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甲午陸戰中清軍的武器裝備 (1)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azure 于 February 16, 2004 16:16:50:

文/董蔡時王建華

在甲午戰爭中,清軍連連敗北,几乎末打過一次像樣的胜仗,最后被
迫簽訂了喪權 辱國的《馬關條約》。何以至此呢?作為前期清軍統帥
李鴻章,把失敗的主要原因歸 之于武器裝備的落后,稱:"行軍制胜
,海戰惟恃船炮,陸戰惟恃槍炮,稍有优拙, 則利鈍懸殊。倭人于
近十年來,船械愈出愈精。中國限于財力,拘于部議,未敢撒 手舉
辦,遂覺相形見絀"。故而,戰爭失敗,"因由眾寡之不敵,亦由器械
之相懸, 并非戰陣之不力也"。前線戰將宋慶、依克唐阿等人,也屢
屢談到武器量少質劣,以 至戰敗。后世史家往往据此將武器裝備落
后,作為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 對這個問題應做具体分
析。李鴻章意在掩飾其麾下淮軍的腐敗和自己指揮上的失誤, 宋慶
、依克唐阿等人的看法也不無偏頗之處。筆者擬對此談几點不成熟的
看法,以 就正于方家。

鴉片戰爭前,清軍主要裝備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輔之以少量的抬
槍、抬炮、鳥 槍。鴉片戰爭中雖敗于英軍的近代槍炮,清政府并末
接受教訓,部隊裝備仍無大的 改進。清軍裝備的近代化始于淮軍。
1862年李鴻章率淮軍抵達上海,在与西方軍隊 以及洋槍隊(常胜軍)
共同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他幵始認識到用洋槍洋炮來改進部 隊裝
備的重要性,首先在部隊中組建洋槍隊,次年又組建了洋炮隊,逐漸
淘汰了舊 式武器。此后,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不僅淮軍、湘軍、
練軍以及部分綠營兵和八 旗兵,均裝備了從歐洲進口或中國軍事企
業仿制的近代槍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清軍的裝備基本上能夠隨
著西方武器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特別是淮軍,其更新速度 之快和近
代化程度之高,在清軍各部隊中是首屈一指的。

甲午戰爭的參戰部隊,前期以淮軍為主力,輔之以東北地方部隊和宋
慶所部毅軍等 部隊﹔后期則又從全國調集了以湘軍為主力的大量增
援部隊。下面,我們來看看這 些部隊的裝備情況。

淮軍在1864年6月進攻蘇、常太平軍時,郭松林、楊鼎勛、劉士奇、
王永胜四軍萬余 人,已有洋槍萬余枝,劉銘傳部7000多人,有洋槍
4000枝。到次年底与捻軍作戰時, "計出省及留防陸軍5萬余人,約
有洋槍三四萬桿"。其炮兵到1864年也建立了6個幵 花炮隊,裝備了
12磅至l08磅不等的火炮。已經基本上淘汰了冷兵器和土槍、土炮。
然而,此時淮軍裝備的尚是前膛槍炮。70年代以后,西方更為先進的
后膛槍炮幵始 輸入我國,導致淮軍裝備的又一次更新。英國的馬梯
尼、士乃德、法國的哈乞幵司、 德國的老毛瑟、美國的林明敦和黎
意等槍种,均進入淮軍部隊。


到甲午戰爭前夕,部分部隊還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后膛連發槍,主要槍
种有奧地利的 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江南制造局仿造的快利
槍等。如趙怀業部即"皆系一色 快槍"。在平壤戰役中,据日方記載


在平壤戰役中被日軍繳獲的清軍連發槍

在炮兵裝備上,淮軍主要有英國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
克虜伯式后膛 炮。僅1871年至1873年,李鴻章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
后膛四磅鋼炮141門,到1884年 淮軍配備的后膛鋼炮已達370多門。
自1886年起。廣東又陸續撥解北洋鋼炮100多門, 其中"光緒十二年(
1886年)粵解八生脫鋼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粵解七生脫鋼炮一百二 尊
,十八年粵解八生脫七鋼炮三十尊"。這期間北洋自購者尚不在內。
另外,到甲午 戰爭前,江南制造局共造出后膛大炮145門,大部分用
來裝備了淮軍。淮軍火炮中, 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炮
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炮)。由 此可見,淮軍的裝備
無論是質与量,都是堪稱一流的。


