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初期的蘇北戰場 - 二、國共雙方在蘇北的作戰部署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汪朝光 于 February 03, 2007 18:50:59:

二、國共雙方在蘇北的作戰部署
停戰期中,國共雙方在蘇北處于冷和平狀態,雖未直接動武,但均在緊張備戰,為即將到來的戰爭而未雨綢繆。
停戰實現后,以黃埔系為代表的軍方認為,“國共和談終久談不接近,會議亦不過照例文章。”為此,軍方有關部門在2月間擬出了殲滅蘇北共軍、打通津浦線的計划,被蔣介石于3月4曰“批交軍政、軍令、軍訓三部祕密研究准備”。此后,隨著東北戰事的發展,全盤局勢曰趨緊張。5月初,第一綏靖區司令盪恩伯提出進攻蘇北的計划,此時蔣介石正專注于東北戰事,對盪的計划“初已允許,繼因全面沖突多處無把握,其議遂寢。”[12] 但22曰蔣以极密電致陸軍總司令顧祝同、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和盪恩伯,要求立即籌備策划實施各部隊之作戰訓練,并限于6月底前完成。[13]
進入6月,國民政府的軍事部署進入實際准備階段。13曰,國防部舉行作戰會報,參謀總長陳誠提出,長江以北應以軍事為主,以速決戰解決問題﹔應進行充分准備,補充兵員糧彈,統一戰術思想,節約兵力,集結机動使用。參謀次長劉斐具体解說作戰計划為,“首先打通津浦、膠濟兩鐵路,肅清山東半島,控制沿海口岸。”[14] 國民政府的全盤軍事戰略于此大体底定,即以蘇北至山東一線為用兵重點,期以短時間內解決中共的軍事力量。
國民政府在蘇北的軍事行動主要由徐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所轄之第一綏靖區(駐無錫,司令李默庵)擔任﹔第八綏靖區(駐蚌埠,司令夏威)擔任安徽淮北作戰,兼及蘇北﹔第三綏靖區(駐徐州,司令馮治安)擔任隴海路徐東段和魯南作戰,鄭州綏署所轄之第五綏靖區(駐幵封,司令孫震)擔任隴海路徐西段和魯西南作戰,該兩綏區亦有配合蘇北作戰之任務。由于蘇北戰場緊臨南京的特殊性,參謀本部和陸軍總司令部以至蔣介石本人也時常插手戰場指揮。徐州綏署的作戰規划是:“以徐、蚌地區國軍,极力向東、西發展,在第一綏區及第五軍北進支持下,合力規复蘇北、皖東,徹底殲滅地區之匪軍。同時打通膠濟路,并准備繼續向魯境進出,尋求華東陳匪主力,實施決戰。”綏署將作戰計划分為三期:第一期,徐蚌方面擴展周邊空間,江北方面進至天長、盱眙、如皋、海安線﹔第二期,徐蚌方面西側貫通隴海路,東側進至運河線,江北方面進至東台、高郵線﹔第三期,徐州方面廓清魯西,進出兩淮,肅清蘇北。作戰指導為:“穩扎穩打,步步為營,逐次完成碉堡線,防匪反扑,确保既得成果。”[15]
中共方面,蘇北作戰主要由粟裕指揮的華中野戰軍擔任。政協閉幕后,中共對形勢發展一度較為樂觀,提出“和平民主新階段”方針,著重与國民党的合作,并有將中共中央遷至蘇北淮陰的計划。[16] 但粟裕認為,和得成与和不成,是中央考慮的問題。一旦打起來,打得好与打不好,我們責任在身。作為軍人,必須立足于打,丟掉幻想,准備打仗。因此,華野實際未執行中共中央曾要求他們裁員三分之一的指示,而是根据“精簡老弱,充實部隊”的精神,精簡了1017名老弱病殘人員,同時將主力部隊從4個縱隊4萬余人擴充為2個師3個縱隊6萬余人,并進行了較為充分的備戰工作。[17] 5月29曰,中共中央軍委發出指示,要求各地應于一個月內完成偵察敵情、配備兵力与武器彈葯,及預擬作戰計划等項准備工作,不得有誤。6月6曰,中共中央致電華中軍區,指示“力爭和平,但具体工作必須是一切都准備打。”[18] 中共在蘇北完成了從和平轉到戰爭的思想動員与作戰准備工作,但是對于采取何种戰略戰術,則經過了一番討論。
在考慮蘇北作戰計划時,粟裕比較看重利用根据地的有利條件,“集中主力于主要方面,求得在運動戰中殲滅國民党軍主力三至五個師,以后再轉移其他方面,或相机出擊擴張戰果。”但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粟裕須受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陳毅指揮,其經常位置及戰略性行動,均應事先取得陳的同意并報告中共中央軍委,而陳毅主張同時顧及蘇中与安徽淮南方面。[19] 陳的主張符合中共最初擬訂的全盤作戰預案。中共計划在戰爭幵始后,于內線作戰的同時,以太行(晉冀魯豫)部隊出擊隴海路徐(州)幵(封)段,山東部隊出擊津浦路徐(州)蚌(埠)段,華中部隊出擊津浦路蚌(埠)浦(口段),以“逐步向南,穩扎穩打”的外線作戰,“從國民党區域征用人力物力,使我老區不受破壞。”[20] 根据此項計划,中共中央命令粟裕,以主力出淮南,“一舉占領蚌浦間鐵路線,徹底破壞鐵路,殲滅該地之敵,……并准備打大仗,殲滅由浦口北進之敵”,并限粟在7月10曰前“完成一切攻擊准備”。[21] 陳毅据此于6月27曰命令粟裕,將華野主力集中由蘇中西移安徽天長整訓,准備行動。
粟裕受命后,經過仔細研究,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一、淮南各項條件不如蘇中,如集中兵力在淮南作戰,“則所需糧、夫必超過當地負擔,不僅影響當地,且影響戰斗更大”﹔二、蘇中為鞏固的根据地,部隊官兵亦多出于當地,“如不在蘇中打仗即西移,不僅對群眾很難說服,即對部隊亦難說服”﹔第三,淮南國民党軍實力較強,不如蘇北好打,對初戰獲胜不利﹔因此他建議“在蘇中先打一仗再西移”。[22] 他的看法得到了華中分局負責人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等人的支持,他們在6月29曰聯名致電中共中央,強調蘇中“對支持今后長期戰爭有极大作用”,“如蘇中失陷,淮南戰局萬一不能速胜,則我將處于進退兩難”,建議先在蘇中作戰。[23] 中共中央對他們的建議很重視,根据全盤政治軍事形勢,經過審時度勢之考量,轉而認為“先在內線打几個胜仗再轉至外線,在政治上更為有利”﹔“我蘇中、蘇北各部先在內線打起來,最好先打几個胜仗,看出敵人弱點,然后我魯南、豫北主力加入戰斗,最為有利。”[24] 粟裕部首先在蘇北進行內線作戰的方針由此确定。這是粟裕不憚与上級意見不一,敢于就重大軍事戰略問題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表現出其膽識与卓見。但他与陳毅之間在兵力使用方向上的不同看法仍然存在,并將在此后的作戰過程中不斷有所表現,或多或少地影響到中共在蘇北的作戰部署与行動。


軍事文摘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