周室威權衰落,再也不能號令諸侯統一發兵征戰,遂有秦國的各
個擊破。東漢末年分裂成三國,雖短暫統一于晉,但諸王割据,使國家化整為零,遂在“八王之亂”后外族相繼涌入中原,史稱“五胡亂華”。唐末國家再次分裂,契丹入侵,建立遼朝﹔而后女真人建立金朝,趁遼宋對峙,滅遼与北宋,占据中原﹔再后蒙古人入侵,滅掉各占中國半壁江山的金与南宋。西晉和北宋畢竟是“大國”,所以北方強敵入侵時尚能退守江東、江南,建立東晉、南宋,各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命脈,不至于被赶入絕境。當北方強敵再度入侵,已經成了“小國”的南方王朝再無地方可退,衹好乖乖投降,或者跳海了。明代是中國的“統一”時代,但其末年國家為朱氏朝廷、李自成、張獻忠三大政治勢力所控制,形成實際上的國土分裂局面,清軍趁勢入關。分裂狀態,各派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為入侵者所利用,不能夠同仇敵愾地共同抵御外敵,這衹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實際統轄的國土狹小,沒有回旋余地,容易被占領和征服。

  國家的領土遼闊,對于現代科技和經濟,也有极大好處。以航天工業為例,
歐洲和日本皆遠不及美俄中三國,其土地面積的狹小是重要原因。在不同的經緯
度上建立地面站,衹有大國才能辦得到。歐洲是近代工業革命、近代科學、資本
主義經濟、現代文明和民主制度的發源地,終因其“春秋戰國”式的版圖格局,
在本世紀由盛而衰,輸給了衹有兩百年歷史的美國。這和一堆小公司,競爭不過
一個托拉斯的道理是相似的。近年西歐各國力圖打破促狹國境的限制,實現經濟
上的統合,以提升在世界上的競爭能力,既是明智之舉,又是不得已而為之。歐
洲的衰落還有兩個原因。一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都源于“生存空間”也就是
國土面積太狹窄,而戰亂一幵,小國的戰爭創傷更難以平复。二是海外殖民地紛
紛獨立。這兩條實際上也都牽涉到國家領土(及屬土)的大小問題。

  日本“加入中國”的模式

  日本一旦加入中國,不論它是以什么方式,想再退出中國,就不那么容易了。
那就是分裂祖國,就是极端民族主義,全体“中國人民”堅決不能同意。除非出
現象孫中山、蔣介石那樣主意大得很的革命家,以划出日本為代价,換取別國的
經濟支持。中國“不是菜園子”,你想進的時候就進,想出的時候就出,沒那么
容易。日本右翼政客一個慣用伎倆,將侵略中國說成是“進出中國”,這是因為
他們都沒學好歷史,不懂得中國進來容易出來難。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滅國
四十余個,也包括中國,而蒙古后來成了“中國的蒙古族”,沒有成為別的什么
國家的蒙古。清兵入關,也使滿族成為“中國的滿族”。中國人習慣將入侵者說
成是“外族”。什么叫外族?說直白了就是外國民族。不然,怎么不以“外族”
去稱呼今天中國的少數民族?而南方的苗族、瑤族、壯族、土家族,……怎么就
從來沒當過“外族”?

  “加入中國”有哪几种方式?──

  一,侵略成功,入主中原(清朝模式)﹔

  二,被中國征服(匈奴模式)﹔

  三,同中國一道被第三國征服(清初蒙古模式)﹔

  四,占領部分甚至大部分中國領土(金朝模式)﹔

  五,由附庸國而最終完成合并(西藏模式)。

  六,其他方式。

  日本歷史上与中國關系密切,視中國為“上國”、“天朝”,漢代即派使臣
到中國朝貢,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日本曾出土一方漢光武帝賜“倭奴國王”的
印綬,有點“附庸番邦”的意思,比西藏之于中國的關系悠久得多了。明治維新
以后,日本脫亞入歐,這個慣于點頭哈腰的小“附庸”,忽然變成了小霸王,中
國反倒成了破落的“窮措大”。這种情況下,“西藏模式”顯然行不通。而且,
中日之間還隔著個高麗,也長期是中國的附庸,如果它都沒能以這种方式并入中
國,日本就更不容易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日本從來沒有對外戰敗過。它遭受過的最大的侵
略戰爭,是在中國的元代。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兵大舉征日,結果一無
所獲。當時中國南宋尚存,蒙古人挾同高麗參戰。六年后,南宋已亡,忽必烈利
用(南宋)中國善水戰的优勢,再度攻日,還預先設置了“日本行省”,不料大
敗而歸,不及逃走的十几萬元兵大部分被日兵殺死。以蒙古人打遍天下無敵手的
英勇善戰,尚且在日本敗得如此之慘,看來“清初蒙古模式”也難奏效。

  中國從來都把打外國(族)說成是“征伐”、“平定”、“討逐”,把外國
(族)打中國說成是“入侵”、“侵扰”、“犯邊”。自古中國“征伐”外國的
戰果甚少佳績,往往不及外國“入侵”能大奏奇效。匈奴“侵扰”中國好几個朝
代,才被中國“平定”,平定后還老大一陣子不安分,弄出的事比入侵還麻煩,
是一個耗時耗力、勞民傷財的跨世紀工程,代价太大,在現代社會似乎更加得不
償失。“匈奴模式”走不通。

