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初期的蘇北戰場 - 內容提要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汪朝光 于 February 03, 2007 18:49:47:

國共內戰初期的蘇北戰場

汪朝光

內容提要
蘇北是全面內戰爆發之初國共雙方的主要戰場。蘇北緊鄰國民政府統治的中心地帶南京上海地區,抗戰時期成為中共著力經營之根据地,在戰后國共武裝對立的大環境下,對國民政府統治中心區构成較大之威脅,為國民政府勢所必得,大規模內戰自此發端并非偶然。國民政府在蘇北作戰之构想,著重于收复蘇北,解除中共對京滬地區的直接威脅,并為下一步進攻山東、尋求中共部隊主力之決戰准備條件。中共在蘇北的作戰构想,是力圖以內線作戰,最大限度地消耗對手實力,遏制政府軍的進攻勢頭。國共雙方對蘇北作戰之构想不一,評价也不同,雙方均可稱基本達成其預期目的。國民政府所得為收复蘇北地盤,并將中共軍隊驅至山東﹔中共所得為消耗了對手實力,保持了部隊的基本完整,并由分散部署整合為統一戰力。然國民政府對蘇北作戰的指導方針較為保守,目標過于局限,既未能一鼓而下蘇北,又未能嚴重打擊中共部隊的主力。中共內部對蘇北作戰方針本有爭議,但在實戰中得以協調一致、靈活運用,在大勢退守中保持了部隊士气与戰力,并以蘇北作戰實踐發展出較為完整的內線作戰方針。此等不同之得失相較,或可說明國共內戰之最終結局。
引 言
自抗戰中期幵始,蘇北即成為中共著力經營的根据地之一。[1] 皖南事變后,新四軍軍部重建,移設于蘇北,國民政府勢力逐漸被擠壓退出蘇北,蘇北与山東兩大根据地倚角相恃,在中共全盤戰略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抗戰胜利后,國民政府因多數軍隊遠在大西南后方,運送需時,對蘇北曰偽占領區的接收暫時衹能及于少數重點城市,而對廣大縣以下鄉間地域則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共則以地利之便,接收了曰偽占据的蘇北大多數縣鎮,形成了北連山東、西連安徽的大片鞏固根据地。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蘇北与國民政府統治的中心區域南京上海地區不過一江之隔,中共在蘇北的發展,使國民政府備感威脅,從而為其所不容。政協召幵前后,局勢一度較為緩和,但國共雙方的備戰行動并未因此而停止,國共兩軍在蘇北鄰近長江一線對峙,和平局面并不穩固。隨著大局轉趨惡化,國共內戰已無可避免,蘇北在國共雙方的戰爭棋盤中均為一重要棋子。以蔣介石的軍事戰略:“第一是要占領匪軍的政治根据地,使他不能建立政治中心,在國內外喪失其號召力。第二是要摧毀其軍事根据地,搗毀其軍需工厂与倉庫,使其兵力不能集中,補給發生困難。第三是封鎖其國際交通路線,使之不能獲得國際的援助。”[2] 蔣認為,中共以延安為政治根据地,以山東沂蒙山區為軍事根据地,以膠東為交通供應根据地,而后兩者全在山東,因此蔣最關注山東戰場。但是,中共山東根据地東為大海,南有蘇北根据地,西、北有晉冀魯豫根据地為屏障,而國民政府在華北部署的兵力有限,要解決山東,必先拿下蘇北。所以就政治与軍事兩方面而言,蘇北均為國民政府勢所必得。中共方面,視蘇北為楔入國民政府統治中心區之前沿根据地,先計划外線出擊,后實行內線作戰,目的都是通過打擊對手,繼續保有蘇北,并以此發展与檢驗對國方作戰之軍事戰略戰術。因此,在全面內戰爆發之初,蘇北實際成為國共雙方全力爭奪的最重要戰場。有鑑于此,本文以國共雙方在蘇北戰場的軍事戰略戰術、作戰部署及具体作戰經過為討論重點,旁及与之直接相關的安徽淮南淮北戰場,并在此基礎上,評析雙方作戰之利弊得失,期以推進對國共內戰軍事史之研究。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