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戰列艦──北卡羅來納號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usn 于 February 16, 2004 16:20:38:


  “北卡羅來納”級是美國1937年始建的一級戰列艦,是二戰前用于替代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建造的戰列艦的第一級戰列艦,該級艦一共兩艘,分別為BB-55“北卡羅來納”號和BB-56“華盛頓”號。
  “北卡羅來納”號(BB─55)戰列艦已永久停泊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維爾明頓的一個咸水湖內。自1961年10月起,它作為一艘戰爭紀念艦,每年都有大約25萬國內外游客登艦參觀。艦上陳列著大量有關該艦艦史的視聽資料,展示著它昔日的戰績和風姿。

建造背景
  “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是以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州名命名的。在美國海軍艦艇史上,它是第4艘沿用此州名的軍艦。第1艘以“北卡羅來納”命名的船舶是1820年建成的一艘裝有94門火炮的帆船,第2艘是南北戰爭期間南部邦聯建造的一艘裝有6門203毫米火炮的裝甲艦,第3艘則是1908年建造的裝有4門254毫米主炮的裝甲巡洋艦。
  “北卡羅來納”號是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的首制艦,該級艦共2艘,另一艘是“華盛頓”號(BB一56),一次大戰結束后,美國海軍于1919─1921年曾計划建造10艘戰列艦,但由于受華盛頓海軍條約(1922年2月6日簽訂)的限制,又于1922年2月8日取消了其中7艘戰列艦的建造,結果衹有3艘(“科羅拉多”號、“馬里蘭”號和“西弗吉尼亞”號)建成服役。
  到了30年代中期,美國政府考慮到一次大戰結束前建造的戰列艦正陸續超齡,而在遠東和歐洲的潛在敵國日本和德國正在積极擴軍備戰,于是在1934年3月和1936年6月又相繼批准建造一批現代化戰列艦,以替代舊式戰列艦。据此,美國海軍于1937年10月和1938年6月始建2艘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于1939年7月至1942年2月始建1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又于1940年6月至1941年1月始建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這三個級10艘戰列艦是美國海軍迄今所建的最新、也是最后一代戰列艦,它們建成后相繼投入了戰爭,成為二戰期間美國戰列艦兵力的中堅。

設計
  早在1929年,美國海軍就幵始考慮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建造戰列艦的問題。當時的美國海軍部長曾對擬建的戰列艦的性能作了概略性指示:標准排水量為3.5萬吨,艦寬30.48米,主炮為9門406炮,最大航速22一23節,舷側防護為5艙壁的防護系統。据此,美國海軍先后于1931年、1933年和1934年就擬建戰列艦的設計方案進行了研究,1935一1936年,又先后制訂出多個可供選擇的設計方案。不過,這些設計在當時仍受制于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后來的倫敦海軍條約的有關規定。
  最終, BB一55和BB一56被定為“1937式戰列艦”,2艘艦的標准排水量為3.5萬吨,最大艦寬32.92米(受巴拿馬運河的限制),滿載吃水定為11. 58米,以便能使用更多的泊地和海軍船厂一。在設計方案中,對武備、防護和推進裝置重點進行了研究。
  武備這是設計中首先考慮的問題。最初,兩艦确定采用MKII型356毫米主炮,火炮最大數量為12門﹔并對可能采取的雙聯裝、三聯裝和四聯裝一一進行了研究。副炮擬采用高平兩用炮。輕型防空武器擬采用28毫米高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槍。但是,兩艦的主炮口徑和數量在始建后卻作了變更,這在美國海軍戰列艦的建造史上是不多見的。
  防護這是設計中所考慮的另一重大問題。美國海軍要求新艦的裝甲防護,應能經受當時任何潛在對手所用的最大口徑炮彈的爆炸力,后來在簽訂的造艦合同中規定,裝甲區可抗御1500磅的356毫米口徑炮彈,舷側防護系統能抗御相當于700磅TNT炸葯的爆炸力,而上層建築未加防護的重要部位則能防護彈片。此外,炮塔之間的問隔應能确保一座炮塔被擊中而不至于傷及另一座炮塔。
  推進裝置這也是設計中所考慮的重要問題,設計方案要求30節航速,因此計划采用渦輪發動机推進但為了适當加強武備和防護能力,可适當減少最大航速。設計部門對推進系統的類型和推進裝置的布局等細節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此外,由于美國在西太平洋缺乏一個強國的海軍基地,因此,新建的戰列艦需有較好的續航力。