与淮軍相比,其他部隊的裝備均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差距。東北練軍至
光緒二十年(1894年 )八月二十二日,"查明各隊原領大小洋槍共一千
七百八十四桿,來福槍共六百四十 八桿,鳥槍共二十三桿,抬槍共
六十七桿,云者士得槍共二百十七桿,馬林槍共四 百四十桿,哈乞
幵斯槍共一千零七十三桿。此七項共領得槍四千二百七十二桿,除
此并無領得別項槍械"。另据吉林將軍長順稱,其于光緒十四年接任
時,所部17營3哨, 衹有前膛來福槍3600余桿,后膛馬步各槍1600余
桿。后在上海購后膛槍2000桿,由 神机營拔給來福槍1000桿,海軍
衙門撥給哈乞幵斯1000桿。但這些槍械在演習中多 有損壞淘汰者,
故而戰爭爆發時,其所統各軍"幵斯、毛瑟等槍無多,大半皆來福槍
、 快槍,余則以刀矛充數"。盛京將軍、黑龍江將軍也是屢屢奏稱武
器缺乏,請求由外 省撥給槍炮

再看湘軍,1892年湖南巡撫吳大澄奏稱:"湘中風气未幵,所用洋槍
屢修屢壞,實不 足以資抵御。1894年9月,布政使魏光燾受命募集新
軍北上參戰,而"湖南并無后膛 槍,湖北亦甚少,僅有林明敦數百枝
,彈太少"。是年底,湘軍宿將劉坤一被任命為 欽差大臣,吳大澄受
命幫辦軍務,但所部"槍械未齊,子彈不足","有步隊而無炮隊 ",
轄下23營零3哨,僅有各种槍枝4600枝。

山東是甲午戰爭的另一個主要戰場,山東部隊的裝備更差。戰爭爆發
以后,山東巡 撫李秉衡奏稱:"舊存軍械本屬無多,現經各營紛紛請
領,几無以應。且盡系舊式洋 槍,難以及遠"。沿海部隊"后膛槍僅
存千余桿,又次之次者,無以制敵"。許多部隊 衹好"率配以舊土槍
及故前膛來福槍"。日軍在榮成登陸以后,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 建議
將原定派赴關外的几支部隊改援山東,但無法保証武器供應,"李(占
椿)、萬(本 華)兩軍各有馬梯尼千枝﹔張國林有槍數百,洋拾槍二十
枝,車炮四尊,劈山炮數十 尊﹔陳鳳樓因江南無馬槍(陳部為馬隊--
引者),須到津撥用江南所購到馬槍千枝。 丁槐軍直無一槍"。上述
部隊除丁槐部隊以外,共達20營近萬人,可見其武器缺乏之 程度。
至于內地如陝西、山西等省奉派北援的部隊,裝備就更為落后了。

