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島戰役美日戰斗效率


軍事文摘主頁

送交者: 硫磺島 于 October 13, 2000 21:48:26:

硫磺島之役總是被形容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光榮胜利. 然而檢
視一些關於傷亡資料的描述時,不禁讓人敢到這個胜利的光環
似乎籠照著挫折的陰影. 然而,很少有人去強調這一點.尤其褶
缽山豎旗的那副影像還成了美國海陸的在太平洋克敵至胜的
像徵,是故史書中總是避免把"失敗"与美軍扯上關聯.

有意思的是,這場戰役是蘭幵斯特平方律戰斗模型的一個典型
驗証(詳見小弟先前post的文章"戰爭模型"). 如果我們能估算雙
方的戰斗有效系數,則這個模型可以讓我們事先預估這場戰事
隨著時間的消長變化. 不過既然這場戰爭已經成為歷史,我們可
以把已知道的傷亡數据代回去反推兩軍的戰斗有效系數(同樣
出自任善強先生"數學模型"一書).

硫磺島戰事的D日是1945年2月19日.在D+28日時美軍宣布占領全
島, 不過真正的戰斗一直進行到D+36日.以下的計算沿用先前那
篇文章中的符號.

日軍方面島上的守備隊一共21500人.沒有增援.到D+36日全部損
耗怠盡(陣亡或被俘).

美軍部隊則逐梯登陸.在D日登陸54000人.D+2增援6000人.D+5日
增援13000人.全部共73000人. 到D+36日戰斗結束,一共損耗20265人.

跟据任善強先生的計算,把美軍每日戰斗報表中的的人數畫成直方圖,
回歸出美軍的理論傷亡曲線,就可以算出美軍和日軍的戰斗有效系數
(前面那篇文章中的a与b)分別為0.0106和0.0544.

守備隊司令官栗林中將!你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

如果說攻擊留簧島衹獲得一個B-29的迫降場是很不值得的事的話,
那麼真該看一看英軍的緬甸計划目的就是希望打通滇緬公路,使
美軍在中國境內獲得一個B-29的基地可以抹消日本城市.這個計
划打亂了原本英國人的計划,也就是直取新加坡港以及馬來亞的
作戰計划制定,然後全面改變計划.當時打算在1946年攻擊佛模沙
和歐几那瓦,1947年進攻日本本土.

這才是真正不值得.

值得注意的是B-29對於英美盟軍的遠東戰略影響非常得大.

另外一個問題是,迫炮和榴彈炮可以有效的攻擊幵闊區敵方陣地,可是對於要塞則是
一點用都沒有的.要塞的裝甲防護通常比戰斗艦還要厚.戰斗艦至多60cm裝甲,可是要
塞卻是几公尺厚的鋼筋混凝土(里面可能還夾鋼板),日本人的要塞构築技術相當高明
,從松山,硫磺島,塔拉瓦這些戰役可以看的出來.以塔拉瓦為例,美軍派潛水艇偵察了
18天,從照片上看起來"不像具有堅固防御的樣子",可是在戰後才得知該島:

机槍陣地用椰子木,珊瑚沙或混凝土,鋼板等覆蓋,陣地之間有掩蔽濠溝通,地下永備發
射點的頂部用椰子木和砂石堆的很厚.其結构非大口徑炮直接命中不能將其摧毀.防空
洞頂則厚近兩米,由砂石,椰子木和波狀鋼板构成......

再以著名的硫磺島戰役,美軍的登陸前火力支援數量為例;

登陸前兩個月,美軍日以繼夜的對該島進行空中轟炸与艦炮射擊,投彈量為;

空襲架次 3171架次
空中投彈量 6800吨
艦炮:
406mm/16□ 2030發
203mm/8□ 6472發
127mm/5□ 15251發

登陸日炮擊艦艇;

戰艦 7艘
重巡 4艘
輕巡 3艘
驅逐艦 10艘

登陸日炮擊數量

406mm/16□ 1950發
356mm/14□ 1500發
203mm/8□ 1700發
152mm/6□ 2000發
127mm/5□ 31000發

外加航空對的狂轟猛炸,整個登陸作戰期間共消耗40000吨炸彈与炮彈,
總威力約為廣島的三倍.但准備轟炸對日軍并未造成多大傷亡,後來的評
論為戰斗的關鍵在於有效的艦炮火力支援,登陸的前進炮火管制官有效的
導引艦炮,由戰艦的14□与16□炮一個一個直接殲滅地堡要塞.戰艦內華
達號在前進火炮管制官的導引下,以14□穿甲彈直擊才有系統的摧毀許多
地堡.即便有如此強大的火力支援,美軍仍傷亡慘重.當時美軍曾考慮使用
毒气,但因擔心日軍對被俘美軍采取報复而罷手.

而硫磺島衹是在馬里亞納戰役失利後日軍緊急构築的要塞.而高雄的要塞
日軍經營了數十年之久.老美是用14□与16□穿甲彈直擊才能炸幵硫磺島
的工事.所以什麼81迫炮,105mm,無後座力炮或是近戰武器什麼的都是完全
沒用的,就算直擊也穿不透炸不幵要塞的裝甲.以前德國陸軍進攻塞瓦斯□
普要塞倒是有用炮彈直接炸幵要塞,可是那用的是800mm的超級列車炮.....

另一個類似的例子是松山戰役,松山要塞守備日軍1260名,配備115火炮30門,
戰車4輛,机槍數百挺.中國軍隊投入兩個軍,共計6萬人,火炮兩百門,發射炮
彈數萬發,動員民工十餘萬人次,另有包含B-29在內的美軍空中支援.結果中
國軍陣亡8千餘人,傷者逾萬.


對英軍而言,計划變更是非常無奈的事,也談不上值不值得。

因為英國的資源必須傾注在歐洲戰場上,所以英軍不可能造几百艘的登陸艦。沒有
工具就無法主導,因為金恩把美國海軍抓的很緊,而金恩很討厭英國人。

因此英國從43年之後,有一堆又一堆的計划。但衹要會用到登陸艦,這些計划的最
終命運都是歸檔到垃圾桶中。遠東如此,地中海也是如此。

如果照英國人的計划打二戰,今天的世界應該完全不一樣吧!


對不起,問個白痴問題,到底是怎麼個不一樣法,可不可以大概描述一下。
以前讀富勒的作品,他認為盟軍的毛病是戰略空軍浪費太多資源,如果挪來建造
登陸艇和空運空投的飛机,那麼戰爭會提早結束許多。

不過我先前聽Experten說,美海軍登陸艇多的是,衹是全部放在太平洋,
沒有拿來大西洋就是了。

簡單的講,英國人習慣長期抗戰,美國人卻想要速戰速決。因此如果由英國人來打
二戰,那麼我想英國人會先攻占北非,然後肅清義大利,然後登陸希腊,從薩羅尼
加進入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從多瑙河谷攻進德國。

亞洲戰場則是從印度反攻緬甸,從馬來亞到荷屬東印度,沿南海東西兩岸向日本進
攻。

如此的結果最明顯的,就是戰爭會拖長至少兩年甚至更久,但是共產党在東歐与東
南亞的勢力,都無法獨大。

但是現在都衹能猜測而已,歷史是無法重來的。




軍事文摘主頁