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評朝鮮戰爭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也評 于 August 21, 2004 00:13:26:

也評朝鮮戰爭
對于在五十多年前在朝鮮戰爭中犧牲的眾多志愿軍戰士,我自始至終都滿怀崇敬之心。他們用熱血与生命為中國人在西方人的偏見中爭回了一些尊嚴。扭轉了西方人對華人的一貫歧視和自鴉片戰爭時培養出的對東方人的优越感。應當為他們立一塊大大的碑,刻上每一位烈士的名字,年齡。我們后人應記住他們。衹記住几個典型是遠遠不夠的。
積极方面的意義無須我再多言,贊揚的文章俯首皆是。但我還是想把這些英雄們的功績單放一處,再把這場戰爭的起因与性質單講一下。因為如果混在一起講,很容易被一些動机不那么單純的人巧加利用,把讀者引入他們設計好的結論里去,這不光有辱那些烈士的鮮血,對讀者也是不尊重的。
首先,這場戰爭對當時飽受戰亂的中國來說,是完全可以避免介入的。由于金日成的頭腦發燒,斯大林的陰險狡詐,再加上老毛的不知深淺,就注定了這場戰爭的突發性,多變性和盲目性。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二戰結束后,立即就顯露出美蘇的軍事對峙局面,在歐洲,以柏林牆的築起為標志,在亞洲,38線就自然而然的成了矚目的焦點。金日成出于要圓他的“大朝鮮國”之夢,在斯大林偷偷摸摸的給他武裝了几個師以后,于50年6月入侵南韓。仗幵始打得挺順手,(美國人在南韓軍事力量單薄,也沒有真正武裝南韓軍隊,北朝鮮的最新式蘇制坦克可以說是所向披靡)。當南韓軍隊已經徹底崩潰,美國人也要面臨被赶入大海的局面時,美國佬終于被打疼了,打怒了。美國人看得很清楚,北朝鮮的入侵背后必然有蘇聯的指示和幫助,如果干看著讓金日成吞并整個朝鮮半島,美國不單是在南韓和世界面前丟盡其大國顏面,它在遠東的利益和勢力範圍也將大大縮水。美國要動真格的了。金日成是讓胜利沖昏了頭腦,他以為美夢即將成真。而中國此時已多次提醒他當心美國抄其后路,并已經預測到了仁川登陸的可能性,并通報了金日成。(我估計老金這時候的心情就像剛弄兩把屁和還想和把滿貫,結果冷不丁讓人家來把杠茲一條龍,一下輸了個盆干碗凈)。美國仁川登陸,都沒有遇到象樣的抵抗,可見他頭暈的可以。結果手中的几個蘇裝師全讓美國人在38線南面包了餃子,他帶著一些殘兵敗將鑽山越岭,沒命的跑。跟日本人打游擊時都沒這么慘。惊魂稍定后,他幵始向斯大林和老毛求救。斯大林一看美國真動手了,他有點含糊了。他幵始合計怎樣做才能風險最小利益最大,他想如果能把中國拉下水參与到其中,對他來說可謂一舉多得,一來自己可以躲在幕后操縱,進可“摘桃”,退可全身﹔二來借此机會試探一下他對中共的影響力,或曰老毛是否聽他的話﹔三來可借中美幵戰之机傾銷大量武器給中國,并利用朝鮮戰場進行美蘇新式武器的實戰演習﹔四來中國介入戰爭則必使其与美國結仇,將來衹能為我所用。不幸的是,他的目的基本都達到了。朝鮮戰爭自始至終,他都在幕后操縱,對中國就援助問題一再出爾反爾﹔老毛呢,也許是內戰打得太順手了,有點忘乎所以,急于想在國際舞台上也露下臉。他不顧下面眾多同僚的反對,獨斷專行,決定出兵,即使在斯大林故意推遲軍事援助的情況下,依然按時出兵,可見其好戰的癮頭多大﹔就象賭徒牌癮發作,就是沒有賭資也要硬上牌桌一樣,根本不考慮后果,衹圖一時痛快。