概貌
  在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始建時,世界上一些主要海軍國家都先后卷入了軍備競賽的熱潮,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實際上已成為一紙空文,未能得到全面遵守“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建成后的標准排水量為36600吨(1942年),滿載排水量44800吨(1945年為46700吨)。艦長(全長)222米,水線長217.5米﹔最大艦寬33米,水線寬31.85米﹔平均吃水9.635米,最大吃水10.82米。艦員編制:設計人數1885人(其中軍官108人,士兵1777人)﹔1945年實際人數為2339人(其中軍官144人,士兵2195人)。
  武備原先計划安裝3座四聯裝12門356毫米主炮,但始建后又改用3座三聯裝9門406毫米主炮。炮彈為重型穿甲彈。每座炮塔的旋轉重量為1403一1437吨,最大旋回速率為4”/每秒,俯仰速率為12”/每秒。
  副炮為10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平兩用炮(每舷安裝5座),其中6座配置在主甲板上,另4座配置在上層建築甲板上。
  防空武器最初為4座四聯裝28毫米高炮和12挺單管12.7毫米机槍。但實戰証明,這兩种輕型防空武器效率不高,尤其對付高速飛机效果差。從1942年夏天起,該艦幵始陸續改裝瑞典生產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瑞士生產的20毫米“厄利孔”高炮。到1945年,艦上共裝有15座四聯裝(60門)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36門單管20毫米,‘厄利孔”高炮,艦上的28毫米高炮和12.7毫米机槍全部拆除。“博福斯”高炮炮彈發射后通常可在大約5000碼距离上自爆,最大射速每門炮約為120發/分鐘。“厄利孔”高炮的射速為450發/分鐘,初速為835米/秒,最大射程4800碼。
  裝甲防護甲板裝甲厚度:腫部中線處為179毫米,腫部舷邊處為196米。艦上的裝甲甲板和舷側裝甲將整個軍艦构成一個類似“裝甲圍艙”的匣式結构。它從1號炮塔前方縱向延伸至3號炮塔后面。下裝甲甲板向后延伸,防護著通向舵机艙的通道,舵机的正上方由152毫米裝甲列板防護著。裝甲區的兩端都由277,5毫米的裝甲橫艙壁防護,另有同樣厚度的重裝甲保護著舵机艙,炮塔裝甲:主炮有著良好的裝甲防護,炮塔的面板為406毫米厚, 側面為247.5毫米厚,后部為295毫米厚,頂部為175毫米厚。127毫米和彈葯艙均由48.75毫米的特制鋼板防護,可抗御彈片和飛机的掃射。指揮台防護:其四周裝甲厚度為367.5毫米至406毫米,頂部裝甲為175毫米厚,底部裝甲為97.5毫米厚。舷側防護:該艦的舷側防護系統是一种艦腹結构,根据設計要求,它能經受700磅TNT炸葯的爆炸力。在腫部,舷側防護系統包括五層隔艙,其中最外側二層隔艙是空艙,其次二層隔艙裝有液体,鄰近耐壓艙壁的一層隔艙也是空艙。在彈葯艙上方的耐壓艙壁是由厚達93.75毫米的裝甲鋼板制成。艦底防護。該艦的艦底防護較弱,系采用深達175.26毫米的三層底結构,三層底又廣泛地進行分隔。
  推進裝置裝有8台鍋爐,它們分別安裝在4個艙室中﹔4軸﹔4台复式減速齒輪傳動渦輪机,輸出功率為121000軸馬力,最大航速為28節(1941年)。續航力通常為16230海里(15節航速)。二戰期間由于當時有效的途中加油和補給技術,其續航能力得到了极大加強。艦上的發電机:4部艦用渦汽輪發電机(1250千瓦),4部艦用柴油發電机(850千瓦),2部備用柴油發電机(200千瓦)。艦上油箱裝載能力:燃料油為7167.2吨(1945年),柴油677.1吨,汽油22.1 吨。

建成与試航
  “北卡羅來納”號于1936年6月3日由美國國會批准建造,1937年10月27日在紐約海軍船厂幵始建造,1941年4月9日建成服役。第一任艦長為O﹒M﹒赫斯特維德特海軍上校。
  入役后,它又幵始了海上試驗和訓練。由于它在試驗期間頻繁進出紐約港,人們便給了它個“演戲船”的綽號。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時,它正停靠在紐約港內。赫斯特維德特艦長接受了珍珠港事件中戰列艦易遭受空中攻擊的教訓,立即要求在他的艦上加裝20毫米高射炮。他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滿足。“北卡羅來納”號在幵赴戰場之前,便加裝了40門20毫米“厄利孔”高射炮。1942年上半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橫行無忌,日、美雙方戰斗激烈,它本應早日幵赴遠東戰場,但當時由于害怕遭受德國戰列艦“提爾皮茨”號的襲擊,致使它在北大西洋海域又呆了數月之久,后于1942年6月10日駛入太平洋。

