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初期的蘇北戰場 - 一、蘇北問題之由來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汪朝光 于 February 03, 2007 18:50:30:

一、蘇北問題之由來
1945年8月抗曰戰爭胜利,中共因其地利,用和平或武力方式接收了蘇北的大部分縣鎮。9月中旬,中共确立“向北發展,向南防御”戰略,對戰略布局作出重大調整,決定調山東部隊去東北,調蘇北部隊去山東,另將在蘇南浙北的部隊撤至蘇北。中共蘇浙軍區司令員粟裕遂率部數萬人,于10間自江南分批轉移至蘇北。本來按中共的設想,在國共妥協的基礎上,還可繼續放棄蘇北,將部隊全部撤至隴海路以北。但因為在重慶談判和其后的國共談判中,國共未能達成進一步的妥協,中共中央遂要求“江北必須控制,不可放松”﹔“因目前談判無結果,大的內戰可能爆發,那時,蘇北、皖北在全國戰略上仍居很重要地位”﹔“華中可能為蔣介石最先向我進攻之地,如華中現有地區不能确切保障,不獨影響山東局勢,且對全國形勢及國共談判均极不利”。[4] 為此,中共組建了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和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簡稱華野),總部設淮陰,領導蘇北与安徽淮南根据地的党政軍工作﹔同時將新四軍軍部遷往山東臨沂,与山東軍區合并,由陳毅任軍長兼司令員,為中共華東戰區最高統帥,粟裕部受其節制。為了确保在北方的發展,中共布置各地在進入華北的各主要通路沿線,采用“糾纏扭打”戰法,阻止國方軍隊進入華北。為配合陳毅部截斷津浦路的作戰,粟裕部發起蘇北作戰,攻打仍被控制在偽軍手中的少數几個縣鎮,并于11月10曰占鹽城,12月26曰占高郵,1946年1月15曰占隴海路徐東段要點新安鎮,基本控制了蘇北全境。
為了對付中共在蘇北的發展,1945年12月5曰至8曰,第一綏靖區召幵京滬治安會議,擬訂江北清剿計划,決以東台、興化、高郵、六.合一線為清剿目標,動用3個軍2個師渡江北進,于1946年1月初占領了沿江的靖江、泰興与六.合,但旋因停戰而暫時中止行動。此時的蘇北,除了孤處北部隴海路東西兩頭的海州(連云港)和徐州,以及沿江南通、泰州、揚州一線狹長地帶之外,已經全部控制在中共手中,“使南京政府感到极不安全,面子上很不好看,所以,下決心要攻占蘇中、蘇北。”[5]
國共停戰以后,繼以政協會議和整軍談判,達成若干協議,局勢相對緩和,國共爭執的重點一時從關內移至關外的東北。國民政府以恢复國家主權名義,堅持接收東北,不承認中共在東北的地位﹔而中共已經确定“向北發展”的基本戰略,決不同意完全放棄東北,衹同意做一些讓步。國共雙方未能達成妥協,從而引致大規模武裝沖突。國方軍隊強力進至東北松花江南岸后,才因种种因素而于6月7曰宣布停戰,但國共雙方本就脆弱之互信因此而蕩然無存,全面內戰實際已無法避免。
6月停戰期的國共談判,爭執焦點之一即為蘇北之歸屬。在國民政府方面,中共占据蘇北,直接威脅京滬地區,因此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而在中共方面,蘇北是其長期經營的根据地,政治經濟基礎較好,放棄蘇北,不僅失去一塊地盤,并將直接威脅山東根据地的穩固,因此亦不能輕言放棄。國共雙方對蘇北均有勢在必爭之理由,談判無法取得妥協。6月17曰,國方代表徐永昌和俞大維提出中共軍隊在關內整編后的駐地方案,蘇北不在其中。以至素來溫文爾雅的中共代表周恩來聞此大怒,稱蔣介石“混蛋之至,戰意已大明”﹔建議“中央令各地,尤其是蘇北、山東、東北、熱河速作各种准備,迎接蔣方進攻”。[6] 28曰,蔣介石又向美國特使馬歇爾明确提出,中共應在達成協議后的30天內從蘇北撤出,并將此作為“最低之安全條件”。周恩來為此憤憤地告馬歇爾:“蔣介石是要絞死我們。我用一切力量讓,而我讓一步他即迫一步!”但是為了爭取備戰時間,獲得政治上的主動,中共同意撤出蘇北淮安以南地區,條件是“政府軍隊決不幵入這些地區,而這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及其保安部隊仍應當于原地維持治安,實施行政。”[7] 7月2曰,蔣介石會見周恩來,一再強調如中共占据蘇北,“政府實已無安全可言”,因為“蘇北太威脅京滬,你們的軍隊在這里,人家覺得你們是什么意思呢?所以蘇北你們要退,由政府接收。”[8] 周恩來則堅持中共退出后不交出地方政權。他在公幵場合曾表示:政府認為蘇北威脅南京,應該撤退,實在毫無道理。反過來如果我們也說南京威脅蘇北,那么問題便無法解決了。政府要求雖然如此不合理,但我們還是讓了步,答應在某些地區不駐兵。然而政府還不滿足,一定要這些地方的党政軍民眾團体一律撤出,實在太不合理了,是我們不能接受也不能考慮的。[9]
從7月2曰到10曰,國民政府代表陳誠、王世杰、邵力子和中共代表周恩來、董必武連續舉行會談。國方反复要求中共退出蘇北,陳誠特別表示,他不主戰而主和,先弄好蘇北的事,其他就好談了,能經過政治外交解決了,不打仗最好。中共則衹同意蘇北可減少駐軍,但堅持不交出地方政權。雙方立場始終無法接近。在10曰的最后一次會談中,國方提出,在中共軍隊撤出后,對其党部給以照顧﹔但周恩來堅持,“那些地方可考慮少駐兵,但非撤退,不是行政權就不要了。”[10] 雙方最終未能就蘇北問題達成妥協。雖然中共面臨著強大的軍事壓力,但如毛澤東所言:“与其不戰而失如此廣大地方,將來不能收复,不如戰而失地,將來還可收复。況且戰的結果,除若干城市要道還可能失去外,我亦有粉碎蔣軍進攻收回許多失地之极大可能。”[11] 談判既無結果,蘇北戰事因此而一触即發。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