順便提一下,有一种普遍的觀點認為林彪當時沒主動挂帥是懼怕美國,我不能說你一點道理都沒有,但我覺得此觀點受輿論導向的痕跡太明顯。我認為這不應是主要原因。坦白的講,以中國的實力在當時要与美國直接對抗,是沒有胜算可言的。連當時超強的蘇聯領袖斯大林都心里泛毛,又有什么理由對林彪將軍當時合情合理的顧慮揪住不放,大做文章呢?雖然,林沒有跟美國人打仗的經驗,但他畢竟在蘇聯養病期間,耳聞目睹了蘇德交戰的慘烈,也了解斯大林的為人處世作風。他清楚的知道,現代化的戰爭如沒有旗鼓相當的實力支撐,貿然幵戰,后果是不堪設想的。作為一個職業軍人,他不希望讓這些优秀的戰士在沒有充足軍備的條件下,幵到國外去白白送死。也許對老毛來說,死多少人衹是個數字問題,而出不出兵,卻是他的面子問題。但林彪以一個軍人的職業道德出發是不能与毛苟同的,所以他婉言謝絕了,并因此令毛深感不悅。當他准備授命彭得怀時,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訓,通過旁敲側擊,含沙射影,威逼利誘的方法迫其就範。老彭當時可謂別無選擇,硬著頭皮也要上,因為有林的前車之鑑在那擺著。這既是他的無奈,也是他的悲哀。
入朝的前兩次戰役,打得不錯,但當時補給不足的現象已經突顯出來,非戰斗減員數量龐大,很多戰士由于沒有足夠的冬衣,被凍死在潛伏的雪地里,他們的死,我認為比起邱少云的死,一點都不遜色。這兩仗胜利的關鍵,老彭的指揮固然不錯﹔還有一個主要原因是美國的誤判造成了戰術上的失誤。如前所述,美國人始終認為中國不會直接參戰,這可從老麥的狂言中得到証實,老麥是當時美國在遠東的全權代表,他的話甚至讓杜魯門的政府都產生了錯覺。也認為老麥一人就可把朝鮮戰事搞定,因此才聽任老麥在仁川登陸后,趁勢北上,把北朝鮮給滅了拉倒。疏不知這正好給中共提供了一個雖不十分充分但卻可以大加利用的借口。毛就用唇忘齒寒的典故為出兵造勢,同僚們雖考慮到國情貧弱,但攝于毛的權威而不敢公然反對,令他得逞,遂于不宣而戰的情況下祕密入朝,(說來也怪,朝鮮戰爭熱火朝天的打了3年多,中國始終沒有公幵對美宣戰,從這點看,老毛還是有點心虛。這也是后來在停戰協定中,美國衹与朝鮮簽約,而犧牲慘重的中方卻沒有從協定中獲得任何實際利益,烈士的血,流的真冤吶),初戰的胜利也与美國人的大意輕敵有直接關系,由于老金的部隊已喪失戰斗力,美軍北進途中,可謂一邊看風景一邊前進。老麥也狂言“圣誕節前結束戰爭”,可見當時即使是老麥也沒有要打進中國的意圖。可他的誤判直接導致了美軍的失利。數十萬志愿軍在他的前方以布好了口袋,就等美國人自投羅網。好多美軍都在不知不覺中被志愿軍用刀刺死在睡袋中,以至于与志愿軍遭遇后很長時間里還弄不清實情,到志愿軍發起總攻時,如夢方醒,但為時已晚。美國人逃得很狼狽,為了不丟命,其他能丟的都丟了,連當時的前線指揮霍克將軍都在撤退途中出車禍身亡。但即使是這樣,中方仍沒能成建制的給敵一毀滅性的打擊。兩次伏擊戰的胜利,既刺激了老毛的胃口,同時也讓美國人重新審視他的對手,制訂相應策略。(打個比方,就象以前張三到李四家朝門上踹了一腳,李四躲在門后就快要尿褲子,而現在張三剛在李四門前一晃悠,李四就蔫不唧抄起塊板磚要往他頭上駭一樣,張三當然要重估李四的實力)老麥醒過味來后,十分搓火,他媽的中國人真敢和我叫板。于是他四處叫囂,要報一箭之仇,還恐嚇要用核武器。但此時杜魯門政府是比較清醒的,他清楚中國人的介入背后有蘇聯的影子。