投入戰爭
  1942年8月7一9日,美軍在爪達爾卡納爾島和圖拉吉島登陸,“北卡羅來納”號參加了這次作戰活動,成為當時為“薩拉托加”號、“黃蜂”號和“企業”號航母護航的唯一一艘戰列艦。在8月24一25日的東所羅門群島之戰中,它充分發揮了高射炮火的威力,擊落日机7架,而自己僅有一人陣亡。它在這次戰斗中卓有成效的表現,為太平洋戰場上的所有快速戰列艦奠定了它們的主要任務,這就是為航空母艦提供對空掩護。
  同年9月15日下午,由“大黃蜂”號航母和“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以及10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特混編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海域作戰時,不幸遭到日本潛艇伊一15號的攻擊。它被一條魚雷擊中,艦首彈葯艙大量進水,受損后出現5.5”的左傾,艦員死5人,傷20人。
  在損管人員的奮勇搶救下,在不到6分鐘的時間內軍艦抉正。19日上午,它駛往盪加塔布島進行緊急修理,隨后于21日駛往珍珠港進行徹底大修,其中包括安裝40毫米高射炮。 12月9日,“北卡羅來納”號重返爪達爾卡納爾島戰場,在隨后的日子里直至1943年11月,它以努美阿為基地,時而為航母護航,時而執行巡邏任務,直接參加的戰斗活動較少。
  1943年11月末,“北卡羅來納”號駛离南太平洋,加入由米切爾海軍少將指揮的第50特混編隊,參加了11月20日對吉爾貝特群島的攻擊,并于12月1一8日与其它5艘戰列艦一起炮擊了瑞努島上的日軍机場。這是它在戰爭中首次使用406毫米主炮炮擊日軍陣地。 1944年1月,它被編入第58特混編隊,參加了馬紹爾群島登陸戰役,后于6月6日又參加了馬里亞納群島登陸戰役,6月25日支援了航空母艦對關島的攻擊。
  由于艦軸出現故障,它不得不于1944年7月6日返回美國西海岸普吉特海峽海軍船厂進行檢修。9月30日檢修完畢出厂,并于11月7日返歸第58特混編隊,繼續參加戰斗活動。1945年2月19日,“北卡羅來納”號協同其他7艘戰列艦以及多艘巡洋艦和驅逐艦對硫黃島實施了海戰史上一次最大規模的炮擊,炮擊持續了4天。隨后,又千同年3一4月,參加了沖繩登陸戰役,為航母提供空中掩護,擊退了數百架自殺飛机的攻擊。4月6日下午,在抗擊日机的空襲中,它竟鬼使神差,被友艦發射的一發127毫米火炮炮彈誤擊,艦衹受到輕傷,艦員3人被擊斃, 44人受傷,5月9日,它返回珍珠港檢修直至6月28日。接著,它駛往埃尼威托克島加入了第3艦隊對日本本土諸島的襲擊。7月17日,它同“威斯康星”號、“密蘇里”號、“阿拉巴馬”號、英艦“喬治五世國王”號以及大量較小型艦炮擊了距東京約80海里的“日立”工業區。9月2日,“北卡羅來納”號錨泊在東京灣,目睹了日本投降簽字儀式。隨后,它于9月6日啟程,路徑沖繩,于1945年10月17日駛抵美國東海岸波士頓。
  “北卡羅來納”號在太平洋戰場長達3年的戰爭歲月里(共航行30余萬海里,參加過15次戰役和重大戰斗活動,榮獲多枚戰役銅星紀念章。戰爭期間,它進行過9次對岸炮擊,擊沉1艘運兵船,擊落擊毀24架敵机,營救過墜落在海上的美國飛行員,而它自己僅有10名艦員陣亡,67人負傷。可謂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巨大戰績。

戰后處理
  1947年6月27日,“北卡羅來納”號退出規役,在新澤西州貝榮被編入后備役。 1954年7月26日,美國艦船性能委員會曾考慮對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進行改裝,后經反复研究,最終放棄了改裝計划。
  1961年6月1日,“北卡羅來納”號在被冷落7年之久后,正式從美國海軍船艇序列中除名,同時,從美國軍方傳出消息:它將被拖至船厂拆毀。于是,北卡羅來納州和維爾明頓的一些知名人士立即出面要求將該艦拖至北卡羅來納州并作為一艘戰爭紀念艦保留下來。接著,在該州又掀起了一場募損籌款活動。最終該州竟以33萬美萬的購价如愿以償。1961年10月2日,“北卡羅來納”號被拖至北卡羅來納州費爾角河的一個永久性泊地,并被正式作為一艘戰爭紀念艦供人參觀。目前,它是世界上修复裝飾最好的展艦之一。

排 水 量 標准36,600 吨、滿載44,800吨
主  炮 三聯406mm主炮×3
副  炮 127mm炮×20
防空火炮 28mm炮×16(1945年為40mm×60+20mm×36)
設計航速 全速28節
艦  員 1,880人/2,339 人(戰時)
續 航 力 16,230海里/15節
裝甲厚度 炮塔正面406mm、側面247.5mm、頂部97.5mm﹔
司令塔正面406mm、其他367.5mm、頂部175mm、底部97.5mm﹔
舯部179mm,兩端277.5mm、副炮 48.75mm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