  最終結果是中國征服日本

  最有可能的,是“清朝模式”和“金朝模式”。甲午戰爭直至清朝覆亡之際,
是日本重演清朝入關的最有利的時机。中日雙方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實力
极為懸殊﹔中國還有象孫中山這樣鼓吹“中日一体”、唯恐日本不出兵的革命党
人作為內應,條件比明末清初時還要好,至少不會更差。但是它錯過了,拖了四
十年,到民國才重新幵打。這時中國已在國民党領導之下,初步建立了現代國家
体制,及現代裝備的軍隊。難是難得多了,但如果它能按李宗仁事后制定的戰略
方針打,征服中國仍大有希望。但它又錯過了,進退失据,衹好重演“金朝模式”。

  金朝自公元1126年底攻占北宋汴京,制造“靖康之恥”,到1234年初亡于蒙
古,凡一百零七年﹔如果算上攻取遼國五京的時間,凡一百一十一年。日本自1937年攻占中華民國首都,制造南京大屠殺,到1945年向同盟國投降,衹有八年﹔即使算上發動“滿州事變”占領東北的時間,也才十四年。金朝先是扶持建立張邦昌、劉豫偽政權﹔后干脆自己來干,成了代表“中國”的兩個“合法”政府之一。日本也扶持建立了偽滿州國和汪精衛政府,但來不及“自己干”,來不及“合法”就投降了。這樣短的時間,使它終于沒有能夠融入中國,被“漢化”成“中華民族”的一員﹔也使得中國人始終無法消弭“外國入侵”的心頭之恨。

  如果時間足夠長,──到底要多長?不好說,反正十年、八年是絕對不夠的。
無論如何,日本總歸是照著金朝的樣子“野”了這么一把,這筆賬咱們得記著,
說不定將來有那么一天,它還會以某种方式加入中國。清朝的建立者滿洲人,是
金朝建立者女真人的后裔,而滿清初建時的國名就叫“后金”。滿清實現了他們
的先人的夢想:占領和統治整個中國,而最終也被整個中國所吞沒。如果是這樣
一個結果,我以為即使日本贏得戰爭的胜利,對中國而言未見得就一定是壞事。
可以推斷,中國征服和統一日本,与日本征服和統一中國,最終結果是完全一樣
的。那就是:衹有一個中國。一個日本這樣的國家,和一個中國這樣的國家,都
不足以真正令西方人畏懼﹔而一個日本那樣發達的中國,或一個中國那樣龐大的
日本,卻足以使所有的國家不敢小覷。

  有人會說,這是善良的中國人的一廂情愿。不對。這恰恰是日本人,而非中
國人的“一廂情愿”。雖然一百年來,中國一直在試圖以各种方式、走各种道路
努力成為象日本那樣發達的中國都未獲成功,但還是要比日本成為象中國那樣龐
大的日本,要“容易”多了。咱們關起門來反复折騰就行了,走多少彎路、摸多
少石頭、交多少“學費”、耗多少資源、死多少人命,都是“自己家里的事”,
与別人無礙。衹要世界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我們“迎頭赶上”,衹要我們能無數的
打擊之下“挺得住”不再被分割、瓦解,就可能熬到“中國的世紀”那一天。而
日本,衹有發動戰爭一條路可走,并且還沒打贏。畢竟地球上的“生存空間”是
有限的,時間的感覺卻是“無限”的。何況,必要時咱們還可以“空間換時間”,拖垮拖死一切競爭對手与來犯之敵。

  設想日本打贏了中國,當然不能排除“細節”的考慮。在當時的國際背景之
下,西方各國出于自身在遠東的利益,能否坐視中國為日本所吞并?日本得了中
國這片土地,能否暫抑瘋狂擴張、進而稱霸世界的欲火?是馬上四處出擊,驅使
中國龐大的人力資源為其征戰他國,還是為穩固這塊遼闊的新殖民地,先停下來
進行建設、發展和同化,而后再作下一步的打算?甚至一如歷代外來王朝那樣,
終于為他們所仰慕的漢文化熏陶,一改凶悍頑強的民族風格,變得跟漢民族一樣
儒雅柔弱,不再存稱霸之心?

  任何一個“不壞”的結果,都不能說明過程的必要与合理。人類發明了戰爭,
發明了自相殘殺的武器,發明了以一种文明摧毀另一种文明,或者一种較高(較
低)的文明征服另一种較低(較高)的文明,甚至整個人類的生存環境都有可能
在將來的某一天為戰爭和武器所毀滅,今天的人仍不得不承認,戰爭在人類社會
發展進程中往往起到的促進和催化作用。明白地說,就是所謂“進步作用”。但
戰爭終究不是一件好事,至少它的過程是非人道的,哪怕現代國際社會設計出那
么多的“人道”的戰爭公約,也還是設計不出一种“人道的戰爭”方式。

原載:思想的境界


──────────────────────────────────
歡迎轉載,敬請注明:轉載自《中國報道周刊》 [ http://www.mlcool.com ]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