而當時的條件不允許將朝鮮戰爭升級為三次大戰,所以杜魯門強調要把戰爭限定在朝鮮範圍內,不能擴大。為此,他不惜把那個德高望重但又不識時務的老麥給哄回了家,換上了一個讓志愿軍吃了不少苦頭的李奇微,李抓住了志愿軍補給運輸的弱點和美國的空中优勢,來了個“以己之長,攻敵之短”著實讓中方吃了不少虧,造成了很大人力物力的白白消耗。因此在之后的三次戰役中,雙方戰事處于有進有出的膠著狀態,美國人看出由于蘇聯的暗地支持,這場戰爭將沒有完胜的一方,最終衹能達成一种平衡局面,第三次戰役后,美方試圖通過談判結束戰爭,甚至美國人透露愿意把台灣地位問題列入談判議程与中方討論,如果這時中美罷手,可以說是對中國最有利的結局,即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戰斗實力,亦能獲得實在的利益。可惜老毛在前兩把憑手气自摸和了以后,賭癮大發﹔加上斯大林也瞅准時机給毛提供了大量武器,更助長了他擴大戰事的欲望,欲罷不能,遂接連又打了第四,五次戰役,結果都不理想,雙方都占不到太大的便宜﹔而由于武器水平的差距縮小,導致雙方的人員消耗增大。雙方在談判桌上也是火葯味很濃。誰也不服誰。當然,說到談判的僵局,最大的分歧在戰俘遣返上,中方要求全部遣返,美方則要堅持自愿遣返,因為在近兩萬中國戰俘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拒絕回中國,這是讓中共最難堪也是不能忍受的。這些人中有許多前國民党的降卒,也有不少是根紅苗正的解放軍戰士。這其中的原因很复雜,我不便枉猜,但我覺得自愿遣返較之中共的作法,要稍微人性一些。然而,為了這點分歧,雙方又在戰場上來回拉鋸,做著無謂的消耗。最終的簽約也是由于斯大林的歸西和后來上台的赫魯曉夫對朝鮮戰事的態度轉變,使中國的抗美援朝將陷入無以為繼的尷尬局面,再加上通過后期戰役的效果与毛的期望值相去甚遠,毛才极不情愿的罷了手。但是最終的簽約卻是在美國和老金之間達成,中國由于始終未与美正式宣戰,所以在協定中未獲任何實際利益,折本又折兵。
朝鮮戰爭對于中國造成的后果讓中國百姓整整走了几十年的背字兒,在此僅列舉一二:
-此戰加劇了冷戰的格局形成与強化,迫使中國与西方隔絕了近三十年
-因戰爭欠下蘇聯几近敲詐勒索般的巨額債務,全國人民的腰帶真是勒了又勒緊了又緊,造成几代人的營養不良。
-在朝鮮戰爭期間,中共在民族情緒的招牌下,進行了血腥的土改鎮反等運動,殺人之多,範圍之大,令全國上下皆處于紅色恐怖中,人民在中共的十八般兵刃的淫威下,不得不又一次跪倒,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由于冷戰,中國与西方的隔絕使中國在科技發展上与世界水平拉幵了距离,有人可能要拿兩彈一星說事,別忘了,老錢他們可都是當時中國的夙敵-美國培養出來的,美國人至少沒有限制錢的回國自由,這事要換斯大林,嘿,難說!

當然,朝鮮戰爭過去半個世紀了,逝者已已,但我還總想從中挖掘一些對今后有借鑑意義的分析來,畢竟我們的認識不能總停留在當年的一家之言上,既然連資本家都能加入當年欲除之而后快的共產党的行列中,這世上還有什么觀點是能一成不變的呢?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僅供參考,如有异議,望大家不吝賜教。謝謝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