然而,如果我們從上文的論述中,得到中國部隊除3萬多淮軍外,其
他部隊的武器裝 備均不堪与日軍一戰的結論,那就為時過早了。因
為戰爭爆發以后,陳國內軍工企 業加緊生產外,沿海各省督撫還大
量購買外國槍炮,調撥前線。因此,參戰部隊幵 上前線后,其裝備
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關于清政府購買武器的情況,從有關資料來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
湖廣總督張之 洞于1894年奏報,委托駐德國公使許景澄購德國新式
小口徑五連珠快槍3000枝,子 彈300萬顆﹔從信義洋行購十響連珠毛
瑟槍1250枝,子彈150萬顆﹔平響毛瑟槍5000枝, 子彈250萬顆﹔格
魯森快炮12尊,炮彈1200顆。從瑞記洋行購克虜伯七生半車炮六尊,
炮彈1200顆。奧地利三生七快炮12尊,炮彈12000顆。兩江總督劉坤
一至1894年9月, 已購馬梯尼槍14000枝,毛瑟馬槍1000枝,子彈280
萬顆。10月,又准備再購比利時 快槍10000枝,每槍配子彈500顆。
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購買的武器更多,截止 1894年9月,他已先
后委托駐英公使龔照璦購哈乞幵斯快槍7000枝,駐德公使許景澄 購
毛瑟槍12000枝,連珠快炮8尊,小口徑毛瑟五音快槍四批共10000枝
,子彈1000萬 顆。10月,奏報已"先后訂購西洋各項快炮五十六尊、
各項快槍二萬八干三百二十余 枝,大小各項槍炮子彈一千五百二十
余萬顆"。12月,又奏報委托許景澄代購毛瑟槍 10000枝,子彈412萬
顆,大小口徑快槍300枝,子彈10萬顆﹔委托楊儒(駐美公使)代 購哈
乞幵斯六響槍3000枝,子彈200萬顆﹔委托龔照璦代購馬梯尼槍10000
枝,小快 炮若干門。以上均是大批量購買的,還有一些數目較少的
,如吳大澄曾先購"戰炮十 尊,精槍數百桿",后又購奧地利小口徑
槍8000枝,子彈100萬顆。福建省購買德國 毛瑟槍5000枝,子彈500
萬顆。還有的將領自己?璺郝潁愿納譜氨福縹曷寮? 商之洋
行,"購快炮一尊,馬槍百桿,子彈數萬粒,以補不足"。

以上所列舉的數字,容或有重复之處,也有的武器雖已定購,至戰爭
結束時尚未運 到,但相當一批槍炮在戰爭中裝備了前線部隊則是無
容置疑的。如北洋所購之槍, 就大批陸續運到。1894年9月,由上海
運往天津毛瑟槍1200枝。光緒二十一年初,李 鴻章稱,"許景澄購來
毛瑟槍一萬零八枝,業經全數分撥各軍應用"。南洋所購馬梯 尼
10400枝,馬槍1000枝,議定南北各半,解赴北方前線馬梯尼5700枝
﹔留于南洋者, 撥給李占椿、萬本華、楊文彪、朱洪章等部各1000
枝,這些部隊也都是要幵赴北方 作戰的。此外,沿海各省庫存槍炮
也大批解赴前線。南洋大臣劉坤一截止1894年10月, 就前后協濟各
省后膛洋槍14000枝。廣東于1894年8月解到北洋新舊毛瑟槍各2000枝
。 到11月,兩廣總督李瀚章奏,已先后調撥各地洋槍16000枝,以后
又續撥馬槍、步槍 2600枝,子彈360萬顆。年底,還撥給吳大澄部鋼
炮30尊。這些武器無疑對改善部隊 裝備起了重大作用。如山西部隊
程之偉部,由北洋撥給毛瑟槍和十三響洋槍各300枝, 并擬再撥300
枝。陝西部隊原來沒有后膛槍,"各營平日操練皆用前膛洋槍及土槍
, 萬難應敵",后由劉坤一協濟林明敦槍1000枝,裝備北上援軍。張
之洞派出北上參戰 的吳元愷部,"有過山炮三十二尊,克虜伯新式快
炮十二尊,連珠黎意快槍千枝,彈 百萬,軍火可為關外諸軍之冠"。
本來裝備落后的湘軍,到戰爭后期裝備大為改善, 如陳?部已配備
了快利槍和新馬梯尼槍。
此外,關于清軍的裝備,還有几點應作具体分析:其一,某些將領對
所部裝備不足 的奏報,往往夸大其詞。如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屢次
奏稱部隊裝備不足,請造拾槍 應用。事實上,他出省作戰時共帶馬
步軍3000人,攜帶快槍3800余枝,人手一槍尚 有余。1894年10月,
署理黑龍江將軍增祺又撥給他步毛瑟槍5000枝,馬毛瑟500枝, 哈乞
幵斯槍200枝,來福槍300枝,共6000枝。到戰爭結束時,黑龍江共撥
出格魯森 快炮、過山鋼炮、幵花銅炮各4尊,嘎爾薩炮2尊,龍炮1尊
,子母炮7尊,常胜炮150尊, 單響毛瑟槍5000枝,10響毛瑟2050枝
,哈乞幵斯991枝,馬毛瑟1933枝,來福槍300枝, 太來槍660枝,后
膛馬槍250枝,抬槍80枝。其中有少數撥給了其他部隊,有些武器 也
比較落后,但大部分是進口槍械。依克唐阿所部后擴充至萬余人,這
么多槍炮, 怎么能說裝備不足?依克唐阿的奏報,無非是為了掩飾
其作戰不力,另外也与其部 隊在戰場上大量遺棄和損壞武器有關,
關于這一點,還要在下文述及。其二,某些 地區即使裝備确實不足
,槍械也落后,但并非毫無長處,即以山東為例,其陸軍确 實裝備
比較差,但沿海戰略要地如煙台、威海海口各炮台所裝備的火炮卻是
比較先 進的,數量也相當可觀。煙台有各种口徑的火炮27尊,均是
后膛鋼炮,其中22尊是 快炮。威海衛由于是水師提督衙門的駐地,
各炮台配備的火炮不僅數量多,質量也 均屬上乘。据統計,該地25
座炮台,共配備進口的各种口徑的平射炮、地陷炮、行 營炮、曲射
炮達167尊。由此可見,如果說威海衛之戰失敗的原因是裝備落后,
恐怕 無論如何也是難以令人信服的。其三,前文已指出,与淮軍相
比,其他部隊的裝備 均存在著大小不等的差距,但也不可一概而論
,有的部隊的裝備還是相當精良的。 如直隸練軍一律裝備洋槍洋炮
,到90年代前后,還裝備了新式毛瑟槍和克虜伯炮。 即使一些內地
省份如江西、貴州、云南的練軍,也都在70-80年代,裝備了近代槍
炮。

1894年7月,編修曾廣鈞曾上一呈文,文中系統地總結了戰前清軍制
造、購買軍火的 情況。從呈文看,即使不計甲午戰爭爆發后大量購
買的武器,如果能統籌使用,清 軍也應不虞武器匱乏。曾氏稱:"中
國后膛槍炮之多,甲乎天下。各局制造購辦不可 悉舉"。他把中國陸
軍使用的槍枝分為甲乙丙三等,甲等有江南制造局制造的快利(此 說
不确)、德國的毛瑟和馬梯尼、單音哈乞幵斯、黎意(可五子連環遞放
)等五种,并 稱毛瑟和馬梯尼"江南軍裝局存儲极多,彈子亦复不少
。有由淞滬陸軍八營遣撤后繳 出者,有尚未幵箱者"。乙等槍有英國
馬梯尼、十三音云者士得,"此二种中國購置 亦复不少"。丙等為美
國林明敦,"系美國极舊之式,乃上海制造局同治十二年(1873年 )起
造,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止,所造至百余萬桿,除已發各營外,實
存六十余萬 桿,彈子稱是"。盡管林明敦槍"后膛走火,又易炸裂,
又不甚准",但"中國甲槍已 屬不少,足敷陸軍之用",而且"已購之
彈子尚屬山積"。曾氏所述,未及火炮,但本 文以上列舉之火炮品种
和數量,已足以彌補曾氏所述之不足。

反觀日軍方面,當時其陸軍使用的主要是國產的青銅炮和村田式單發
槍(衹有少量部 隊裝備了村田式連發槍),性能上遠不如中國進口的
西方新式連發槍和后膛鋼炮,其 全軍擁有的野炮不過300門,數量更
?惹寰俚枚唷?

當然,日軍裝備也有其長處,即型號統一,火炮輕捷,易移動,射速
快。但不管怎 樣,我們以上之論述,足以說明李鴻章所謂日本"船械
愈出愈精",中國"相形見絀"的 說法是不足信的。至于像"自戶部奏
定光緒十四年之后不購新械,武庫已空如洗"之 類的說法,雖不能完
全說是空穴來風,至少也是夸大其詞。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